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面浮游物回收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存在由于群生化而易结块的浮渣、油等液面浮游物,也能够进行充分且有效的回收的液面浮游物回收装置,回收液面浮游物的回收流入口,通过对液位的上下移动的追踪,在上下可以游动的状态,设置在回收部件上。关于浮筒,设置在流入口部周围附近的同时,由将流入口部浮起并保持在液位附近的多个副浮筒,和在流入口的更外侧设置,将回收部浮起并保持的多个主浮筒组成。副浮筒的结构为通过在流入口部的外周附近的旋转,使液面浮游物在流入口部进行扒拢的结构。主浮筒通过在外周部分设置的叶轮状突起部分,沿着液位转动或旋转,进而对液面浮游物进行粉碎、分离和分割的构造。
【专利说明】液面淳游物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液面浮游物回收装置。具体来说,它是一种用于涂装工厂、食品 工厂、钢铁厂、火力发电厂、水产加工厂、机械类工厂等领域内,针对浮游在各种处理槽的液 位上的浮渣、油等浮游物进行回收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液面浮游物的回收装置,将本装置安装在浮游的主浮筒上,将流入口保持在 液面附近位置从而设计了副浮筒,从而构成了双浮筒设计,将液面上的浮游物流入并效率 的吸引后回收之技术。
[0003] 为了将漂浮在液位上面的浮渣、油等浮游物进行有效且充分的回收,回收部的流 入口能保持不间断的追随液位状态。
[0004] 但是,如果液面浮游物的直径较小时,则会顺畅地流进到流入口里,如果直径在数 毫米以上时,则会卡在流入口的边缘部,导致无法回收。因此,如将流入口的位置下降到液 面以下位置,则液面浮游物的回收量会增大,但是同时产生的问题是,流入的水量也会增 大,由此会导致处于回收的浮渣、油与水进行分离时,需要设置大型的分离装置。
[0005] 因此,为了该流入口处有更多的液面浮游物流入,该流入口部降低至所需要的高 度以下,再通过在流入口的周围设置的旋转叶轮状部件将液面浮游物扒拢,使流入口部的 液面浮游物能够有效地流入之扒拢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发明内容】
[0006] 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技术,是在处于液位以下的副浮筒上部设置流入口,再在流 入口的上方设置驱动马达作为驱动源。通过多根棒状的叶轮扒拢在流入口的周围旋转,液 面浮游物在流入口处的扒拢提高回收效率。
[0007]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浮游油中含有的浮游物或混浊物的粘度较低时,则 回收无问题。但是当废油、废水中的漂浮的浮渣、高粘度的浮游油、混浊物的含量较多时,则 会由于群生化而容易结块,在浮游物的回收方面,扒拢性能较低,块状物的液面浮游物容易 卡在流入口的边缘流入口部,从回收性能上来说,存在一定的问题。
[0008] 再者,在回收时,由于群生化而易结块的液面浮游物,在向流入口部漂浮移动的过 程中,当漂浮到接近乃至接触到在流入口部的外侧设置的多个主浮筒的位置时,例如图4 所示,在跨过各个主浮筒之间的状态下,容易群生成桥状,群生成桥状的液面浮游物不会移 动到流入口部,而是在滞留的过程中逐渐增加和繁殖,存在无法回收的问题。
[0009]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针对即使存在由于群生化,容易生成浮渣、油等的 液面浮游物,也能够充分和有效地进行回收的液面浮游物回收装置。
[0010]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构成如下。
[0011] 一种液面浮游物回收装置,其由浮筒、流入口部、回收部及其连接的回收管构成; 在含有浮渣及油的浮游液体内设置有浮筒,通过该浮筒的浮力将流入口部保持在液位附 近,将液位上含有浮渣及油的液面浮游物通过流入口部回收进入回收部。
