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家用制冷器具的门以及家用制冷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50590发布日期:2022-04-07 08:16阅读:86来源:国知局
用于家用制冷器具的门以及家用制冷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用于家用制冷器具的门。该门具有外壁。外壁具有前壁和侧壁条,该侧壁条模制在该前壁的侧面并且从该前壁弯成角度地(gewinkelt)突出。侧壁条具有背离前壁的端部。该背离的端部具有回弯部段。该回弯部段形成卡接元件,用于与门的末端条/端部框条 (endleiste)卡接。此外,该门具有与外壁分体的端部框条。在高度方向上观察,门通过该端部框条封边(abgeschlossen)。端部框条具有用于与卡接元件卡接的对应卡接元件。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具有门的家用制冷器具。


背景技术:

2.具有这种外壁和端部框条的用于家用制冷器具的门由现有技术已知。例如由de 10 2008 021 345 a1已知一种这样的门。其中的外壁由板材构成。该门具有前壁。外壁-侧区段与该前壁一体式地形成,但通过其弯曲部在边缘侧下沉并且向后突出。在一个实施例中设置,这种外壁-侧区段具有再次弯曲的、在横截面上为u形的卷边区段。该卷边区段在已装配状态下用作卡接元件。该卷边区段在卡锁钩后方卡接。该卡锁钩一体式地模制在连接件上。该连接件形成门的端部框条。
3.在这里所示的门中,该卷边区段相对较短并且自由悬伸。由此,该卷边区段可能相对易于不期望地变形。由此,可能会不利地影响与卡锁钩的卡接连接。此外,外壁-侧区段正是在与卡锁钩对置或直接相邻的区域中是单壁的并且没有另外的贴靠。由此也损害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用于家用制冷器具的门,其中,外壁和与该外壁分体的端部框条之间的机械耦合被改进。
5.该任务通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门和家用制冷器具解决。
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用于家用制冷器具的门。该门具有外壁。该外壁具有前壁和至少一个侧壁条,该侧壁条模制在该前壁的侧面并且从该前壁弯成角度地突出。侧壁条具有背离前壁的端部或者说背离前壁的边缘。该端部具有回弯部段。在本文中,回弯(zur
ü
ckgebogen)是指该部段朝向前壁的方向取向。该回弯部段是卡接元件。该卡接元件按规定设置为用于与门的端部框条卡接。此外,该门具有这种端部框条。端部框条是门的与外壁分体的部件。在门的高度方向上观察,门通过端部框条封边。端部框条具有对应卡接元件。对应卡接元件构造为用于与卡接元件卡接。在门的深度方向上观察,端部框条具有集成的装配辅助区域。因此,该装配辅助区域与端部框条一体式地构造。该装配辅助区域具有斜壁,该斜壁构造成用于在外壁与端部框条组合时使侧壁条自动地侧向向外弯曲。因此,通过该斜壁,按规定地且限定地设置和期望,在按规定地组合所述部件时,该侧壁条以限定的方式偏转。在此,该侧壁条在门的宽度方向上限定地并且期望地向外运动。此外,端部框条具有贴靠壁。在门的深度方向上观察,该贴靠壁接连地/串联地(in reihe)形成在斜壁与对
应卡接元件之间。在该贴靠壁上,侧壁条以其内侧在外壁与端部框条之间的已装配的最终状态下直接且面式地贴靠在该端部框条上。通过外壁和端部框条的这种构型能够实现非常简单的机械装配。此外,外壁与端部框条之间的机械连接特别稳定。尤其是,一方面能够非常精确和准确地实现侧壁条的所希望的变形。此外,然后也可靠且变形稳定地提供了已装配的最终状态。尤其是侧壁条在此较不易变形地定位并且相对于端部框条相应地布置。
