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组合冷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02610发布日期:2020-12-25 08:04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块化组合冷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装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化组合冷箱。



背景技术:

一般的,土建和钢结构形式的冷库属于建筑范畴,功能分区主要包括冷间和制冷机房。制冷系统的蒸发器安装在冷间内,制冷机组及相应的辅助设备安装在制冷机房内,风冷或蒸发式冷凝器安装在室外。冷库的内外部需增加保温结构,其内部使用面积根据使用要求进行设计施工,但缺点是具有一定的建筑施工周期,完工后一般难以改变功能和规模,同时无法拆解移动,规模和功能很难随市场的需求改变,导致较高的投资风险。

另一种以运输过程中保温为目的冷藏集装箱属于设备范畴,箱体一端安装制冷系统集成,且一个冷箱配置一个制冷系统集成,多箱并联使用时,每个箱体配置一套制冷系统集成,各制冷系统单独使用。冷藏集装箱的使用功能主要是运输过程中的保温,围护结构热流量过大,不符合冷库标准。另外,采用冷藏集装箱还存在如下技术问题:制冷系统集成按全工况产品开发,用于运输,具体应用在不同工况时制冷效率并非制冷系统的最佳工况点,能效低。由于使用范围仅限于运输过程,只能够满足保温要求,对于冷却和冻结加工等要求很难实现。无论多个箱体并联使用还是同时使用多个单独箱体,每个箱体模块配置一套制冷系统集成,各制冷系统单独使用,即使总制冷量很大时也只是采用小型制冷设备叠加,导致能效低、造价高。

为了解决现有制冷设备诸多的技术问题,制造一种可以快速组装建成,且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配置箱体面积和制冷系统,亟需本领域技术研发人员设计一种模块化组合冷箱。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模块化组合冷箱,具有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拆装简便,且能根据需求灵活配置箱体面积和制冷系统;一方面,解决现有冷藏集装箱功能单一、综合能效低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解决现有冷藏集装箱多箱并联使用时,造价及使用成本高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块化组合冷箱,包括:至少一个货区模块、至少一个功能模块和至少一个制冷模块,所述货区模块和功能模块之间可拆卸连接,两者组合形成的内部空间被设置为容置货物的冷箱内仓;所述制冷模块包括冷源组件和末端组件,每个末端组件均与冷源组件通过制冷管路连接;所述末端组件与所述功能模块连接,该末端组件位于功能模块内部,所述功能模块的顶壁和/或侧壁上设有接口,所述末端组件利用制冷管路穿过所述接口与所述冷源组件连接;或者末端组件位于功能模块外部,所述冷源组件临近所述末端组件,所述末端组件利用制冷管路与所述冷源组件连接。

所述货区模块具体为集装箱,且集装箱箱壁采用保温板制成,所述货区模块的内部中空用于储存冷藏货物,所述货区模块的内部可以不设置任何用于制冷、监测、控制的部件,用于降低货区模块的制造成本。所述功能模块采用同货区模块尺寸相同的集装箱,且集装箱箱壁采用保温板制成,所述货区模块与功能模块组合形成冷箱,冷箱内仓用于储存冷藏货物,所述功能模块与制冷模块的末端组件连接,所述功能模块外侧设置制冷模块的冷源组件。将上述制冷模块的末端组件及监测控制冷箱内仓状态的功能部件设置在功能模块上,可以将制冷模块及其它功能有效集成,便于制冷模块及其它功能部件的安装维修,更便于冷箱各模块的组合更换,根据使用需求重新配置冷箱的组合模式,形成类似于“积木拼搭”快速组合的技术效果。

所述货区模块与功能模块连接处不设置侧板等结构,主要用于形成整体贯通的冷箱内仓,增加冷箱内仓的使用面积和使用便利性。所述货区模块与功能模块通过集装箱顶梁、底梁、立柱等结构进行固定连接,具体的固定连接方式根据使用需求择优选择,连接的接缝处设置密封保温结构,避免形成对流换热,避免出现漏气、漏水等情况,保证长时间使用下的保温性能。所述制冷模块末端组件利用制冷管路与所述冷源组件连接,在连接处采用密封材料密封,避免形成对流换热等问题。

优选地,所述冷源组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压缩机的电机;所述压缩机、冷凝器与设于所述末端组件内的蒸发器及膨胀阀通过制冷管路连接后形成制冷循环回路;所述冷源组件位于临近所述功能模块的外部。所述制冷模块还包括制冷阀件、蒸发器融霜系统、循环和通风风机等部件,根据具体使用需求增减上述部件,以便能够达到冷箱的技术指标。

优选地,所述功能模块的顶壁和/或侧壁上设置需要对冷箱进行数据采集及操作控制的监测控制部件,所述监测控制部件包括冷藏门、控制线路、温度传感部件、湿度传感部件、采光部件、红外感应部件;所述货区模块内部不设置制冷模块和监测控制部件。

优选地,当冷箱采用多个货区模块和功能模块进行组合时,所述货区模块和功能模块沿水平方向堆叠设置以组合形成不同冷箱结构,各个货区模块和功能模块组合位置的外边缘紧密贴合。所述“水平方向”包括横向水平和纵向水平两个方向;所述“边缘紧密贴合”指模块间进行固定连接后,连接的接缝处设置密封保温结构,避免形成对流换热,避免出现漏气、漏水等情况,可以保证长时间使用下的保温性能。

优选地,所述货区模块位于组合冷箱外围,且所述货区模块与所述功能模块间隔排列组合形成组合冷箱结构;或所述货区模块位于组合冷箱外围,且所述货区模块将所述功能模块夹在中间组合形成组合冷箱结构。所述“间隔排列”是指一个货区模块临近一个功能模块。所述间隔排列有利于冷箱内仓温度的均匀性,以及其它功能部件使用效果的最优化。

优选地,冷箱的组合模式一,当冷箱采用一个货区模块和一个功能模块对接组合形成时,所述货区模块为第一货区模块,所述第一货区模块包括货区模块顶板、货区模块底板、货区模块前端面板、货区模块后端面板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所述货区模块顶板、货区模块底板、货区模块前端面板、货区模块后端面板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依次连接后形成一侧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功能模块为第一功能模块,所述第一功能模块包括功能模块顶板、功能模块底板、功能模块前端面板、功能模块后端面板及一个功能模块侧板,所述功能模块顶板、功能模块底板、功能模块前端面板、功能模块后端面板及一个功能模块侧板依次连接后形成一侧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第一货区模块与第一功能模块利用侧开口对接形成组合冷箱,两者组合形成的内部空间为容置货物的冷箱内仓。