[0012] 所述的流入口部设置于回收部之上,随着液位的上下变动而进行上下浮动; 所述的浮筒由至少两个主浮筒以及至少两个副浮筒构成;在流入口部周围附近设置有 多个副浮筒,支持流入口部的上浮,将流入口部保持在液位附近; 在副浮筒的外侧,设置有至少两个主浮筒,支持回收部以及与该回收部连接的回收管 上浮; 上述多个副浮筒,通过在上述流入口的周围的旋转,构成了该副浮筒在接近乃至接触 位置将浮游的液面浮游物扒拢的流入口部的构造。
[0013] 主浮筒在接触液位的外周部分设有一个或多个叶轮状突起,叶轮状突起的部位会 沿着液位,通过转动或旋转,在接近乃至接触该主浮筒的位置,构成了可以对液面浮游物进 行粉碎、分离和分割的结构。
[0014] 所述的主浮筒是由上部主浮筒及下部主浮筒二段构成,其中下部主浮筒位于液位 以下,上部主浮筒位于液位以上,所述主浮筒的周围设有上述叶轮状突起物的结构。
[0015] 本装置还设有可以使上述流入口部的浮筒旋转的马达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的荷 重,通过上述主浮筒支撑。
[0016] 所述副浮筒在旋转时,该副浮筒至少有一部分与所述主浮筒接触,使该主浮筒转 动或旋转。
[0017] 通过所述回收管,将回收管中的含有浮渣、油等的液面浮游物导出到液面上部,并 与可从水中分离浮渣及油的分离装置连接。
[0018] 所述的流入口部,通过加入回收管,回收的含有浮渣及油的液面浮游物,通过回收 部中设置的泵浦,输送到所述的分离装置内。
[0019] 有益效果 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即使由于群生化,易形成块状的浮渣、油等的浮游物,也能够充分且 有效地进行回收的液面浮游物回收装置。特别是,流入口部的周围附近设置的多个副浮筒, 通过具有扒拢功能的结构,与单纯的棒状的扒拢叶轮相比,属于浮体,其大容积的旋转而形 成扒拢,液面浮游物流入口部的扒拢效果更明显。另外,由于流入口部保持在了液位附近, 具有上浮支撑的副浮筒与流入口一起,可以保持相对于液位来说几乎恒定的位置。因此,针 对液位以及液面浮游物的扒拢的效果、效率几乎可以保持恒定,且能够达到很稳定的扒拢 效果。
[0020] 进一步讲,在流入口部以及副浮筒的外侧设置的主浮筒部分里,设置了叶轮状突 起的主浮筒,会沿着液位转动或旋转。因此,即使由于群生化容易生成块状的液面浮游物, 在漂浮至接近乃至接触到主浮筒的位置时,由于上述的叶轮浮游物的突起,进行了粉碎、分 离和分割,能够有效地防止液面浮游物的群生化以及滞留。因此,即使由于群生化容易生成 块状的液面浮游物,也能够充分控制主浮筒之间的桥化以及群生化,充分和有效地通过流 入口部回收液面浮游物。
[0021] 该主浮筒部漂浮来的液面浮游物可以切实且有效地进行粉碎、分离和分割。与上 述副浮筒部分漂浮来的浮游物扒拢后有相辅相成至效果,即使由于群生化易产生块状的浮 渣油等液面浮游物,可以主浮筒之间控制桥化以及群生化,能够有效和充分地对液面浮游 物进行回收。
[0022] 通过上下两段构成的主浮筒,可以很容易地对液位的上浮高度进行调整。特别是, 上部主浮筒上设置的叶轮状突起在转动或旋转时,能够使该叶轮突起部在稳定的状态下, 接触液位。另外,通过高于液位的突出上部主浮筒,在流入口的开口上面的位置,可以在稳 定的状态下设定到所需要的位置。
[0023] 使副浮筒旋转的驱动装置的重量由主浮筒的受力结构,从而使副浮筒的流入口更 容易的保持在液位附近。
[0024] 不需要安装使主浮筒转动或旋转的专用驱动装置。
[0025] 含有回收浮渣、油的液面浮游物,在分离装置上可迅速被送出。
[0026] 通过主浮筒的浮力支撑回收部的泵浦之构造,在距流入口极近的位置,由泵浦进 行动作,故能够有效地进行回收。因此,与液层外设置泵浦的结构相比,泵浦更小,更简易。