7.贴靠壁和斜壁不在一个共同的平面内延伸。贴靠壁和斜壁相对于彼此以大于0
°
、尤其是至少大于5
°
的角度取向。在外壁在端部框条上的已装配的最终状态下,外壁相对于斜壁无接触地布置。
8.通过对端部框条(尤其是斜壁)、与其连接的贴靠壁以及又与其接连地构造的呈卡接元件形式的部件的几何形状规格,不仅特别有利地能够实现和使得侧壁条在端部框条的这些所述构件链旁边经过,而且另一方面也在已装配的最终状态下能够实现在侧壁条与端部框条之间在该装配辅助区域中非常稳定的且尽可能大面积的贴靠和直接接触。这也是特别有利的,因为门在外壁与内衬之间的中间空间中以隔热材料填充。该隔热材料尤其是隔离泡沫。通过门的在外壁和与其邻接的端部框条的区域内的上述构型也更好地避免了,这种隔热泡沫在外壁与端部框条之间的该交接部位处 (schnittstelle)可能不期望地流出。
9.因此,在围绕门的高度方向的环绕方向上,构造该端部框条的这些部分区域的与此相关的特定的依次布置。这能够实现改善的和更简单的装配,并且另一方面在已装配的最终状态下能够实现外壁在端部框条上的改善的且更稳定的贴靠。此外,在外壁和端部框条之间的该交接部位处形成已经提及的改善的泡沫流出抑制部。
10.在该实施例中,在门的深度方向上观察,贴靠壁以第一边沿直接邻接于斜壁。同样在该深度方向上观察,贴靠壁以对置的第二边沿邻接于对应卡接元件。因此,在环绕方向和在高度方向上观察,斜壁直接邻接于贴靠壁并且对应卡接元件也直接邻接于贴靠壁。
11.通过所述部件的这种定位,可以实现这些部件的上述改进的且更容易的装配以及彼此间改进的最终位置。
12.在一个实施例中,在门的高度方向上观察,斜壁以第一边缘相对于端部框条的端部隔板回缩(zur
ü
ckversetzt),该第一边缘比斜壁的第二边缘更靠近端部框条的末端接片/端部隔板(endsteg)。通过这种构造,斜壁在高度方向上相对于端部框条的在该高度方向上观察的实际端部近似于回缩地形成。因此,在高度方向上观察,在斜壁与端部框条的实际端部之间能够实现用于端部框条的另外的区域的空间。这特别有利地能够实现外壁在端部框条上的进一步稳定定位。这是特别有利的,因为该斜壁因此不形成端部框条的在高度方向上处于外部的端部,并且因此在部件的已装配的最终状态下,外壁与端部框条之间的不期望的自由空间会朝向上方暴露。尤其是通过上述有利的实施例也在外壁与端部框条之间的该交接部位处形成改善的泡沫密封性。
13.在一个实施例中,在门的高度方向上观察,在斜壁的面向端部隔板的端部边缘与端部隔板之间形成端部框条的另外的贴靠壁。该另外的贴靠壁按规定设置为用于使侧壁条在已装配的最终状态下以端部框条直接面式地贴靠在该另外的贴靠壁上。因此,在外壁与端部框条之间,近似于在沿高度方向形成的该端部上能够实现特别的泡沫密封性。在一个实施例中,另外的贴靠壁l形地形成。该另外的贴靠壁以部分区域或以部分面形成为前表
面。这意味着,该前表面朝向前方面式地构造。因此,该前表面尤其在由门的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构成的平面内延伸。在已装配状态下,在外壁与端部框条之间,外壁的前壁以其后侧或内侧直接贴靠在该前表面上。因此,正是也在侧壁条与前壁之间的过渡区域中能够使得外壁在另外的贴靠壁的该区域中无中断地全面贴靠在端部框条上。因此,通过另外的贴靠壁提供贴靠带,当达到已装配的最终状态时,在围绕高度方向的环绕方向上观察,外壁以前壁的内侧和侧壁条的内侧无中断地贴靠在该贴靠带上。
