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孔曝气式的双层节能型氧化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9867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孔曝气式的双层节能型氧化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孔曝气式的双层节能型氧化沟。



背景技术:

氧化沟工艺为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型,氧化沟工艺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市政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工艺技术之一,具有出水水质好、剩余污泥产量少、管理方便等优点。曝气是指将空气中的氧强制向液体中转移的过程,其目的是获得足够的溶解氧。此外,曝气还有防止池内悬浮体下沉,加强池内有机物与微生物及溶解氧接触的目的。从而保证池内微生物在有充足溶解氧的条件下,对污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氧化沟是一种首尾相连的循环流曝气沟渠,污水渗入其中得到净化,其曝气池是由钢筋混凝土建成的呈封闭状的沟渠。现有氧化沟大多沟宽池长水浅,占地面积极大,还需要配套潜水推流器等设备,能耗大。同时为了达到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需要设计前置厌氧区,从而加大了土建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由于现代城市土地资源紧张,且国家提倡节能环保政策。因此,建立占地面积小、能耗低的污水处理工艺势在必行。

在2010年06月23日公开的公开号为201512453U的中国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层节能型氧化沟,该氧化沟包括上层氧化沟和下层氧化沟,所述上层氧化沟和下层氧化沟均分别包括两条并行的长形曝气沟渠,该四条长形曝气沟渠首尾相连形成循环流。该实用新型虽然双层四沟式氧化沟占地面积少、除污效果明显、节能效果显著,但其曝气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微孔曝气式的双层节能型氧化沟,是基于双层节能型氧化沟,在多功能表面曝气机的基础上增加了微孔曝气器,在双层四沟式氧化沟占地面积少的基础上提高了曝气能力,除污效果明显,节能效果显著。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微孔曝气式的双层节能型氧化沟,所述双层节能型氧化沟包括一上层氧化沟和一下层氧化沟,所述上层氧化沟包括并行设置的一第一长形曝气沟渠和一第二长形曝气沟渠,所述下层氧化沟包括并行设置的一第三长形曝气沟渠和一第四长形曝气沟渠,所述第一长形曝气沟渠、所述第二长形曝气沟渠、所述第三长形曝气沟渠及所述第四长形曝气沟渠首尾相连形成循环流;所述第一长形曝气沟渠的前端和所述第二长形曝气沟渠的前端通过一同层逆行连通道连通,所述第三长形曝气沟渠的前端和所述第四长形曝气沟渠的前端通过一同层顺行连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长形曝气沟渠的后端和所述第三长形曝气沟渠的后端通过一异层上行连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长形曝气沟渠的后端和所述第四长形曝气沟渠的后端通过一异层下行连通道连通;所述同层逆行连通道内自上而下地设有一叶轮可升降的多功能表面曝气机;所述异层上行连通道内自上而下地设有一微孔曝气器。

进一步地,所述微孔曝气器的末端设于所述第三长形曝气沟渠的中部。

进一步地,所述多功能表面曝气机设在邻近所述第一长形曝气沟渠与所述第二长形曝气沟渠之间的隔墙的末端。

进一步地,所述隔墙的末端向所述同层逆行连通道斜向延伸一导流墙,该导流墙的末端指向所述多功能表面曝气机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墙与所述隔墙成135°角,且所述导流墙与所述多功能表面曝气机的叶轮最近距离约50~80mm。

进一步地,所述同层逆行连通道和所述同层顺行连通道均为半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长形曝气沟渠的进水口处设有一进水管,所述第一长形曝气沟渠的出水口处设有一出水管。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是双层四沟式的氧化沟,既加大水池的深度,降低了水池的长度和宽度,使得占地面积大大减小,节省了土建费用和用地;配合采用多功能表面曝气机和微孔曝气器,又提高了曝气效果,除污效果显著,节能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微孔曝气式的双层节能型氧化沟中上层氧化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微孔曝气式的双层节能型氧化沟中下层氧化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微孔曝气式的双层节能型氧化沟的外层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微孔曝气式的双层节能型氧化沟的内层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双层节能型氧化沟、11-上层氧化沟、111-第一长形曝气沟渠、112-第二长形曝气沟渠、113-同层逆行连通道、114-异层下行连通道、115-异层上行连通道、12-下层氧化沟、121-第三长形曝气沟渠、122-第四长形曝气沟渠、123-同层顺行连通道、13-多功能表面曝气机、14-微孔曝气器、15-隔墙、16-导流墙、17-进水管、18-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出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并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微孔曝气式的双层节能型氧化沟,所述双层节能型氧化沟1包括一上层氧化沟11和一下层氧化沟12,所述上层氧化沟11包括并行设置的一第一长形曝气沟渠111和一第二长形曝气沟渠112,所述下层氧化沟12包括并行设置的一第三长形曝气沟渠121和一第四长形曝气沟渠122,所述第一长形曝气沟渠111、所述第二长形曝气沟渠112、所述第三长形曝气沟渠121及所述第四长形曝气沟渠122首尾相连形成循环流;所述下层氧化沟12的高度为沟宽的一半,所述上层氧化沟11高度比沟宽的一半大0.5m;