[0027]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图1 :本发明相关的液面浮游物回收装置的概略斜视图(主要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0028] 图2 :表示图1的液面浮游物回收装置的主要流入口部、副浮筒、主浮筒、叶轮状突 起的作用结构概略平面图。
[0029] 图3 :表示图1的液面浮游物回收装置的主要部件即回收部以及流入口部、副浮筒 部以及驱动装置的作用结构以及液位位置的主要部件概略侧面截面图。
[0030] 图4 :针对原来的液面浮游物回收装置的问题点(群化成桥状的液面浮游物的状 态)进行说明的概略平面图。
[0031] 【为了发明实施的形态】: 本发明的液面浮游物回收装置(以下简称回收装置)是主要针对涂装工厂、工程的涂装 废水的漂浮浮渣、食品工厂等中的液层内的漂浮浮渣、油(例如黄油、人造黄油、食用油脂、 奶酪等)、原油等的流出油、下水处理厂的浮渣、数控加工中心的冷却液油、镀金的脱脂工程 中的漂浮油、修理、维护工厂等的润滑脂、钢铁厂、火力发电厂、水产加工厂、机械类工厂等 中的各种处理槽的液位上漂浮的浮渣、油等液面浮游物进行回收的装置。进一步讲,根据必 要,是将回收的浮渣、油与水进行分离的装置。
[0032] 具体的结构可参照图1-图3所示的内容。
[0033] 由浮渣、油通过在浮游的液层内设置的浮筒(3、4);通过该浮筒(3、4)的浮力,由保 持在上述液层的液位附近的流入口部21开始,将含有漂浮的浮渣、油等液面浮游物进行回 收的回收部2 ;以及与该回收部2连接的回收管构成。
[0034] 在通过液层外配置的分离回收(图示略),由上述流入口部21开始,通过回收管5 进行回收的浮渣、油从水中进行分离回收时所使用的液面浮游物回收装置1中: 上述流入口部21,会随着液位的上下变动,在上下可游动的状态,设置在回收部2上。
[0035] 关于上述的浮筒(3、4): 与上述流入口部21的周围附近设置的多个浮筒(本实施案例中为3个)一起,上述流入 口部21通过浮力支持,将该流入口部21保持在液位附近的副浮筒3 ;以及该多个在副浮筒 3的外侧设置的多个(本实施案例中为3个)一起,与将上述回收部2以及与该回收部2连 接的上述回收管5等的回收装置1的整体浮起的主浮筒4 ;构成了所谓的双浮筒结构。
[0036] 上述多个副浮筒3,通过上述流入口部21的周围附近的旋转,在与该副浮筒3接近 乃至接触的位置,将液面浮游物扒拢到上述流入口部21处。
[0037] 上述多个主浮筒4的各个部件,通过与在液位接触的外周部分的一个或者多个叶 轮状突起41,至少该设置的叶轮状突起41则沿着液位,通过转动或者旋转,在与该主浮筒4 接近乃至接触的位置,对浮游的液面浮游物进行粉碎、分离、分割。
[0038] 等由上述部件构成。
[0039] 其次,关于各个构成部件,我们通过下面的实施案例进行说明。
[0040] 回收部2如图3所示,在液位下面,通过连接回收管5,由流入口部21开始,回收 的液面浮游物与该液面浮游物一起,与吸引的水等液体一起,送出到液层外设置的分离装 置中。液面浮游物以及液体被吸引回收后,通过在该回收部2上设置送出泵浦P。该泵浦P 是在本实施案例中2的下部设置的潜水泵浦。另外,泵浦P不是在回收部2上,而是在回收 部5的开始部分、中途部分和终端部分的任意一处设置。液层外的分离装置中,内置有自吸 式等泵浦P或并列设置。其次,回收管5针对回收部2来讲,通过自连接接头结构,在连接 过程中的角度是可以自由变化的。
[0041] 另外,回收部2中设置的流入口部21,针对回收部2来讲,连接后可以在上下方向 变动,在该流入口部21的外周部,通过上浮支持部22、31和副浮筒3,来支撑其上浮的。
[0042] 另外,流入口部21通过回收的液面浮游物的种类,在其开口上面设置放射状的风 扇状的导入风扇,由流入口部21开始向回收部2内回收的液面浮游物以及液体流动的该导 入风扇部的形状,形成旋涡状的旋转流,旋转流入的液体中心形成排气孔,能防止旋转流入 部分的液体闭塞的同时也可防止空气侵入泵浦P,可防止该旋转流入时的脉动,根据回收 液面浮游物的种类,提高回收效率。