14.在一个实施例中,端部框条具有再另外的贴靠壁。在外壁的已装配的最终状态下,该侧壁条以端部框条直接面式地贴靠在该再另外的贴靠壁上。再另外的贴靠壁构造为附加的前表面。该再另外的贴靠壁直接邻接于该另外的贴靠壁的前表面。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贴靠壁、另外的贴靠壁和再另外的贴靠壁形成该斜壁的u形的面围边因此,在一个有利的实施例中,外壁的内侧直接且无中断地面式地、尤其是全面地贴靠在u形的面围边上。而在已装配的最终状态下,被u形的面围边包围的装配辅助区域与外壁的内侧间隔开地布置。通过该u形的面围边以特别有利的方式在该局部部位处在外壁与端部框条之间提供泡沫密封的交接部位,通过该交接部位特别有利地防止隔离泡沫流出。尤其是在已装配的最终状态下外壁被按压到该u形的面围边上。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设置在其上简单的贴靠,而且实现相互压紧并且因此实现外壁受限定力加载地按压到端部框条伤。上述优点由此再次得到支持。
15.在一个实施例中,端部隔板是供外壁的边缘用的高度止挡。因此,在门的高度方向上观察,端部隔板是供外壁的边缘用的止挡。由此,在该高度方向上观察,能够特别准确地实现外壁与端部框条之间的位置准确的布置,并且能够实现彼此之间的位置准确的调节。
16.在一个实施例中,端部隔板构造有在门的深度方向上观察处于前部的部段。该前部的部段在门的高度方向上观察构造在第一高度水平上。在门的深度方向上观察,该端部隔板的后部的第二部段直接邻接于第一部段。在门的高度方向上观察,该第二部段构造为倾斜的台阶。该倾斜的台阶用作供侧壁条的边缘的台阶式边缘区域用的止挡。通过这种台阶式的构型,在此也提供了这两个部件的彼此互补的造型,从而在这里也能够实现齐平的并且无中断的相互贴靠。
17.正是在装配时,由于倾斜的台阶的该造型,通过台阶式边缘区域能够实现简单的组合。在这种直线的组合路径上避免了外壁的边缘与端部部分的边缘的相互碰撞。
18.由此在组合时避免部件卡住或者彼此间不期望的倾斜。
19.在一个实施例中,在门的高度方向上观察,斜壁具有第二边缘。该第二边缘比斜壁的第一边缘更远离端部框条的端部隔板。该第二边缘在门的高度方向上观察倾斜地取向。由此也改善了在直线的组合方向上的组合。由此更好地避免了弯曲结构的不期望的止挡,该弯曲结构构造在侧壁条上并且在组合时应该在斜壁旁边经过。
20.这种弯曲结构尤其是与侧壁条一体式形成的锦缎式结构 (damaststruktur)。
21.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弯曲结构构造为用于在已装配的最终状态下端部框条与外壁之间的改进的位置固定。
22.在一个实施例中,侧壁条具有在门的高度方向上观察进行封边的边缘。该边缘具有在深度方向上观察处于前部的第一段,在门的高度方向上观察,该第一段构造在第一高度水平上。该边缘的在深度方向上观察处于后部的第二段直接邻接于第一段。该第二段在
高度方向上观察构造为倾斜的台阶。由此,在按规定地、尤其直线地将端部框条与外壁组合时,能够使得边缘的第二段在端部框条的第一部段旁边间隔开地经过。由此能够实现两个部件相互间特别简单、无卡住且有针对性的装配。
23.在一个实施例中,侧壁条上的回弯部段朝向侧壁条弯曲,通过该回弯部段形成卡接元件。在横截面上,由侧壁条和回弯部段形成朝向前壁缩窄的双壁。由此实现了改进的卡接几何结构。卡接元件因此可以实现改进地在后方接合对应卡接元件。由此能够实现部件彼此间的改进的且更稳定的卡接配合。由此,改进了外壁与端部框条之间的位置固定状态。然后,卡接元件以外侧较大面积地贴靠在对应卡接元件上。该卡接元件不会以窄的自由边缘贴靠在对应卡接元件上,该窄的自由边缘是弯曲部分的材料厚度。
24.在一个实施例中,在高度方向上观察,侧壁条邻接于卡接元件地具有在横截面上多重弯曲的结构。该结构或弯曲结构除了卡接元件之外还具有集成的贴靠元件。通过这种结构实现了端部框条相对于外壁的位置固定的布置。由此实现了改进的多维位置固定改进。
