一种远程式供液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37658发布日期:2020-06-17 00:50阅读:538来源:国知局
一种远程式供液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远程式供液系统。



背景技术:

在大型食品冷库中,通常采用制冷系统实现冷库的制冷。目前,在布置制冷系统时,主要是将压缩机、冷凝器、冷风机、供液器等制冷设备设置在库房内。但是,在库房内设置制冷设备,不仅造成对库房内部空间的占用,而且,将供液器等设备设置在库房内,一旦制冷剂液体发生泄漏,则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爆炸或中毒等生产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远程式供液系统,能够减少对机房空间的占用,降低生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远程式供液系统,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用于设于机房内;以及

供液模块,用于设于所述机房的屋顶上,所述供液模块包括:

壳体,其内部形成放置空间;

低压循环桶,设于所述放置空间,且所述低压循环桶通过第一回气管连接于所述压缩机;

冷凝装置,设有第一气体管道和第一液体管道,所述第一气体管道连接至所述压缩机的气体出口,用于接收自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所述第一液体管道连接至所述低压循环桶,用于输送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至所述低压循环桶;以及

冷风机,设于所述放置空间,且所述冷风机管道连接至所述低压循环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设于所述机房靠近所述供液模块的位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为金属壳体,包括侧板、顶板及底板,所述侧板围合连接形成上下开口的所述放置空间,所述顶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侧板,以封闭所述放置空间的上部开口,所述底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侧板,以封闭所述放置空间的下部开口。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部设有至少一第一隔板,所述至少一第一隔板将所述放置空间分隔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冷风机设于所述第一空间的所述底板上,所述低压循环桶位于所述第二空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低压循环桶上设有液位传感器及与所述液位传感器电连接的报警装置,所述液位传感器位于所述低压循环桶外部,用于检测所述低压循环桶内的液位且在所述低压循环桶内的液位达到预设液位时发送液位信号至所述报警装置,所述报警装置用于接收所述液位信号并发出警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体管道设有电磁阀以及节流阀,所述电磁阀靠近所述冷凝装置设置,所述节流阀靠近所述低压循环桶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冷凝装置设于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冷凝装置为风冷式冷凝器,或者,

所述冷凝装置设于所述放置空间内,包括板式换热器及冷却塔,所述板式换热器设有所述第一气体管道及所述第一液体管道,所述冷却塔设于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一侧,用于向所述板式换热器输送冷却液以冷凝所述板式换热器内的制冷剂气体。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低压循环桶为立式低压循环桶,所述供液模块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设于所述放置空间内,所述低压循环桶、所述板式换热器及所述冷却塔设于所述固定板上。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冷风机设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连接至所述第一气体管道,用于输送制冷剂气体至所述第一气体管道;

所述低压循环桶还设有第二液体管道,所述第二液体管道连接至所述冷风机,用于输送所述制冷剂液体至所述冷风机。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供液系统还包括油分离器,所述油分离器用于设于所述机房内且靠近所述压缩机设置,所述油分离器管道连接于所述压缩机的气体出口,且所述油分离器与所述第一气体管道连接。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远程式供液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节省机房内部空间,可实现远程供液,管道布置灵活。本实施例提供的远程式供液系统,将冷风机、低压循环桶以及冷凝装置集成供液模块,然后将该供液模块整体安装在机房的屋顶,无需占用机房内部空间,同时,将制冷模块安装至屋顶,从供液模块预留管道连接至机房内,即可实现供液系统的运行,管道布置更加灵活。

(2)降低生产事故发生几率。本实施例的远程式供液系统,将压缩机设置在机房内,而用于供液的供液模块则安装在机房的屋顶,从而机房内只有气体管路而没有液体管路,可以有效减少制冷剂液体的存液量,从而降低制冷剂液体大量泄漏的风险,进而降低生产事故发生几率。

