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冰饮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37129发布日期:2020-05-15 15:10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制冰饮水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水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制冰饮水机。
背景技术
:冰水一体机系统中,整机零部件比较繁多,按照传统饮水机的设计方式,零部件都分散在整机的前侧和后侧,接线会穿过饮水机中间空间,不利于装配和维修。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制冰饮水机,旨在解决如何提高制冰饮水机检修便利性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制冰饮水机,包括:内胆,所述内胆的顶部形成制冰区,所述内胆的中部形成储冰区;制冰组件,包括制冰电机、冰水盒及对应所述冰水盒设置的换热器,所述制冰电机用以使所述冰水盒内的冰块落入所述储冰区,所述内胆的前侧壁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制冰电机设于所述安装孔并外露于所述内胆的前侧壁。优选地,所述内胆的前侧壁还开设有与所述储冰区连通的出冰孔,所述制冰饮水机还包括出冰组件,所述出冰组件包括出冰螺杆和出冰电机,所述出冰螺杆从所述出冰孔伸入所述储冰区,以将冰块输送至出冰孔,所述出冰电机安装于所述内胆的前侧壁,用以驱动所述出冰螺杆旋转。优选地,所述制冰饮水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储冰区的满冰传感器,所述满冰传感器外露于所述内胆的前侧壁并位于所述出冰电机的上方。优选地,所述内胆的底部形成冷水区,所述制冰饮水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冷水区的水温传感器,所述水温传感器外露于所述内胆的前侧壁并位于所述出冰电机的下方。优选地,所述制冰饮水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冷水区的补水箱,以及与所述补水箱连通的补水泵,所述补水泵的进水端与水源连通,所述补水泵位于所述内胆的下方并邻近所述内胆的前侧壁设置。优选地,所述制冰饮水机还包括与所述冷水区连通的出水嘴,所述出水嘴安装于所述内胆的前侧壁,所述出水嘴位于所述制冰电机的下方,并位于所述出冰电机横向上的一侧。优选地,所述制冰饮水机还包括热水罐以及与所述热水罐连通的热水阀,所述热水阀与所述出水嘴连通并安装于所述内胆的前侧壁,且所述热水阀位于所述制冰电机横向上的一侧。优选地,所述热水罐位于所述内胆的下方并邻近所述内胆的前侧壁设置。优选地,所述制冰饮水机还包括热水泵,所述热水泵的进水端与所述热水罐连通,所述热水泵的出水端与所述热水阀连通,所述热水泵设于所述热水罐的一侧并邻近所述热水罐的前侧设置。优选地,所述制冰饮水机还包括电控盒,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内胆的下方并邻近所述内胆的前侧壁设置。本实用新型制冰饮水机通过将制冰电机外露于内胆的前侧壁,从而使用户拆下制冰饮水机的前壳后即可接触制冰电机,以使对制冰电机的检修更加方便,提高了对制冰饮水机检修的便利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制冰饮水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制冰饮水机一实施例的系统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制冰饮水机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制冰饮水机一实施例的正面示意图;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内胆11制冰区12储冰区21制冰电机22冰水盒23换热器13安装孔14出冰孔31出冰螺杆32出冰电机40满冰传感器15冷水区50水温传感器60补水箱61补水泵70出水嘴80热水罐81热水阀82热水泵90电控盒100壳体101前壳102后壳110第一微动开关120限位凸起130转轴140接冰盒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制冰饮水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该制冰饮水机包括:内胆10,所述内胆10的顶部形成制冰区11,所述内胆10的中部形成储冰区12;制冰组件,包括制冰电机21、冰水盒22及对应所述冰水盒22设置的换热器23,所述制冰电机21用以使所述冰水盒22内的冰块落入所述储冰区12,所述内胆10的前侧壁开设有安装孔13,所述制冰电机21设于所述安装孔13并外露于所述内胆10的前侧壁。