25.在一个实施例中,在门的高度方向上观察,端部框条具有邻接于斜壁的l形贴靠区域。在端部框条与外壁的已装配的最终状态下,在一侧卡接元件贴靠在该l形贴靠区域上,在另一侧上贴靠元件贴靠在该l形贴靠区域上。在高度方向上观察,贴靠区域比卡接元件更短地延伸。贴靠区域在高度方向上观察不在构造有装配辅助区域的高度区段中延伸。因此,在高度方向上观察,该贴靠区域在该装配辅助区域之前终止。因此,不设置贴靠区域在装配辅助区域的斜壁上扫过。
26.所述门具有泡沫区域。这意味着,在外壁与门的内衬之间形成中间空间作为空腔。该空腔至少局部地以隔热材料、尤其是隔热泡沫填充。在高度方向上观察,端部框条可以是上部的端部框条或下部的端部框条。尤其是,端部框条在没有附加的单独的固定器件、如螺钉或类似物的情况下与外壁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高度方向上观察,端部框条具有邻接于装配辅助区域的l形接触区域。该l形接触区域具有贴靠区域,该贴靠区域一方面用于卡接元件,另一方面用于弯曲结构的贴靠元件。在横截面上观察,贴靠区域双重弯曲地构造。尤其是,在此实现了挤压的s形形状。
27.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具有根据上述方面或其有利构型的门的家用制冷器具。该家用制冷器具能够是冷藏器具或者冷冻器具或者冷藏
‑ꢀ
冷冻组合器具。该家用制冷器具具有壳体,在所述壳体中构造有至少一个用于食品的接收空间。该接收空间通过家用制冷器具的内部容器的壁限界。接收空间可以是冷藏格或冷冻格。门可运动地布置在壳体上。该门设置为用于封闭接收空间。
28.通过“上”、“下”、“前”、“后”、“水平”、“竖直”、“深度方向”、“宽度方向”、“高度方向”的陈述,说明了在悬挂装置或组件或家用器具构件的符合规定的使用和符合规定的定位中给出的位置和取向。
29.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由附图和附图说明得出。以上在说明书中提到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以及以下在附图说明中提到的和/或在附图中单独示出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不仅可以以分别给出的组合、而且也可以以其他组合或单独地使用,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在附图中未明确示出和阐述但通过来自所阐述的实施方式的单独的特征组合得到和可产生的实施方式也视为被包括和公开。
附图说明
30.下面借助于示意图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示出:
31.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家用制冷器具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该家用制冷器具具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门的一个实施例;
32.图2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门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33.图3以与图2不同的视角示出根据图2的门;
34.图4示出根据图2和图3的门的端部框条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35.图5在第一装配状态下示出根据图2至图4的门的外壁和根据图4的端部框条的实施例的部分区域的侧视图;
36.图6以相对于图5转动的视角示出根据图5的图示;
37.图7示出在与图5相对置的另一观察方向上示出的部件布置中的根据图5和图6的图示;
