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形涉及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生态挡水墙。
背景技术:
在水处理的过程中,污水的处理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力停留时间和过滤效果,污水在过滤过程中停留的时间较长,则可达到较为充分的清洁效果。
授权公告号为CN204080756U、授权公告日为2015年01月07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生态挡水墙,用于隔离生态池的水体,包括由松木桩并列设置形成的墙体,所述墙体一侧设置有第一土工布层,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土工布层,所述第一土工布层和第二土工布层与墙体连接处均设置有固定钉,所述第一土工布层和第二土工布层的底部均设置有等距离的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土工布层和第二土工布层的插件。所述插件包括互成直角且一体成形的固定部和插入部,所述插入部贯穿土工布层并与池底固定。本实用新形的生态挡水墙,表面设置的土工布层适合水生微生物的成长,更利于水体的净化;另外,也减小了挡水墙之间的间隙,进一步增加了水力停留时间。
现有技术通过固定钉将第一土工布层、第二土工布层和墙体连接形成整体,通过固定于第一土工布层和第二土工布层的底部的插件将挡水墙与池底固定,其中,土工布层和松木桩组成的墙体均适于微生物生长,使水体得到净化。水依次通过第一土工布层、松木桩之间形成的缝隙以及第二土工布层进行净化。水力停留时间主要通过松木桩之间形成的缝隙来增加,缝隙阻挡水缓慢通过,从而增加了其与土工布层接触的时间,从而达到净化作用。然而,真正起到过滤水中杂质的部位为土工布层,当处理时间较长时,杂质易堵塞土工布层,致其无法通过水,从而无法达到净化污水的效果。若对土工布层进行更换,则须考将插件从池底拔出,将挡水墙从水中取出,再将固定钉拆卸,更换用于过滤的土工布层,操作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形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态挡水墙,其解决了用于过滤的土工布层难以更换以至于难以达到理想的过滤效果的问题,具有便于更换过滤部件的优点。
本实用新形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生态挡水墙,包括墙体,所述墙体由石柱排列形成,相邻所述石柱之间设置有用于可拆卸连接石柱的连接结构,所述石柱上开设有滑槽,所述连接结构两端设置有突边且突边可沿滑槽一端滑移以扣接连接结构与石柱,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多块连接件且连接件沿突边的两端固定连接,相邻所述连接件之间设置有间隙,且通过多层连接件固定连接而成,所述连接件上开设有若干个过滤通道,所述过滤通道的两端口设置有网格状滤网,相邻所述连接件上的过滤通道错开排列。
采用上述结构,在石柱上开设滑槽,连接结构两端设置突边,通过突边沿滑槽一端滑移,使连接结构与其两端的石柱相扣接,增加两者的连接强度。连接结构有多块连接件固定连接而成,连接件上设置有若干个两端带有网格状滤网的过滤通道,污水通过过滤通道时可起到过滤作用;相邻的连接件之间设置有间隙,污水受到相互间作用力后,通过一块连接件上的过滤通道和间隙,并向下一块过滤通道上的过滤通道流动,相邻的连接件上的过滤通道错开排列,增加了污水流动的空间,从而延长了污水停留时间,使其中的杂质充分被过滤通道上的滤网过滤,达到充分净化作用。当滤网被堵塞无法使用时,可将连接结构沿着滑槽拉出,进行更换,操作步骤少且简单。另外,石柱不易腐烂,可长期使用,生态环保。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过滤通道呈圆台形。
采用上述结构,污水从圆台形过滤通道面积较大的一端向面积较小的一端流动,由于流动方向的面积较小,较难通入。因此,可使污水在过滤通道内的停留时间延长,进而使过滤更为充分。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过滤通道呈弯曲的圆柱形。
采用上述结构,增大污水流过的长度,增加污水与过滤通道的接触面积,从而延长污水在过滤通道内的停留时间,使其过滤更为充分。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过滤通道的内壁上设置有螺旋状凹槽。
采用上述结构,过滤通道内壁上的螺旋状凹槽增加了与污水的接触面积,当污水流经过滤通道时,可延长其在过滤通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使污水通过连接结构的速度较为缓慢,达到充分过滤的效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滑槽和突边的端头均呈球形。
采用上述结构,连接结构与石柱相扣接时,呈球形的滑槽和突边端头更为安全,避免两者相互碰撞而受损;同时还使连接结构与石柱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提高了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石柱之间套设有用于连接石柱的连接带。
