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床一体化吸附床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59601发布日期:2021-04-06 12:09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床一体化吸附床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附式制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床一体化吸附床结构。



背景技术:

吸附式制冷技术可以采用低品位能源(如太阳能或尾气余热)作为驱动能源,使用氨作为制冷工质时,制冷过程中不会产生温室效应,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制冷技术。随着车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化石能源的使用也随之增加。当前在机车的运行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能量以废热的形式直接排放到了大气中,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若将吸附式制冷技术与车辆发动机尾气余热回收相结合,则可以同时在环保与节能两个方面取得成效。

吸附式制冷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蒸发器、冷凝器与吸附床,其中吸附床是最为核心的部件,在吸附床中按温度工况分别发生吸附或解吸反应。而当前的车辆应用背景要求空调系统可以实现连续性制冷,这就使得吸附式制冷系统中需要放置两台吸附床。现有吸附床的体积较大,增加吸附床的数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吸附式制冷系统在狭小空间应用的难度,限制了采用吸附式制冷原理对发动机尾气余热回收技术的应用。

因此,设计出一种可以安装在车辆上的双床一体化吸附床结构,可以集合管路,使吸附床的结构更加紧凑,并解决空间利用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床一体化吸附床结构,可以集合管路,使吸附床的结构更加紧凑,并解决空间利用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床一体化吸附床结构,包括第一反应床、第二反应床、第一尾气管、第二尾气管和烟气出口管,所述第一反应床和第二反应床通过后侧的连接板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反应床的前后两端面上均开设有第一电控风口,且后端的第一电控风口上安装有第一冷却风机,所述第二反应床的前后两端面上均开设有第二电控风口,且后端的第二电控风口上安装有第二冷却风机,所述第一反应床和第二反应床内均设置有金属单元管、折流板和汇总管,每个所述汇总管分别与外部的单个制冷剂管路连接,所述金属单元管内填充有用于吸附制冷工质氨的多盐复合吸附剂。

优选的,所述第一尾气管和第二尾气管与发动机尾气管相连接,且第一尾气管和第二尾气管均通过电磁阀控制管路开闭。

优选的,所述第一尾气管和第二尾气管分别与第一反应床和第二反应床连接。

优选的,所述烟气出口管分别同时与第一反应床和第二反应床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反应床和第二反应床内固定安装有折流板,多个所述金属单元管穿过折流板上的限位孔后以叉排方式排列于床体内部,每个所述金属单元管分别与汇总管连接。

优选的,每个所述制冷剂管路上均安装有过滤装置。

优选的,所述金属单元管内搭载的吸附制冷工质对为:以膨胀硫化石墨为基质的多盐复合吸附剂—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将两个反应床紧凑的封装在一起,结构紧凑,减少系统占用空间,也提高了安全性,使吸附式制冷系统更加适合在车辆上的安装;

2.可根据制冷性能要求更改吸附床中金属单元管的数量,进而结合实际应用调整吸附床的尺寸,以适应车载空间;

3.两个吸附床采用一体化设计安装,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简单,可以通过电控实现系统的连续制冷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床体内部金属单元管的排列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具体说明如下:第一反应床1、第二反应床2、第一尾气管3、第二尾气管4、烟气出口管5、连接板6、第一电控风口7、第二电控风口8、制冷剂管路9、过滤装置10、第一冷却风机11、第二冷却风机12、汇总管13、金属单元管1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的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床一体化吸附床结构,包括第一反应床1、第二反应床2、第一尾气管3、第二尾气管4和烟气出口管5,所述第一反应床1和第二反应床2通过后侧的连接板6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反应床1的前后两端面上均开设有第一电控风口7,且后端的第一电控风口7上安装有第一冷却风机11,所述第二反应床2的前后两端面上均开设有第二电控风口8,且后端的第二电控风口8上安装有第二冷却风机12,所述第一反应床1和第二反应床2内均设置有金属单元管14、折流板和汇总管13,每个所述汇总管13分别与外部的单个制冷剂管路9连接,所述金属单元管14内填充有用于吸附制冷工质氨的多盐复合吸附剂。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尾气管3和第二尾气管4与发动机尾气管相连接,且第一尾气管3和第二尾气管4均通过电磁阀控制管路开闭。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尾气管3和第二尾气管4分别与第一反应床1和第二反应床2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烟气出口管5分别同时与第一反应床1和第二反应床2相连接,用以排放余热被回收后的尾气至外界。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应床1和第二反应床2内固定安装有折流板(图中未画出),折流板上的孔具备限位功能,折流板既可以提高传热效果,还可以起到支撑管束的效果;多个所述金属单元管14穿过折流板上的限位孔后以叉排方式排列于床体内部,折流板和金属单元管14的排列方式可以强化反应床内的换热效能;每个所述金属单元管14分别与汇总管13连接,供制冷剂流动;金属单元管14的数量可以根据制冷要求以及实际空间情况进行调整。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制冷剂管路9上均安装有过滤装置10。

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单元管14内搭载的吸附制冷工质对为:以膨胀硫化石墨为基质的多盐复合吸附剂-氨。这组工质对可以适应发动机尾气温度不稳定的应用条件,同时采用膨胀硫化石墨混合制备可以提高吸附剂的传热传质性能,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吸附剂的结块现象。

工作原理:

打开第一尾气管3并关闭第一反应床1上的第一电控风口7,关闭第二尾气管4并打开第二反应床2上的第二电控风口8。高温烟气经由第一尾气管3进入到第一反应床1内,加热第一反应床1内的金属单元管14,使管内的吸附剂受热解吸出制冷剂,并经由汇总管13和制冷剂管路9流通至冷凝器中;冷却空气由第二冷却风机12驱动,通过第二电控风口8进入到第二反应床2内,冷却第二反应床2内的金属单元管14,使管内的吸附剂降温对制冷剂产生吸附作用,制冷剂从蒸发器经由制冷剂管路9和汇总管13流入单元管中。

运行一段时间后,反应床中吸附和解吸反应趋于饱和,此时通过电控方式控制关闭第一尾气管3并打开第一反应床1上的第一电控风口7,打开第二尾气管4并关闭第二反应床2上的第二电控风口8,如此反复,即可实现一体化吸附床的循环工作,进而使系统实现连续制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