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馀分解处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20372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厨馀分解处理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提供一种厨馀分解处理机,尤指一种可加速处理厨馀分解、发酵,以缩短厨馀处理时程之厨馀分解处理机。
<二>背景技术“厨馀”之含义是指厨房的剩馀弃物,如剩菜、剩饭等。由于厨馀分解处理机可以有效将日常一般废弃物如剩菜、剩饭、有机物加以处理分解,而能改善环境,减少垃圾,增加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环保使用目的,所以,广受消费者的欢迎。
然而,习知的厨馀处理机,大都仅利用承装厨馀之容器来搭配搅拌厨馀搅拌装置所构成,构造上非常简陋,往往在处理一次厨馀下来,必须耗费非常久的时间,而且容易产生恶臭,虽现今较为进步的厨馀处理机已改善许多,但在耗费等待厨馀发酵的时间仍相当长久,效率欠佳,有待改进。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可加速处理厨馀分解、发酵,以缩短厨馀处理时程之厨馀分解处理机。
<三>发明内容一种厨馀分解处理机,包括有一机体,内部设有一可供厨馀倒入之厨馀处理室,该厨馀处理室内具有搅拌装置,可针对厨馀进行搅拌,以加速厨馀分解、发酵,而在机体于搅拌装置外的空间设有加热装置,以适当加热使厨馀处理室内加速厨馀分解,并使液体蒸发为蒸汽而与气体皆往上飘移;一盖体,系枢设在机体上厨馀处理室的顶端开口部位,其特征在于该盖体在朝向机体上厨馀处理室的开口端部位具设有一采斜面设置的冷却板;另在该机体内具设有一承液板,系装设在机体的厨馀处理室内,相对于该冷却板的最低缘处设有一液体承接面,该承接面上设有落水孔为承接面的最低位置,落水孔下并设有导流通道;另,承液板的液体承接面下方延伸有一道通气孔壁;一除臭盒,系设在可承接承液板上导流通道的相对位置,除臭盒内隔有上、下两层;其中,上层朝向厨馀处理室的侧面设有一开口端朝上的卡槽,卡槽的下方具有一与除臭盒上层内部相通的入气口,而可供承液板上的通气孔壁卡入该卡槽时,通气孔壁恰贴附于该入气口上,使除臭盒的上层内部形成一气室空间,而对应该承液板导流通道出口端位置的除臭盒正好具有一集水槽,该集水槽系位于气室空间的隔壁,彼此间为隔开设置,槽底设有一汇流孔,该汇流孔下方直接对应有一排水孔,而气室空间向远离集水槽的另侧下层具有一除臭室空间,该空间的除臭室与气室空间相通,内侧可供由另端塞置入活性碳棒设置;一导管,系为T形状,具有三个不同方向的上接头、下接头、及侧接头;其中,上接头系与除臭盒上的排水孔端部衔接,下接头系与设在机体内抽气泵的抽气管衔接,侧接头的内侧通道设有分隔板,而将整个侧接头的内侧通道藉该分隔板区隔形成有左、右两个独立的第一分支流道与第二分支流道,该第一、第二分支流道的一端分别各自与下接头及上接头的内侧通道相通,但上、下接头彼此之间并未直接相通;一积水箱,安装在机体的外壁上,具有一进水口提供导管的侧接头衔接,而可将厨馀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液体集中处理;藉上述该等设置,当启动本实用新型的厨馀分解处理机进行厨馀处理时,附着在盖体冷却板上的水滴会汇集成液体往下滴,而落在承液板的承液面上,并经其承液板的落水孔、导流通道往除臭盒上的集水槽流动经其底端的汇流孔直接往下方的排水孔排出,而再流入导管的上接头通道内,经侧接头的第二分支流道流入积水箱内;而处理厨馀所产生的气体流经的路径系由承液板的通气孔壁经除臭盒的入气口进入气室空间内后,会向下层流经除臭室的活性碳棒,而再进入排水孔与液体混流之流通方向相同,藉此强制废气务必经过活性碳棒,以排除其气体臭味,以此可缩短处理厨馀所需耗费的时间,厨馀处理效率较佳。
