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二次沉淀池缓冲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08821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改进的二次沉淀池缓冲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是一种改进的二次沉淀池缓冲板。
背景技术
在常规污水处理中,通过重力沉淀作用来去除悬浮物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沉淀池就是利用固液两相之间的密度差,使得密度大于液相的固相下沉,从而实现固液分 离的水处理构筑物。根据沉淀池在处理流程中的位置可分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初 次沉淀池位于生物处理构筑物之前,主要作用为减少进水中悬浮物的含量。二次沉淀池则有别于其他沉淀池。在传统的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二次沉淀池通 常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之后,作为生物处理工艺的一部分。二次沉淀池在生物处理工艺中 的作用主要是沉淀和浓缩污泥,以保证出水中的悬浮物浓度达到排放要求,同时通过污泥 的回流维持生物处理构筑物中活性污泥的浓度,保证生物处理系统稳定运行。并且由于水 量和水质的变化,还要暂时贮存污泥。二次沉淀池的运行状况对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 效果有重要影响。进入二次沉淀池的活性污泥混合液浓度高(2000-8000mg/L),具有絮凝性 能,颗粒相互干扰,属于成层沉淀。沉淀时泥水之间有清晰的界面,絮体结成整体共同下沉。 活性污泥密度与水的密度接近,易被水带走,并容易产生二次流和异重流现象。沉淀池中的异重流在池壁附近会加速上浮流,导致对池底污泥的抽吸作用的增 加,进而引起出水口悬浮物浓度上升。为了减弱这股上浮流,通常会在沉淀池边壁上添加缓 冲板,例如单面缓冲板和双面缓冲板。这种缓冲板在国外已广泛应用在二沉池池壁上浮流 的的防治中。在沉淀池边壁设置双板缓冲系统后,当上浮流遇到挡板时,方向改变偏离池 壁,重新返回沉淀池主体的涡流中进行二次沉淀,从而避免了上浮流挟带的悬浮物直接随 处水流出。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沉淀池缓冲板,可以有效减少水中悬浮物,实现 高效沉淀。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解决方案是—种改进的二次沉淀池缓冲板,包括第一缓冲板和第二缓冲板,其与池壁均成45 度角且上下对称安装于池壁上,第一缓冲板和第二缓冲板两端设有支架,第一缓冲板和第 二缓冲板上均设有开孔。所述第一缓冲板和第二缓冲板交汇处采用螺母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缓冲板上的开孔包括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第二开孔设于第一缓冲板紧 贴池壁一侧,第一开孔设于另一侧,第一开孔尺寸大于第二开孔。所述第一开孔为多排,其尺寸为50mmX50mm,相邻两排之间孔的中心间距为 200mm,相邻两列之间孔的中心间距为240mm。所述第二开孔为一排,其尺寸为50mmX25mm。[0012]所述第二缓冲板上的开孔包括第三开孔,其设于第二缓冲板沿池壁侧。所述第三开孔为一排,其尺寸为470mmX200mm,孔间距为200mm。所述第二缓冲板上还设有多个固定第二缓冲板的固定脚。所述第一缓冲板和第二缓冲板靠近池壁侧设有将第一缓冲板、第二缓冲板固定于 池壁上的膨胀螺栓。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对二次沉淀池整体的水流特性 影响较小;对二次沉淀池的有效沉淀容积影响小;不投加任何化学药剂不会对活性污泥的 性能产生影响;可以有效持久的减少出水中悬浮固体的含量,无运行费用,仅有少量维护费。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二沉池双板缓冲系统单元的轴测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缓冲板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缓冲板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二沉池双板缓冲系统单元的立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双面缓冲板,对该双面缓冲板的设计进行了改进。在上部 缓冲板进行开孔,并且调整了下部缓冲板的开孔大小,以调整挡板内区域的流态。当上升流 遇到挡板后,一部分偏离池壁进入沉淀池主体的涡流中,另一部分通过下部缓冲板的开孔 进入双板缓冲系统内部,由于上部缓冲板开孔率较下部缓冲板大,水流在上升的过程中流 速逐渐降低,使得在原有流态下无法沉淀的污泥颗粒得以沉淀去除。沉降的污泥一部分贴 下部挡板滑回,并从下孔排至沉淀池底部污泥层,另一部分和从下孔中进入的泥水混合液 混合,对进水起到一定程度的过滤作用,同时也达到重新絮凝的目的,絮体颗粒变大,沉降 性能变好,最终从下孔中排出。本实用新型改进后的双板缓冲系统,在沉淀池负荷较高的情 况下,增加该双面板缓冲系统后可以减少出水中30%的悬浮固体。二沉池双板缓冲系统安装于二次沉淀池池壁。缓冲板最上端距水面0. 8m-0. 9m之 间;最下端距池底距离大于lm,并且缓冲板不可进入污泥层。双板缓冲系统单元宽度1. 9m, 可根据沉淀池实际情况更改。