优选地,冷箱的组合模式二,当冷箱采用两个货区模块和一个功能模块对接组合形成时,所述货区模块为第一货区模块,所述第一货区模块包括货区模块顶板、货区模块底板、货区模块前端面板、货区模块后端面板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所述货区模块顶板、货区模块底板、货区模块前端面板、货区模块后端面板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依次连接后形成一侧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功能模块为第二功能模块,所述第二功能模块包括功能模块顶板、功能模块底板、功能模块前端面板、功能模块后端面板,所述功能模块顶板、功能模块底板、功能模块前端面板、功能模块后端面板依次连接后形成两侧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两个第一货区模块将一个第二功能模块夹在中间,所述第一货区模块与第二功能模块利用侧开口对接形成组合冷箱,组合形成的内部空间为容置货物的冷箱内仓。在该组合模式中,所述第一货区模块为一个左侧开口的箱体结构和一个右侧开口的箱体结构,两者将一个两侧开口的第二功能模块夹在中间形成组合冷箱。

优选地,冷箱的组合模式三,当冷箱采用两个货区模块和两个功能模块对接组合形成时,所述货区模块为第一货区模块,所述第一货区模块包括货区模块顶板、货区模块底板、货区模块前端面板、货区模块后端面板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所述货区模块顶板、货区模块底板、货区模块前端面板、货区模块后端面板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依次连接后形成一侧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功能模块为第二功能模块,所述第二功能模块包括功能模块顶板、功能模块底板、功能模块前端面板、功能模块后端面板,所述功能模块顶板、功能模块底板、功能模块前端面板、功能模块后端面板依次连接后形成两侧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两个第一货区模块将两个第二功能模块夹在中间,所述第一货区模块与第二功能模块利用侧开口对接形成组合冷箱,组合形成的内部空间为容置货物的冷箱内仓。

优选地,冷箱的组合模式四,当冷箱采用三个货区模块和两个功能模块对接组合形成时,所述货区模块为两个第一货区模块和一个第二货区模块,所述第一货区模块包括货区模块顶板、货区模块底板、货区模块前端面板、货区模块后端面板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所述货区模块顶板、货区模块底板、货区模块前端面板、货区模块后端面板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依次连接后形成一侧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第二货区模块包括货区模块顶板、货区模块底板、货区模块前端面板、货区模块后端面板,所述货区模块顶板、货区模块底板、货区模块前端面板、货区模块后端面板依次连接后形成两侧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功能模块为第二功能模块,所述第二功能模块包括功能模块顶板、功能模块底板、功能模块前端面板、功能模块后端面板,所述功能模块顶板、功能模块底板、功能模块前端面板、功能模块后端面板依次连接后形成两侧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两个第一货区模块位于组合冷箱外缘,第一货区模块将一个第二货区模块和两个第二功能模块夹在中间,所述货区模块与所述功能模块间隔排列,利用侧开口对接形成组合冷箱,组合形成的内部空间为容置货物的冷箱内仓。

优选地,冷箱的组合模式五,当冷箱采用四个货区模块和四个功能模块对接组合形成时,所述货区模块包括第三货区模块和第四货区模块,所述第三货区模块包括货区模块顶板、货区模块底板、货区模块后端面板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所述第四货区模块包括货区模块顶板、货区模块底板、货区模块前端面板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所述第三货区模块的前端与第四货区模块的后端组合连接后形成一侧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功能模块包括第三功能模块和第四功能模块,所述第三功能模块包括功能模块顶板、功能模块底板、功能模块后端面板,所述第四功能模块包括功能模块顶板、功能模块底板、功能模块前端面板,所述第三功能模块的前端与第四功能模块的后端组合连接后形成两侧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第三货区模块与第四货区模块组合连接形成的一侧开口的箱体结构位于冷箱外缘,将第三功能模块与第四功能模块组合连接后形成的两侧开口的箱体结构夹在中间,通过对接形成组合冷箱,组合形成的内部空间为容置货物的冷箱内仓。所述第三货区模块与第四货区模块组合连接后形成一侧开口的箱体结构,开口方向根据缺失的货区模块侧板而定,两者缺失的货区模块侧板位于同一侧,连接后形成一侧开口的箱体结构。

优选地,冷箱的组合模式六,当冷箱采用六个货区模块和四个功能模块对接组合形成时,所述货区模块包括第三货区模块、第四货区模块、第五货区模块、第六货区模块,所述第三货区模块包括货区模块顶板、货区模块底板、货区模块后端面板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所述第四货区模块包括货区模块顶板、货区模块底板、货区模块前端面板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所述第三货区模块的前端与第四货区模块的后端组合连接后形成一侧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第五货区模块包括货区模块顶板、货区模块底板、货区模块后端面板,所述第六货区模块包括货区模块顶板、货区模块底板、货区模块前端面板,所述第五货区模块的前端与第六货区模块的后端组合连接后形成两侧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功能模块包括第三功能模块和第四功能模块,所述第三功能模块包括功能模块顶板、功能模块底板、功能模块后端面板,所述第四功能模块包括功能模块顶板、功能模块底板、功能模块前端面板,所述第三功能模块的前端与第四功能模块的后端组合连接后形成两侧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货区模块与功能模块间隔排列,所述第三货区模块与第四货区模块组合连接形成的一侧开口的箱体结构位于冷箱外缘,将第三功能模块与第四功能模块组合连接后形成的两侧开口的箱体结构,以及第五货区模块与第六货区模块组合连接后形成两侧开口的箱体结构夹在中间,通过对接形成组合冷箱,组合形成的内部空间为容置货物的冷箱内仓。

优选地,所述功能模块前端面板上设置冷藏门或保温门;所述功能模块后端面板上设有末端组件利用制冷管路与所述冷源组件连接的接口,及冷源组件的安装位。所述冷源组件可以通过安装架安装在功能模块后端面板上,外部支架设置在安装位上。

