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梁的加热器、控制方法及冰箱与流程

文档序号:30615172发布日期:2022-07-02 00:46阅读:682来源:国知局
翻转梁的加热器、控制方法及冰箱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冰箱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翻转梁的加热器、控制方法及冰箱。


背景技术:

2.现有冷藏室对开门结构的冰箱,两个门体通过翻转梁结构实现门体的关闭,解决漏冷问题,但同时翻转梁处由于保温效果差,经常会出现凝露现象,给用户到来不好的体验。为了解决冰箱翻转梁凝露问题,通常设置一个加热丝提高翻转梁表面温度,降低凝露风险,而根据冷气下沉特性,冰箱冷藏室下部温度会低于冷藏室上部温度,冰箱冷藏室下部凝露的可能性大于上部,但是现有的加热丝结构没有考虑冷藏室内温度的差异,整个翻转梁的温度一样,势必造成热量浪费,增加能耗,同时可能会存在凝露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翻转梁的防凝露效果差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翻转梁的加热器、控制方法及冰箱。
4.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翻转梁的加热器,包括:设置在翻转梁凝露侧的加热件,所述翻转梁沿长度方向依次分成多段带有部分所述加热件的加热区域,所述加热区域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且启用时的加热量依次增大。
6.优选地,所述加热件为加热丝,所述加热丝呈蛇形沿所述翻转梁长度方向设置。
7.第一实施例中,依次设置的所述加热区域内的所述加热丝串联连接,且越靠近所述翻转梁下端的所述加热区域内的加热丝的密集程度越高,且各个所述加热区域内的所述加热丝的通断率相同。
8.第一实施例中,依次设置的所述加热区域内的所述加热丝并联连接,且越靠近所述翻转梁下端的所述加热区域内的加热丝的通断率越大。
9.进一步的,每段所述加热区域内都设有检测翻转梁表面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10.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翻转梁的加热器的控制方法,使用上述的翻转梁的加热器,包括步骤:
11.获取翻转梁表面温度、当前环境对应的露点温度和所述翻转梁的凝露程度,判断当前的所述翻转梁表面温度是否小于或等于当前的所述露点温度,且当前的所述凝露程度是否大于预设凝露程度;若是,开启所述加热器;若否,返回获取翻转梁表面温度、当前环境对应的露点温度和所述翻转梁的凝露程度的步骤。
12.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器开启时,被启用的所述加热区域内的加热丝按照当前环境温度与当前环境湿度所对应的预设通断率进行周期性开断。
13.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器开启时,判断当前的所述凝露程度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凝露程度,若是,关闭所述加热器,返回获取翻转梁表面温度、当前环境对应的露点温度和所述翻转梁的凝露程度的步骤;若否,所述加热器保持开启。
14.对应加热区域内的所述加热丝并联的实施例中,任意所述加热区域内的当前的所述翻转梁表面温度小于或等于当前的所述露点温度,且当前的所述凝露程度大于预设凝露程度时,启用该加热区域的加热丝,且该加热区域内的加热丝按照当前环境温度与当前环境湿度所对应的预设通断率进行周期性开断。
15.运行所述启用该加热区域的加热丝的步骤时,判断该加热区域内翻转梁的凝露程度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凝露程度;若是,停用该加热区域的加热丝;若否,继续启用该加热区域的加热丝。
16.优选地,凝露程度s的计算公式为:s=∫(t0-tn)dt,t0为凝露温度,tn为翻转梁表面温度,t为凝露温度等于翻转梁表面温度的时间点至凝露程度大于预设凝露程度的时间点的时长。
17.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冰箱,使用上述的翻转梁的加热器的控制方法防止翻转梁凝露。
18.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设置将翻转梁分成多个加热区域,加热区域且加热量从上至下依次增大,即越靠近下端,加热区域在加热器开启后产生的热量越多,因为越靠近下端,冷藏室对翻转梁温度的影响越严重,通过设置不同加热量的方式,可以最高效的提升翻转梁的温度,降低能耗,减少热量浪费,加热时能有效防止凝露。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流程图。