在本实施例中,内胆10的底部可用于储水,水通过管路和水泵送向换热器23,换热器23设于冰水盒22内或冰水盒22上方,用以承接换热器23制成的冰块。内胆10的中部设有储冰盘,以形成用以存放冰块的储冰区12。制冰电机21可用以驱动冰水盒22翻转,以将冰块倒入储冰区12;或者,冰水盒22内设有推冰件,制冰电机21可用以驱动推冰件将冰块从冰水盒22推向储冰区12,在此不做限制,只需满足制冰电机21可使冰水盒22内的冰块落入储冰区12即可。安装孔13邻近内胆10的顶部且邻近内胆10前侧壁的一纵侧边,制冰电机21安装于安装孔13,既可避免占用内胆10的内部空间,又可防止凸出于内胆10的前侧壁阻碍其它部件;制冰电机21邻近内胆10前侧壁的顶部和一纵侧边,可充分利用内胆10前侧壁的面积,以便制冰饮水机的其它部件可安装于内胆10的前侧壁。同时制冰电机21外露于内胆10的前侧壁,可使检修人员更容易接触制冰电机21,方便对制冰电机21的拆装检修。举例而言,制冰饮水机包括壳体100,壳体100包括相互拼接的前壳101和后壳102,前壳101与后壳102可拆卸连接,且后壳102的容置空间大于前壳101,从而内胆10可安装于后壳102,且内胆10的前侧可外露于后壳102的敞口,再将前壳101与后壳102拼接以罩设内胆10即可;从而在需要检修制冰电机21时,检修人员可在拆卸前壳101后直接接触制冰电机21,使得对制冰电机21的检修更加方便,提高对制冰饮水机检修的便利性。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内胆10的前侧壁还开设有与所述储冰区12连通的出冰孔14,所述制冰饮水机还包括出冰组件,所述出冰组件包括出冰螺杆31和出冰电机32,所述出冰螺杆31从所述出冰孔14伸入所述储冰区12,以将冰块输送至出冰孔14,所述出冰电机32安装于所述内胆10的前侧壁,用以驱动所述出冰螺杆31旋转。在本实施例中,储冰区12的冰块可在出冰螺杆31的转动下被输送至出冰口,并从出冰口运出内胆10,再通过出冰嘴供用户取用。出冰电机32安装于内胆10的前侧壁,具体地,出冰电机32可安装于出冰嘴,以提高安装稳定性。出冰电机32安装于内胆10的前侧壁,可使检修人员更容易接触出冰电机32,方便对出冰电机32的拆装检修。储冰区12位于内胆10的纵向上的中部,而出冰口在横向上应远离制冰组件设置,以使出冰口和制冰组件之间能形成更多的储冰空间。因此,出冰电机32在横向上应远离制冰电机21设置。具体地,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制冰饮水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储冰区12的满冰传感器40,所述满冰传感器40外露于所述内胆10的前侧壁并位于所述出冰电机32的上方。在本实施例中,满冰传感器40设于所述储冰区12的顶部,以检测储冰区12的满冰状态,当满冰传感器40检测到储冰区12满冰时,换热器23和水泵可停止运行。满冰传感器40远离制冰组件设置,以避免和制冰组件互相阻碍。满冰传感器40外露于内胆10的前侧壁,可使检修人员更容易接触满冰传感器40,方便对满冰传感器40的拆装检修。满冰传感器40设于出冰电机32的上方,可充分利用内胆10的前侧壁面积,以使安装于内胆10前侧壁的部件更加紧凑。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内胆10的底部形成冷水区15,所述制冰饮水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冷水区15的水温传感器50,所述水温传感器50外露于所述内胆10的前侧壁并位于所述出冰电机32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23还用以制冷水,冰水盒22的下方设有接冰盒140,接冰盒140开设有漏水孔,从而从冰水盒22溢出的冷水可通过漏水孔流回冷水区15,以对冷水区15的水进行循环制冷。水温传感器50用以检测冷水区15的水温,当水温传感器50检测到冷水区15的水温达到预设温度后,水泵和换热器23停止工作。水温传感器50外露于内胆10的前侧壁,可使检修人员更容易接触水温传感器50,方便对水温传感器50的拆装检修。水温传感器50设于出冰电机32的下方,可充分利用内胆10的前侧壁面积,以使安装于内胆10前侧壁的部件更加紧凑。具体的,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制冰饮水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冷水区15的补水箱60,以及与所述补水箱60连通的补水泵61,所述补水泵61的进水端与水源连通,所述补水泵61位于所述内胆10的下方并邻近所述内胆10的前侧壁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补水箱60内的水可通过溢流的方式为冷水区15补水,补水泵61的出水端与补水箱60连通,用以从水源向补水箱60抽水。补水泵61位于内胆10的下方并邻近内胆10的前侧壁设置,既可使补水泵61与内胆10在制冰饮水机内部的排布更加合理紧凑,又可使检修人员更容易接触补水泵61,方便对补水泵61的拆装检修。