本实用新型一种厨馀分解处理机,其优点是它可加速处理厨馀分解、发酵过程,可迅速将厨馀过程中所产生的液体及气体抽出并分离,可缩短每次厨馀所处理的时间行程,而可大幅提高厨馀处理效率,并可改善厨馀过程中气体难闻的味道,具有除臭功能。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四>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厨馀分解处理机之结构外观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厨馀分解处理机之内部零件分解图。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厨馀分解处理机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厨馀分解处理机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厨馀分解处理机之除臭盒零件结构外观图。
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厨馀分解处理机之导管零件剖面结构图。
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厨馀分解处理机承液板与导管间之相对位置结构图。
图8为图7中A-A断面之结构图。
图9为图7中B-B断面之结构图。
图10为图7中C-C断面之结构图。
图中标号如下1机体 2盖体 3承液板4除臭盒 5导管 6积水箱10厨馀处理室11搅拌装置 20冷却板21通气孔30承液面31落水孔32导流通道 33通气孔壁 40卡槽41入气 42气室空间 43集水槽44汇流孔45排水孔46除臭室47活性碳棒 48盖子 50上接头51下接头52侧接头520分隔板521、522流道60进水 430入液口61卡笋 62、14凹缘 12容室13凹沟<五>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厨馀分解处理机,其主要组成构件包括有一机体1,内部设有一可供厨馀倒入之厨馀处理室10(请配合参阅图3所示),该厨馀处理室10内具有搅拌装置11,可针对厨馀进行搅拌,以加速厨馀分解、发酵(会产生液体及气体),而在机体1于搅拌装置10外的空间设有加热装置,以适当加热使厨馀处理室10内加速厨馀分解,并使液体蒸发为蒸汽而与气体皆往上飘移;一盖体2,枢设在机体1上厨馀处理室10的顶端开口部位,具有可掀起、盖合的使用功能,该盖体2在朝向机体1上厨馀处理室10的开口端部位设有一采斜面设置的冷却板20,以使得上升的蒸汽附着在该冷却板20上时冷却还原成水滴,并往冷却板20的较低缘位置滑动位移集中;另,盖体2的两侧具有通气孔21,可促进该盖体2内部位于冷却板20上方空间与外界空气的流通,以帮助降低冷却板20的温度,从而加速蒸汽还原为液体之动作。
一承液板3,系卡设在机体1的厨馀处理室10内(请配合参阅图3、4所示),相对于该冷却板20的最低缘处设有流道式液体承接面30,该液体承接面30上设有落水孔31为承接面30的最低位置,落水孔31下并设有导流通道32,可令附着在该冷却板20上所滴下的液体能顺着承液板3的承接面30滑动往其落水孔31位置经导流通道32集中再往下流;另,该承液板3的液体承接面30下方延伸有一道通气孔壁33(请配合参阅图2所示);一除臭盒4(请配合参阅图2至图5所示),系设在可承接承液板3上导流通道32的相对位置,该除臭盒4本体内部分隔有上、下两层;其中,上层朝向厨馀处理室10的侧面设有一开口端朝上的卡槽40,卡槽40的下方具有一与除臭盒4上层内部相通的入气口41,而可供承液板3上的通气孔壁33卡入该卡槽40时,通气孔壁33恰贴附于该入气口41上,使除臭盒4的上层内部形成一气室空间42(如图8、9所示);至于,相对应于该承液板3的导流通道32的出口端位置的除臭盒4则正好具有一集水槽43(请配合参阅图10所示),该集水槽43具有一入液口430与导流通道32出口端衔接,集水槽43系位于气室空间42的隔壁,彼此间为隔开设置,槽底具设有一汇流孔44