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供装置和三联供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59583发布日期:2021-04-06 12:09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三联供装置和三联供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器领域,具体涉及三联供装置和三联供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主要应用于供暖制热、降温制冷等用途。市场上大多数空调只能实现单独制冷、单独制热、制冷和制热等功能,但是不具备在制冷或制热的同时连续制取热水的功能,如果可以在制热或制冷的同时还可以连续提供热水,既可以将制冷时的冷凝热量进行回收利用,有效地提高空调的综合能效,又克服了制热供暖时无法制取热水的困难,

现有的三联供系统可以供暖制热、降温制冷的同时制取热水,但其冬天供暖和制热水时,效率较低,供暖部分的热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消费者制取热水的设备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联供装置和三联供空调系统,其特点是热量利用率较高,制热效果好。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三联供装置,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第四换热器、换向器,所述换向器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第四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压缩机相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相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相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四换热器相通,所述压缩机还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相通,所述第三换热器还与第四换热器相通,所述第二换热器分别与所述第四换热器、第一换热器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一换热盘管,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一换热盘管之间为第一空间;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二外壳和第二换热盘管,所述第二外壳与所述第二换热盘管之间为第二空间;所述第一换热盘管分别与所述压缩机、所述换向器相通,所述第二换热盘管与所述第一空间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换热器与所述第二空间相通。

进一步地,包括第一进水管道、第二进水管道,所述第一进水管道与所述第一空间相通,所述第二换热盘管的两端均连通所述第一进水管道,所述第二进水管道与所述第二空间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水管道上设有三通阀,所述三通阀均连通所述第二换热盘管和所述第一空间。

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箱体,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内,所述第一换热器在所述第一箱体上方,所述第二换热器在所述第一箱体下方。

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包括截止阀和电子膨胀阀,在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换向器之间、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第四换热器之间、所述第四换热器与所述换向器之间均设有所述截止阀,在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第四换热器之间还设有所述电子膨胀阀。

进一步地,包括第二箱体,所述第三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均在所述第二箱体内。

进一步地,包括水泵,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第四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

三联供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换热器、热水器、和前述任一项所述的三联供装置,所述室内换热器与所述第四换热器相通并形成回路,所述热水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相通。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优点及效果:

供暖和制取热水时,压缩机将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制冷剂气体流动到第一换热器内,在第一换热器处有卫生水与制冷剂气体换热,换热后得到卫生热水,从而实现制取热水;而制冷剂气体经过换向器换向,再流动至第四换热器,在第四换热器处有空调水与制冷剂气体换热,换热后得到空调热水,空调热水可向室内放热,从而实现供暖;制冷剂由高温高压的液体变成低温低压的饱和液体,然后再流经第三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制冷剂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蒸发吸热后变成蒸汽,回到压缩机再次压缩,循环;空调热水向室内放热后仍有余热,空调水可回流至第二换热器内,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相通,空调水在第二换热器处向卫生水放热,使得卫生水升温。如此,空调水的热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制热效果好。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的具体实例,并与具体实施方式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原理及效果。

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不同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

图1是本实用新型管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b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换热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第一换热器,1011、第一外壳,1012、第一换热盘管,1013、第一空间,102、第二换热器,1021、第二外壳,1022、第二换热盘管,1023、第二空间,103、第三换热器,104、第四换热器,201、压缩机,202、室内换热器,301、第一截止阀,302、第二截止阀,303、第三截止阀,304、第四截止阀,305、四通阀,3051、第一接口,3052、第二接口,3053、第三接口,3054、第四接口,306、电子膨胀阀,401、第一进水管道,402、第二进水管道,403、三通阀,501、第一箱体,502、第二箱体,503、水泵,601、第一制冷管道,602、第二制冷管道,603、第三制冷管道,604、第四制冷管道,701、第一空调水道,702、第二空调水道,703、第三空调水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结合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现实场景的情况下,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也可以具有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目的相对应的含义。

