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SBR反应柱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35822阅读:7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在SBR反应柱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开发及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SBR反应柱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方法。



背景技术:

污泥颗粒化是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微生物通过相互聚集而形成的一种比重较大、体积较大及体制条件较好的微生物聚集体。与传统的活性污泥相比,好氧颗粒污泥不仅具有出色的沉降性能、较强的抗毒性能力,因其特殊的生物结构还能够进行同步硝化反硝化。经过20多年的研究,在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式、形成条件、形成机理以及对市政废水、工业废水等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好氧颗粒污泥法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高效污水处理技术,因其处理高效、成本较低及污泥产量小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关注。

目前好氧颗粒污泥的核心技术由荷兰等国科学家掌握,最具代表性的是荷兰TU Delft的Mark van Loosdrecht教授团队,他们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好氧颗粒污泥,在2007年将该技术大规模工程应用,并将该技术命名为“Nereda工艺”,目前在全世界已有20多个工程项目应用了Nereda工艺,取得良好效果。国内对该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机理、条件控制及污水处理方面。

由于现有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需要在高径比大于10的SBR反应柱中进行,建设及运营成本高,导致好氧颗粒污泥技术难以大规模实际工程应用,而常规SBR反应柱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较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采用高径比大于10的SBR反应柱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建设及运营成本高,导致无法大规模实际工程应用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在SBR反应柱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方法。

本发明实现发明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在SBR反应柱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方法,在高径比小于6的常规SBR反应柱中,通过控制反应柱的运行参数,将絮状活性污泥逐步转变成密实的颗粒状污泥,获得沉降快、除污性能优良的好氧颗粒污泥,具体步骤为:

A.取经预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作为接种污泥,用高径比小于6的常规SBR反应柱作为反应器,用模拟废水对活性污泥进行培养驯化3~5d,在污泥SVI为95~100mL g-1时,视为培养驯化结束;

B.将进水CODCr浓度从150mg L-1逐步提高至800mg L-1、进水氨氮浓度从30mg L-1逐步提高至60mg L-1、沉降时间从15min逐步缩短至3min,逐步增大好氧颗粒污泥粒径,完成污泥颗粒化;

C.在污泥颗粒化完成后,控制反应柱的运行参数,进水CODCr浓度保持在100mg L-1以上、进水氨氮浓度保持在5mg L-1以上、总磷浓度保持在3mg L-1以上、曝气量保持在2L min-1以上、沉淀时间控制在3~5min,保持好氧颗粒污泥稳定运行,不出现好氧颗粒污泥大规模解体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的步骤B包括:

a.初始状态反应柱的运行参数为:进水CODCr浓度为150mg L-1、进水氨氮浓度为30mg L-1、总磷浓度为5mg L-1、曝气量为4L min-1、沉降时间为15min,在此参数条件下运行25~30d;

b.当出现较多块状污泥、SVI为80~90mL g-1时,反应柱的运行参数调整为:进水CODCr浓度提高至300mg L-1、进水氨氮浓度提高至40mg L-1、总磷浓度为5mg L-1、曝气量为4L min-1、沉降时间缩短至8min,在此参数条件下运行15~20d;

c.当污泥粒径以0.1~0.3mm为主、SVI为70~80mL g-1左右时,反应柱的运行参数调整为:进水CODCr浓度提高至500mg L-1、进水氨氮浓度50mg L-1、总磷浓度为5mg L-1、曝气量为4L min-1、沉降时间缩短至5min,在此参数条件下运行15~20d;

d.当污泥粒径增大至0.3~0.7mm、SVI为50~60mL g-1左右时,反应柱的运行参数调整为:进水CODCr浓度提高至800mg L-1、进水氨氮浓度提高至60mg L-1、总磷浓度为5mg L-1、曝气量为4L min-1、沉降时间缩短至3min,在此参数条件下运行25~30d;