24.1、翻转梁;2、加热丝;3、加热区域;4、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6.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27.现有冷藏室对开门结构的冰箱,其冷藏室的门体包括左门体和右门体,翻转梁一般设置在左门体上,左、右门体关闭时,翻转梁为回拉状态(与门体平行),打开右门体后,再打开左门体时,翻转梁会自动变成外翻状态(与门体垂直),回拉状态时挡在左、右两个门体之间,可以解决冰箱冷藏室的漏冷问题,但同时翻转梁处由于保温效果差,经常会出现凝露现象,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为了解决冰箱翻转梁凝露问题,现有技术中都是设置加热丝提高翻转梁外表面(背对冷藏室的一侧)的温度,降低凝露风险,而根据冷气下沉特性,冰箱
冷藏室下部温度会低于冷藏室上部温度,冰箱冷藏室下部凝露的可能性大于上部,但是现有的加热丝结构没有考虑冷藏室内温度的差异,整个翻转梁的温度一样,势必造成热量浪费,增加能耗,同时可能会存在凝露风险。
28.如图1至3所示,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翻转梁的加热器,包括沿翻转梁1长度方向设置的加热丝2,且翻转梁沿长度方向可以依次均分成多段带有部分加热丝的加热区域3,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加热区域3的加热量依次增大,因为翻转梁1设置在门体之间是竖直设置的状态,所以依次设置的加热区域3是从上至下依次排列,且加热量从上至下依次增大,即越靠近下端的加热区域3在加热器开启后产生的热量越多,因为越靠近下端,冷藏室对翻转梁温度的影响越严重,通过设置不同加热量的方式,可以最高效的提升翻转梁的温度,降低能耗,减少热量浪费,加热时能有效防止凝露。
29.具体的,加热丝2的设置形式与现有的加热丝的设置形式一致,都是呈蛇形贴在翻转梁外侧面(即容易凝露的凝露侧)的壳体内侧,用以加热壳体的外表面。加热丝2也可以采用其他设置形式,例如在每个加热区域3设置环绕成圆盘状的加热丝,不同加热区域3内圆盘状的加热丝的密度不同,也能够实现加热区域的加热量从上至下依次增大。因此,只要是能够实现加热区域的加热量从上至下依次增大的加热丝的设置形式,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30.另外,加热丝2也可以替换成其他具有加热效果的加热件,只要是能够通电产生温度进行防凝露的加热件,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31.各个加热区域内加热丝的连接形式本发明具体公开的两种,两种连接形式的加热区域内的加热丝的通断率不同,具体如下:
32.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各个加热区域3内的加热丝2串联连接,具体是由一根加热丝,从上至下呈蛇形向下延伸,且越靠近下端,加热丝的密度越大,即不同的加热区域(加热区域是人为定义的概念,每个加热区域内为一段加热丝)内的加热丝的密度不同,因为是同一根加热丝,所以加热器开启时各个加热区域内的加热丝的通断率(例如加热丝每个通断周期为10s,50%通断率指开5s断5s,通断率具体对应当前的环境温度与当前的环境湿度)相同,串联设置的方式,只需要在加热丝布设时提前计算好各个加热区域内所需的加热丝的长度,将对应长度的加热丝呈蛇形布设在对应的加热区域内即可,布设时不需要反复接线,安装效率高。
33.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各个加热区域3内的加热丝2并联连接,且各个加热区域内的加热丝的长度相同,即各个加热区域内的加热丝的密度相同,为了使各个加热区域的加热丝在加热器开启时的发热量不一样,因此将各个加热区域内的加热丝的通断率设置成不一样的,具体是越靠近翻转梁下端的加热区域内的加热丝的通断率(例如加热丝每个通断周期为10s,50%通断率指开5s断5s,通断率具体对应当前的环境温度与当前的环境湿度)越大。通断率越大则说明在固定时间内,该加热区域内的加热丝的通电时间越长,断电时间越短。因为通电时间越长,则该加热区域内加热丝在固定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越多,即实现了在加热器开启时不同加热区域内的发热量不同,提高翻转梁的升温效率,并节约能耗防止浪费。
34.第一实施例中,加热丝的通断率具体如下表所示(列表横向第一列的12、18所指的是环境温度,纵向第一列的10%、20%所指的是环境湿度),需要说明的是,下表仅仅是给出
了一个可行的通断率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保护范围,串联的加热丝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具体的通断率,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5][0036]
第二实施例中,加热区域具体可以设置为三个加热区域从上至下依次为第一加热区域,第二加热区域、第三加热区域,第一加热区域内为第一加热丝,第二加热区域为第二加热丝,第三加热区域为第三加热丝。第一加热丝、第二加热丝、第三加热丝的通断率具体如下表所示(列表横向第一列的12、18所指的是环境温度,纵向第一列的10%、20%所指的是环境湿度),需要说明的是,下表仅仅是给出了一个可行的通断率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保护范围,并联的加热丝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具体的通断率。还可以根据需要分成两个加热区域、四个加热区域或者更多加热区域,以实现精细化的控制,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7]
