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泵全负压流体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43614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单泵全负压流体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净化设备,特指一种单泵全负压流体处理设备,可广泛用于工业循环水,民用循环水,环境工程、电力、化工、轻工、轻纺、食品加工、冶金、中央空调等领域。
背景技术
在现代工业循环水流体处理设备中,所有设备都是以正压方式运行,这类产品在流体处理设备为圆形或球形时,其受力结构都不如以负压运行更为合理,采用负压设计更加有利于圆形、球形的流体处理设备结构受力,更有利于设备的安全运行。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是提供一种带反冲系统单泵全负压运行的流体处理设备,该设备主要是从设备的结构受力方面考虑,将泵安装在流体处理设备的运行出口管路上,和反冲出口管路上,使单泵带反冲系统的流体处理设备腔室内不管是运行时或是反冲洗时都处于一种负压的工作状态,对圆形或球形的流体处理设备来说有其重要意义,可使设备运行及反冲时更加安全。技术方案本发明分两部分组成即运行部分和反冲部分如结构

图1,运行部分为——流体入口管道(1)接运行入口控制阀O),阀O)另一端接运行入口管道(3),管道(3)另一端接流体处理设备(4)待处理腔室,然后从流体处理设备已处理腔室开口接运行出口管道 (19),管道(19)另一端接运行出口控制阀00),阀00)另一端接运行出口控制阀出口管道 (21),管道另一端接运行泵入口三通(8),三通(8)其中一个开口接运行泵入口管道 (9),管道(9)另一端接运行泵(10),泵(10)另一端接运行泵出口管道(11),管道(11)另一端接运行泵出口三通(12),三通(12)其中一个开口接流体出口控制阀入口管道(22),管道02)另一端接流体出口控制阀(23),阀03)另一端接流体出口管道04);反冲系统部分结构是——反冲管道(16)接反冲入口控制阀(17),阀(17)另一端接反冲入口管道(18), 管道(18)另一端接流体处理设备(4)已处理腔室,从流体处理设备(4)待处理腔室上开口接反冲出口管道(5),管道(5)另一端接反冲出口控制阀(6),阀(6)另一端接反冲出口控制阀出口管道(7),管道(7)另一端接运行泵入口三通(8)余下一个开口,三通(8)其中一个开口接运行泵入口管道(9),管道(9)另一端接运行泵(10),泵(10)另一端接运行泵出口管道(11),管道(11)另一端接运行泵出口三通(12),三通(12)其中一个开口接排污阀入口管道(13),管道(13)接排污阀(14),阀(14)另一端接排污管道(15),反冲系统结构完成后,在流体处理设备最高位置装排气阀05)。在工业循环水,临床医学,中央空调,民用循环水等领域的流体净化系统中,该设备可作为旁流式水处理设备并联到各循环水系统中使用。
在食品,环境工程等领域的流体净化系统中,该设备也可作为直流式流体处理设备串联到各系统中使用。本发明在流体处理设备中,有一大创新在单泵式带反冲洗流体处理设备中,该发明不管在运行状态还是在反冲状态都使流体处理设备腔体内处于一种负压的工作状态,从而使圆形、球形流体处理设备处于一种更合理的受力状态,使设备运行更安全。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2是本发明在工业循环水中作为旁流式水处理设备应用的结构图(或称并联水处理方式)图3是本发明在环境工程中作为直流式水处理设备的结构图(或称串联水处理方式)图4是本发明在气体(空气)净化系统中作为串联直流式流体处理设备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中,流体入口管道(1),运行入口控制阀O),运行入口管道(3),流体处理设备(4),反冲出口管道(5),反冲出口控制阀(6),反冲出口控制阀出口管道(7)、运行泵入口三通(8),运行泵入口管道(9),运行泵(10),运行泵出口管道(11),运行泵出口三通(12), 排污阀入口管道(13),排污阀(14),排污管道(15),反冲管道(16),反冲入口控制阀(17), 反冲入口管道(18),运行出口管道(19),运行出口控制阀(20),运行出口控制阀出口管道 (21),流体出口控制阀入口管道(22),流体出口控制阀(23),流体出口管道(M),排气阀 (25)。