优选地,所述货区模块为iso尺寸集装箱;所述功能模块外侧设有容置所述冷源组件的容置架,所述功能模块为iso尺寸集装箱,或者所述功能模块与所述冷源组件容置架的尺寸和为iso尺寸集装箱。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块化组合冷箱,通过集装箱式的货区模块和功能模块组合形成大型冷箱,其中货区模块不设置用于制冷、监测、控制的部件,可以降低货区模块的制造成本;所述功能模块上集中设置用于制冷、监测、控制的部件,便于制冷、监测、控制等部件的安装维修;该设计方式便于冷箱各模块的组合更换,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重新配置冷箱的组合模式,提高制冷的综合能效,降低冷箱的制造和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模块化组合冷箱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模块化组合冷箱俯视结构示意图,为了显示冷箱内部结构部件隐藏货区模块顶板和功能模块顶板;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模块化组合冷箱中第一功能模块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模块化组合冷箱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模块化组合冷箱俯视结构示意图,为了显示冷箱内部结构部件隐藏货区模块顶板和功能模块顶板;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模块化组合冷箱中第二功能模块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模块化组合冷箱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模块化组合冷箱俯视结构示意图,为了显示冷箱内部结构部件隐藏货区模块顶板和功能模块顶板;

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模块化组合冷箱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模块化组合冷箱俯视结构示意图,为了显示冷箱内部结构部件隐藏货区模块顶板和功能模块顶板;

图11示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模块化组合冷箱中第二货区模块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模块化组合冷箱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模块化组合冷箱中第三货区模块和第四货区模块组合后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模块化组合冷箱中第三功能模块和第四功能模块组合后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模块化组合冷箱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模块化组合冷箱中第五货区模块和第六货区模块组合后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模块化组合冷箱中第三功能模块立体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1、货区模块;10、冷箱内仓;1a、第一货区模块;1b、第二货区模块;1c、第三货区模块;1d、第四货区模块;1e、第五货区模块;1f、第六货区模块;11、货区模块顶板;12、货区模块前端面板;13、货区模块侧板;14、货区模块底板;15、货区模块后端面板;2、功能模块;20、接口;2a、第一功能模块;2b、第二功能模块;2c、第三功能模块;2d、第四功能模块;21、功能模块顶板;22、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1、安装位;23、功能模块侧板;24、功能模块底板;25、功能模块前端面板;3、制冷模块;31、冷源组件;32、末端组件;33、制冷管路;4、立柱;5、监测控制部件;51、冷藏门;52、控制线路;53、温度传感部件;54、湿度传感部件;55、采光部件;56、红外感应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模块化组合冷箱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分解该冷箱有利于展示模块组合形式。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块化组合冷箱,由一个货区模块1和一个功能模块2对接组合形成冷箱的箱体,两者组合形成的内部空间被设置为容置冷藏货物的冷箱内仓10,在冷箱内仓10内放置冷藏货物或对货物进行加工操作等。结合图2所示,所述货区模块1具体为第一货区模块1a,所述第一货区模块1a为标准的集装箱箱体,且集装箱箱壁采用保温板制成,包括货区模块顶板11、货区模块底板14、货区模块前端面板12、货区模块后端面板15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13,所述货区模块顶板11、货区模块底板14、货区模块前端面板12、货区模块后端面板15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13依次连接后形成右侧对外开口的箱体结构,箱体右侧不设置货区模块侧板13;所述功能模块2为第一功能模块2a,所述第一功能模块2a也为标准的集装箱箱体,且集装箱箱壁采用保温板制成,包括功能模块顶板21、功能模块底板24、功能模块前端面板25、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及一个功能模块侧板23,所述功能模块顶板21、功能模块底板24、功能模块前端面板25、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及一个功能模块侧板23依次连接后形成左侧对外开口的箱体结构,箱体左侧不设置功能模块侧板23;所述第一货区模块1a右侧开口与第一功能模块2a左侧开口相对组合形成冷箱的箱体,组合连接方式具体采用可拆卸的结构部件固定连接,然后通过密封保温材料将两个模块的缝隙处进行密封保温处理,形成封闭的制冷空间,即冷箱内仓10。

如图2所示,为了调节控制冷箱内仓10内部的温度,所述冷箱还包括制冷模块3,所述制冷模块3具体包括冷源组件31和末端组件32,所述末端组件32设置在所述功能模块2第一功能模块2a内部,所述冷源组件31位于第一功能模块2a外部,且与第一功能模块2a内部末端组件32临近,所述第一功能模块2a的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上设有接口20,所述末端组件32利用制冷管路33穿过所述接口20与所述冷源组件31连接,所述制冷管路33穿过所述接口20后,制冷管路33与接口20内壁之间的间隙利用密封保温材料进行填充,达到密封保温的效果。当然,所述接口20也可以设置在功能模块顶板21、功能模块侧板23上,具体根据冷箱安放场地实际情况开设。所述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上设有安装位221,用于定位安装冷源组件31,所述安装位221上还可以设置固定冷源组件31的安装架。所述冷源组件31包括压缩机、冷凝器、驱动压缩机的电机、辅助设备、相应阀件等,所述末端组件32包括膨胀阀及蒸发器等。具体地,冷源组件31的压缩机、冷凝器、辅助设备、相应阀件与设于末端组件32内的蒸发器及膨胀阀通过制冷管路33依次连接后形成的冷却循环回路。其中,辅助设备包括贮液器、气液分离器、油分离器、集油器、空气分离器等,相应阀件包括截止阀、止回阀、电磁阀、过滤器等。制冷剂包括但不限于二氧化碳、氨、氟利昂等,具体可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及使用要求选配。制冷剂气体从压缩机排气口通过油分离器进入到冷凝器冷凝成制冷剂液体,制冷剂液体进入到贮液器储存,通过截止阀—过滤器—电磁阀—截止阀—管道—膨胀阀,进入到蒸发器蒸发成制冷剂气体,再通过截止阀—管道—气液分离器—止回阀—截止阀进入压缩机吸气口完成一个制冷循环。多机头并联时,集油器通过油分离器将冷冻油均匀分配到各个压缩机内。当系统存在不凝性气体时,空气分离器分离出不凝性气体,进而实现换热作业。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降低模块化组合冷箱的生产成本,使冷箱的装拆简便,各模块安装维修换装更加便捷,所述第一货区模块1a内部不设置任何用于制冷、监测、控制的部件,所述第一功能模块2a内部设置用于制冷、监测、控制的部件,该结构设计分布合理且维修换装简便,生产成本低,实用性强,利于进行标准化生产及推广。

