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冷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30571发布日期:2020-08-28 17:17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风冷冰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藏冷冻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加热单元的风冷冰箱。



背景技术:

食物在冷冻的过程中,食物的品质得到了保持,然而冷冻的食物在加工或食用前需要加热。为了便于用户冷冻和加热食物,现有技术一般通过在冰箱中设置电磁波加热单元来解冻食物。

然而,加热单元的电磁波发生系统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热量,不仅导致储物间室的温度波动,影响储物间室内食材的保藏品质,而且会降低电磁波发生系统本身的工作效率,若长期处于高温状态还会严重减少电器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具有加热单元的风冷冰箱。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降低加热对储物区温度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提高待处理物的温度均匀性。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冷冰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限定有一个储物间室,且所述储物间室被分隔出一个加热区和至少一个储物区;

风道盖板,设置于所述储物间室内,并与所述储物间室的竖向侧壁共同形成间室风道;以及

加热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加热区并用于放置待处理物的筒体;其中

所述风道盖板开设有间隔设置的至少一个送风口和一个回风口;且

至少一个所述送风口和/或所述回风口设置于所述加热区。

可选地,一个所述送风口和所述回风口设置于所述加热区;且

所述加热单元的发热器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送风口至所述回风口的回风路径上。

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送风口设置于所述加热区,所述回风口设置于一个所述储物区;且

所述加热单元的发热器件至少部分设置于一个所述送风口至所述回风口的送风路径上。

可选地,所述风冷冰箱还包括:

蒸发器和风机,设置于所述间室风道内,并配置为在所述加热单元工作时启动或维持工作状态;且

向所述加热区送风的送风口配置为在所述加热单元工作时与所述回风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风机配置为当一个所述储物区的温度大于等于预设的制冷温度时按照预设的第一转速工作,当每个所述储物区的温度均小于所述制冷温度且所述加热单元工作时按照预设的第二转速工作;其中

所述第一转速大于所述第二转速。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送风口分别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储物区,所述回风口设置于所述加热区;且

所述加热单元的发热器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至少一个送风口至所述回风口的回风路径上。

可选地,所述加热单元还包括:

电磁波发生系统,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筒体内,以在所述筒体内产生电磁波来加热待处理物;且

所述筒体形成有散热风道,所述部分设置于所述散热风道内。

可选地,所述电磁波发生系统包括:

电磁波发生模块,配置为产生电磁波信号;和

辐射天线,设置于所述散热风道内,并与所述电磁波发生模块电连接,以根据所述电磁波信号产生相应频率的电磁波。

可选地,所述电磁波发生系统还包括:

信号处理及测控电路,设置于所述散热风道内,并位于所述辐射天线的下游。

可选地,所述筒体由金属制成;和/或

所述散热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处分别设置有金属网。

本实用新型的风冷冰箱将间室风道的至少一个送风口和/或回风口设置在筒体所在的加热区,利用冰箱原有的制冷系统来为筒体散热,不仅结构简单,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具有较高的筒体散热效率,避免了因热量积聚在筒体内待处理物的温度不均匀的情况发生,提高了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将加热单元的发热器件部分设置在至少一个送风口至回风口的回风路径上,避免了加热产生的热量对储物区的温度干扰,保证了储物区内食材的保藏品质,而且特别地,制冷系统对任何一个储物区送风制冷的同时,均能够对加热单元的发热器件散热,提高了冷量的利用率,并进一步地提高了发热器件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将辐射天线和信号处理及测控电路设置在筒体的散热风道内,并将信号处理及测控电路设置在辐射天线的下游,提高了辐射天线的散热效率,进而降低了辐射天线对待处理物的热辐射,有效地提高了待处理物的温度均匀性,避免了局部过热现象的发生。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风冷冰箱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示出了为储物区制冷的冷气流流动路径;

图2是图1所示风冷冰箱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示出了为加热区散热的冷气流流动路径;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风冷冰箱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示出了为储物区制冷的冷气流流动路径;

图4是图3所示风冷冰箱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示出了为加热区散热的冷气流流动路径;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间室风道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单元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是图6所示加热单元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风冷冰箱100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示出了为储物区112制冷的冷气流流动路径;图2是图1所示风冷冰箱100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示出了为加热区111散热的冷气流流动路径。参见图1和图2,风冷冰箱100可包括箱体110、制冷系统、风道盖板150、以及加热单元200。

