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推流式厌氧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68136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层叠推流式厌氧滤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特别是一种层叠推流式厌氧滤器。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越来越多的生活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已建成的处理场、正兴建及待建的处理场正日益增多。但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这些已建成的处理场只有百分之三十在正常运转,而其余的则处于闲置或半运转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处理场所采用的设施大都为好氧处理,采用自动化的机械设备,其维修保养费用昂贵,其次是这些处理场的运转费用(主要是电费)昂贵,如福建省各地政府均已按每吨0.80元收缴生活污水处理费,有的高浓度污水处理费还远不止0.8元。这就导致了许多的处理场、特别是一些企业的处理场往往成为一个摆设,只是用来应付上级检查的工具。
发明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建造投资费用及运行费用低的层叠推流式厌氧滤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
一种层叠推流式厌氧滤器,其结构要点在于所述的厌氧滤器包括至少一组的厌氧滤池,每组的厌氧滤池又由复数个的相互层叠在一起的小厌氧滤池组成,位于同一组同一层的小厌氧滤池又被分隔成至少一个相互串行的污水可逐级流动的反应区,在各组厌氧滤池池顶的外周设置有沉淀池,所述的污水由复数组厌氧滤池中的一组小厌氧滤池的底层引入后,其或是流经厌氧滤器内的各反应区后,再流经设置于各组厌氧滤池池顶的沉淀池;或者是流经厌氧滤器内的部分反应区后再流经位于池顶外部的部分沉淀池,再流入厌氧滤器内的其余的反应区,而后再流入位于池顶的其余的沉淀池,如此交替循环进行处理,实现了厌氧-兼氧-厌氧-兼氧的处理目的,所述厌氧滤器的各组厌氧滤池至少有一部分设置于冻土层以下。
本实用新型为了延长污水在厌氧滤器内的滞留时间,将厌氧滤器不仅设置成由复数个小厌氧滤池相互层叠而成的、且每层小厌氧滤池又由复数个相互串行的、污水可逐级流动的反应区组成,目的是训化不同厌氧微生物的菌群,同时在各组厌氧滤池的拱形池顶的外部设置了沉淀池,使水流由其中一组的厌氧滤池的底层流入后,通过不同的流动方式或是使水流先流经厌氧滤器内的各反应区后,再流经设置于各组厌氧滤池池顶部的沉淀池,进行兼氧处理,以去除水中的部分氨氮;或者是使水流在厌氧滤器内的小厌氧滤池与池顶的沉淀池之间循环交替流动,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同时本厌氧滤器还将其中的部分小厌氧滤池设置冻土层以下,就可利用地温使处于该处的小厌氧滤池即使在冬天也能保持厌氧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温度,而无须向现有的厌氧滤池需要对其供热,否则无法工作所带来的运行费用昂贵的缺点,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厌氧滤器巧妙的利用了连通器原理,故无需采用机械及动力设备,因此其投资及运行费用均很低。
所述的厌氧池池顶为一种拱形的池顶。
所述的厌氧滤器的各层小厌氧滤池均设置于地表以下。
将厌氧滤池设置于地表以下,除了靠近地表的那一部分厌氧滤池无法受到充足的地温保温外,其余的(指的是地表1.5米以下)厌氧滤池将受到充足的地温加热,这就使该厌氧滤池不仅在夏天可用,而在气温低的冬天也无需采用供热装置而可直接使用,从而可大大的节约该厌氧滤器的运行成本。同时在将厌氧滤器的厌氧滤池设置于地下后,就可大大的节约土地资源,从而使该厌氧滤器可以根据地形随意组合,并可用钢筋混凝土现场浇注而成,造价低廉。
