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好氧污泥快速颗粒化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13069阅读:5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好氧污泥快速颗粒化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好氧污泥快速颗粒化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研究者在好氧升流式反应器中发现了好氧颗粒污泥,其是一种以胞外多聚物、惰性无机物和和多种矿物质为骨架,多种功能菌群自凝聚形成的颗粒状污泥。与活性污泥相比,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规则的形状和紧实致密的结构,良好的沉降性能、丰富的功能菌群和高浓度的生物量,对冲击负荷和有毒物质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是一项极具潜力的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但好氧颗粒污泥工艺存在启动时间长等问题。因此,本发明中通过调控有机负荷率(f/m,也叫污泥负荷),使活性污泥快速颗粒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一种好氧污泥快速颗粒化的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好氧污泥快速颗粒化的方法,采用序批式方式运行sbr反应器,在一个运行周期内包括进水、曝气、沉淀和出水四个阶段,反应过程中,根据污泥浓度的变化控制反应器中f/m在0.5-0.7kgcod·kgmlss-1·d-1范围内。

作为优选,运行周期4-6h,一个周期内包括进水—曝气—沉淀—出水四个阶段,其中进水5min、曝气225-345min、沉淀5min、出水5min。

作为优选,接种污泥浓度为2000-4000mg·l-1,进水cod负荷1.0-5.0kgcod·kgmlss-1·d-1

作为优选,高径比5-10,体积交换率30%-70%,运行周期4-6h,表面气速1.0-2.5cm·s-1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反应器内的f/m始终保持在0.5-0.7kgmlss-1·d-1范围内,系统cod、氨氮平均去除率可达95%以上,具有高效的污染物去除能力。

2)本发明所培养的好氧污泥20天实现污泥颗粒化,为淡黄色球形颗粒,颗粒结构紧实,沉降性能优异,大量杆菌、球菌在颗粒表面交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曝气机1、流量计2、plc自动控制装置3、蠕动泵4、进水桶5、电磁阀6、出水桶7。

图2为各实施例中污泥颗粒化过程中mlss变化曲线图。

图3为各实施例中污泥颗粒化过程中污染物去除性能变化曲线图。

图4为各实施例中污泥颗粒化过程中svi5/svi30变化曲线图。

图5为各实施例中颗粒污泥扫描电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本发明中各个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在没有相互冲突的前提下,均可进行相应组合。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反应装置结构示意图。装置除sbr反应器本体之外,主要包括曝气机1、流量计2、plc自动控制装置3、蠕动泵4、进水桶5、电磁阀6、出水桶7。曝气机1通过流量计2后连接sbr反应器本体中的曝气头。sbr反应器本体的侧壁上开设多个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通过蠕动泵4连接进水桶5;出水口连接出水桶7,并通过电磁阀6控制管路开闭。各设备由plc自动控制装置3进行自动化控制。反应器高径比(h/d)5:1,体积交换率50%,表面气速控制在2.0cm·s-1。采用序批式方式运行sbr反应器,一个运行周期内包括进水、曝气、沉淀和出水四个阶段。一个运行周期为4小时,运行周期内各阶段的运行时间为:进水5min、曝气225min、沉淀5min、出水5min。反应器内接种污泥浓度为2000-4000mg·l-1,f/m始终保持在0.5-0.7kgcod·kgmlss-1·d-1,进水负荷根据污泥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基于上述反应器和运行方式,以下通过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记为r2:反应器在接种污泥浓度4000mg·l-1,初始cod负荷为2kgcod·m-3·d-1的条件下启动。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系统的f/m始终保持在0.5-0.7kgcod·kgmlss-1·d-1的范围内,进水负荷随污泥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实施例2

本实施例记为r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相比,区别仅在于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系统的f/m始终保持在0.3-0.4kgcod·kgmlss-1·d-1的范围内,其余一致。

实施例3

本实施例记为r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相比,区别仅在于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系统的f/m始终保持在0.8-0.9kgcod·kgmlss-1·d-1的范围内,其余一致。

下面对实施例1-3的效果进行对比说明。

1.污泥浓度

如图2所示,r1中污泥浓度低,r2污泥浓度适中,r3中剩余污泥量大。

2.污染物去除率

如图3所示,不论是cod、nh4+-n或tn的去除率,皆为r2最优,cod、nh4+-n平均去除分别为97%、99%。

3.svi比值比较

svi5/svi30越接近1颗粒化越好。从图4中可以看出。后期r2中svi5/svi30接近1。

4.颗粒化时间及形态比较

图5为污泥颗粒化后的电镜图。其中,r2颗粒最光滑紧实,r1未见明显颗粒,污泥平均粒径始终低于100μm。从形成颗粒的时间上来看:r2从第10天污泥开始颗粒化,第20天实现实现,平均粒径达356μm。虽然r3实现颗粒化需要15天,但其形成的颗粒不规则。

综上所述,由于反应器内f/m始终保持在0.5-0.7kgcod·kgmlss-1·d-1的范围内,污泥能快速颗粒化并形成稳定颗粒,且系统具有优异的污染物去除效率。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具有光滑的外观,大量的杆菌、球菌在颗粒表面交联形成致密的颗粒结构。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种较佳的方案,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凡采取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好氧污泥快速颗粒化的方法,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控制体系F/M比,促进好氧颗粒污泥快速颗粒化,形成沉降速度快、菌群结构丰富的颗粒污泥。本发明解决了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时间长等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朱亮;吴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7.03.29
技术公布日:2017.07.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