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第一、第三…”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或顺序。

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认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是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安装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安装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述”、“该”为相应位置之前所提及或描述的技术特征或技术内容,该技术特征或技术内容与其所提及的技术特征或技术内容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相似的。

毫无疑义,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相违背,或者明显矛盾的技术内容或技术特征,应被排除在外。

如图1至图5所示,三联供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换热器202、压缩机201、第一换热器101、第二换热器102、第三换热器103、第四换热器104、换向器、第一进水管道401、第二进水管道402、三通阀403、多个截止阀、电子膨胀阀306、水泵503、第一箱体501、第二箱体502、热水器,所述换向器为四通阀305。

所述第一换热器101包括第一外壳1011和第一换热盘管1012,所述第一外壳1011与所述第一换热盘管1012之间为第一空间1013;所述第二换热器102包括第二外壳1021和第二换热盘管1022,所述第二外壳1021与所述第二换热盘管1022之间为第二空间1023。

如图1至图3所示,三联供空调系统的连接管路如下:所述四通阀305包括第一接口3051、第二接口3052、第三接口3053、第四接口3054,所述第一接口3051与所述压缩机201相通,所述第二接口3052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01相通,所述第三接口3053与所述第三换热器103相通,所述第四接口3054与所述第四换热器104相通,所述压缩机201还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01相通,所述第三换热器103还与第四换热器104相通,所述第二换热器102分别与所述第四换热器104、第一换热器101相通。

压缩机201的进口端连接第一接口3051,压缩机201的出口端连接第一制冷管道601,再连接至第一换热盘管1012的进口端,第一换热盘管1012的出口端连接第二制冷管道602,再连接至第二接口3052,所述第三接口3053与第三换热器103的进口端相通,第三换热器103的出口端与第三制冷管道603相通,第三制冷管道603连通第三换热器103出口端和第四换热器104进口端,第四制冷管道604连通第四换热器104出口端与第四接口3054;第一空调水道701连通室内换热器202和第二外壳1021的上部,第二空调水道702连通第四换热器104和第二外壳1021的下部,第三空调水道703连通第四换热器104和室内换热器202。

室内供暖和制取热水时,压缩机201将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制冷剂气体流动到第一换热盘管1012内,卫生水从第一进水管道401通入,流经第二空间1023后进入第一空间1013,并与制冷剂气体换热,制冷剂冷凝,换热后得到卫生热水,卫生热水流到热水器供生活使用,从而实现制取热水;而制冷剂气体经过四通阀305换向,再流动至第四换热器104,在第四换热器104处有空调水与制冷剂气体换热,制冷剂冷凝,换热后得到空调热水,空调热水流向室内换热器202,空调热水在室内换热器202处向室内放热,从而实现供暖;制冷剂此时由高温高压的液体变成低温低压的饱和液体,然后再流经第三换热器103进行热交换,制冷剂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蒸发吸热后变成蒸汽,回到压缩机201再次压缩,循环;空调热水向室内放热后仍有余热,空调水可回流至第二空间1023,空调水在第二空间1023,卫生水在第二换热盘管1022,空调水向卫生水散热,使得卫生水升温,第二换热盘管1022与第一空间1013相通,卫生水流到第一空间1013处再次换热升温,如此,空调水的热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制热效果好。

室内制冷和制取热水时,压缩机201将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制冷剂气体流动到第一换热盘管1012内,卫生水从第一进水管道401通入,流经第二空间1023后进入第一空间1013,并与制冷剂气体换热,换热后得到卫生热水,卫生热水流到热水器供生活使用,从而实现制取热水;而制冷剂气体经过四通阀305换向,再流动至第三换热器103,在第三换热器103处,制冷剂与气体换热,制冷剂冷凝,制冷剂经电子膨胀阀306节流降压,然后再流到第四换热器104,在第四换热器104处有空调水与制冷剂气体换热,制冷剂吸热汽化,空调水放热冷却,换热后得到空调冷水,空调冷水流向室内换热器202,空调冷水在室内换热器202处向室内吸热,从而实现制冷;制冷剂吸热后变成蒸汽,回到压缩机201再次压缩,循环。