(3)减少桶泵循环系统,传热效果好。本实施例的供液系统,采用在壳体内设置固定板,将低压循环桶、板式换热器和冷却塔设置在固定板上形成整体,从而不仅便于管道设置,而且采用低压循环桶的方式能够减少传热损失,传热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远程式供液系统(冷凝装置为板式换热器与冷却塔时)在机房的设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远程式供液系统的管道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供液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远程式供液系统(冷凝装置为风冷式冷凝器时)在机房的设置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远程式供液系统的管道连接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供液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请一并参见图1至图3,图1是远程式供液系统在机房200的布置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的远程式供液系统的各制冷设备之间的管线连接平面图,图2中省略了壳体以及机房200;图3为壳体内部的设备布置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远程式供液系统,包括压缩机10以及供液模块20,该压缩机10用于设置在机房200内,供液模块20则用于设置在机房200的屋顶201上。该供液模块20包括壳体21、低压循环桶22、冷凝装置以及冷风机24,该壳体21内部形成放置空间,低压循环桶22设于放置空间内。冷凝装置设有第一气体管道231和第一液体管道232,该第一气体管道231连接至压缩机10的气体出口,用于接收自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气体,该第一液体管道232连接至低压循环桶22,用于输送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至低压循环桶22,低压循环桶22通过第一回气管22a连接于压缩机10,用于输送制冷剂气体回流至压缩机10内。冷风机24设于放置空间,且该冷风机24管道连接至低压循环桶22。

其中,本实施例的远程式供液系统,可应用于多层机房,实现远程式供液。以两层机房为例,将压缩机10设置在第一层机房内部,然后将供液模块设置在第二层机房的屋顶,则低压循环桶22可通过该第一回气管由第二层机房的屋顶延伸至第一层机房内部与压缩机10相连,从而可实现远程与压缩机10相连。

此外,由于本实施例的低压循环桶22及冷风机24等均可设置在壳体21内集成为一体,因此,当机房200为面积较大的库房时,可以设置多个独立的供液系统,分别连接至机房200内的设备对机房200进行制冷,在安装及拆装时均相对独立,便于安装以及能够适用于不同面积大小的机房200,适用性非常广。

此外,本实施例的供液模块20可先在工厂预制时将设备先安装在壳体21内或壳体21上,然后运输至机房200屋顶201直接安装,从而减少现场安装工序,节约安装工时。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压缩机10设置在机房200内,而供液模块20则设置在机房200的屋顶201上,从而在机房200内只有气路,液体管路均设置在屋顶201上,从而减少机房200内的制冷剂液体管路,降低制冷剂液体泄漏的可能性,进而降低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结合图2及图3所示,由于压缩机10安装在机房200内,自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气体中可能混合有制冷剂液体,因此,为了能够对制冷剂气体和制冷剂液体进行分离,减少制冷剂液体进入冷凝装置内增加冷凝装置的冷凝量,该供液系统还包括油分离器30,该油分离器30同样设置在机房200内,且靠近该压缩机10设置。具体地,该油分离器30通过第一管道301连接于压缩机10的气体出口,且该油分离器30与第一气体管道231连接。该油分离器30用于先将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混合气体(含有制冷剂液体和气体)先进行初步冷凝分离,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则再次输送至压缩机10内,而制冷剂气体则由油分离器30直接输送至该冷凝装置内进行冷凝。

进一步地,为了能够将分离后的制冷剂液体输送回压缩机10内,该油分离器30设有回流口31,该回流口31通过回流管道31a连接于压缩机10,用于输送分离后的制冷剂液体至压缩机10内。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供液模块20安装于机房200的屋顶201上,因此为了低压循环桶22、冷凝装置能够与机房200内的压缩机10相连,该壳体21的侧壁上设有连通于放置空间的管道连接口(未图示),用于连接管道至该机房200内。具体地,该壳体21可为方形壳体21或者是圆形壳体21,具体视实际的机房200面积以及需配备的制冷设备选择即可。本实施例以该壳体21为方形壳体21为例进行说明。

进一步地,该壳体21包括侧板21a、顶板(未标示)及底板21c,该侧板21a围合连接形成上下开口的放置空间,该顶板可拆卸连接于侧板21a,以封闭该放置空间的上部开口,该底板21c可拆卸连接于侧板21a,以封闭放置空间11的下部开口。具体地,由于壳体21为方形壳体21,侧板21a可为四块,分别依次围合连接形成该放置空间。该侧板21a、顶板以及底板21c均为金属板,使得壳体21为金属壳体,可满足结构强度要求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因该供液系统是安装在机房200的屋顶201的,因此,免不了日晒雨淋,为了避免日晒雨淋对低压循环桶22、冷风机24等的影响,本实施例将顶板和底板21c分别封闭放置空间的上、下部开口,从而能够避免外部的水进入该壳体21内,进而确保内部的压缩机10、冷风机24等的正常运行。

