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乏汽型溴化锂吸收式专用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23307发布日期:2020-12-18 13:07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乏汽型溴化锂吸收式专用机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乏汽型溴化锂吸收式专用机组,属于暖通空调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能源与环保问题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发展计划。在节能减排的趋势环境下,节能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尽管节能创新与改造技术得到了不断地完善与优化,在余热资源的挖掘利用方面也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仍有大量的余废热因工艺要求条件苛刻或是技术方案不成熟等诸多不利因素而无法得到有效回收或利用不充分。如热电厂生产工艺流程产生的压力极低甚至是负压的乏汽资源,其体积流量一般较大,且温度低、热源驱动力极差,余热品位相对较低,但却蕴藏了大量的潜热因工艺上难以回收而被直接排放,这既是对能源的浪费,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低温负压的乏汽余热回收困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乏汽型溴化锂吸收式专用机组,可直接利用低温负压的乏汽作为低温驱动热源,通过回收乏汽余热,制取高温热水进行采暖或工艺用热,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帮助工业企业充分利用其生产过程中废弃的低位余热资源,创造额外的经济价值。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乏汽型溴化锂吸收式专用机组,包括蒸发器、吸收器、冷凝器、再生器及乏汽凝水回收箱;所述蒸发器和吸收器设置于一个腔体内,上下布置,且蒸发器在吸收器上方;再生器与高温热源入口管路和高温热源出口管路相连接,吸收器连接温水入口管路,冷凝器连接温水出口管路,吸收器和冷凝器通过温水管路相连接;再生器和冷凝器通过管路相互连接;蒸发器乏汽凝水出口管路与乏汽凝水回收箱相连。

所述乏汽凝水回收箱上设置有液位电极。

所述乏汽凝水回收箱和蒸发器乏汽凝水出口管路分别连接到人工智能抽气装置。

所述乏汽凝水回收箱出口设置有乏汽抽凝泵。

所述乏汽抽凝泵出口设置有止逆阀。

所述蒸发器内垂直于传热管管束长度方向的多个位置设置有多重喷嘴。

所述蒸发器中传热管管束沿机组宽度方向横向布置,蒸发器乏汽入口管路和蒸发器乏汽凝水出口管路分别设置于所述腔体上部的左右两侧。

所述传热管管束错列倾斜布管,相邻两列传热管交错排列,蒸发器乏汽入口端的传热管管口高于蒸发器乏汽凝水出口端的传热管管口。

所述蒸发器中传热管管束沿机组高度方向纵向布置,蒸发器乏汽入口管路与所述腔体上端连接,蒸发器乏汽凝水出口管路与腔体侧面的中间位置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机组利用高温驱动热源,吸收乏汽热量,制取高温热水,用于供暖或工艺用热。乏汽在蒸发器内放出热量形成乏汽凝结水,通过乏汽抽凝泵排出至工艺流程回收利用。

2、为保持乏汽系统一直处于真空状态,在乏汽凝水回收箱和蒸发器乏汽凝水出口管路上设置人工智能抽气装置,既可有效排出乏汽管道的不凝性气体,实现对乏汽系真空环境的智能判断和自动抽气,又能降低乏汽凝水出口端的压力,从而增强负压乏汽的驱动力,从而保证乏汽在传热管内流动顺畅。

3、蒸发器传热管管束采用沿机组宽度方向横向布置,既可通过增大乏汽流通面积而降低乏汽流速,又可通过缩短管束长度而减小管内阻力,以保障回收负压乏汽余热的过程顺利进行,从而保证机组的换热效率最优化。

4、蒸发器传热管管束采用沿机组宽度方向横向布置的同时,传热管管束错列倾斜布管,保证每根传热管的左右两端管口均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蒸发器乏汽入口端的传热管管口高于蒸发器乏汽凝水出口端的传热管管口,可使乏汽凝水依靠重力作用沿传热管内壁倾斜方向自行排出,防止乏汽凝结水在传热管内积存,造成管内阻力增大,进而影响乏汽在管内的顺畅流动。

5、蒸发器采用冷媒多重喷射技术,配合蒸发器传热管管束交错排列的布管方式,可以将冷媒水更直接的喷淋到每一根传热管表面,使传热管壁四周液膜更均匀,其换热方式更加高效,使传热管的换热系数得到大幅提高,进而提升了机组的换热效率。

6、蒸发器传热管管束采用沿机组高度方向纵向布置,可使放热冷凝后的乏汽凝结水依靠重力作用顺管内壁快速流动,其乏汽流动性比其他布管方式更强,更利于乏汽凝结水的有效排出,不仅强化了换热效果,且利于机组保持高效稳定的运行状态。