结合图2和图3所示,为了监测和控制冷箱内仓10内部状态,所述制冷模块3能对冷箱内仓10进行速冻、预冷、冷藏、制冰、低温生产环境等制冷模式的调节,为了实时监测和控制冷箱内仓10内部温度,所述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上设有数据采集及操作控制的监测控制部件5,所述监测控制部件5包括冷藏门51、控制线路52、温度传感部件53、湿度传感部件54、采光部件55、红外感应部件56等功能部件。所述控制线路52采用线槽形式悬挂于第一功能模块2a功能模块顶板21底面,用于监测控制部件5与制冷模块3、冷藏门51、温度传感部件53、湿度传感部件54、采光部件55、红外感应部件56等功能部件之间的电气控制。所述温度传感部件53位于第一功能模块2a内部,用于实时采集冷箱内仓10内部温度,所述监测控制部件5与制冷模块3连通,该监测控制部件5根据温度传感部件53采集的数据调节制冷模块3进行制冷。所述湿度传感部件54位于第一功能模块2a内部,用于实时采集冷箱内仓10内部湿度,在监测控制部件5的显示部件上实时显示,如果需要调节冷箱内仓10内部湿度,需要在第一功能模块2a内部安装加湿及除湿的功能部件,利用监测控制部件5根据湿度传感部件54采集的数据调节冷箱内仓10内部的湿度。所述采光部件55悬挂于第一功能模块2a功能模块顶板21底面,可以选用智能控制方式,一旦有人进入冷箱内仓10,即采光部件55感应开启,在进行装卸货物或对货物进行加工操作时提供照明功能;除智能控制的方式之外,采光部件55也可以选用手动开启及关闭的模式。所述红外感应部件56安装于第一功能模块2a内部,通过红外感应部件56可以感应冷箱内仓10内是否有人,若有,则可通过监测控制部件5控制采光部件55开启,若没有,则可通过监测控制部件5控制采光部件55关闭,自动化程度高。另外,所述红外感应部件56感应冷箱内仓10内有人,可以控制冷藏门51开启及关闭。所述冷藏门51包括但不限于电动门、推拉门、平开门、滑升门、卷帘门,具体可根据实际实施条件来合理选择配置的类型。当冷藏门51采用电动门时,所述监测控制部件5根据红外感应部件56采集的感应数据,控制电动门开启及关闭的模式。进一步地,上述监测控制部件5的运行状态通过收集并上传至远程服务平台后,可以进行远程监测及控制。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监测控制部件5还包括配电组件,为保证冷箱的整体结构紧凑性,该配电组件用于实时监测制冷模块3的运行状态并为制冷模块3提供电源。所述冷箱采用一个货区模块1和一个功能模块2组合而成,其中功能模块2与制冷模块3连接。如此,根据规模和使用功能,一个制冷模块3可以为一个货区模块1和一个功能模块2组合而成的冷箱提供冷源,不仅提高了能源与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运行成本,而且解决了规划杂乱、占地面积大、管理分散、能耗过高等难题。根据冷箱的工况和总制冷量匹配高效的制冷模块3,相对于每个箱体配置一套制冷系统集成的冷藏集装箱,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块化组合冷箱能够发挥集中式制冷系统的优势,做到更加高效节能、经济可靠。

另外,在特殊使用需求下,所述模块化组合冷箱也可以由两个功能模块2组成,所述功能模块2为第一功能模块2a,其中一个第一功能模块2a包括功能模块顶板21、功能模块底板24、功能模块前端面板25、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及一个功能模块侧板23,所述功能模块顶板21、功能模块底板24、功能模块前端面板25、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及一个功能模块侧板23依次连接后,左侧不设置功能模块侧板23,形成左侧开口的箱体结构;另一个第一功能模块2a连接后右侧不设置功能模块侧板23,形成右侧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两个第一功能模块2a的右侧开口与左侧开口相对组合形成冷箱的箱体,组合连接方式具体采用可拆卸的结构部件固定连接,然后通过密封保温材料将两个模块的缝隙处进行密封保温处理,形成封闭的制冷空间,即冷箱内仓10。在所述第一功能模块2a上设置制冷模块3,所述制冷模块3包括冷源组件31和末端组件32,每个末端组件32均与冷源组件31通过制冷管路33连接,对冷箱内仓10内部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

如此,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式,各个模块能够实现工厂内系列、批量制造,相对于以现场施工为主的冷库建筑,模块化组合冷箱实现了预制和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包括但不限于质量、造价和工期更加可控,材料易于循环利用,更容易实现绿色环保;另外,相对于以冷藏运输为主要用途的冷藏集装箱,模块化组合冷箱解决了现有冷藏集装箱功能单一、综合能效低的技术问题。

实施例2:

如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模块化组合冷箱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另一种模块化组合冷箱,由两个货区模块1和一个功能模块2横向水平方向拼接组合形成冷箱的箱体,三者组合形成的内部空间被设置为容置货物的冷箱内仓10,在冷箱内仓10内放置货物或对货物进行加工操作等。结合图5所示,所述货区模块1具体为第一货区模块1a,所述第一货区模块1a为标准的集装箱箱体,且集装箱箱壁采用保温板制成,包括货区模块顶板11、货区模块底板14、货区模块前端面板12、货区模块后端面板15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13,所述货区模块顶板11、货区模块底板14、货区模块前端面板12、货区模块后端面板15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13依次连接后形成一个右侧对外开口的箱体结构及一个左侧对外开口的箱体结构;参照图6所示,所述功能模块2为第二功能模块2b,所述第二功能模块2b也为标准的集装箱箱体,且集装箱箱壁采用保温板制成,包括功能模块顶板21、功能模块底板24、功能模块前端面板25、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所述功能模块顶板21、功能模块底板24、功能模块前端面板25、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依次连接后形成两侧对外开口的箱体结构,箱体左侧和右侧不设置功能模块侧板23;所述冷箱从左至右依次排列为:右侧开口的第一货区模块1a、第二功能模块2b、左侧开口的第一货区模块1a,三个模块依次排列组合形成冷箱的箱体,组合连接方式具体采用可拆卸的结构部件固定连接,然后通过密封保温材料将模块之间的缝隙处进行密封保温处理,形成封闭的制冷空间,即冷箱内仓10。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个模块组成的冷箱,其使用面积更大,储存货物更多,冷箱的工况和总制冷量匹配高效、经济可靠,为了降低模块化组合冷箱的生产成本,使冷箱的装拆简便,各模块安装维修换装更加便捷,上述两个第一货区模块1a内部不设置任何用于制冷、监测、控制的部件,所述第二功能模块2b内部设置用于制冷、监测、控制的部件,此结构设计分布合理且维修换装简便,生产成本低,实用性强,利于进行标准化生产及推广。