箱体110可限定有一个储物间室。一个箱门可设置于储物间室的前向开口处,用于开闭储物间室。

制冷系统可为蒸气压缩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蒸发器120以及送风风机130。

风道盖板150可设置于储物间室内并与储物间室的竖向侧壁共同形成间室风道。蒸发器120和送风风机130可设置于间室风道内。风道盖板150可开设有间隔设置的至少一个送风口151和一个回风口152,以向储物间室输送冷量。

在本实用新型中,至少一个为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更多个。竖向侧壁可为后向侧壁或横向侧壁。在图示实施例中,风道盖板150与储物间室的后向侧壁夹置形成间室风道。

储物间室内还可设置有水平延伸的至少一个隔板140,将储物间室分隔出一个加热区111和至少一个储物区112。

加热单元200可包括用于放置待处理物并形成有取放口的筒体210、以及用于开闭取放口的门体。其中,筒体210可设置于加热区111内。

特别地,至少一个送风口151和/或回风口152可设置于加热区111。即,间室风道配置为可向加热区111吹送气流,和/或储物间室内的空气回到间室风道内需先经过加热区111。

本实用新型的风冷冰箱100将间室风道的至少一个送风口151和/或回风口152设置在筒体210所在的加热区111,利用冰箱100原有的制冷系统来为筒体210散热,不仅结构简单,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具有较高的筒体210散热效率,避免了因热量积聚在筒体210内待处理物的温度不均匀的情况发生,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送风口151和回风口152可设置于加热区111。加热单元200的发热器件可至少部分设置于至少一个送风口151至回风口152的回风路径上,以避免加热产生的热量干扰储物区112的保藏温度,保证储物区112内食材的保藏品质,并可独立地对加热区111进行散热,提高了发热器件的散热效率。在本实用新型中,至少一个送风口151至回风口152的回风路径为每个送风口151至回风口152的气流流动路径的重合部分。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送风口151可分别设置于至少一个储物区112,回风口152可设置于加热区111。加热单元200的发热器件可至少部分设置于至少一个送风口151至回风口152的回风路径上,以避免加热产生的热量干扰储物区112的保藏温度,保证储物区112内食材的保藏品质,且制冷系统对任何一个储物区112送风制冷的同时,均能够对加热单元200的发热器件散热,提高了冷量的利用率。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风冷冰箱100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示出了为储物区112制冷的冷气流流动路径;图4是图3所示风冷冰箱100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示出了为加热区111散热的冷气流流动路径。参见图3和图4,在又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送风口151可设置于加热区111,回风口152可设置于一个储物区112。加热单元200的发热器件可至少部分设置于加热区111内的送风口151至回风口152的送风路径上,以独立地对加热区111进行散热,提高发热器件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加热单元200还可包括罩壳230,以将所述筒体21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加热室211和散热风道212。加热单元200的发热器件可至少部分设置在散热风道212内。

散热风道212可设置于筒体210的下部,以提高发热器件的稳定性,并便于用户向加热室211放入合适大小的待处理物。

在另一些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加热单元200的发热器件可设置于筒体210的上部、下部,或设置于门体内。

在加热区111内设置有回风口152的实施例中,加热区111可设置于储物区112的下方,即回风口152设置于储物区112的下方,以提高对储物区112的制冷效率,并精准地对各个储物区112独立制冷。

在加热区111内设置有送风口151的实施例中,加热室211可开设有通风口,以接收送风口151吹出的冷气流。例如,在发热器件设置于送风路径上的实施例中,加热区111内送风口151的数量可为两个,分别向加热室211和发热器件吹送冷气流。

当待处理物的温度或对待处理物加热的时间大于等于预设阈值时,向加热室211吹送冷气流的送风口151可配置为与回风口152连通,以避免待处理物的外部过热,提高待处理物的温度均匀性。