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确保该壳体21的密封性能,顶板与侧板21a的连接处、底板21c与侧板21a的连接处均设有密封胶条(未图示),以防止外部的水或灰尘经由连接处进入该壳体21内部。

进一步地,为了在低压循环桶22、冷风机24等设备出现运行故障时,检修人员能够进入壳体21内对该设备进行维护、检修,在壳体21的侧壁上设有连通于该放置空间内部的检修口(未图示)。具体地,该检修口可设置在壳体21的侧板21a上,检修口上设有封闭门体,该封闭门体可转动连接于该检修口,以开放或闭合该检修口。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冷风机24、低压循环桶22的工作环境不同,因此,在壳体21内部可设置至少一块第一隔板211,该至少一块第一隔板211将放置空间分隔成第一空间210和第二空间212,该冷风机24设于第一空间210的底板21c上,低压循环桶22、冷凝装置则设于第二空间212内。优选地,该第一隔板211也为金属板,且由于第二空间212内的温度与第一空间210内的温度不同,因此,该第一隔板211分隔的第一空间210和第二空间212是相互独立不连通的。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隔板211也可为两块、三块或者更多块,从而将壳体21的放置空间分隔成更多个空间,以进一步配备制冷设备。

进一步地,该低压循环桶22设于第二空间212的底板21c上,且该低压循环桶22为立式低压循环桶22,该低压循环桶22用于存放制冷剂液体。该第一回气管22a自低压循环桶22的回气口由机房200的屋顶201延伸至该机房200内与压缩机10相连,从而实现将制冷剂气体回流输送至压缩机10内再次进行压缩。具体地,在该第一回气管22a上设有第一截止阀221,该第一截止阀221用于控制第一回气管22a向压缩机10输送的制冷剂气体,在第一截止阀221关闭时,第一回气管22a停止输送制冷剂气体,在第一截止阀221开启时,第一回气管22a开始输送制冷剂气体。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便于对低压循环桶22内的制冷剂液体的液体实时监测,该低压循环桶22上可设置液位传感器22b以及与液位传感器22b电连接的报警装置22c,该液位传感器22b用于检测低压循环桶22内的液位,一旦低压循环桶22内的液位达到预设液位时,该液位传感器22b发送液位信号至报警装置22c,则报警装置22c接收到液位信号并发出警报,此时监控人员即可立刻获知低压循环桶22内的液位情况并及时作出应对措施,避免低压循环桶22内出现液位过高而影响供液系统运行的情况。优选地,该报警装置22c可选用浮球液位报警装置22c,浮球液位报警装置22c触发精度高,能够提高监测精度。

进一步地,为了能够实时对经由第一液体管道232输送至低压循环桶22内的制冷剂液体进行控制,在该第一液体管道232上可设置有电磁阀222以及节流阀223,该电磁阀222用于控制该第一液体管道232与低压循环桶22的入口的通断,以控制制冷剂液体的输送。而该节流阀223则用于控制制冷剂液体在第一液体管道232内的流动速度。

在本实施例中,该冷凝装置可设置在放置空间内且靠近该低压循环桶22设置,该冷凝装置包括板式换热器23a及冷却塔23b,该板式换热器23a设有该第一气体管道231及该第一液体管道232,该冷却塔23b设于板式换热器23a的一侧,用于向板式换热器23a输送冷却液以冷凝板式换热器23a内的制冷剂气体。具体地,该板式换热器23a及冷却塔23b设于该壳体21的底板21c上,且靠近该低压循环桶22设置。该板式换热器23a设有第一进气口233、第一出液口234、第一进液口235和第二出液口236,该第一进气口233设有该第一气体管道231,该第一出液口234设有该第一液体管道232,该第一进液口235和第二出液口236分别管道连接至该冷却塔23b的液体出口和液体入口。

具体地,该板式换热器23a冷凝制冷剂气体的过程为:

制冷剂气体经压缩机10的气体出口输送至油分离器30内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制冷剂液体回流至压缩机10内,而分离后的制冷剂气体则由第一气体管道231输送至板式换热器23a内与冷却液进行热量交换,被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由第一液体管道232输送至该低压循环桶22内进行降压并储存,在压缩机10需制冷剂液体时,则由低压循环桶22的第一回气管22a将制冷剂液体输送至压缩机10内。而经过热交换的冷却液温度升高,由第二出液口236通过管道输送至冷却塔23b内进行冷却,冷却后的冷却液再次经由第一进液口235通过管道输送至板式换热器23a内与制冷剂气体进行热量交换,以此循环。