38.图8示出图5至图7中的部件在门的高度方向上观察的示意图;
39.图9示出根据图8的图示,其中,在图9中示出另一装配中间状态,其中,门的外壁已经更靠近地与端部部分组合;
40.图10示出根据图9的部件的侧视图;
41.图11示出关于在门的高度方向上观察时已装配的最终状态下的外壁和端部部分的部件的图示;
42.图12示出根据图11的部件的透明的立体图;和
43.图13示出在已装配的最终状态下的具有端部框条和外壁的门的上部区域的另一局部立体图。
44.在附图中,相同的或功能相同的元件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45.在图1中以示意图示出家用制冷器具1。家用制冷器具1具有壳体2。在壳体2中构造有至少一个用于食品的接收空间3。该接收空间可以是冷藏格或冷冻格。
46.家用制冷器具1还具有门4。门4可运动地、尤其可枢转地布置在壳体 2中。
47.门4具有内衬5。内衬5在门4的关闭状态下朝向接收空间3。此外,门4具有外壁6。在泡沫区域或者说外壁6与内衬5之间的中间空间7中引入隔热材料8,尤其是隔离泡沫。
48.在图2中示出门4的一个实施例。外壁6具有前壁9。在门4的关闭状态下,前壁9是外壁6的前侧的板状部分。在此,该部分面向前方。此外,外壁6具有相对于前壁9弯成角度地突出的侧壁条10和11。这些侧壁条在宽度方向上模制在前壁9的相对置的端部上。外壁6尤其由板材一体式地构造。这些侧壁条10和11尤其在外壁6的整个高度(高度方向相应于y 方向)上延伸,这些侧壁条在深度方向(z方向)上向后弯角。在此,这些侧壁条是窄的侧边缘。
49.此外,门4具有第一端部框条12。第一端部框条12尤其由塑料构成。该第一端部框条尤其一体式地构造。第一端部框条12是与外壁6分体的部件。第一端部框条12尤其也与内衬5分体地构造。在门4的高度方向上观察,该第一端部框条12将中间空间7封边。这里所示的第一端部框条12 朝上将该中间空间7封边。尤其是,门4具有第二端部框条13。该第二端部框条在高度方向上观察朝下将门4封边。附加地可以设置,第一端部框条12和/或第二端
部框条13通过附加的、在这里未示出的遮盖件遮盖。
50.在图3中以与图2不同的视角示出门4,即以看向内衬5的视角示出。该上部的第一端部框条12尤其具有向上伸出的隔板14。该隔板14是袋状体,在该袋状体中保持有磁体。该磁体用于识别门4是打开的还是关闭的。
51.在图4中以立体图示出第一端部框条12的一个实施例。第一端部框条 12具有中央梁15。在该中央梁15的纵轴线a的方向上观察,该中央梁具有第一端部16和对置的第二端部17。纵轴线a在宽度方向(x方向)上取向。在门4关闭的情况下限定与此相关的观察。
52.在第一端部16上构造有第一耦合区域18,用于以外壁6耦合到中央梁 15上。相应地,在对置的第二端部17上构造有用于与外壁6耦合的另外的耦合区域19。如在图4中可见,该耦合区域19具有集成的装配辅助区域。装配辅助区域20具有斜壁21。该斜壁为此按规定设置并且相应地布置和取向,使得在将外壁6与第一端部框条12组合时第二侧壁条11在宽度方向上观察自动地侧向向外弯曲。在外壁6按规定布置的情况下,该第二侧壁条11直接布置在该端部17上。此外,第一端部框条12在该耦合区域19 中具有第一贴靠壁22。该第一贴靠壁22在深度方向(z方向)上观察接连地构造在斜壁21与第一端部框条12的对应卡接元件23之间。对应卡接元件23集成地构造在该耦合区域19上。对应卡接元件23按规定设置为用于与构造在第二侧壁条11上的卡接元件卡接。在外壁6在第一端部框条12 上的已装配的最终状态下,第一贴靠壁22构造为用于面式地直接贴靠第二侧壁条11。在此,该第一贴靠壁也按规定为此设置。