所述第一进水管道401上设有三通阀403,所述第一进水管道401通过三通阀403与所述第一空间1013、第二换热盘管1022相通,所述第二换热盘管1022的两端均连通所述第一进水管道401,所述第二进水管道402与所述第二空间1023相通。所述第一换热器10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102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501内,所述第一换热器101在所述第一箱体501上方,所述第二换热器102在所述第一箱体501下方。

空调水在工作过程会有损失,第二进水管道402与所述第二空间1023相通,可以通过第二进水管道402补充空调水;卫生水从第一进水管道401进入系统,卫生水可以流经三通阀403、第二换热盘管1022进入第一空间1013;也可以流经三通阀403直接进入第一空间1013。卫生水流经第二换热盘管1022时,从第二换热盘管1022下端流入,上端流出;卫生水流经第一空间1013时,从第一空间1013下端流入,上端流出,卫生水进入系统内接受热量,温度升高,在为系统冷凝吸热的同时,还形成了所需的热水,充分利用能源,节约能耗,卫生水从下端流入,上端流出,可以使卫生水与系统内热量的接触时间延长,提高散热效率。第一箱体501还具有保温的效果,防止热量外泄,浪费能耗以及烫伤人员。

在所述压缩机201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01之间设有第一截止阀301、所述第一换热器101与所述四通阀305之间设有第二截止阀302、所述第四换热器104与所述四通阀305之间均设有第三截止阀303、所述第三换热器103与所述第四换热器104之间设有第四截止阀304,在所述第三换热器103与所述第四换热器104之间还设有电子膨胀阀306。

电子膨胀阀306作为节流元件,主要作用是将制冷剂节流降压,使其由高温高压的液体变成低温低压的饱和液体;第一截止阀301、第二截止阀302、第三截止阀303、第四截止阀304共同控制制冷剂的通断以适应制冷剂的流量:截止阀打开程度较大时,制冷剂流量大,制冷效果强,截止阀打开程度较小时,制冷剂流量小,制冷效果较弱。

所述第三换热器103和所述压缩机201均在所述第二箱体502内,所述换热器作为室外换热器放置在室外,压缩机201体积大,运行时有振动和噪声,适合与第三换热器103一并放在室外,且压缩机201放在第二箱体502具有防尘、降噪的效果。

所述水泵503设置在所述第四换热器104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02之间。所述第四换热器104设置在第一箱体501的顶部,为了延长空调水和卫生水的换热时间,空调水流到第二空间1023,换热后流出,回到第四换热器104,在此过程中,空调水需要从低处往高处运动,需要水泵503抽取空调水才能实现该过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三联供空调系统仅制取卫生热水:压缩机201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第一换热盘管1012,把热量释放给卫生水,得到卫生热水,冷凝后的制冷剂经四通阀305后再流到第四换热器104,此时第四换热器104不换热,制冷剂再流向电子膨胀阀306,经电子膨胀阀306节流降压后由高温高压的液体变成低温低压的饱和液体,再流经第三换热器103进行热交换,制冷剂蒸发吸收空气热量,同时制冷剂蒸发吸热后变成过热蒸汽,回到压缩机201再次压缩,循环以上变化过程就实现卫生热水不断升温直到设定温度,卫生水经三通阀403、第二换热盘管1022、进入第一空间1013换热,得到卫生热水,通过水压把卫生热水从第一空间1013顶部压出,供用户使用。

以上实施例的目的,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示例性的再现与推导,并以此完整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目的及效果,其目的是使公众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以上实施例也并非是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穷尽性列举,在此之外,还可以存在多个未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