位于各组厌氧滤池拱形池顶的沉淀池由两个相互串行的小沉淀池组成,其分别位于拱形池顶的两拱边上。
在拱形池顶的外部设置两个相互串行的小沉淀池,就可延长流经沉淀池的路径与时间,以达到充分兼氧处理的目的。
在池顶的外部设置两个小沉淀池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直接沿着拱形池顶的顶部设置分隔墙,还可以是在顶部设置花圃等而将拱形池顶分隔成左右两半。
所述的厌氧滤器内的污水流动方式为先将污水导入最底层的小厌氧滤池的反应区之一,经同层复数个反应区后逐层往顶层流动,尔后流到沉淀池。其结构的实现方式为,即将位于同一层的不同组的小厌氧滤池相导通,而后再将位于同一层中的一个反应区与上一层小厌氧滤池之一导通,最后将位于最上层的小厌氧滤池之一与位于该组厌氧滤池上方的沉淀池相导通,设置于各组厌氧滤池池顶的沉淀池为串行导通。
这种形式的滤池比较适合处理低悬浮物(SS)的有机物污水。
所述的厌氧滤器内的污水流动方式为所述的污水先由厌氧滤池组之一的底层小厌氧池引入后,向上(往顶层)流经同组逐层,同时也将沼气、悬浮物(SS)带流至顶层,先流经设置于该组池顶外部的沉淀池,经沉淀池进行兼氧处理,去除部分氨氮、悬浮物后的污水再引入厌氧滤池组中的另一组厌氧滤池中的底层小厌氧滤池后,再依上述的顺序逐个反复进行处理,其结构的实现方式为即将同一组的不同层的小厌氧滤池导通,使污水可逐个依次流经同一组不同层的小厌氧滤池,而后再将位于该组最上层的小厌氧滤池与沉淀池相导通,再将沉淀池与下一组厌氧滤池底层的小厌氧滤池相导通,在同一层不同组的小厌氧滤池之间设置有便于污泥回流单向阀。
此种形式的厌氧滤器尤其适用于处理高悬浮物(SS)的有机物污水。
本实用新型的同一组同一层的小厌氧滤池之间是通过在内挡墙同一水平位置处设置通孔来实现的,而同一层不同组之间是通过在内隔墙之间设立通孔来实现的,而同一组不同层之间则通过在下层污水流经的最后一个反应区上方的隔层中设置沟通上下层的厌氧滤池通孔来实现的。
所述的内挡墙与隔层之间具有间隙以便于厌氧所产生的沼气的流动。
沉淀池与厌氧滤池相导通是通过在该厌氧滤池外侧的墙体上设置一集水槽,集水槽的入水口与厌氧滤池相通,集水槽的出水口通过设置在外墙上的水压间顶返孔与沉淀池相通。
当然也可直接通过管道将厌氧滤池与沉淀池相连通。
所述的厌氧滤池内的隔层为拱形。
优先采用拱形结构,更能承受来至于上部的压力以及自重且便于抽污时污泥的流动。
在各组厌氧滤池除底层外的至少一个的厌氧滤池内设置有天然生物填料。
在厌氧滤池内填入这种填料,一方面可大大降低填料所需的成本,另一方面还可大大增加填料的比表面积,从而便于微生物的生成繁殖,又由于其质量相对较轻,可悬浮或半悬浮于水中,随着产生的沼气而上下浮动,产生的剪切力致使填料表面的老化生物膜的脱落成为新的底质,重新被降解利用。
所述的天然生物填料为毛竹枝或竹叶。
此生物填料在厌氧滤器内的固定方式在本申请人的“斜流式隧道厌氧污泥滤床”,申请号为2005200758773的专利申请文件中已经公开,本处不再细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多层式的厌氧滤池,并巧妙的将部分或者全部的厌氧滤池设置冻土层以下,就可利用地温使处于该处的厌氧滤池即使在冬天也能保持厌氧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温度,而无需向现有的厌氧滤池需要对其供热,否则无法工作及所带来的运行费用昂贵的缺点,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厌氧滤器巧妙的利用了连通器原理,其污水流向按设计所需进行运行处理,无需采用机械及动力设备,因此其投资及运行费用均很低,且不会堵塞。