53.因此,在围绕高度方向(y方向)的环绕方向上,在该装配辅助区域 20中设置一种组件,该组件具有该斜壁21并且紧接着具有第一贴靠壁22 并且又紧接着具有对应卡接元件23。因此,对应卡接元件23通过第一贴靠壁22与斜壁21间隔开地构造。斜壁21相对于由高度方向和深度方向形成的平面倾斜地布置。
54.斜壁21相对于由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形成的平面倾斜地布置。
55.斜壁21的面和第一贴靠壁22的面不在一个平面内。它们以大于或等于5
°
的角度相对彼此取向。第一贴靠壁22可以在由高度方向和深度方向形成的平面内延伸。
56.此外如在图4中可见,该耦合区域19具有端部隔板24。该端部隔板 24侧向地且向前突出。如在图4中可见,斜壁21具有第一边缘21a。在该高度方向上观察,该第一边缘21a比该斜壁21的对置的第二边缘21b更靠近该端部隔板24。此外如在图4中可见,第一边缘21a在高度方向上观察与端部隔板24间隔开地布置。在端部隔板24与该第一边缘21a之间构造有第二贴靠壁25。与该第二贴靠壁25相对地,端部隔板24在由宽度方向和深度方向形成的水平面内向侧面并且向前突出。在此,通过该端部隔板 24也形成供外壁6的边缘或棱边用的在高度方向上的止挡。
57.该第二贴靠壁25按规定设置为用于直接贴靠外壁6、尤其前壁9和第二侧壁条11。因此,斜壁21在高度方向上观察相对于第一端部框条12的端部隔板24回缩地终止。
58.在深度方向上观察,第一贴靠壁22以第一边沿22a(图5)直接邻接于斜壁21,该第一边沿22a在此是前边缘。第一贴靠壁22以在深度方向上对置的第二边沿22b(图5)直接邻接于对应卡接元件23,该第二边沿在此是后边缘。尤其是,对应卡接元件23是台阶或错边(versatz),所述台阶或错边通过卡接元件在后方卡接或在后方接合外壁6、尤其第二侧壁条11。如在此在图4中可见,该第二贴靠壁25以l形形成。因此,第二侧壁条11 的内侧和前壁
9的内侧在已装配的最终状态下都直接且无中断地贴靠在该第二贴靠壁25上。尤其是,在此不仅设置单纯的贴靠,而且也设置该外壁 6(尤其也在第二贴靠壁25的区域中并且在第一贴靠壁22上)贴靠到该耦合区域19上。由此也实现了改善的泡沫密封性,从而可以更好地防止上述隔离泡沫在第一端部框条12与外壁6之间的、尤其是在这些贴靠壁22和 25的区域中的该交接部位处流出。
59.因此,该第二贴靠壁25以部分区域25a形成为前表面,该前表面因此布置在端侧并且在前侧观察时向前取向。在该部分区域25a中,前壁9的内侧在外壁6的已装配状态下直接贴靠在第一端部框条12上。
60.此外,在一个实施例中设置,该耦合区域19具有第三贴靠壁26。该第三贴靠壁也按规定地构造为用于使第二侧壁条11的内侧在已装配的最终状态下与第一端部框条12直接面式地贴靠。第三贴靠壁26尤其形成为附加的前表面。该附加的前表面直接在第二贴靠壁25的前表面或者说部分区域 25a处终止。
61.如在该实施例中可见,通过第一贴靠壁22、第二贴靠壁25和第三贴靠壁26形成斜壁21的u形的面围边。在这里,该u形面围边在上部的第一端部框条12中下关于此转动180
°
,并且因此形成向下敞开的u形。因此,与此相关的u形区域近似于形成为面围边,外壁6的内侧在已装配的最终状态下直接且全面地贴靠在该面围边上。由此实现一方面改善在第一端部框条12与外壁6之间的定位且另一方面改善泡沫密封性的上述优点。因为在已装配的最终状态下外壁6的内侧不直接贴靠在斜壁21上,而是在此存在间隔,所以通过贴靠壁的这种特定区域还可以在该具体的部位处实现改善的泡沫密封性。另一方面,通过带有限定的且局部特定的斜壁21的该特定的装配辅助区域20可以实现外壁6的特别有利的装配情景。因为第二侧壁条11由此在装配时自动地直接接触在斜壁21上并且自动地弹性向外弯曲,从而该第二侧壁条在进一步组合时在斜壁21的深度方向上向外张开地扫过并且到达第一贴靠壁22上。在那里也将该第二侧壁条相应地推过 (hinweggeschoben),直至该第二侧壁条以其一体式地并且集成地构造在第二侧壁条11上的卡接元件在后方卡接对应卡接元件23。尤其是在该已装配的最终状态下也可以设置,第二侧壁条11相对于其基本位态同样还稍微预紧地向外弯曲,从而有反作用力或夹紧力在该宽度方向上作用到第一贴靠壁22上。