蒸发器120和风机130可配置为在加热单元200工作时启动或维持工作状态。向加热区111送风的送风口151可配置为在加热单元200工作时与回风口152连通。

在一些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送风风机130可配置为当存在一个储物区112的温度大于等于预设的制冷温度时按照预设的第一转速工作,当每个储物区112的温度均小于制冷温度且加热单元200工作时按照预设的第二转速工作。其中所述第一转速大于所述第二转速。例如,第一转速可为风机130的额定转速,第二转速可为风机130的额定转速的50~70%。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间室风道的示意性剖视图。参见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盖板150可与储物间室的侧壁夹置形成间室风道的回风部,蒸发器120可设置于回风部。风道盖板150可形成有间室风道的至少一个送风部,每个送风部均可开设有至少一个送风口151和一个进风口。

送风风机130可设置于蒸发器120的下游,包括蜗壳和设置于蜗壳内的叶轮。其中,蜗壳设置为可旋转并将其出风口与一个送风部的进风口对接,以将由蒸发器120制冷后的冷气流输送至一个送风部并由该送风部的送风口151吹出。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风道盖板150可与储物间室的侧壁夹置形成间室风道。至少一个送风口151处可分别设置有一个风门,以受控地与回风口152连通。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热单元200的示意性结构图。参见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单元200还可包括电磁波发生系统。电磁波发生系统可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筒体210内或通达至筒体210内,以在筒体210内产生电磁波来加热待处理物。即,在该实施例中,加热单元200的发热器件为电磁波发生系统。

筒体210和门体可分别设置有电磁屏蔽特征,使门体在关闭状态时与筒体210导电连接,以防止电磁泄露。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磁波发生系统可包括电磁波发生模块261、供电模块262和辐射天线250。

电磁波发生模块261可配置为产生电磁波信号。供电模块262可设置为与电磁波发生模块261电连接,以为电磁波发生模块261提供电能,进而使电磁波发生模块261产生电磁波信号。

辐射天线250可设置于筒体210内并与电磁波发生模块261电连接,以根据电磁波信号产生相应频率的电磁波,对筒体210内的待处理物进行加热。

在一些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筒体210可由金属制成,以作为辐射天线250的接收极。在该实施例中,筒体210本身即为筒体210的电磁屏蔽特征。

在另一些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电磁波发生系统还包括与辐射天线250相对设置并与电磁波发生模块261电连接的接收极板。在该实施例中,筒体210的内壁可涂覆有金属涂层或贴附有金属网等,以作为筒体210的电磁屏蔽特征。

在一些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电磁波发生系统还可包括信号处理及测控电路270。具体地,信号处理及测控电路270可包括控制单元271、匹配单元272和检测单元273。

匹配单元272可串联于电磁波发生模块261和辐射天线250之间,配置为可通过调节自身阻抗调节电磁波发生模块261的负载阻抗,提高电磁波发生模块261的负载匹配度,以使固定属性(种类、重量、体积等)不同的食物、或食物在温度变化过程中均有较多的电磁波能量被待处理物吸收,进而提高加热速率。

检测单元273可串联在匹配单元272与电磁波发生模块261之间,配置为检测电磁波发生模块261输出的正向功率信号和返回电磁波发生模块261的反向功率信号。

控制单元271可配置为接收用户输入的加热指令,并根据正向功率信号和反向功率信号确定阻抗匹配的匹配度,根据实现电磁波发生模块261的最优负载匹配的匹配单元272的阻抗值控制电磁波发生模块261工作。其中,反向功率信号的功率与正向功率信号的功率的比值越小,匹配度越高。

信号处理及测控电路270可集成于一块电路板,以便于信号处理及测控电路270的安装及维修。

图7是图6所示加热单元200的示意性剖视图。参见图6和图7,在一些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辐射天线250和信号处理及测控电路270可设置于散热风道212内,以提高辐射天线250和信号处理及测控电路270的散热效率,降低其对待处理物的热辐射量,避免待处理物局部过热。

信号处理及测控电路270可设置辐射天线250的下游,以进一步提高辐射天线250的散热效率,进一步地提高待处理物的温度均匀性。

散热风道212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处可分别设置有金属网280,以与筒体210的电磁屏蔽特征导电连接,避免电磁波泄露。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单元200的发热器件也可为加热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还可限定有另一储物间室,另一个或多个箱门可设置于该储物间室的前向开口处。制冷系统还可包括与蒸发器120串联或并联的另一蒸发器,设置于该另一储物间室内。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