所述第一长形曝气沟渠111的前端和所述第二长形曝气沟渠112的前端通过一同层逆行连通道113连通,所述第三长形曝气沟渠121的前端和所述第四长形曝气沟渠122的前端通过一同层顺行连通道123连通,所述第一长形曝气沟渠111的后端和所述第三长形曝气沟渠121的后端通过一异层上行连通道115连通,所述第二长形曝气沟渠112的后端和所述第四长形曝气沟渠122的后端通过一异层下行连通道114连通;

所述同层逆行连通道113内自上而下地设有一叶轮可升降的多功能表面曝气机13,所述多功能表面曝气机13的叶轮可升降,具有纵向抽吸效果;所述异层上行连通道115内自上而下地设有一可拆卸的微孔曝气器14,使得所述第一长形曝气沟渠111和所述第二长形曝气沟渠112均为上层好氧区,所述第三长形曝气沟渠121为下层厌氧区,所述第四长形曝气沟渠122为下层缺氧区;所述微孔曝气器14的末端设于所述第三长形曝气沟渠121的中部,使得好氧区、厌氧区和缺氧区的容积比为3:1:1,曝气效率最好,所述微孔曝气器14纵向可提升,方便更换;通过所述微孔曝气器14的作用,上下层的水流通过所述异层上行连通道115的通道循环流通;

具体地,所述多功能表面曝气机13设在邻近所述第一长形曝气沟渠111与所述第二长形曝气沟渠112之间的隔墙15的末端;所述隔墙15的末端向所述同层逆行连通道113斜向延伸一导流墙16,该导流墙16的末端指向所述多功能表面曝气机13的一侧;所述导流墙16与所述隔墙15成135°角,且所述导流墙16与所述多功能表面曝气机13的叶轮最近距离约50~80mm。在所述多功能表面曝气机13的搅拌下,上下层的水流经过所述同层逆行连通道113、所述同层顺行连通道123、所述异层下行连通道114和所述异层上行连通道124的通道循环流通;所述导流墙16的设置,可有效防止曝气区上游水流经所述多功能表面曝气机13的叶轮搅拌后产生倒流现象。

具体地,所述同层逆行连通道113和所述同层顺行连通道123均为半圆形,利于循环水流的顺畅。

具体地,所述第二长形曝气沟渠122的进水口处设有一进水管17,所述第一长形曝气沟渠111的出水口处设有一出水管18,污水由所述进水管17进入,经所述第四长形曝气沟渠122-﹥所述第三长形曝气沟渠121-﹥所述第一长形曝气沟渠111-﹥所述第二长形曝气沟渠112-﹥所述第四长形曝气沟渠122的顺序进行循环,通过控制所述多功能表面曝气机13叶轮的转速和所述微孔曝气器14的曝气量,调节溶氧效率,可形成明显的好氧区、缺氧区和厌氧区,并利用沟内的大流量污泥回流比,脱氮除磷效果明显,尤其是总氮去除率高,可直接达到排放要求,然后将处理后的污水由所述出水管18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污水由所述进水管17进入所述双层节能型氧化沟1,按图1中箭头方向流入,水流通过所述异层下行连通道114流动至所述第四长形曝气沟渠122的下层缺氧区,再经所述同层顺行连通道123流动至所述第三长形曝气沟渠121的下层厌氧区,最后水流又经所述异层上行连通道115,通过所述微孔曝气器14充氧后进入所述第一长形曝气沟渠111的上层好氧区,然后经所述同层逆行连通道113,通过所述多功能表面曝气机13充氧后进入所述第二长形曝气沟渠112的上层好氧区,最后水流又经所述异层下行连通道111,与所述进水管1的污水混合,完成一个水流循环。如此,污水与所述双层节能型氧化沟1内的活性污泥混合,经好氧、兼氧和厌氧的微生物作用,降解了CODcr、BOD5、NH3-N和总氮,然后将处理后的污水由所述出水管18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是双层四沟式的氧化沟,既加大水池的深度,降低了水池的长度和宽度,使得占地面积大大减小,节省了土建费用和用地;配合采用多功能表面曝气机13和微孔曝气器14,又提高了曝气效果,除污效果显著,节能效果显著。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