62.如还可以看到的那样,部分区域25a也在中央梁15的整个在纵轴线a 的方向上测量的长度上延伸并且不间断地过渡到另外的耦合区域18上的相应部分区域中。
63.在图4中针对耦合区域19阐述的实施方案相应地也适用于耦合区域18。在已装配状态下,第一侧壁条10贴靠在该耦合区域上。
64.如在图4中可见,端部隔板24具有在深度方向上观察处于前部的部段 24a。该前部段在高度方向上观察构造在第一高度水平上。在深度方向上观察,该端部隔板24具有后部的第二部段24b。该第二部段直接邻接于前部的第一部段24a。第二部段24b在高度方向上观察构造为倾斜的台阶。该倾斜的台阶用作供第二侧壁条11的边缘的台阶式边缘区域用的止挡。此外,在图4中已经可以看到,斜壁21的第二边缘21b在高度方向上观察倾斜地取向。因此,该斜壁不位于由宽度方向和深度方向形成的水平面内。
65.在图5中以局部视图和侧视图示出具有第二侧壁条11的外壁6。此外,示出具有耦合区域19的第一端部框条12。
66.在图5中在该侧视图中示出第一装配状态,在该第一装配状态下,外壁6按照直线
装配方向p(表示组合)特定地相对于第一端部框条12布置。在该装配中间状态下,外壁6的卡接元件27(图7)已经与斜壁21机械地直接接触。然而,还没有实现与此相关的弹性变形和向外弯曲。
67.如在部件组件的图8中所示,该部件组件根据图5至图6、图7和图8 中的图示分别示出相同的装配中间状态,第二侧壁条11在背离前壁9的端部12a上具有回弯部段28。该回弯部段28形成卡接元件27。如图8所示,卡接元件27以其回弯部段28在其整个延伸上不平行于第二侧壁条11地构造,而是随着部段28越来越接近前壁9而越来越朝向第二侧壁条11的内侧靠近地弯曲。因此,近似于朝向前壁9形成该双壁结构的缩窄部。通过卡接元件27的这种构型和布置实现了与对应卡接元件23的改进的在后方接合(hintergreifen)或卡接。如在图8中也可以看到,对应卡接元件23 是与此相关的台阶。由此使得卡接元件27能够以部段28的外侧贴靠在对应卡接元件23上。由此实现了弹动的后方卡接(hinterschnappen)。
68.如在图5至图8中也可看到,第二侧壁条11具有在高度方向上观察的处于上部的进行封边的边缘29。该边缘29具有在深度方向上观察处于前部的第一段29a。该第一段在高度方向上观察构造在第一高度水平上。在深度方向上观察处于后部的第二段29b设置为用于与端部隔板24互补地贴靠和组合,该第二段直接邻接于第一段29a并且在高度方向上观察构造为倾斜的台阶。
69.尤其地,通过边缘29的这种特定的几何形状在组合方向p上实现了在将第一端部框条12按规定地与外壁6组合时边缘29的第二段29b能够在端部隔板24的第一部段24a旁边间隔开地经过。通过边缘29的这种特定造型,侧边缘带11的首先在沿方向p组合时面向第一端部框条12和尤其面向耦合区域19的部分元件不与端部隔板24、尤其是前部的第一部段24a 接触。由此避免了卡接元件27的不期望的卡住或其上的摩擦或刮伤。
70.通过该在图5至图8中示出的装配中间状态也实现了,通过斜壁21的第二边缘21b的倾斜构型能够使得另外的弯曲结构30无接触地在旁边经过,该另外的弯曲结构一体式地模制在第二侧壁条11上。该弯曲结构30直接终止于卡接元件27或者说终止于其朝向前壁9的端部。如在图8中可见,该弯曲结构30尤其构造为镦锻(gestaucht)的s形。该弯曲结构尤其以90
°