如图5所示,为了调节控制冷箱内仓10内部的温度,所述冷箱还包括制冷模块3,所述制冷模块3具体包括冷源组件31和末端组件32,所述末端组件32设置在所述功能模块2第二功能模块2b内部,所述冷源组件31位于第二功能模块2b外部,且与第二功能模块2b内部末端组件32临近,所述第二功能模块2b的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上设有接口20,所述末端组件32利用制冷管路33穿过所述接口20与所述冷源组件31连接。所述冷源组件31包括压缩机、冷凝器、驱动压缩机的电机、辅助设备、相应阀件等,所述末端组件32包括膨胀阀及蒸发器等,具体制冷工作原理同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调整,此处不再赘述。

结合图5和图6所示,所述制冷模块3能对冷箱内仓10进行速冻、预冷、冷藏、制冰、低温生产环境等制冷模式的调节,冷箱内仓10内部制冷温度区间在-45℃至15℃之间,可选择不同的制冷设备。为了监测和控制冷箱内仓10内部状态,所述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上设有数据采集及操作控制的监测控制部件5,所述监测控制部件5包括冷藏门51、控制线路52、温度传感部件53、湿度传感部件54、采光部件55、红外感应部件56等功能部件。所述控制线路52采用线槽形式悬挂于第二功能模块2b功能模块顶板21底面的两侧,用于监测控制部件5与制冷模块3、冷藏门51、温度传感部件53、湿度传感部件54、采光部件55、红外感应部件56等功能部件之间的连接控制。所述温度传感部件53位于第二功能模块2b内部,用于实时采集冷箱内仓10内部温度,通过控制线路52与监测控制部件5连接,所述监测控制部件5根据温度传感部件53采集的数据调节制冷模块3进行制冷。所述湿度传感部件54位于第二功能模块2b内部,在监测控制部件5的显示部件上实时显示冷箱内仓10内部的湿度。所述采光部件55具体为led照明灯,悬挂于第二功能模块2b功能模块顶板21底面的两侧,可以为左右两侧的第一货区模块1a的内部空间提供照明。所述红外感应部件56安装于第二功能模块2b内部,通过红外感应部件56可以感应冷箱内仓10内是否有人,并通过监测控制部件5控制其它各部件工作。所述冷藏门51安装在第二功能模块2b功能模块前端面板25上,具体可根据实际实施条件来合理选择类型。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监测控制部件5还包括配电组件,为保证冷箱的整体结构紧凑性,该配电组件用于实时监测制冷模块3的运行状态并为制冷模块3提供电源。所述冷箱采用两个货区模块1和一个功能模块2组合而成,其中功能模块2与制冷模块3连接。根据规模和使用功能,调节制冷模块3功率,一个制冷模块3可以为两个货区模块1和一个功能模块2组合而成的冷箱提供冷源,提高了能源与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运行成本。

实施例3:

如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模块化组合冷箱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模块化组合冷箱,所述冷箱的箱体由两个货区模块1和两个功能模块2沿水平方向拼接组合形成,具体为两个第一货区模块1a和两个第二功能模块2b,四个模块组合形成的内部空间被设置为容置货物的冷箱内仓10,在冷箱内仓10内放置货物。结合图8所示,所述第一货区模块1a为定制尺寸的集装箱箱体,集装箱箱壁采用保温板制成,包括货区模块顶板11、货区模块底板14、货区模块前端面板12、货区模块后端面板15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13,所述货区模块顶板11、货区模块底板14、货区模块前端面板12、货区模块后端面板15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13依次连接后形成一个右侧对外开口的箱体结构及一个左侧对外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第二功能模块2b的尺寸与第一货区模块1a定制尺寸相同,采用集装箱箱体形式,集装箱箱壁采用保温板制成,包括功能模块顶板21、功能模块底板24、功能模块前端面板25、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所述功能模块顶板21、功能模块底板24、功能模块前端面板25、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依次连接后形成两侧对外开口的箱体结构,箱体左侧和右侧不设置功能模块侧板23;所述冷箱从左至右依次排列为:右侧开口的第一货区模块1a、两个第二功能模块2b、左侧开口的第一货区模块1a,四个模块依次排列组合形成冷箱的箱体,组合连接方式具体采用可拆卸的结构部件在模块连接边缘固定连接,然后通过密封保温材料将模块之间的缝隙处进行密封保温处理,形成封闭的制冷空间,即冷箱内仓10。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四个模块组成的冷箱,其在水平方向上使用面积更大,储存货物更多,且两个第二功能模块2b的功能模块前端面板25相邻,其上设置的冷藏门51可以设置为一体,冷藏门51尺寸更大。另外,两个第二功能模块2b相邻,所述外部的冷源组件31可以设置为一体,为第二功能模块2b内部的末端组件32提供制冷,该组合冷箱的工况和总制冷量匹配高效、经济可靠,上述两个第一货区模块1a内部不设置任何用于制冷、监测、控制的部件,所述第二功能模块2b内部设置用于制冷、监测、控制的部件,此结构设计分布合理且维修换装简便,生产成本低,实用性强,利于进行标准化生产及模块化组合安装。

如图8所示,为了调节控制冷箱内仓10内部的温度,所述冷箱还包括制冷模块3,所述制冷模块3具体包括冷源组件31和末端组件32,所述末端组件32设置在所述功能模块2第二功能模块2b内部,所述冷源组件31位于第二功能模块2b外部,所述第二功能模块2b的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上设有接口20,所述末端组件32利用制冷管路33穿过所述接口20与所述冷源组件31连接。所述冷源组件31包括压缩机、冷凝器、驱动压缩机的电机、辅助设备、相应阀件等,所述末端组件32包括膨胀阀及蒸发器等,具体制冷工作原理同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调整,此处不再赘述。