,该汇流孔44下方直接对应有一排水孔45,而气室空间42向远离集水槽43的另侧下层具有一除臭室46空间,该空间的除臭室46与气室空间42相通,促成为上下层隔开,惟一端相通,该除臭室46内侧可供由另端塞置入活性碳棒47,并以一盖子48将该活性碳棒47固定住;藉此设置,整个除臭盒4即具有可供液体下滴通过及气体依固定流道流经的通道(一)就液体通道来说(请配合参阅图8中箭头方向D所示),冷却板20上的液体系经承液板3的落水孔31、导流通道32,而流入除臭盒4上的集水槽43内,复再经其槽底的汇流孔44通往除臭室43,更向下通往排水孔45,故可将处理厨馀过程中所产生的液体集中往排水孔45排出。
(二)就气体通道来说(请配合参阅图8中箭头方向E所示),处理厨馀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可以经由承液板3的通气孔壁33,再经除臭盒4的入气口41进入气室空间42内,该气室空间42因由一端与下层的除臭室46相通,所以,当受到外界的吸力时,必然会在除臭盒4的入气口41端产生吸力,让气体自该入气口41进入气室空间42后(如图8、9所示),只有向下层流动而通过除臭室46内的活性碳棒47,而再进入排水孔45与液体混流的流通方向而已,藉此强制废气务必经过活性碳棒47,以排除其气体臭味。
一导管5(请配合参阅图6所示),为T形状,具有三个不同方向的上接头50、下接头51、及侧接头52;其中,上接头50与除臭盒4上的排水孔45端部衔接(如图3所示),下接头51与设在机体1内抽气泵的抽气管53衔接,而侧接头52与下述积水箱6的进水口60衔接;此外,在构造上,该侧接头52的内侧通道具设有分隔板520,而将整个侧接头52的内侧通道藉该分隔板520区隔形成有左、右两个独立的第一分支流道521与第二分支流道522,这其中,该第一、第二分支流道521、522的同一外侧端系共同对应下述积水箱6的进水口60端部衔接,而该第一、第二分支流道521、522的另端则分别各自与下接头51及上接头50的内侧通道相通,但上、下接头50、51彼此之间并未直接相通;一积水箱6,安装在机体1的外壁上,安装方式系于对应端的机体1上设置有一容室12供积水箱6装设,该积水箱6的一侧侧壁具有上、下卡笋61,对应的容室12端壁设有可供该卡笋61卡设定位的卡沟13,使积水箱6可牢固安装在机体1上,于积水箱6上具有一进水口60提供机体1内部导管5的侧接头52衔接(如图3所示),可将水导引入积水箱6内收集;又,积水箱6与机体1容室12间之组设,在卸下时,可于其上、下卡笋61之间的壁体与对应端机体1之间共同设置有凹缘62、14,以方便使用者将积水箱6自机体1上卸下清理,藉此设置,可将厨馀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液体集中处理并方便清理。
藉上述该等设置,当启动本实用新型的厨馀分解处理机进行厨馀处理时,整个处理动作流程如下一、启动机体1内部的搅拌装置11,并启动加热装置,以将倒入厨馀处理室10内的厨馀进行搅拌,以加速厨馀分解、发酵。
二、在上述厨馀处理过程当中,液体将会被加热蒸发成蒸汽而上飘离开厨馀搅拌物,故搅拌物本身不会过于糊状,有利加速分解;而上飘后附着在盖体2冷却板20上的蒸汽迅即冷却还原成液体往较低缘流动,而落在承液板3的承液面30上,并经其承液板3的落水孔31、导流通道32往除臭盒4上的集水槽43流动(如图3所示)。
三、流入集水槽43内的液体会再经其底端的汇流孔44直接往其下方的排水孔45排出(请配合参阅图3、8、10所示),而再流入导管5的上接头50通道内,由于导管5的上接头50通道仅与其侧接头52的第二分支流道522相通,因此,液体最后会流入积水箱6内收集。