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图1的C-C剖视图图4是图1的B-B剖视图图5是图2的D-D剖视图图6是图2的K向视图图7是图2的L向视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的E-E剖视图图10是图8的F-F剖视图图11是图8的G-G剖视图标号说明1池顶 2厌氧滤池 21第一组的厌氧滤池 211污水流入口22第二组的厌氧滤池23第三组的厌氧滤池24底层的小厌氧滤池25第二层的小厌氧滤池26顶层的小厌氧滤池3外墙31集水槽32水压间顶返孔33水压间连接管4内挡墙41内挡墙上的通孔42内隔墙5隔层51隔层上的通孔6沉淀池7分流板8单向阀9填料10单向阀11花圃12沼气管13人孔盖板14排渣孔(泻压孔)15溢流管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如图1、2、3、4、5、6及7所示的一种层叠推流式厌氧滤器,包括三组的埋设于地下的厌氧滤池2,每组的厌氧滤池又分为上、下两层的小厌氧滤池,而每一层的小厌氧滤池又被分隔成三个相互连通串行的反应区,其分隔是在每层的空腔内利用两个横向布置的内挡墙4将其进行固定,上下两层的分隔层5则为一种拱形的结构,在挡墙4与隔层5之间有一定的空隙,便于厌氧产生的沼气的流通,在内挡墙4上设置有椭圆形的连通两空腔的位于同一水平位置处的通孔41,在两相邻的组之间则通过在前一组的污水流动的最后一个反应与相邻组的反应区之间通过在纵向布置的内隔墙42上设置椭圆形的通孔实现将污水引流到下一组的小厌氧滤池,而后再按照此种方式在第三组的首级与第二组的末级的反应区之间的通孔。污水由第一组底层的反应区引入后,先依次流经第一组的各反应区,而后由第一组的小厌氧滤池的末级反应区流入第二组的首级反应区,后再经该组的末级反应区流入第三组的首级,流入第三组的末级反应区的污水则通过设置在其隔层上的通孔流入第二层的该组的反应区,而后由此依次类推,经厌氧处理后的污水由第一组的第二层的末级流入设置于该末级厌氧滤池外墙3的集水槽31,而后利用连接管将水导入设置在拱形池顶1外部的沉淀池6,由于在每一组厌氧滤池的拱形池顶外部都设置了沉淀池6,同时用花圃将其沿着拱形池顶1的顶部将其分开成左右两个相互串行的小沉淀池,其串行是通过水压间连接管33来实现的,同时每组拱形池顶外部的沉淀池6也是相互串通在一起的,因此进入沉淀池6的水将在这些相互串行在一起的小沉淀池间流动,以进行兼氧的挥发氨氮反应。
同时为了防止水流直接冲向下一小厌氧滤池,在各小厌氧滤池的污水流入口处还设置了分流板7。
在本厌氧滤器内的每组第二层起的小厌氧滤池内,均设置有由竹枝及竹叶组成的生物填料9。
最佳实施例如图8、9、10及11所示的一种层叠推流式厌氧滤器,包括三组的埋设于地下的厌氧滤池2,每组的厌氧滤池又分成上、中、下三层的小厌氧滤池,而每一层的小厌氧滤池又被分隔成三个相互连通的反应区,其分隔是在每层的空腔内利用两个横向布置的内挡墙4将其进行分挡,上下两层的分隔层5则为一种拱形的结构,在挡墙4与隔层5之间有一定的空隙,便于厌氧产生的沼气的流通,在内挡墙4上设置有位于同一水平位置处的圆形的连通两空腔的通孔,污水由第一组的底层的首级反应区引入后,依次流经第一组的三个反应区,流入第一组末级反应区的污水则通过设置在其与第二层处于该位置的隔层上的通孔流入第二层的该组的首级,而后又依次流经处于该层的三个反应区后,再经由第二层的末级的反应区与第三层处于同一位置处的隔层上的通孔流入第三层的首级,而后也依次流经该层的三个反应区后,通过设置于该层的末级反应区外墙3处的集水槽31,在集水槽31与沉淀池6之间的墙体上设置有水压间顶返孔32,到达集水槽的水经水压间顶返孔流入该组上方的沉淀池,由于在每一组厌氧滤池的拱形池顶外部设置了沉淀池6,同时将其用花圃沿着拱形池顶的顶部将其分成左右两个相互串行的小沉淀池,其串行是通过水压间连接管33来实现的,而每一组厌氧滤池池顶的各沉淀池之间是独立的,当水流流经这两个相互串行的小沉淀池后,再由导管引入下一组的厌氧滤池的底层,而后再按照上述的次序流动后,再流入第三组进行循环。在不同组同一层的小厌氧滤池之间设置了便于污泥回流的单向阀8。
同时为了防止水流直接冲向下一小厌氧滤池,在各小厌氧滤池的污水流入口处还设置了分流板7。
在本厌氧滤器内的每组第二层的起的小厌氧滤池内,均设置有由竹枝及竹叶组成的生物填料9。