所述制冷模块3能对冷箱内仓10进行速冻、预冷、冷藏、制冰、低温生产环境等制冷模式的调节,根据上述使用需求可选择不同的制冷设备。为了监测和控制冷箱内仓10内部状态,所述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上设有数据采集及操作控制的监测控制部件5,所述监测控制部件5包括冷藏门51、控制线路52、温度传感部件53、湿度传感部件54、采光部件55、红外感应部件56等功能部件。所述控制线路52采用线槽形式悬挂于第二功能模块2b功能模块顶板21底面,用于监测控制部件5与制冷模块3、冷藏门51、温度传感部件53、湿度传感部件54、采光部件55、红外感应部件56等功能部件之间的连接控制。具体地,所述左侧的第二功能模块2b功能模块顶板21底面的左边缘设置控制线路52,利用控制线路52在左边缘连接控制温度传感部件53、湿度传感部件54、采光部件55、红外感应部件56等功能部件。所述右侧的第二功能模块2b功能模块顶板21底面设置两条控制线路52,利用控制线路52在功能模块顶板21底面两边缘连接控制温度传感部件53、湿度传感部件54、采光部件55、红外感应部件56等功能部件。如图8所示,所述控制线路52的布置设计使温度传感部件53、湿度传感部件54、采光部件55、红外感应部件56等功能部件均匀布置在冷箱内部。所述温度传感部件53用于实时采集冷箱内仓10内部温度,通过控制线路52与监测控制部件5连接,所述监测控制部件5根据温度传感部件53采集的数据调节制冷模块3进行制冷。所述湿度传感部件54实时监测冷箱内仓10内部的湿度。所述采光部件55为冷箱内仓10的内部空间提供照明。所述红外感应部件56感应冷箱内仓10内是否有人。所述冷藏门51安装在第二功能模块2b功能模块前端面板25上,具体可根据实际实施条件来合理选择类型。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监测控制部件5还包括配电组件,为保证冷箱的整体结构紧凑性,该配电组件为制冷模块3提供电源,还可以同时为电动冷藏门51、控制线路52、温度传感部件53、湿度传感部件54、采光部件55、红外感应部件56等功能部件提供电源。

实施例4:

如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模块化组合冷箱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模块化组合冷箱,所述冷箱的箱体由三个货区模块1和两个功能模块2沿水平方向拼接组合形成,具体为两个第一货区模块1a、一个第二货区模块1b和两个第二功能模块2b,五个模块组合形成的内部空间被设置为容置货物的冷箱内仓10,在冷箱内仓10内放置货物。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第一货区模块1a为标准尺寸的集装箱箱体,且集装箱箱壁采用保温板制成,包括货区模块顶板11、货区模块底板14、货区模块前端面板12、货区模块后端面板15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13,所述货区模块顶板11、货区模块底板14、货区模块前端面板12、货区模块后端面板15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13依次连接后形成一个右侧对外开口的箱体结构及一个左侧对外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第二货区模块1b包括货区模块顶板11、货区模块底板14、货区模块前端面板12、货区模块后端面板15,所述货区模块顶板11、货区模块底板14、货区模块前端面板12、货区模块后端面板15依次连接后形成一个左右两侧对外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第二功能模块2b为标准尺寸的集装箱箱体,且集装箱箱壁采用保温板制成,包括功能模块顶板21、功能模块底板24、功能模块前端面板25、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所述功能模块顶板21、功能模块底板24、功能模块前端面板25、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依次连接后形成两侧对外开口的箱体结构,箱体左侧和右侧不设置功能模块侧板23;所述冷箱从左至右依次排列为:右侧开口的第一货区模块1a、第二功能模块2b、第二货区模块1b、第二功能模块2b、左侧开口的第一货区模块1a,五个模块依次排列组合形成冷箱的箱体,组合连接方式具体采用可拆卸的结构部件在模块连接边缘固定连接,然后通过密封保温材料将模块之间的缝隙处进行密封保温处理,形成封闭的制冷空间,即冷箱内仓10。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五个模块组成的冷箱,其在水平方向上使用面积更大,储存货物更多。上述第一货区模块1a、第二货区模块1b内部不设置任何用于制冷、监测、控制的部件,所述第二功能模块2b内部设置用于制冷、监测、控制的部件,此结构设计分布合理且维修换装简便,生产成本低,实用性强,利于进行标准化生产及模块化组合安装。

如图10所示,为了调节控制冷箱内仓10内部的温度,所述冷箱还包括制冷模块3,所述制冷模块3具体包括冷源组件31和末端组件32,所述末端组件32设置在所述功能模块2第二功能模块2b内部,所述冷源组件31位于第二功能模块2b外部,所述第二功能模块2b的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上设有接口20,所述末端组件32利用制冷管路33穿过所述接口20与所述冷源组件31连接。所述冷源组件31包括压缩机、冷凝器、驱动压缩机的电机、辅助设备、相应阀件等,所述末端组件32包括膨胀阀及蒸发器等,具体制冷工作原理同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调整,此处不再赘述。

所述制冷模块3能对冷箱内仓10进行速冻、预冷、冷藏、制冰、低温生产环境等制冷模式,根据上述使用需求可选择不同的制冷设备。为了监测和控制冷箱内仓10内部状态,所述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上设有数据采集及操作控制的监测控制部件5,所述监测控制部件5包括冷藏门51、控制线路52、温度传感部件53、湿度传感部件54、采光部件55、红外感应部件56等功能部件。所述控制线路52采用线槽形式悬挂于第二功能模块2b功能模块顶板21底面,用于监测控制部件5与制冷模块3、冷藏门51、温度传感部件53、湿度传感部件54、采光部件55、红外感应部件56等功能部件之间的连接控制。具体地,所述第二功能模块2b功能模块顶板21底面均设置两条控制线路52,利用控制线路52在功能模块顶板21底面两边缘连接控制温度传感部件53、湿度传感部件54、采光部件55、红外感应部件56等功能部件。如图10所示,所述控制线路52的布置设计使温度传感部件53、湿度传感部件54、采光部件55、红外感应部件56等功能部件均匀布置在冷箱内部。所述温度传感部件53用于实时采集冷箱内仓10内部温度,通过控制线路52与监测控制部件5连接,所述监测控制部件5根据温度传感部件53采集的数据调节制冷模块3进行制冷。所述湿度传感部件54实时监测冷箱内仓10内部的湿度。所述采光部件55为冷箱内仓10的内部空间提供照明。所述红外感应部件56感应冷箱内仓10内是否有人。所述冷藏门51安装在第二功能模块2b功能模块前端面板25上,具体可根据实际实施条件来合理选择类型。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监测控制部件5还包括配电组件,为保证冷箱的整体结构紧凑性,该配电组件为制冷模块3提供电源,还可以同时为电动冷藏门51、控制线路52、温度传感部件53、湿度传感部件54、采光部件55、红外感应部件56等功能部件提供电源。