[0043] 流入口部21侧的浮上支持部22与副浮筒3侧的浮上支持部31则如图3所示。 通过凹凸结构,针对上下方向的凸部和凹部的配合,在维持其连接状态的同时,随着其液位 的上下变化,与副浮筒3-起,可对应流入口部21在液位的上下变化。其次,通过相同的凹 凸结构,凹部和凸部在相互配合的同时,针对其水平方向侧则变为游动状态。针对流入口部 21,在该周围的副浮筒1是可以旋转的。另外,流入口部21与可旋转的副浮筒3并非供回 关系,而是针对旋转方向,其结构是固定的。通过该结构,由流入口部21开始,可以防止被 回收的液面浮游物的副浮筒3的供回。另外,针对浮上支持22的流入口部21的固定,通过 弹簧材料或螺丝材料或其他固定手段,采用可使流入口的高度能够保持的材料12 (在本案 例中采用弹簧材料(参照图3 )),可使其液位附近保持适当的高度。
[0044] 关于副浮筒3,采用浮上支持,将上述2的流入口部21保持在液位附近,使液位保 持在液位以下的流入口部21的开口上面的距离,根据回收的液面浮游物的种类或粘度等 诸多条件变化。例如:涂装工厂的涂装废水的附上浮渣或食品工厂的浮上浮渣,并不仅在 液位上面,在液位下面,也会有一半厚度,当物质为在沉淀状态进行浮游的液面浮游物时, 大约会有5-30mm左右,理想的状况下为10-20mm左右,更理想的状况下为15mm左右。另 夕卜,像具有一定厚度的浮渣一样,如果厚度大于到液位到流入口部21的开口上面的距离进 行液位浮游部的回收时,则通过副浮筒3 -次扒拢,即使无法全部被回收,通过多个连接的 扒拢,也可以全部被回收。
[0045] 副浮筒3作为该液面浮游物回收装置的浮体,在众所周知的浮筒体的结构(材质、 浮力构成、形状等)上无特别限制,均可采用。例如发泡树脂或中空树脂成型体等(在本实施 案例中希望采用中空树脂成型体(参照图1))。另外,关于形状,也可以采用众所周知的浮筒 形状。但是采用辐射(櫂)形状、委屈状、弯曲状等可以有效地进行扒拢是较好的。在本实施 案例中,从上面观察时,由于呈现出圆弧状的形状,以液面浮游物为中心,采用了向流入口 21方向易于扒拢的结构。
[0046] 由于副浮筒3在流入口 21的周围附近采用了可进行旋转的结构,在回收部2的上 面,通过装置本体支持结构部11 (特别是处于上侧位置的11A部分),由于支撑了主浮筒4 的马达驱动装置M,通过支持臂部32,能够产生驱动力使其旋转。
[0047] 另外,在本实施案例中,在驱动装置Μ与支持臂部32之间,积层的状态下,通过连 接的旋转连接部33、34的结构,积层的旋转连接部33、34的各个部位,从上面观察时,呈现 圆形板状的形状。上侧的旋转连接部33通过与驱动装置Μ的连接,可以旋转,下侧的旋转 连接部34通过副浮筒旋转连接部33的旋转,产生同时旋转,因此,通过支持臂32,也可以使 副浮筒3进行旋转。
[0048] 上侧的旋转连接部33与下侧的旋转连接部34的连接,各个设置1个或多个磁铁, 通过该磁铁的磁力吸引连接,达到同时旋转,也就是所谓的磁铁联轴器的结构。通过磁铁的 吸引连接,达到同时旋转时,则浮渣、油以外的异物(例如,在工厂等使用的手袋等具有各种 浮力的各种道具类等)或固体等浮游物,在引导浮筒3上卡住,阻碍了该引导浮筒3的旋转 而停止时,通过吸引连接的解除,可以防止或控制驱动装置Μ的马达烧损或支持臂部32等 其他构成部件的损伤。也就是说,当引导浮筒3停止时的负荷大于上述的磁铁的磁力时,弓丨 导浮筒3与旋转连接部34通过吸引连接在同时旋转方向被解除,上侧的旋转连接部33产 生空旋转,可防止或控制驱动装置Μ等的破损的一种构造。而且,通过上述的负荷解除,当 该负荷小于磁铁的磁力时,再次,下侧旋转的旋转连接部33与上侧的旋转连接部34通过吸 引连接,达到再次同时旋转的效果。
[0049] 主浮筒4的各个部件,处于液位以下的位置通过液位下的浮力为主扶持住下部的 主浮筒4Α,有一部分突出在液面以上部分由液面的浮力为主扶持住上部主浮筒4Β,构成上 下二段,上述上部主浮筒4Β的外周部设置了上述叶轮状突起41而构成。