在实际应用中,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制冰饮水机还包括与所述冷水区15连通的出水嘴70,所述出水嘴70安装于所述内胆10的前侧壁,所述出水嘴70位于所述制冰电机21的下方,并位于所述出冰电机32横向上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出水嘴70用以使冷水区15的冷水流出内胆10后能够供用户取用,制冰饮水机还可包括冷水阀,冷水阀连通出水嘴70与冷水区15,冷水阀可为电磁阀,从而用户可通过控制冷水阀来取用冷水。出水嘴70位于制冰电机21的正下方,并位于出冰嘴横向上的一侧,从而可充分利用内胆10的前侧壁面积,以使安装于内胆10前侧壁的部件分布更加紧凑。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制冰饮水机还包括热水罐80以及与所述热水罐80连通的热水阀81,所述热水阀81与所述出水嘴70连通并安装于所述内胆10的前侧壁,且所述热水阀81位于所述制冰电机21横向上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热水罐80内设有发热件,用以将热水罐80内的水加热形成热水。热水阀81可为电磁阀,用以控制出水嘴70与热水罐80之间的连通,用户可通过控制热水阀81来取用热水。结合上述冷水阀的实施例,用户可通过热水阀81与冷水阀,实现共用一个出水嘴70来切换取用热水或冷水,从而可使出水嘴70对内胆10前侧壁的占用面积更小。热水阀81安装于内胆10的前侧壁,可使检修人员更容易接触热水阀81,方便对热水阀81的拆装检修。热水阀81可设于安装孔13和满冰传感器40之间,以充分利用内胆10前侧壁的面积,使安装于内胆10前侧壁的部件分布更加紧凑。具体地,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热水罐80位于所述内胆10的下方并邻近所述内胆10的前侧壁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热水罐80位于内胆10的下方并邻近内胆10的前侧壁设置,既可使热水罐80与内胆10在制冰饮水机内部的排布更加合理紧凑,又可使检修人员更容易接触热水罐80,方便对热水罐80的拆装检修。在实际应用中,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制冰饮水机还包括热水泵82,所述热水泵82的进水端与所述热水罐80连通,所述热水泵82的出水端与所述热水阀81连通,所述热水泵82设于所述热水罐80的一侧并邻近所述热水罐80的前侧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热水泵82用以将热水罐80内的热水朝向热水阀81输送,以最终输送至取水件供用户取用。热水泵82设于所述热水罐80的一侧并邻近所述热水罐80的前侧设置,既可使热水泵82在制冰饮水机内部的排布更加合理紧凑,又可使检修人员更容易接触热水泵82,方便对热水泵82的拆装检修。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制冰饮水机还包括电控盒90,所述电控盒90设于所述内胆10的下方并邻近所述内胆10的前侧壁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内胆10可设于热水罐80的一侧,热水泵82和补水泵61设于热水罐80和内胆10之间,从而使内胆10下方的部件排布更加合理紧凑,又可使检修人员更容易接触电控盒90,方便对电控盒90的拆装检修。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制冰饮水机还包括第一微动开关110和限位凸起120,冰水盒22具有转轴130,转轴130与接冰盒140相对转动设置;第一微动开关110和限位凸起120位于接水盒的同一侧,第一微动开关110与接冰盒140连接,限位凸起120连接在转轴130的侧面,限位凸起120具有与第一微动开关110抵接的第一工位;制冰电机21位于冰水盒22靠近限位凸起120的一侧,电机与转轴13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制冰饮水机制冰时,冰水盒22中装水,蒸发器对冰水盒22中的水进行冰冻,以结成冰块。冰块从换热器23脱落后,制冰电机21驱动冰水盒22转动,当限位凸起120转动至第一工位时,冰水盒22停止转动,通过冰水盒22倾斜的方式将冰水盒22中的冰块倒入接冰盒140。通过采用第一微动开关110、限位凸起120、制冰电机21位于冰水盒22的同一侧,使得限位凸起120与第一微动开关110抵接,从而使得冰水盒22停止转动时,限位凸起120到制冰电机21的距离短,使扭矩变小,以减小制冰电机21的驱动力对冰水盒22扭力的影响,提高冰水盒22的稳定性。第一微动开关110既能保障冰水盒22不过转,又能检测冰水盒22是否转动到位,有利于提升制冰组件工作的可靠性。当冰水盒22卡塞停止转动时,限位凸起120未能转动至第一工位,此时第一微动开关110未被触发,能够用于提示用户冰水盒22出现故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