采用上述结构,连接带将排列的石柱连接形成整体,使石柱与石柱、石柱与连接结构之间的连接强度增大,延长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连接带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
采用上述结构,聚四氟乙烯具有优异的抗酸、抗碱、耐高温和耐腐蚀功能,不易受污水中各成分的影响,可长期保持石柱与石柱、石柱与连接结构之间优异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石柱外部连接有树皮。
采用上述结构,树皮可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场所,促使其生长和繁殖,进而对污水进行净化。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石柱为空心设置。
采用上述结构, 空心设置的石柱可减少石材使用,重量较轻,且不影响使用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形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相邻的连接件之间具有间隙,且连接件上设置有若干个两端设置有网格状滤网的过滤通道,使通过的污水流经过滤通道,流向相邻连接件之间的间隙,再流向相互错开的相邻连接件上的过滤通道中,进行进一步过滤。在过滤的过程中,污水需流经多层连接件及其过滤通道,且过滤通道相互错开设置,从而延长了污水的停留时间并提高了过滤效果。多块连接件形成的连接结构与石柱之间通过突边和滑槽连接,方便对连接结构进行更换。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生态挡水墙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连接件的局部剖视图,示出了连接件、过滤通道和间隙的结构;
图3是图2中A的放大图,示出了呈圆台形的过滤通道、滤网、连接件和间隙的结构;
图4是实施例2中连接件的局部剖视图,示出了连接件、过滤通道和间隙的结构;
图5是实施例2中连接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示出了螺旋状的凹槽、滤网、过滤通道的结构。
图中,1、石柱;2、滑槽;3、连接结构;4、突边;5、连接件;6、间隙;7、过滤通道;8、滤网;9、凹槽;10、连接带;11、树皮;12、固定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形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形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形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形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生态挡水墙,如图1所示,包括由若干根中空石柱1并排且用聚四氟乙烯制成的连接带10连接形成的墙体,石柱1与石柱1之间具有间隙6,且石柱1外部连接有树皮11,在其底部设置有锥状的用于插入水池中的固定结构12。相邻两根石柱1之间连接有连接结构3,其中,每根石柱1沿排列方向上均开设有两条呈球形的滑槽2,连接结构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端头呈球形的突边4,该突边4可扣接于该滑槽2内。
参照图2和图3,连接结构3包括三块连接件5,三块连接件5的两端固定连接于一体形成突边4,且每块连接件5上分散排列有若干个呈圆台形的过滤通道7,第一、第三块连接件上的过滤通道7集中分布于左侧,而第二块连接件5上的过滤通道7集中分布于右侧,且第一、第二、第三块连接件之间设置间隙6。过滤通道7的两端设置有网格状的滤网8。
污水通过过滤通道7时,滤网8可起到过滤作用;相邻的连接件5之间设置有间隙6,污水受到相互间作用力后,通过一块连接件5上的过滤通道7和间隙6,并向下一块过滤通道7上的过滤通道7流动,相邻的连接件5上的过滤通道7错开排列,增加了污水流动的空间,从而延长了污水停留时间,使其中的杂质充分被过滤通道7上的滤网8过滤,达到充分净化作用。当滤网8被堵塞无法使用时,可将连接结构3沿着滑槽2拉出,进行更换,操作步骤少且简单。
实施例2:生态挡水墙,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5所示,过滤通道7呈弯曲的圆柱形,且过滤通道7的内壁上设置有多条螺旋状凹槽9。过滤通道7内壁上的螺旋状凹槽9增加了与污水的接触面积,当污水流经过滤通道7时,可延长其在过滤通道7内的停留时间,从而使污水通过连接结构3的速度较为缓慢,达到充分过滤的效果。且螺旋状凹槽9可增大污水流过的长度,增加污水与过滤通道7的接触面积,从而延长污水在过滤通道7内的停留时间,使其过滤更为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