7、本机组可直接利用负压乏汽作为低温驱动热源,通过回收乏汽余热,制取高温热水进行采暖或工艺用热,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帮助工业企业充分利用其生产过程中废弃的低位余热资源,创造额外的经济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乏汽型溴化锂吸收式专用机组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蒸发器传热管管束在宽度方向横向倾斜布置的结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蒸发器传热管管束在高度方向纵向垂直布置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交错排列的蒸发器管群与喷嘴分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蒸发器,2.吸收器,3.再生器,4.冷凝器,5.乏汽抽凝泵,6.乏汽凝水回收箱,7.蒸发器乏汽入口管路,8.蒸发器乏汽凝水出口管路,9.高温热源入口管路,10.高温热源出口管路,11.液位电极,12.止逆阀,13.温水入口管路,14.温水出口管路,15.人工智能抽气装置,16.喷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如附图所示的一种乏汽型溴化锂吸收式专用机组,包括蒸发器1、吸收器2、冷凝器4、再生器3及乏汽凝水回收箱6;所述蒸发器1和吸收器2设置于一个腔体内,上下布置,且蒸发器1在吸收器2上方;再生器3与高温热源入口管路9和高温热源出口管路10相连接,高温热源作为驱动热源通过高温热源入口管路9进入再生器3,加热溶液后从高温热源出口管路10排出;吸收器2连接温水入口管路13,冷凝器4连接温水出口管路14,吸收器2和冷凝器4通过温水管路相连接,温水依次串联进入吸收器2和冷凝器4加热升温,制取的高温热水可进行采暖或工艺用热;再生器3和冷凝器4通过管路相互连接,可使再生器3产生的高温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4对温水进行加热;蒸发器乏汽凝水出口管路8与乏汽凝水回收箱6相连,工艺系统产生的乏汽余热通过蒸发器乏汽入口管路7进入蒸发器1,乏汽冷凝放热后形成的乏汽凝结水通过蒸发器乏汽凝水出口管路8排至乏汽凝水回收箱6。

所述乏汽凝水回收箱6上设置有液位电极11,液位电极11可根据乏汽凝结水量自动控制乏汽抽凝泵的启停和变频,从而保证乏汽凝水回收箱6中的乏汽凝结水顺利通过乏汽抽凝泵5排出,并送至工艺回热端回收利用。

所述乏汽凝水回收箱6和蒸发器乏汽凝水出口管路8分别连接到人工智能抽气装置15,可有效排出乏汽管道的不凝性气体,实现对乏汽系真空环境的智能判断和自动抽气,有助于乏汽在传热管内保持良好的流动性,进而保证机组换热效率最优化。

所述乏汽凝水回收箱6出口设置有乏汽抽凝泵5,用于将乏汽凝水回收箱6内的乏汽凝结水排出并送至工艺回热端回收利用。

所述乏汽抽凝泵5出口设置有止逆阀12,以防止机组或乏汽抽凝泵停止运转时,乏汽凝结水逆流至机组。

所述蒸发器1内垂直于传热管管束长度方向的多个位置设置有多重喷嘴16,采用冷媒多重喷射技术,可将冷媒水直接喷射在蒸发器1传热管表面,使传热管壁四周液膜更均匀,不仅强化了传热管的换热系数,有效降低乏汽温度,回收乏汽余热,而且大幅提升了机组的换热效率。

所述蒸发器1中传热管管束沿机组宽度方向横向布置,蒸发器乏汽入口管路7和蒸发器乏汽凝水出口管路8分别设置于所述腔体上部的左右两侧,工艺系统产生的乏汽余热通过蒸发器乏汽入口管路7从蒸发器1腔体的乏汽入口端进入传热管内,再直接通过蒸发器乏汽凝水出口管路8排出。

所述传热管管束错列倾斜布管,相邻两列传热管交错排列,蒸发器乏汽入口端的传热管管口高于蒸发器乏汽凝水出口端的传热管管口,使乏汽凝水可依靠重力作用自行排出,减少乏汽凝结水在管内积存,降低管阻,以保证乏汽在传热管内的顺畅流动,进而保证机组的换热效率。

实施例2

如附图所示的一种乏汽型溴化锂吸收式专用机组,包括蒸发器1、吸收器2、冷凝器4、再生器3及乏汽凝水回收箱6;所述蒸发器1和吸收器2设置于一个腔体内,上下布置,且蒸发器1在吸收器2上方;再生器3与高温热源入口管路9和高温热源出口管路10相连接,吸收器2连接温水入口管路13,冷凝器4连接温水出口管路14,吸收器2和冷凝器4通过温水管路相连接;再生器3和冷凝器4通过管路相互连接;蒸发器乏汽凝水出口管路8与乏汽凝水回收箱6相连。所述乏汽凝水回收箱6上设置有液位电极11。所述乏汽凝水回收箱6和蒸发器乏汽凝水出口管路8分别连接到人工智能抽气装置15。所述乏汽凝水回收箱6出口设置有乏汽抽凝泵5。所述乏汽抽凝泵5出口设置有止逆阀12。所述蒸发器1内垂直于传热管管束长度方向的多个位置设置有多重喷嘴16。

所述蒸发器1中传热管管束沿机组高度方向纵向布置,蒸发器乏汽入口管路7与所述腔体上端连接,蒸发器乏汽凝水出口管路8与腔体侧面的中间位置连接。工艺系统产生的乏汽余热通过蒸发器乏汽入口管路7从蒸发器1的腔体上方进入传热管内,乏汽的热量被传热管外喷淋的低温冷剂水吸收,放热冷凝形成乏汽凝结水,顺着纵向竖直排布的管群内壁流动,通过蒸发器乏汽凝水出口管路8排出。此种布管方式较其他布管方式更利于乏汽凝结水的有效排出,乏汽流动更加顺畅,不仅强化了换热效果,且利于机组保持高效稳定的运行状态。

一种乏汽型溴化锂吸收式专用机组,由两种循环构成,即溶液循环和冷媒循环。吸收器2中的稀溶液被送至再生器3中加热浓缩,变成浓溶液后再次被送回吸收器2,吸收来自蒸发器1中蒸发产生的低温冷剂蒸汽,浓溶液被稀释变回稀溶液,即为溶液循环;再生器3中被高温热源加热蒸发产生的高温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4,对来自吸收器2的温水进行二次加热,冷凝放热后形成冷凝水进入蒸发器1,并在腔体内以喷淋的方式吸收来自工艺系统中的乏汽余热,形成低温冷剂蒸汽,被吸收器2中的浓溶液吸收,如此反复构成冷媒循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