e.当污泥粒径达0.5~1.0mm、SVI为30~40mL g-1左右、反应柱中CODCr和氨氮去除率能达85%以上时,视为污泥颗粒化完成。

进一步的,所述的SBR反应柱的高径比为3.67。

进一步的,还包括步骤D,逐步在模拟废水中添加30%、50%、100%实际生活污水,考察好氧颗粒污泥对实际生活污水的适应性及除污效果,在运行周期中增加缺氧段,缺氧段时间控制在0.5~1h,为好氧颗粒污泥中反硝化菌提供缺氧环境,提高除氮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可在常规SBR反应柱中培养出沉降快、微生物量大及除污性能好的好氧颗粒污泥,与现有的在高径比大于10的SBR反应柱中培养相比,降低了建设及运营成本,弥补了常规SBR反应柱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的空白,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为该技术的规模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行性。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常规SBR反应柱中污泥颗粒化过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好氧颗粒污泥外观形态变化图。

图4为本发明的好氧颗粒污泥SEM及EDX图。

图5为本发明的好氧颗粒污泥沉降性能图。

图6为本发明的好氧颗粒污泥除污性能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在SBR反应柱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方法,在高径比小于6的常规SBR反应柱中,通过控制反应柱的运行参数,将絮状活性污泥逐步转变成密实的颗粒状污泥,获得沉降快、除污性能优良的好氧颗粒污泥,本实施例优选的SBR反应柱的高径比为3.67,在高径比为3.67的SBR反应柱中,对絮状活性污泥进行颗粒化,具体步骤为:

A.取经预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作为接种污泥,用高径比小于6的常规SBR反应柱作为反应器,用模拟废水对活性污泥进行培养驯化3~5d,在污泥SVI为95~100mL g-1时,视为培养驯化结束;

B.将进水CODCr浓度从150mg L-1逐步提高至800mg L-1、进水氨氮浓度从30mg L-1逐步提高至60mg L-1、沉降时间从15min逐步缩短至3min,逐步增大好氧颗粒污泥粒径,完成污泥颗粒化,本实施例优选的具体步骤包括:

a.初始状态反应柱的运行参数为:进水CODCr浓度为150mg L-1、进水氨氮浓度为30mg L-1、总磷浓度为5mg L-1、曝气量为4L min-1、沉降时间为15min,在此参数条件下运行25~30d;

b.当出现较多块状污泥、SVI为80~90mL g-1时,反应柱的运行参数调整为:进水CODCr浓度提高至300mg L-1、进水氨氮浓度提高至40mg L-1、总磷浓度为5mg L-1、曝气量为4L min-1、沉降时间缩短至8min,在此参数条件下运行15~20d;

c.当污泥粒径以0.1~0.3mm为主、SVI为70~80mL g-1左右时,反应柱的运行参数调整为:进水CODCr浓度提高至500mg L-1、进水氨氮浓度50mg L-1、总磷浓度为5mg L-1、曝气量为4L min-1、沉降时间缩短至5min,在此参数条件下运行15~20d;

d.当污泥粒径增大至0.3~0.7mm、SVI为50~60mL g-1左右时,反应柱的运行参数调整为:进水CODCr浓度提高至800mg L-1、进水氨氮浓度提高至60mg L-1、总磷浓度为5mg L-1、曝气量为4L min-1、沉降时间缩短至3min,在此参数条件下运行25~30d;

e.当污泥粒径达0.5~1.0mm、SVI为30~40mL g-1左右、反应柱中CODCr和氨氮去除率能达85%以上时,视为污泥颗粒化完成。

C.在污泥颗粒化完成后,控制反应柱的运行参数,进水CODCr浓度保持在100mg L-1以上、进水氨氮浓度保持在5mg L-1以上、总磷浓度保持在3mg L-1以上、曝气量保持在2L min-1以上、沉淀时间控制在3~5min,保持好氧颗粒污泥稳定运行,不出现好氧颗粒污泥大规模解体现象。

为了使本实施例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更好的适应实际生活污水,本实施例优选的还包括步骤D,逐步在模拟废水中添加30%、50%、100%实际生活污水,考察好氧颗粒污泥对实际生活污水的适应性及除污效果,在运行周期中增加缺氧段,缺氧段时间控制在0.5~1h,为好氧颗粒污泥中反硝化菌提供缺氧环境,提高除氮效果。