权利要求1.一种层叠推流式厌氧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厌氧滤器包括至少一组的厌氧滤池(2),每组的厌氧滤池(2)又由复数个的相互层叠在一起的小厌氧滤池组成,位于同一组同一层的小厌氧滤池又被分隔成至少一个相互串行的污水可逐级流动的反应区,在各组厌氧滤池池顶的外周设置有沉淀池(6),所述的污水由复数组厌氧滤池中的一组小厌氧滤池的底层引入后,其或是流经厌氧滤器内的各反应区后,再流经设置于各组厌氧滤池池顶的沉淀池(6);或者是流经厌氧滤器内的部分反应区后再流经位于池顶外部的部分沉淀池,再流入厌氧滤器内的其余的反应区,而后再流入位于池顶的其余的沉淀池,如此交替循环,所述厌氧滤器的各组厌氧滤池至少有一部分设置于冻土层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推流式厌氧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厌氧池池顶为一种拱形的池顶(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推流式厌氧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厌氧滤器的各层小厌氧滤池均设置于地表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层叠推流式厌氧滤器,其特征在于位于各组厌氧滤池拱形池顶的沉淀池(6)由两个相互串行的小沉淀池组成,其分别位于拱形池顶的两拱边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层叠推流式厌氧滤器,其特征在于厌氧滤器内的污水由最底层的小厌氧滤池(24)的反应区之一导入,流经同层复数个反应区后逐层往顶层(26)流动,尔后流到设置于各组厌氧滤池池顶的沉淀池(6),设置于各组厌氧滤池池顶的沉淀池为串行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层叠推流式厌氧滤器,其特征在于将同一组的不同层的小厌氧滤池导通,使污水可逐个依次流经同一组不同层的小厌氧滤池,组厌氧滤池底层的小厌氧滤池相导通,在同一层不同组的厌氧滤池之间设置有便于污泥回流单向阀(8)。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层叠推流式厌氧滤器,其特征在于同一组同一层的小厌氧滤池之间是通过在内挡墙(4)同一水平位置处设置通孔(41)来实现的,而同一层不同组之间是通过在内隔墙(42)之间设立通孔来实现的,而同一组不同层之间则通过在下层污水流经的最后一个反应区上方的隔层(5)中设置沟通上下层的厌氧滤池通孔(51)来实现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层叠推流式厌氧滤器,其特征在于沉淀池(6)与厌氧滤池相导通是通过在该厌氧滤池外侧的墙体(3)上设置一集水槽(31),集水槽(31)的入水口与厌氧滤池相通,集水槽的出水口通过设置在外墙上的水压间顶返孔(32)与沉淀池(6)相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层叠推流式厌氧滤器,其特征在于在各组厌氧滤池除底层外的至少一个的厌氧滤池内设置有天然生物填料(9)。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层叠推流式厌氧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天然生物填料为毛竹枝或竹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层叠推流式厌氧滤器,该厌氧滤器包括至少一组的厌氧滤池,每组的厌氧滤池又由复数个的相互层叠在一起的小厌氧滤池组成,同一组同一层的小厌氧滤池又被分隔成至少一个相互串行的反应区,在各组厌氧滤池池顶的外周设置有沉淀池,所述的污水由复数组厌氧滤池中的一组小厌氧滤池的底层引入后,其或是流经厌氧滤器内的各反应区后,再流经设置于各组厌氧滤池池顶的沉淀池;或是流经厌氧滤器内的部分反应区后再流经位于池顶外部的部分沉淀池,再流入厌氧滤器内的其余的反应区,而后再流入位于池顶的其余的沉淀池,如此交替循环,以实现了厌氧-兼氧-厌氧-兼氧的处理,厌氧滤器的各组厌氧滤池至少有一部分设置于冻土层以下。
文档编号C02F3/28GK2913351SQ200520140540
公开日2007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26日
发明者陈勇 申请人:陈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