并联结构第一加热丝通断率
[0038][0039]
并联结构第二加热丝通断率
[0040][0041]
并联结构第三加热丝通断率
[0042][0043][0044]
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加热区域具体可以设置为三个加热区域从上至下依次为第一加热区域,第二加热区域、第三加热区域,第一加热区域内为第一加热丝,第二加热区域为第二加热丝,第三加热区域为第三加热丝。如图3所示,每个加热区域内都设有一个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翻转梁外表面温度,实际上是检测各个加热区域所对应的翻转梁部分区域的外表面温度,确保只要出现任意一个加热区域所对应的翻转梁部分区域的外表面温度过低时能够及时开启加热器来防止凝露。
[0045]
如图4所示,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翻转梁的加热器的控制方法,使用上述的加热器,具体包括步骤:
[0046]
冰箱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0047]
翻转梁的温度传感器检测翻转梁表面温度tn,冰箱的控制器(主控板)根据当前的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确定露点温度t0,以及对应露点温度t0的预设凝露阈值s0(预设凝露阈值s0即预设凝露程度);
[0048]
判断翻转梁表面温度tn是否小于或等于露点温度t0;
[0049]
若是,以tn=t0为时间起点,开始计时t,计算凝露程度s=∫(t0-tn)dt,当凝露程度s大于预设凝露阈值s0时,冰箱的控制器控制翻转梁的加热器开启,直至凝露程度s小于或等于预设凝露阈值s0时,冰箱的控制器控制翻转梁的加热器关闭,并返回翻转梁的温度传感器检测翻转梁表面温度tn的步骤;
[0050]
若否,冰箱的控制器控制翻转梁的加热器保持关闭,并返回翻转梁的温度传感器检测翻转梁表面温度tn的步骤。
[0051]
冰箱上都具有检测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的温湿度传感器,可测量当前的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并通过当前环境湿度和当前环境温度计算当前的露点温度,该计算方法是现有技术中已公开的常用方法,设置检测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的温湿度传感器也是冰箱的常用结构,不具体赘述,另外,凝露阈值s0(即预设凝露程度)是出厂前根据当前环境湿度和当前环境温度以及对应的露点温度提前设置的,凝露程度小于或等于预设凝露阈值s0时翻转梁出现了凝露状态是不需要开启加热器的,因为此时凝露程度很轻或者没有出现凝露。
[0052]
进一步的,加热器开启时,各个加热区域内的加热丝按照当前环境温度与当前环境湿度所对应的预设通断率进行周期性开断,例如当各个加热区域内的加热丝串联时,使用相同的通断率开断,具体的通断率可以使用上表中串联状态的通断率。当各个加热区域内的加热丝并联时,各个加热区域内的加热丝按照其预设的通断率进行周期性开断,具体的通断率可以使用上表中并联状态的通断率。
[0053]
在第二实施例中,即依次设置的加热区域内的加热丝并联连接的实施例中,其控制方法具体为:当任意加热区域内的翻转梁表面温度小于或等于露点温度,且凝露程度大于预设凝露程度的条件时,控制该加热区域的加热丝按照其预设的通断率进行周期性开断,不满足条件的加热区域的加热丝不开启(需要说明的是,当处于串联状态时,也可以采用该方案不会冲突,串联时该加热区域的加热丝启用时,因为加热丝都是串联的,所以其他加热区域都是自动启动的)。
[0054]
在第二实施例中,运行控制该加热区域的加热丝按照其预设的通断率进行周期性开断的步骤时,判断该加热区域对应的翻转梁的凝露程度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凝露程度,若是,则说明该加热区域不满足加热条件,直接关闭该加热区域的加热丝,若否,则继续进行加热。
[0055]
该实施例可以分别对各个加热区域进行单独判断单独开关,能够进一步提高能耗效率,同时有效防止翻转梁各个区域可能出现凝露。
[0056]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057]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
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0058]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0059]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0060]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6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