如图2所示的本实施例的污泥颗粒化过程可知,在常规SBR反应柱中,在一定处理周期内不断降低污泥沉降时间,将絮状、小颗粒污泥随出水逐步洗出,密实的颗粒状污泥保留下来,慢慢形成以密实颗粒污泥为优势菌的污泥。

如图3所示的本实施例的好氧颗粒污泥的外观形态逐步变化可知,培养初期污泥逐渐由絮状向颗粒状转变,在第25天出现了细小的块状污泥,当中絮状活性污泥较多,块状污泥之间没有明显分开。随着反应系统的不断运行,在第45天形成了粒径在0.1~0.3mm之间的初期好氧颗粒污泥,该污泥粒径小、形状不规则,主要呈现棒状或椭球状,同时其结构也较为松散。随着周期、沉淀时间的缩短以及进水有机负荷的逐渐提高,污泥粒径逐渐增大,最终在第65天形成了形状规则、粒径分布均匀、结构密实的好氧颗粒污泥。之后污泥粒径继续逐步增大,在第90天好氧颗粒污泥的粒径主要集中于0.5~1.0mm之间,并保持稳定。

如图4所示的利用SEM观察的好氧颗粒污泥表面形貌可知,R1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表面有密集的微生物聚集,当中以球菌与杆状菌为主,好氧颗粒污泥表面凹凸不平,有较多孔隙。对颗粒局部进一步放大观察,并通过EDX对该部位进行了元素组成分析,由结果可知,C、O、N、P、Na和Fe是最主要的组成元素,其组成比例分别为46.96%、35.03%、9.69%、2.41%、2.19%和1.78%。

如图5所示的好氧颗粒污泥沉降性能图可知,当进水CODCr浓度从300mgL-1逐渐升高至800mg L-1,运行周期从6h降低到4h,沉淀时间从15min逐步降低到3min时,反应器内污泥浓度和污泥的沉降性能发生变化。在培养初期由于污泥仍处于适应期,污泥浓度下降明显,第10天以后随着沉淀时间的缩短,部分沉降性能差的污泥被排出,污泥浓度有所下降。随后,沉降性能好的污泥在反应器中逐渐占据优势并大量增殖,污泥浓度也逐渐上升,在第65天以后MLSS保持在5500mg L-1左右,MLVSS/MLSS达到85%左右,而MLVSS/MLSS是衡量污泥中活性微生物浓度的重要指标,一般在70%~80%。同时,在污泥浓度逐渐增加的情况下,污泥体积指数(SVI)却逐渐下降,最终稳定在36mL g-1,SVI值是判断污泥沉降浓缩性能的重要参数,一般认为在污泥体积指数值低于150mL g-1时,污泥有良好沉降性。

如图6所示的颗粒污泥的除污性能可知,CODCr去除率随反应器运行时间增加而增大。为促进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逐步将进水CODCr浓度从300mgL-1提升至800mg L-1,CODCr去除效果均能保持稳定,且均能保持90%以上去除率。为促进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逐步将进水氨氮浓度从30mg L-1提升至50mg L-1。在运行时间30d内,随着污泥活性的提高,氨氮去除效果随运行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好,在50d时,氨氮去除率达到85%。在运行时间30d内,随着污泥活性的提高,污泥对P的需求越来越多,以满足自身增殖的需求,从而总磷的去除率随运行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在30d时,总磷去除率达到42.5%。由于硝化菌生长较慢,在培养前40天,出水硝态氮不断累积,最终达到14.5mg L-1,当硝化菌培养成熟后,硝态氮浓度一直下降,最终保持在4mg L-1左右,硝态氮有一定累积,表明目前反硝化能力有限。出水亚硝氮浓度在培养前35天一直随运行时间的增加而下降,之后稳定在0.5mg L-1以下,表明氨氧化菌生长较快。

由以上分析可知,将絮状活性污泥颗粒化可提高污泥的沉降性能及除污性能,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本发明的好氧颗粒污泥是在高径比为3.67的SBR反应柱中培养驯化,并稳定运行,取得良好除污效果,这对该技术的大规模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行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