[0050] 主浮筒4由上下二段构成,对于液面可以相对应的调整浮上高度。特别是,当支撑 的下部主浮筒4Β的叶轮状突起41的旋转或旋转时,该叶轮状突起41在稳定的状态下,可 以接触到液位,在由该主浮筒4部的漂浮来的液面浮游物可以切实且有效地进行粉碎、分 离和分割。因此,即使由于群生化易产生块状的浮渣油等液面浮游物,也可以在主浮筒4-4 之间切实控制桥化以及液面浮游物,能够有效和充分地对液面浮游物进行回收。特别是,通 过突出于液位以上的上部主浮筒4Β,可以讲流入口部21的开口上面的位置设定到所希望 的位置并达到稳定的状态。
[0051] 主浮筒4作为液面浮游物回收装置的浮筒体,在众所周知的浮筒的结构(材质、浮 力结构等)上无特别限制,均可采用。例如可以采用发泡树脂或中空树脂成形体等(在本实 施案例中希望采用由中空树脂成形体(参照图1)所制作的部件)。另外,形状方面,关于下 部主浮筒4Α,可采用众所周知的形状,上述主浮筒4Β,则希望采用能够有效的转动或旋转 的形状,也别要注意的是,中心部位希望采用圆柱形状。还有,下部主浮筒4Α,需根据上浮支 持构成部件的重量,特别是根据泵浦Ρ的重量,根据形状或大小,可以对浮力进行加大或减 小的调整。上述泵浦Ρ不仅是在回收部2,采用在液层外设置的结构时,由于主浮筒4的浮 力负担大幅减小,下部主浮筒4Α则只需选用浮力较小的小型附件,或拆除下部主浮筒4Α也 可,即省略也可。
[0052] 下部主浮筒4A以及上部主浮筒4B -起,作为回收装置1的装置本体支持结构 11.在11A与11B之间,安装有能够转动或旋转的结构。另外,在下部主浮筒4A的下方,安 装有装置本体支持台座13,液层内的液体量通过回收装置1,低于可回收量的下限值时,也 就是说,处于流入口 21的液位位置以下时,或回收装置1搬离液层外时,该回收装置1可以 在液层底或底板等能够自立。另外,在本实施案例中,为了确保装置本体支持台座的强度, 附加安装有台座加强筋。
[0053] 关于在上部主浮筒4B上设置的叶轮状突起41,为了呈现放射状,即使设置多个单 纯的板状结构亦可。但是,采用船桨(浆状)形状、弓状、弯曲状等可以有效地进行扒拢是较 好的。在本实施案例中,从上面观察时,由于呈现出圆弧状的形状,故采用了能够在粉碎、分 离和分割群生化液面浮游物的同时便于扒拢的结构。
[0054] 主浮筒4的转动或旋转,通过在多个主浮筒4的各个部件上设置作为驱动源的马 达作为驱动装置来实现。或至少在多个主浮筒4的任意一个上面,设置作为驱动源的马达 作为驱动装置的同时,通过连锁结构或传送带等将动力进行传达的结构,可以使其他的主 浮筒4转动或旋转。我们希望的是,副浮筒3在旋转时,该副浮筒3至少有一部分接触到主 浮筒4,使该浮筒4转动或旋转。此时,接触到副浮筒3部分,在上部主浮筒4B的外周设置 叶轮状突起41。如果是牵引结构,则即使采用驱动源,也可以使马达的驱动装置Μ在副浮筒 3上集中为一个整体。再者,通过在回收装置1的中间设置某种程度重量的驱动装置Μ,可 以很容易地达到上浮时的重量平衡。
[0055] 如果按照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回收装置1,则在液位上,上浮的油的回收是毋 庸置疑的。从液位上到液位下,在沉淀的状态,即使存在浮游的浮渣,也能够进行充分且有 效的回收。
[0056] 特别是,通过在流入口部21的周围附近旋转的多个副浮筒3,液面浮游物被扒拢 回收到流入口部21,流入口部21在保持在液位附近的同时,副浮筒3自身针对液位来讲,也 能够确保位置的恒定,因此,针对液位以及液面浮游物的回收效果、效率上也能够保持大体 上的恒定,达到回收的效果。
[0057] 另外,通过在叶轮状突起41的外周设置的主浮筒4 (4Β)的转动或旋转,即使存在 群生化易形成块状物的液面浮游物,为了能够被粉碎、分离、分割,也可以防止和控制群生 化以及滞留。因此也可以控制多个主浮筒4-4之间的桥化以及群生化,达到充分且有效的 回收。
[0058] 再者,根据本发明的回收装置1,通过上述的主浮筒4 (4Β)的叶轮状突起41的液 面浮游物的粉碎、分离和分割,以及副浮筒3的扒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对于原来的 浮游物的回收效率来讲不仅提高了,而且将在原来的回收装置上不能回收或回收较困难的 问题变为可能。
