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面积接触氧化曝气池中曝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6979阅读:7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面积接触氧化曝气池中曝气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行业的污水处理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大面积接触氧化曝气池中的曝气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采用物理处理加上生物处理的二级处理工艺,其生物处理最常用的是活性污泥法。曝气是活性污泥处理的核心,因为在反应过程中无论是有机物的去除还是除磷脱氮都与反应混合液中的溶解氧(DO)浓度密切相关,工程中控制曝气是控制溶解氧的唯一手段。

包括活性污泥法在内的所有生物曝气池在运行时,随着面积增大会出现不同程度曝气不均匀,气量难以控制的现象,导致溶解氧不能准确控制或者曝气设备的损坏。溶解氧控制不准确,会影响出水水质,而曝气设备损坏更是影响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最终可能会导致系统瘫痪。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曝气均匀、曝气量易于控制的大面积接触氧化曝气池中曝气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大面积接触氧化曝气池中曝气装置,包括进气管、外排气管以及若干曝气单元模块,所述曝气单元模块为浸入曝气池内的管网,管网上分布有曝气头,每个曝气单元模块通过一支管与进气管的末端相连,进气管上串接有总进气量控制阀,每个支管上串接有单元模块气量控制阀,外排气管并接于进气管的总进气量控制阀前端位置处,外排气管上串接有外排气量控制阀。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支管沿曝气池的侧壁延伸至曝气池的底部,在底部与管网连接。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曝气单元模块所包含的曝气头数量为40-70个。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总进气量控制阀、单元模块气量控制阀以及外排气量控制阀设于曝气池的顶部。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曝气单元模块的管网为从曝气池的液面延伸至池底的梯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曝气单元模块独立,便于控制,确保曝气均匀;每个模块设有独立阀门控制,控制气量更容易,模块间互不影响,单独模块出现问题时不影响其他模块功能;其中一个模块发声堵塞时,可以通过关闭其他模块阀门以增大故障模块进气压力达到疏通此模块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100-曝气池,1-进气管,2-外排气管,3-曝气单元模块,4-总进气量控制阀,5-外排气量控制阀,6-曝气头,7-支管,8-单元模块气量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艺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曝气装置设于曝气池100内使用,池内提供一定污水停留时间,曝气装置向池体提供好氧微生物所需要的氧量,使得污水与活性污泥充分接触的。具体实现时,池体一般用钢筋混凝土筑成,平面形状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等。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曝气装置主要由进气管1、外排气管2以及若干曝气单元模块3组成,曝气单元模块3的数量根据曝气池100的大小来设置。进气管1上串接有总进气量控制阀4,外排气管2并接于进气管1的总进气量控制阀4前端位置处,外排气管2上串接有外排气量控制阀5,工作时,通过调节总进气量控制阀4和外排气量控制阀5的开关控制曝气池100的进气量从而控制溶解氧浓度。

曝气单元模块3为浸入曝气池100内的管网,管网一般为从曝气池100的液面延伸至池底的梯状结构。管网上分布有曝气头6,每个曝气单元模块3通过一支管7与进气管1的末端相连,每个支管7上串接有单元模块气量控制阀8。每个管网上的曝气头6的数量一般在40-70个之间。工作时,空气从进气管1进入到管网内,通过曝气头6向池体喷出,起到均匀曝气的作用。通过调节各单元模块3的单元模块气量控制阀8可以保证各单元曝气量均匀,其中一个曝气单元模块3发生堵塞时,可以通过关闭其他单元模块气量控制阀8以增大此曝气单元模块3进气压力达到疏通此模块的目的。为了保证进气管1进入的空气可以更均匀地从管网喷出,支管7沿曝气池100的侧壁延伸至曝气池100的底部,在底部与管网连接。

为了保证各个阀体的工作可靠性,总进气量控制阀4、单元模块气量控制阀8以及外排气量控制阀5一般设于曝气池100的顶部。另外,具体实现时,上述阀体可以通过电脑控制的方式切换开关状态,从而使得整个装置工作更加智能。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但不是穷尽性的例举,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