由于冷凝装置采用板式换热器23a,板式换热器23a形成的换热通道小,其所需运行的制冷剂充注量少(制冷剂通常为氨制冷剂,其含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因此,本实施例的远程式供液系统,还可降低供液系统的制冷剂充注量。

进一步地,在第一气体管道231上设有电磁阀231a,该电磁阀231a用于控制第一气体管道231与第一进气口233的连通或闭合,以控制制冷剂气体的输送。

更进一步地,为了便于该低压循环桶22、板式换热器23a以及冷却塔23b的设置,该供液模块20还包括固定板25,该固定板25设于放置空间的第二空间212内,且可拆卸设置在第二空间212的底板21c上,该低压循环桶22、板式换热器23a以及冷却塔23b设置在该固定板25上,由该固定板25集成为一体,从而使得该低压循环桶22、板式换热器23a以及冷却塔23b之间的管道布置更加简短,而且在检修维护时也可一起检修维护。

在本实施例中,该冷风机24设置在第一空间210内,该冷风机24还管道连接至该板式换热器23a。具体地,冷风机24设有排气管,该排气管连接至该第一气体管道231上,从而将制冷剂气体回流至板式换热器23a内进行冷凝。

进一步,该低压循环桶22还设有第二液体管道,该第二液体管道连接至冷风机24,用于输送制冷剂液体至冷风机24。

本实施例的远程式供液系统的运行过程如下:

压缩机10输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其内可能混合有制冷剂液体)经过油分离器30进行初次分离后,制冷剂液体通过油分离器30上的回流管道回流至压缩机10内,而制冷剂气体则经由第一气体管道231进入至板式换热器23a内,与冷却液进行热量交换形成制冷剂液体,被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进入低压循环桶22内进行降压后,输送至冷风机24内。冷风机24内产生的制冷剂气体则通过管道输送至第一气体管道231进入至板式换热器23a内进行热量交换,同时,低压循环桶22内产生的制冷剂气体则通过第一回气管22a回流至压缩机10内进行压缩。而热交换后的冷却液则回流至冷却塔23b内进行冷却后,再次输送至板式换热器23a内再次进行热交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远程式供液系统,将压缩机10、油分离器30设置在机房200内,而冷风机24、低压循环桶22、冷凝装置等设备则设置在机房200的屋顶201,从而使得机房200内只有气体管路,降低制冷剂液体在机房200内泄漏的可能性,从而可降低因制冷剂液体泄漏可能带来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采用板式换热器23a与冷却塔23b结合实现对制冷剂气体的冷凝,冷凝效果好且所需的制冷剂充注量低,从而可降低供液系统的制冷剂充注量,提高供液系统的运行安全性。

此外,本实施例一的远程式供液系统,通过将冷凝装置、冷风机24、低压循环桶22均设于壳体21内,形成供液模块20,该供液模块20可事先在工厂预制好,然后直接运输至机房200现场进行安装,安装方式快捷,节省现场安装工时,提高安装效率。同时,该供液系统由于采用集成式的方式,只需将供液模块20放置至机房200的屋顶201的合适位置,即可进行安装,适用性广。

实施例二

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6,其中,图4是本实施例二的远程式供液系统安装在机房200的位置示意图,图5为本实施例二的远程式供液系统的各制冷设备之间的管线连接平面图,图5中省略了壳体21及风冷式冷凝器,图6是该壳体21内部的设备布置示意图,其中,图6中省略了第一气体管道和第一液体管道。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远程式供液系统,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供液系统的区别之处在于:

该冷凝装置不再设置在壳体21内部,而是设置在壳体21的外部,具体为设置壳体21的外顶部,且该冷凝装置为风冷式冷凝器23。

具体地,该风冷式冷凝器23可直接设置在壳体21的顶板,然后在顶板上设置用于连接管道的连接口,从而风冷式冷凝器23的管道可通过该连接口进入壳体21内部与压缩机10及低压循环桶22连接。

本实施例二的远程式供液系统,采用风冷式冷凝器23,该风冷式冷凝器23可设置在壳体21的外部,从而可使得减少对壳体21内部空间的占用,使得壳体21的体积可做得更小,便于运输以及可安装于某些面积较小的机房200的屋顶201。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远程式供液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