的角度从卡接元件27伸出。该弯曲结构尤其根据图8中的图示位于通过x 方向和z方向形成的水平面内。因此,通过该弯曲结构30产生了具有卡接元件27和集成的贴靠元件31的集成构型,所述弯曲结构是多重弯曲的结构。该集成的贴靠元件31设置为用于在已装配的最终状态下贴靠在第一贴靠区域32上(图6)。该第一贴靠区域32尤其l形地形成。一方面,集成的贴靠元件31在前侧贴靠在第一贴靠区域32上。然后,贴靠地绕过棱边,卡接元件27贴靠在第二贴靠区域33上。该l形形状通过贴靠区域32和33 形成。
71.如尤其在图7中可见,弯曲结构30相对于卡接元件27仅回缩地延伸,从而在高度方向上观察在装配辅助区域20的区域中不存在弯曲结构30并且在那里仅存在回弯部段28并且因此存在卡接元件27。
72.因此,在高度方向上观察,弯曲结构30构造成不与装配辅助区域20 搭接。
73.如果现在从根据图5至图8的装配中间状态出发沿组合方向p将外壁6 和第一端部框条12直线地进一步推到一起,则该第二侧壁条11在宽度方向(x方向)上观察向外弯曲,从而该第二侧壁条弹性地向外变形。如在图 9中可见,卡接元件27然后到达第一贴靠壁22。
74.在此,在图10中示出图9中的该装配中间状态的侧视图。
75.然后,在沿方向p进一步组合时,根据图11中的图示达到已装配的最终状态。在此,卡接元件27从后方接合对应卡接元件23并且因此与其卡接。如在图11中可见,前壁9以其内侧贴靠在第三贴靠壁26上、第二贴靠壁25上和第一贴靠壁22上。在此,斜壁21与第二侧壁条11间隔开地布置。此外,根据图11也可见,贴靠元件31直接贴靠在第一贴靠区域32 上。此外,卡接元件27卡接并且侧向地贴靠在对应卡接元件23上并且另一方面也还贴靠在第二贴靠区域33上。卡接元件27不以该部段的自由边缘(表示材料厚度)贴靠在对应卡接元件33上。
76.在图12中以立体的并且尤其是也透明的图示示出根据图11的在外壁6 与第一端部框条12之间的已装配的最终状态。
77.附图标记列表
[0078]1ꢀꢀꢀꢀ
家用制冷器具
[0079]2ꢀꢀꢀꢀ
壳体
[0080]3ꢀꢀꢀꢀ
接收空间
[0081]4ꢀꢀꢀꢀ

[0082]5ꢀꢀꢀꢀ
内衬
[0083]6ꢀꢀꢀꢀ
外壁
[0084]7ꢀꢀꢀꢀ
中间空间
[0085]8ꢀꢀꢀꢀ
隔热材料
[0086]9ꢀꢀꢀꢀ
前壁
[0087]
10
ꢀꢀꢀ
第一侧壁条
[0088]
11
ꢀꢀꢀ
第二侧壁条
[0089]
12
ꢀꢀꢀ
第一端部框条
[0090]
12a
ꢀꢀ
端部
[0091]
13
ꢀꢀꢀ
第二端部框条
[0092]
14
ꢀꢀꢀ
隔板
[0093]
15
ꢀꢀꢀ
中央梁
[0094]
16
ꢀꢀꢀ
第一端部
[0095]
17
ꢀꢀꢀ
第二端部
[0096]
18
ꢀꢀꢀ
第一耦合区域
[0097]
19
ꢀꢀꢀ
第二耦合区域
[0098]
20
ꢀꢀꢀ
装配辅助区域
[0099]
21
ꢀꢀꢀ
斜壁
[0100]
21a
ꢀꢀ
第一边缘
[0101]
21b
ꢀꢀ
第二边缘
[0102]
22
ꢀꢀꢀ
第一贴靠壁
[0103]
22a
ꢀꢀ
第一边沿
[0104]
22b
ꢀꢀ
第二边沿
[0105]
23
ꢀꢀꢀ
对应卡接元件
[0106]
24
ꢀꢀꢀ
端部隔板
[0107]
24a
ꢀꢀ
第一部段
[0108]
24b
ꢀꢀ
第二部段
[0109]
25
ꢀꢀꢀ
第二贴靠壁
[0110]
25a
ꢀꢀ
部分区域
[0111]
26
ꢀꢀꢀ
第三贴靠壁
[0112]
27
ꢀꢀꢀ
卡接元件
[0113]
28
ꢀꢀꢀ
部段
[0114]
29
ꢀꢀꢀ
边缘
[0115]
29a
ꢀꢀ
第一段
[0116]
29b
ꢀꢀ
第二段
[0117]
30
ꢀꢀꢀ
弯曲结构
[0118]
31
ꢀꢀꢀ
贴靠元件
[0119]
32
ꢀꢀꢀ
第一贴靠区域
[0120]
33
ꢀꢀꢀ
第二贴靠区域
[0121]aꢀꢀꢀꢀ
纵轴线
[0122]fꢀꢀꢀꢀ
组合方向
[0123]
x
ꢀꢀꢀꢀ
宽度方向
[0124]yꢀꢀꢀꢀ
高度方向
[0125]zꢀꢀꢀꢀ
深度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