在图1中,本发明由运行系统部份和反冲系统两大部分组成,该发明运行系统部份结构为——流体入口管道(1)接运行入口控制阀(2),阀(2)另一端接运行入口管道(3), 管道C3)另一端接流体处理设备(4)待处理腔室,从流体处理设备已处理腔室上开口接运行出口管道(19),管道(19)另一端接运行出口控制阀(20),阀00)另一端接运行出口控制阀出口管道(21),管道另一端接运行泵入口三通(8),三通(8)其中一个开口接运行泵入口管道(9),管道(9)另一端接运行泵(10),泵(10)另一端接运行泵出口管道 (11),管道(11)另一端接运行泵出口三通(12),三通(12)其中一个开口接流体出口控制阀入口管道(22),管道02)另一端接流体出口控制阀(23),阀03)另一端接流体出口管道04);本发明反冲洗系统部分结构为——反冲管道(16)接反冲入口控制阀(17),阀(17) 另一端接反冲入口管道(18),管道(18)另一端接流体处理设备已处理腔室,然后从流体处理设备(4)待处理腔室上开口接反冲出口管道(5),管道(5)另一端接反冲出口控制阀(6),阀(6)另一端接反冲出口控制阀出口管道(7),管道(7)另一端接运行泵入口三通 (8),三通⑶其中一个开口接运行泵入口管道(9),管道(9)另一端接运行泵(10),泵(10) 另一端接运行泵出口管道(11),管道(11)另一端接运行泵出口三通(12),三通(1 其中一个开口接排污阀入口管道(13),管道(13)另一端接排污阀(14),阀(14)另一端接排污管道(15)至此反冲系统结构完毕;在流体处理设备(4)最高位置安装排气阀(25),整台设备组装完成。
本发明在工业循环水系统中是这样实施和运行的1.如图2所示,将图1结构中流体入口管道⑴与流体出口管道04)分别与工业循环水管道H相连,并联后做成一台旁流水处理设备,当要对循环管道H内的水进行处理时,先关闭阀(6)、阀(17)、阀(14),开启阀(2)、阀(20)、阀(2 ,启动泵(10)。循环水从管道(1)流入,经由阀(2)—管道(3)—流体处理设备⑷一管道 (19)—阀00)—管道—三通(8)—管道(9)—运行泵(10)—管道(11)—三通 (12)—管道02)—阀03)—管道04)—返回循环管道H。这时经处理的水汇入循环水管道,循环水内管道的各种杂质、悬浮物微生物、菌类等物质不断被截留到流体处理设备内,使其各种杂质不易沉积在热交换管道的表面,从而达到节能增效的目的。2、本发明在工业循环水中反冲洗实施的过程如图2所示,本发明在运行过一段时间后,循环水管道内的杂质不断被截留到该流体处理设备中,从而造成流体处理设备内待处理腔室与已处理腔室的压力差不断上升,设备处理能力下降,设备需要反冲洗,这时应先停止泵(10),关闭阀O)、阀(20)、 阀(23),开启阀(17)、阀(6)、阀(14),启动泵(10)。这时反冲流体从管道(16)进入,经由阀(17)—管道(18)—流体处理设备⑷一管道(5)—阀(6)—管道(7)—三通⑶一管道(9)—泵(10)—管道(11)—三通(12)—管道(13)—阀(14)—排污管道(15)。整个反冲洗过程完成,在流体处理设备(4)中的杂质被排出,设备处理效率得到恢复。本发明在环境工程中作为(串联)直流式流体处理设备是这样实施的1.如图3所示,因管道C3)与管道(5)在同一流体处理设备(4)待处理腔室,根据流体的特点,管道(3)与管道(5)可共同拥有一个开口,〔减少开口可使在流体处理设备 (4)上的结构应力更加合理,设备安全系数更高〕。故管道(3)可在管道(5)上开口安装,管道(5)也在可以管道(3)上开口安装,现将管道(3)安装在管道(5)上,E1为单向止回阀, F1为Y型过滤器,产生结构图3,其结构图3的各种阀门、泵的逻辑顺序关系与本发明结构图1完全一致。当池塘G中的水需要进行净化时,先关闭阀(6)、阀(17)、阀(14),开启阀O)、阀 00)、阀(23),启动泵(10),这时水从池塘G中进入单向止回阀E1,经由Y型过滤器&—管道(1)—阀⑵一管道(3)—流体处理设备⑷一管道(19)—阀OO)—管道—三通 ⑶一管道(9)—泵(10)—管道(11)—三通(12)—管道02)—阀03)—管道04)— 返回池塘G中。这时经处理后的水得到净化,水中悬浮物及各种杂质得以去除。各种杂质、黏泥等不断被截留在流体处理设备内。2.本发明在环境工程中的反冲洗过程如图3所示,本发明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截留在流体处理设备 (4)内杂质会越来越多,流体处理设备内待处理腔室与已处理腔室压力差会越来越大, 设备效率下降,需要反冲洗恢复设备工作效率,这时停止泵(10),关闭阀O)、阀(20)、阀 (2 ,开启阀(6)、阀(17)、阀(14),再启动泵(10),这时反冲洗水进入管道(16),流径阀 (17)—管道(18)—流体处理设备⑷一管道(5)—阀(6)—管道(7)—三通⑶一管道(9)—泵(10)—管道(11)—三通(12)—管道(13)—阀(14)—排污管道(15)。整个反冲洗过程完成,在流体处理设备(4)内的杂质被排除,设备效率得以恢复。本发明在气体(空气)中作为串联流体处理设备是这样实施的1.如图4结构图1的排气阀05)改为排水阀05),并安装在流体处理设备(4) 的最底位置。因管道C3)与管道( 在同一等压腔室,管道(3)与管道( 可拥有同一个开口,所以管道(3)可安装在管道(5)上,管道(5)也可安装在管道(3)上;管道(18)与管道(19)也在同一等压腔室上,同理管道(18)可安装在管道(19)上,管道(19)也可安装在管道(18)上,现将管道(3)安装在管道(5)上,管道(18)安装在管道(19)上,其余结构不变,产生结构图4,其结构图4运行时,各泵、阀门的逻辑顺序与本发明结构图1完全一致。 将管道1与送风管T1相接,管道04)与回风管T2相接。当房间M内的空气被污染需要净化时,先关闭阀(6)、阀(14)、阀(17),开启阀 (2)、阀(20)、阀(23),再启动泵(10),空气从房间M进入送风管T1经由管道(1)—阀(2)— 管道⑶一流体处理设备⑷一管道(19)—阀OO)—管道—三通⑶一管道(9)— 泵(10)—管道(11)—三通(12)—管道02)—阀03)—管道04)—回风管道T2—返回房间M,不断循环后,房间空气将得到净化。