[0059] 通过以上结构,回收的液面浮游物,如前面所述,通过回收管5,送到回收装置内, 将浮渣、油从水中进行分离,并且,作为分离装置,该液面浮游物的回收装置或其他油水分 离装置上使用的众所周知的分离装置结构也可以采用,无特别限制。
[0060] 另外,关于将液面浮游物以及液体进行吸引和回收并送出的泵浦Ρ,如上面所述, 无论其设置场所,如果在分离装置附近设置时,则希望在回收部2的下部,设置潜水泵浦。
[0061]【符号的说明】 1液面浮游物回收装置 11 (11A、11B)装置本体支持构成部 12流入口的高度保持部件 13装置本体支持台座部 14台座加机架 2回收部 21流入口部 22浮上支持部 23导入风扇部 3副浮筒 31浮上支持部 32支持臂部 33及34旋转连接部 4主浮筒 4A下部主浮筒 4B上部主浮筒 41叶轮状突起 5回收管 Μ驱动装置 Ρ泵浦
【权利要求】
1. 一种液面浮游物回收装置,其由浮筒、流入口部、回收部及其连接的回收管构成;在 含有浮渣及油的浮游液体内设置有浮筒,通过该浮筒的浮力将流入口部保持在液位附近, 将液位上含有浮渣及油的液面浮游物通过流入口部回收进入回收部;其特征是: 所述的流入口部设置于回收部之上,随着液位的上下变动而进行上下浮动; 所述的浮筒由至少两个主浮筒以及至少两个副浮筒构成; 在流入口部周围附近设置有至少两个副浮筒,支持流入口部的上浮,将流入口部保持 在液位附近; 在副浮筒的外侧,设置有至少两个主浮筒,支持回收部以及与该回收部连接的回收管 上浮; 上述至少两个副浮筒在流入口的周围的旋转,构成了该副浮筒在接近乃至接触位置将 浮游的液面浮游物扒拢进入流入口部的构造; 主浮筒在接触液位的外周部分设有一个或多个叶轮状突起,叶轮状突起的部位会沿着 液位,通过转动或旋转,在接近乃至接触该主浮筒的位置,构成了可以对液面浮游物进行粉 碎、分离和分割的结构。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面浮游物回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主浮筒是由上部主浮筒 及下部主浮筒二段构成,其中下部主浮筒位于液位以下,上部主浮筒位于液位以上,所述主 浮筒的周围设有上述叶轮状突起物的结构。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面浮游物回收装置,其特征是还设有可以使上述流入口 部的浮筒旋转的马达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的荷重,通过上述主浮筒支撑。
4. 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液面浮游物回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副浮筒在旋转时, 该副浮筒至少有一部分与所述主浮筒接触,使该主浮筒转动或旋转。
5. 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液面浮游物回收装置,其特征是通过所述回收管,将 回收管中的含有浮渣、油等的液面浮游物导出到液面上部,并与可从水中分离浮渣及油的 分离装置连接。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面浮游物回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流入口部,通过加入回 收管,回收的含有浮渣及油的液面浮游物,通过回收部中设置的泵浦,输送到所述的分离装 置内。
【文档编号】C02F1/40GK104140140SQ201410366731
【公开日】2014年1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19日
【发明者】森洋二, 芳贺康一, 中岛利佳 申请人:世界化工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