如图1所示,每一个双板缓冲系统单元由第一缓冲板7和第 二缓冲板8组成,均由不锈钢板制作,与池壁均成45度角且上下对称安装,即该第一缓冲板 7、第二缓冲板8和所安装的池壁的横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第一缓冲板7和第二缓冲板 8交汇处通过螺母6固定连接。在第一缓冲板7和第二缓冲板8的两端设有不锈钢支架5, 用于固定第一缓冲板7和第二缓冲板8,并且在第一缓冲板7、第二缓冲板8靠近池壁的位 置均有膨胀螺栓9将第一缓冲板7、第二缓冲板8固定在池壁上。第一缓冲板7均勻开孔, 第二缓冲板8仅在靠近池壁附近有开孔。第一缓冲板7的第一开孔2大小为50mmX50mm, 共5排7列,相邻两排之间孔的中心间距为200mm,相邻两列之间孔的中心间距为MOmm。第 一缓冲板7紧贴池壁设有一排第二开孔1大小为50mmX 25mm。第二缓冲板8沿池壁设有一 排第三开孔3,第三开孔3的大小为470mmX 200mm,其间距为200mm,且每隔530mm设固定脚
44 一个用于固定第二缓冲板8。第一缓冲板7和第二缓冲板8可以分别制作。施工时,先将 第一缓冲板7和第二缓冲板8用螺母6分别固定在不锈钢支架5上,并用膨胀螺栓9将第 一缓冲板7和第二缓冲板8固定在池壁上,两板交汇处通过螺母6固定连接。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实 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 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 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对于本实用新型做出的改进和修改 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二次沉淀池缓冲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缓冲板和第二缓冲板,其与 池壁均成45度角且上下对称安装于池壁上,第一缓冲板和第二缓冲板两端设有支架,第一 缓冲板和第二缓冲板上均设有开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沉淀池缓冲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板和第二缓冲 板交汇处采用螺母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沉淀池缓冲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板上的开孔包 括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第二开孔设于第一缓冲板紧贴池壁一侧,第一开孔设于另一侧,第 一开孔尺寸大于第二开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沉淀池缓冲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孔为多排,其尺 寸为50mm X 50mm,相邻两排之间孔的中心间距为200mm,相邻两列之间孔的中心间距为 240mm。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沉淀池缓冲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孔为一排,其尺寸 为 50mmX25mm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沉淀池缓冲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板上的开孔包 括第三开孔,其设于第二缓冲板沿池壁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沉淀池缓冲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孔为一排,其尺寸 为 470mmX200mm,孔间距为 200m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沉淀池缓冲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板上还设有多 个固定第二缓冲板的固定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沉淀池缓冲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板和第二缓冲 板靠近池壁侧设有将第一缓冲板、第二缓冲板固定于池壁上的膨胀螺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进的二次沉淀池缓冲板,包括第一缓冲板和第二缓冲板,其与池壁均成45度角且上下对称安装于池壁上,第一缓冲板和第二缓冲板两端设有不锈钢支架,第一缓冲板和第二缓冲板上均设有开孔。所述第一缓冲板上的开孔包括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第二开孔设于第一缓冲板紧贴池壁一侧,第一开孔设于另一侧,第一开孔尺寸大于第二开孔。本实用新型改进后的二次沉淀池缓冲板,在沉淀池负荷较高的情况下,仍可以减少出水中30%的悬浮固体,且无运行费用,仅有少量维护费。
文档编号C02F1/52GK201873560SQ20102060962
公开日2011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6日
发明者刘刚, 周琪, 曹阿生, 李海松, 闻岳 申请人:同济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