2、本发明在空气中反冲洗过程如图4所示,当流体处理设备内的灰尘被截留得越来越多时,流体处理设备 (4)内待处理腔室与已处理腔室的压差会越来越大,设备效率下降,设备需要反冲洗,这时, 关闭泵(10),阀(2)、阀(20)、阀(2 ,开启阀(6),阀(14)、阀(17),再启动泵(10),这时反冲气体进入管道(16),经由阀(17)—管道(18)—流体处理设备⑷一管道(5)—阀 (6)—管道(7)—三通⑶一管道(9)—泵(10)—管道(11)—三通(12)—管道(13)— 阀(14)—管道(1 —收集回收池W,反冲过程结束,在流体处理设备(4)内的灰尘、污染物排去整个循环系统,设备使用效率得以恢复。
权利要求
1.一种单泵全负压流体处理设备,主要包含有运行入口控制阀,运行出口控制阀,运行泵,流体出口控制阀,反冲入口控制阀,反冲出口控制阀,排污阀,排气阀,其特征在于该单泵流体处理设备在运行时和反冲洗时流体处理设备腔体内都是在一种负压的工作状态下进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负压流体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运行出口控制阀出口管道与反冲出口控制阀出口管道及运行泵入口管道共用一个运行泵入口三通;流体出口控制阀入口管道与排污阀入口管道及运行泵出口管道也共用一个运行泵出口三通;运行泵安装在运行泵入口三通和运行泵出口三通之间的管路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负压流体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运行系统结构部分与反冲系统结构部分完全层叠相同及运行流体与反冲流体运动方向完全相同的部位是运行泵入口 三通接运行泵入口管道,运行泵入口管道另一端接运行泵,运行泵另一端接运行泵出口管道,运行泵出口管道另一端接运行泵出口三通。
4.根据权利要1所述的一种全负压流体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运行系统部分结构是——流体入口管道⑴接运行入口控制阀O),阀⑵另一端接运行入口管道(3),管道 (3)另一端接流体处理设备(4)待处理腔室,从流体处理设备(4)已处理腔室开口接运行出口管道(19),管道(19)另一端接运行出口控制阀(20),阀00)另一端接运行出口控制阀出口管道(21),管道另一端接运行泵入口三通(8),三通(8)其中一个开口接运行泵入口管道(9),管道(9)另一端接运行泵(10),泵(10)另一端接运行泵出口管道(11),管道(11)另一端接运行泵出口三通(12),三通(1 其中一个开口接流体出口控制阀入口管道(22),管道02)另一端接流体出口控制阀03),阀03)另一端接流体出口管道04);反冲系统部份结构是——反冲管道(16)接反冲入口控制阀(17),阀17另一端接反冲入口管道(18),管道(18)另一端接流体处理设备已处理腔室,从流体处理设备(4)待处理腔室开口接反冲出口管道(5),管道(5)另一端接反冲出口控制阀(6),阀(6)另一端接反冲出口控制阀出口管道(7),管道(7)另一端接运行泵入口三通(8),三通(8)其中一个开口接运行泵入口管道(9),管道(9)另一端接运行泵(10),泵(10)另一端接运行泵出口管道 (11),管道(11)接运行泵出口三通(12),三通(12)其中另一开口接排污阀入口管道(13), 管道(13)另一端接排污阀(14),排污阀(14)另一端接排污管道(15)。
5.根据权力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负压流体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处理的流体为液体时,在流体处理设备(4)顶部装排气阀05);处理的流体为气体则将排气阀05)改为排水阀0 安装在流体处理设备的底部位置。
全文摘要
一种单泵全负压流体处理设备,主要包含有运行入口控制阀,运行出口控制阀,运行泵,流体出口控制阀,反冲入口控制阀,反冲出口控制阀,排污阀,排污管道,排气阀,其特征在于该单泵流体处理设备不管是在运行或反冲洗时流体处理设备腔体内都是处于一种负压运行状态。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一种新的结构使单泵带反冲系统流体处理设备不管是在运行状态还是反冲状态,流体处理设备都是处于一种负压的工作状态,该种结构对圆型、球型设计的流体处理设备而言,从结构力学上来说设备结构受力更加合理,设备运行和反冲洗时更加安全。
文档编号C02F1/00GK102234137SQ20101015721
公开日2011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8日
发明者冯军, 朱永文, 李昌平, 胡志国, 颜建平 申请人:冯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