四、至于厨馀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其流经的路径系由承液板3的通气孔壁33经除臭盒4的入气口41进入气室空间42内,该气室空间42因与除臭室46相通,而因为在机体1底部空间设置有一抽气泵,其抽气管53即接通该导管5的下接头51,因此,来自抽气泵抽气管53之吸力,必然会经导管5的下接头51及侧接头52的第一分支流道521进入积水箱6内区隔,复再经导管5侧接头52的第二分支流道522对其上接头50产生吸力,所以,当气体自入气口41进入气室空间42后,只有向下层流经除臭室46内的活性碳棒47,而再进入排水孔45与液体混流的流通方向而已,藉此强制废气务必经过活性碳棒47,以排除其气体臭味,而虽然液体和气体系一同进入积水箱6内,但由于导管5的下接头51系与设在机体1底部的抽气泵的抽气管53衔接,而下接头51的通道又与导管5的侧接头52第一分支流道521相通(如图6所示)进入积水箱6内,因此,该吸力会将与液体一同进入积水箱6内的气体转自第一分支流道口521抽出,经过抽气泵后排放于机体1外,惟其已无臭味。
所以,由于本实用新型可迅速将厨馀过程中所产生的液体及气体抽出并分离,相对地,必然可缩短每次厨馀所处理的时间行程,而可大幅提高厨馀处理效率,并可改善厨馀过程中气体难闻的味道,具有除臭功能。
权利要求1.一种厨馀分解处理机,包括有一机体,内部设有一可供厨馀倒入之厨馀处理室,该厨馀处理室内具有搅拌装置,而在机体于搅拌装置外的空间设有加热装置;一盖体,系枢设在机体上厨馀处理室的顶端开口部位,其特征在于该盖体在朝向机体上厨馀处理室的开口端部位具设有一采斜面设置的冷却板;另在该机体内具设有一承液板,装设在机体的厨馀处理室内,相对于该冷却板的最低缘处设有一液体承接面,该承接面上设有落水孔为承接面的最低位置,落水孔下并设有导流通道;另,承液板的液体承接面下方延伸有一道通气孔壁;一除臭盒,设在可承接承液板上导流通道的相对位置,除臭盒内隔有上、下两层;其中,上层朝向厨馀处理室的侧面设有一开口端朝上的卡槽,卡槽的下方具有一与除臭盒上层内部相通的入气口,而可供承液板上的通气孔壁卡入该卡槽时,通气孔壁恰贴附于该入气口上,使除臭盒的上层内部形成一气室空间,而对应该承液板导流通道出口端位置的除臭盒正好具有一集水槽,该集水槽系位于气室空间的隔壁,彼此间为隔开设置,槽底设有一汇流孔,该汇流孔下方直接对应有一排水孔,而气室空间向远离集水槽的另侧下层具有一除臭室空间,该空间的除臭室与气室空间相通,内侧可供由另端塞置入活性碳棒设置;一导管,为T形状,具有三个不同方向的上接头、下接头、及侧接头;其中,上接头系与除臭盒上的排水孔端部衔接,下接头系与设在机体内抽气泵的抽气管衔接,侧接头的内侧通道设有分隔板,而将整个侧接头的内侧通道藉该分隔板区隔形成有左、右两个独立的第一分支流道与第二分支流道,该第一、第二分支流道的一端分别各自与下接头及上接头的内侧通道相通,但上、下接头彼此之间并未直接相通;一积水箱,安装在机体的外壁上,具有一进水口提供导管的侧接头衔接,而可将厨馀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液体集中处理;
专利摘要一种厨馀分解处理机,盖体朝向厨馀处理室的开口端具有一导流式的冷却板;一承液板,设在冷却板端侧,可引导附着在冷却板上的水滴流入设在厨馀处理室内具除臭功能的集水槽内,槽底设一汇流孔及排水孔,可将厨馀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水及气体往一T形状的导管上接头流入侧接头,该侧接头并与积水箱衔接,具有独立的第一、第二分支流道,导管的下接头与抽气泵的抽气管衔接,上述第一、第二分支流道同端分别各自与下接头及上接头的内侧通道相通,但上、下接头彼此之间并未直接相通;藉此,厨馀过程中所产生的水及空气可分离,能加速缩短每次厨馀处理的时间,可大幅提高厨馀处理效率,并改善厨馀过程中气体难闻的味道。结构设计科学,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文档编号C02F11/04GK2626994SQ0326343
公开日2004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29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29日
发明者曾瑞春 申请人:曾瑞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