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染土壤浸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6057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染土壤浸洗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染土壤浸洗装置。



背景技术:

近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矿山、冶炼、印染、皮革、电镀、有色金属加工、电路板、电力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这些含重金属的废弃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农田土壤中,造成了土壤重金属的含量超标,在这些土壤上生产出的农产品,其食用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土壤污染存在隐蔽性、滞后性及难以治理等诸多特点,成为当今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近年来,国内外针对土壤污染开发出了很多治理方法或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其中物理处理方法中的土壤洗脱修复技术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所述土壤洗脱修复技术利用表面活性剂等洗脱剂的增溶作用,提高有机污染物的溶解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促进土壤颗粒吸附的有机污染物向液相释放,从而达到净化土壤及提高生物修复效率的目的,该技术能短时间内快速、高效净化高浓度的土壤污染,而且处理成本低廉,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土壤修复技术。相关技术中的土壤修复装置结构复杂,效率低,且土壤洗脱处理的能耗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污染土壤浸洗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污染土壤浸洗装置,包括由有机玻璃材质制成的箱体1,所述箱体1的上部一侧设置有清洗液进口,以及位于所述清洗液进口下方的清洗液出口;还包括搅拌器,所述搅拌器的搅拌叶片组件2伸入到所述箱体1内靠近底部位置;其中,所述搅拌叶片组件2包括轴杆21,所述轴杆21的下端固接由叶片22,所述叶片22整体为弧形结构,其外弧面中部与所述轴杆21的下端固接,所述叶片22的外弧面两侧对称固接辅助叶片23,所述辅助叶片23上带有导流槽231。

进一步的,所述清洗液进口处设置有进液阀组件11,所述清洗液出口12处设置有出液阀组件12。

进一步的,所述叶片22由碳素合金钢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辅助叶片23由纤维增强树脂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轴杆21的侧壁与所述叶片22的外弧面间对称设置加强筋24。

进一步的,所述叶片22的截面积为弧形,且所述叶片22的截面积从叶片根部到叶片尾部的弧度逐渐减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使用方便,通过设置上述结构搅拌装置不仅提高了搅拌效率,还减小了搅拌阻力,降低了设备使用的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搅拌叶片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所示,涉及一种污染土壤浸洗装置,包括由有机玻璃材质制成的箱体1,所述箱体1的上部一侧设置有清洗液进口,以及位于所述清洗液进口下方的清洗液出口;还包括搅拌器,所述搅拌器的搅拌叶片组件2伸入到所述箱体1内靠近底部位置;其中,所述搅拌叶片组件2包括轴杆21,所述轴杆21的下端固接由叶片22,所述叶片22整体为弧形结构,其外弧面中部与所述轴杆21的下端固接,所述叶片22的外弧面两侧对称固接辅助叶片23,所述辅助叶片23上带有导流槽231。其中,为了更好的控制清洗液的进出,可在所述清洗液进口处设置有进液阀组件11,所述清洗液出口12处设置有出液阀组件12。

工作时,将被污染的土壤置于该装置中,根据土壤中污染物的种类选择相适应的清洗液(主要为无机酸、碱、螯合剂等),然后打开进液阀组件,并由清洗液进口注入到箱体内,注入的清洗液到达指定液面后,搅拌器开始工作,并由设置的搅拌叶片组件将土壤搅成泥浆状进行浸洗,以增大污染物在水中溶解度,待充分搅拌后进行沉降,当土与水分层后,打开出液阀组件,利用虹吸方式将清洗液吸出箱体外,即完成一次浸洗过程。浸洗可进行多次,直到浸洗的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其中,浸洗液可进行收集,并进行后续处理,浸洗合格后的土壤可任意处置。

其中,箱体1最好选择耐酸和耐碱的材料,本装置中的箱体1为有机玻璃材质。

其中,为了使得搅拌叶片组件2具有更高的强度、更高的韧性,以及耐磨和耐腐蚀性,所述叶片22由碳素合金钢制成。

其中,为了提供辅助叶片的强度和搅拌时的稳定性,所述辅助叶片23则由纤维增强树脂制成。

其中,为提高叶片与轴杆间的连接强度,所述轴杆21的侧壁与所述叶片22的外弧面间还对称设置加强筋24。

在搅拌时,叶片22下方形成漩涡状混合,辅助叶片23进行辅助搅拌,实现高效搅拌,提高了搅拌效率。

另外,所述叶片22的截面积为弧形,且所述叶片22的截面积从叶片根部到叶片尾部的弧度逐渐减少。这样可使得泥水混合物从叶片根部向叶片中部及尾部甩出时,可以具有较小的阻力,便于污水以更高的速度甩出叶片,提高了泥水的搅拌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