实施例5:

如图12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模块化组合冷箱俯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模块化组合冷箱,所述冷箱的箱体由四个货区模块1和四个功能模块2沿横向水平及纵向水平方向拼接组合形成,具体为两个第三货区模块1c、两个第四货区模块1d、两个第三功能模块2c和两个第四功能模块2d,八个模块组合形成的内部空间被设置为容置货物的冷箱内仓10,在冷箱内仓10内放置货物。结合图13所示,所述第三货区模块1c与第四货区模块1d组合连接,所述第三货区模块1c包括货区模块顶板11、货区模块底板14、货区模块后端面板15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13,所述货区模块顶板11、货区模块底板14、货区模块后端面板15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13依次连接后形成一个前端开口和侧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第四货区模块1d包括货区模块顶板11、货区模块底板14、货区模块前端面板12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13依次连接后形成一个后端开口和侧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货区模块侧板13可以在左侧或右侧,根据具体需求改变位置。所述第三货区模块1c与第四货区模块1d组合连接后,右侧的货区模块侧板13缺失,右侧呈对外开口状态。为了保证组合冷箱的稳定性,在第三货区模块1c与第四货区模块1d连接处设有立柱4,防止货区模块顶板11向下塌陷。如图12所示,另外,为了整体封闭冷箱,还需要另一组所述第三货区模块1c与第四货区模块1d组合连接,连接后左侧的货区模块侧板13缺失,左侧呈对外开口状态。结合图14所示,所述第三功能模块2c与第四功能模块2d组合连接,所述第三功能模块2c包括功能模块顶板21、功能模块底板24、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所述功能模块顶板21、功能模块底板24、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依次连接后形成前端开口、两侧开口的箱体结构,箱体前端不设置功能模块前端面板25,左侧和右侧不设置功能模块侧板23;所述第四功能模块2d包括功能模块顶板21、功能模块底板24、功能模块前端面板25,所述功能模块顶板21、功能模块底板24、功能模块前端面板25依次连接后形成后端开口、两侧开口的箱体结构,箱体后端不设置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左侧和右侧不设置功能模块侧板23;所述第三功能模块2c的前端开口与第四功能模块2d的后端开口相对连接,形成两侧对外开口的箱体结构。

如图12所示,所述组合冷箱从左至右依次是:第三货区模块1c与第四货区模块1d组合连接且右侧开口、两组第三功能模块2c与第四功能模块2d组合连接且两侧开口、第三货区模块1c与第四货区模块1d组合连接且左侧开口,八个模块组合连接后形成整体冷箱,组合形成的内部空间被设置为容置货物的冷箱内仓10,在冷箱内仓10内放置货物。所述第三货区模块1c、第四货区模块1d、第三功能模块2c、第四功能模块2d均选用标准集装箱,且集装箱箱壁采用保温板制成。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八个模块组成的冷箱,其在水平横向及纵向方向上使用面积更大,储存货物更多。上述第三货区模块1c、第四货区模块1d内部不设置任何用于制冷、监测、控制的部件,所述第三功能模块2c、第四功能模块2d内部设置用于制冷、监测、控制的部件,此结构设计分布合理且维修换装简便,降低了货区模块1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功能模块2的集成化,利于进行标准化生产及模块化组合安装。

如图12所示,所述冷箱还包括制冷模块3,所述制冷模块3具体包括冷源组件31和末端组件32,所述末端组件32设置在所述功能模块2第三功能模块2c内部,所述冷源组件31位于第三功能模块2c外部,所述第三功能模块2c的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上设有接口20,所述末端组件32利用制冷管路33穿过所述接口20与所述冷源组件31连接。所述冷源组件31包括压缩机、冷凝器、驱动压缩机的电机、辅助设备、相应阀件等,所述末端组件32包括膨胀阀及蒸发器等,具体制冷工作原理同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调整,此处不再赘述。所述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上设有数据采集及操作控制的监测控制部件5,所述监测控制部件5包括冷藏门51、控制线路52、温度传感部件53、湿度传感部件54、采光部件55、红外感应部件56等功能部件。所述冷藏门51位于第四功能模块2d的功能模块前端面板25上,所述控制线路52、温度传感部件53、湿度传感部件54、采光部件55、红外感应部件56位于第三功能模块2c和第四功能模块2d内部。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监测控制部件5还包括配电组件,为保证冷箱的整体结构紧凑性,该配电组件为制冷模块3提供电源,还可以同时为电动冷藏门51、控制线路52、温度传感部件53、湿度传感部件54、采光部件55、红外感应部件56等功能部件提供电源。

实施例6:

如图15示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模块化组合冷箱俯视结构示意图,为了进一步扩大冷箱的使用面积,达到或者超过土建冷库的存储量,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模块化组合冷箱,所述冷箱的箱体由六个货区模块1和四个功能模块2沿横向水平及纵向水平方向拼接组合形成,具体为两个第三货区模块1c、两个第四货区模块1d、一个第五货区模块1e、一个第六货区模块1f、两个第三功能模块2c和两个第四功能模块2d,十个模块组合形成的内部空间被设置为容置货物的冷箱内仓10,在冷箱内仓10内放置货物。所述第三货区模块1c与第四货区模块1d组合连接,所述第三货区模块1c包括货区模块顶板11、货区模块底板14、货区模块后端面板15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13,所述货区模块顶板11、货区模块底板14、货区模块后端面板15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13依次连接后形成一个前端开口和侧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第四货区模块1d包括货区模块顶板11、货区模块底板14、货区模块前端面板12及一个货区模块侧板13依次连接后形成一个后端开口和侧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货区模块侧板13可以在左侧或右侧,根据具体需求改变位置。所述第三货区模块1c与第四货区模块1d组合连接后,右侧的货区模块侧板13缺失,右侧呈对外开口状态。另外,为了整体封闭冷箱,还需要另一组所述第三货区模块1c与第四货区模块1d组合连接,连接后左侧的货区模块侧板13缺失,左侧呈对外开口状态。所述第三功能模块2c与第四功能模块2d组合连接,所述第三功能模块2c包括功能模块顶板21、功能模块底板24、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所述功能模块顶板21、功能模块底板24、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依次连接后形成前端开口、两侧开口的箱体结构,箱体前端不设置功能模块前端面板25,左侧和右侧不设置功能模块侧板23;所述第四功能模块2d包括功能模块顶板21、功能模块底板24、功能模块前端面板25,所述功能模块顶板21、功能模块底板24、功能模块前端面板25依次连接后形成后端开口、两侧开口的箱体结构,箱体后端不设置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左侧和右侧不设置功能模块侧板23;所述第三功能模块2c的前端开口与第四功能模块2d的后端开口相对连接,形成两侧开口的箱体结构。结合图16所示,所述第五货区模块1e包括货区模块顶板11、货区模块底板14、货区模块后端面板15,所述货区模块顶板11、货区模块底板14、货区模块后端面板15依次连接后形成一个前端开口、两侧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第六货区模块1f包括货区模块顶板11、货区模块底板14、货区模块前端面板12,所述货区模块顶板11、货区模块底板14、货区模块前端面板12依次连接后形成一个后端开口、两侧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第五货区模块1e的前端开口与第六货区模块1f的后端开口相对连接,形成两侧对外开口的箱体结构。为了保证组合冷箱的稳定性,在第五货区模块1e与第六货区模块1f连接处设有立柱4,防止货区模块顶板11向下塌陷。当然,所述第三货区模块1c与第四货区模块1d的连接处,所述第三功能模块2c与第四功能模块2d的连接处,均可以设置防止塌陷的立柱4。

如图15所示,所述组合冷箱从左至右依次是:第三货区模块1c与第四货区模块1d组合连接且右侧开口、第三功能模块2c与第四功能模块2d组合连接且两侧开口、第五货区模块1e与第六货区模块1f组合连接且两侧开口、第三功能模块2c与第四功能模块2d组合连接且两侧开口、第三货区模块1c与第四货区模块1d组合连接且左侧开口,十个模块组合连接后形成整体冷箱,组合形成的内部空间被设置为容置货物的冷箱内仓10,在冷箱内仓10内放置货物。当然,所述第五货区模块1e与第六货区模块1f组合连接且两侧开口的两模块组合,也可以替换为第三功能模块2c与第四功能模块2d组合连接且两侧开口的两模块组合,根据具体使用需求替换即可。所述第五货区模块1e、第六货区模块1f也选用标准集装箱,且集装箱箱壁采用保温板制成。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十个模块组成的冷箱,其在水平横向及纵向方向上使用面积更大,储存货物更多,可与土建冷库相媲美。上述第三货区模块1c、第四货区模块1d、第五货区模块1e、第六货区模块1f内部不设置任何用于制冷、监测、控制的部件,所述第三功能模块2c、第四功能模块2d内部设置用于制冷、监测、控制的部件,此结构设计分布合理且维修换装简便,降低了货区模块1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功能模块2的集成化,利于进行标准化生产及模块化组合安装。

如图17所示,所述冷箱还包括制冷模块3,所述制冷模块3具体包括冷源组件31和末端组件32,所述末端组件32与所述功能模块2第三功能模块2c连接,位于功能模块2第三功能模块2c外部,所述末端组件32包括蒸发器及膨胀阀等部件,所述冷源组件31临近所述末端组件32,同样位于功能模块2第三功能模块2c外部,所述冷源组件31包括压缩机、冷凝器、驱动压缩机的电机、辅助设备、相应阀件等部件,所述末端组件32利用制冷管路33与所述冷源组件31连接。所述末端组件32安装在第三功能模块2c的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上,为了进行热交换,所述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上设有热交换连通口,低温的冷凝液体通过蒸发器,与冷箱内仓10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气化吸热,达到制冷的效果。具体地,冷源组件31的压缩机、冷凝器、辅助设备、相应阀件与设于末端组件32内的蒸发器及膨胀阀通过制冷管路33依次连接后形成的冷却循环回路,具体制冷工作原理同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调整,此处不再赘述。所述功能模块后端面板22上设有数据采集及操作控制的监测控制部件5,所述监测控制部件5包括冷藏门51、控制线路52、温度传感部件53、湿度传感部件54、采光部件55、红外感应部件56等功能部件。具体地,所述第三功能模块2c与第二功能模块2b组合连接后,在其两者的功能模块顶板21底面均设置两条控制线路52,利用控制线路52在功能模块顶板21底面两边缘连接控制温度传感部件53、湿度传感部件54、采光部件55、红外感应部件56等功能部件。所述冷藏门51位于第四功能模块2d的功能模块前端面板25上,所述控制线路52、温度传感部件53、湿度传感部件54、采光部件55、红外感应部件56位于第三功能模块2c和第四功能模块2d内部。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监测控制部件5还包括配电组件,为保证冷箱的整体结构紧凑性,该配电组件为制冷模块3提供电源,还可以同时为电动冷藏门51、控制线路52、温度传感部件53、湿度传感部件54、采光部件55、红外感应部件56等功能部件提供电源。

上述多模块组成的冷箱,也可以作为果蔬的气调箱使用。但是,作为气调箱使用时,所述功能模块2上不仅需要设置制冷模块3,还需要设置气调模块,所述气调模块能根据放置于冷箱中的货物类别来对冷箱中的空气成分进行调节,以期达到最佳的货物储存效果。所述气调模块具体包括:脱氧机、二氧化碳脱除机、乙烯脱除机、加湿器、除湿器、气体浓度监控系统、果蔬灭菌机、压力缓冲袋等功能部件。多模块组合冷箱可以保证冷箱对外的密封性,完全可以作为气调箱使用,所以,对于模块化组合冷箱的使用方式及场景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