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洗容器及冲洗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8216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冲洗容器及冲洗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冲洗容器及冲洗组件。



背景技术:

在临床救治及危重病房,吸痰是一项常用的护理抢救的技术操作,通常要求争分夺秒,及时有效的吸痰是保持气道通畅的重要护理措施。

在进行吸痰操作时,所需的玻璃瓶装生理盐水、无菌手套、吸痰管等吸痰用的物品均处于备用状态,冲洗用的玻璃瓶装生理盐水打开后需标明开瓶时间、开瓶者,传统的做法通常是把生理盐水的铝盖开启后直接放在吸痰器边上以便于备用,需要时倒入一次性治疗碗内进行吸痰管的冲洗或者直接从生理盐水瓶里吸引以进行冲洗,24h进行更换。

上述做法在使用时通常存在以下问题:将玻璃瓶装的生理盐水倒入治疗碗内进行冲洗,增加了吸痰的操作流程,占用了抢救及操作时间,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在生理盐水瓶内直接吸引进行冲洗,没有区分开清洁与污染,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洗容器及冲洗组件,以缓解了现有的冲洗容器在冲洗过程中占用大量的操作时间,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及未对清洁与污染进行区分,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洗容器,所述冲洗容器包括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第一冲洗液,所述第一冲洗液用于所述吸痰管吸痰前的清洗;所述第二腔体内设置有第二冲洗液,所述第二冲洗液用于所述吸痰管吸痰后的消毒;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上均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所述吸痰管的进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并列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上下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冲洗液为灭菌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冲洗液内含有聚赖氨酸。

进一步地,所述冲洗容器还包括瓶盖,所述瓶盖与所述开口设置有连接带,通过翻开所述瓶盖,打开所述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体的外壁上粘贴有便签纸,所述便签纸记录所述第一冲洗液的使用情况;所述第二腔体的外壁上粘贴有便签纸,所述便签纸记录所述第二冲洗液的使用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体的外壁设置为透明的,所述第二腔体的外壁的颜色为黄色。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洗组件,包括如上所述的冲洗容器,所述冲洗组件还包括支撑架,所述冲洗容器位于所述支撑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的底端设置有万向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洗容器,包括容器本体,容器本体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内设置有第一冲洗液,第一冲洗液用于吸痰管吸痰前的清洗;第二腔体内设置有第二冲洗液,第二冲洗液用于吸痰管吸痰后的消毒;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上均设置有开口,开口用于所述吸痰管的进入。通过设置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及第一腔体内的第一冲洗液和第二腔体内的第二冲洗液,缓解了现有的冲洗容器在冲洗过程中占用大量的操作时间,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及未对清洁与污染进行区分,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对吸痰管吸痰前后的灭菌及消毒,保证吸痰过程的方便简便,防止交叉感染及多余时间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洗组件,包括上述的冲洗容器,还包括支撑架,冲洗容器设置在支撑架上,保证吸痰管吸痰过程中的方便,能更加及时的救助患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冲洗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冲洗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冲洗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冲洗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冲洗容器;11-第一腔体;12-第二腔体;110-开口;120-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冲洗容器1,并给出其实施方式。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冲洗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在冲洗容器1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冲洗容器1包括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第一腔体11内设置有第一冲洗液,第二腔体12内设置有第二冲洗液,第一冲洗液用于吸痰管吸痰前的清洗,第二冲洗液用于吸痰管吸痰后的消毒;第一腔体11上设置有开口110,第二腔体12上设置有开口120,开口110与开口120用于吸痰管的进入,以对吸痰管进行冲洗,保证吸痰过程的方便快捷,分别设置第一腔体11与第二腔体12,使得灭菌与污染分开,防止吸痰管多次放置在一个容器内的交叉感染,缓解了现有的冲洗容器1在冲洗过程中占用大量的操作时间,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及未对清洁与污染进行区分,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技术问题。

传统的吸痰过程,吸痰前,需要将吸痰冲洗液需倒入治疗碗中,治疗碗暴露在空气中,吸痰冲洗液容易造成污染;有时吸痰管直接对着生理盐水瓶冲洗,吸痰前及吸痰后均将吸痰管放置于生理盐水瓶中,生理盐水多次使用易造成交叉感染。具体地,吸痰前,吸痰管一端与生理盐水连接,一端与负压引流袋连接,对吸痰管冲洗完毕后,液体直接流入负压引流管内;吸痰时,吸痰管一端与口腔或者鼻腔连接,一端与负压引流袋连接,完成痰液的吸引,痰液直接流入负压引流管内;吸痰之后,吸痰管一端与生理盐水连接,一端与负压引流袋连接,对吸痰管冲洗完毕后,液体直接流入负压引流管内。吸痰前及吸痰后均将吸痰管放置于生理盐水瓶中进行冲洗,容易造成负压引流袋与吸痰管连接的导管的部分残留有吸痰前的液体与吸痰后的液体,下次使用时,会对患者造成交叉感染。

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工作过程:吸痰前,吸痰管一端与第一腔体11连接,一端与负压引流袋连接,用第一冲洗液对吸痰管冲洗完毕后,液体直接流入负压引流管内;吸痰时,吸痰管一端与口腔或者鼻腔连接,一端与负压引流袋连接,完成痰液的吸引,吸引的痰液直接流入负压引流管内;吸痰之后,吸痰管一端与第二腔体12连接,一端与负压引流袋连接,用第二冲洗液对吸痰管清洗灭菌消毒完毕后,液体直接流入负压引流管内。第一冲洗液的清洗及第二冲洗液的消毒,保证吸痰前后,对吸痰管及负压引流袋的与吸痰管连接的导管的部分的清洁及灭菌,保证全过程的无菌,方便,防止交叉感染。

具体地,第一腔体11与第二腔体12并列设置。第一腔体11与第二腔体12并列设置,保证吸痰过程中吸痰管的方便进入,冲洗过程方便。

具体地,第一冲洗液为灭菌水。灭菌水是灭菌注射用水,无色的澄明液体,无臭,无味,是通过蒸馏水或去离子经蒸馏所得的水,用于吸痰管吸痰之前的冲洗,起到灭菌消毒的作用,防止吸痰之前吸痰管内的细菌的感染;同时,灭菌水能起到湿润吸痰管的作用,吸痰管先使用灭菌水进行冲洗,之后放入口腔或者鼻腔,在吸痰管进入口腔或者鼻腔粘膜时不至于发生损伤。

具体地,第二冲洗液内含有聚赖氨酸。聚赖氨酸为淡黄色粉末、吸湿性强,略有苦味,是赖氨酸的直链状聚合物,是一种天然的生物代谢产品,具有很好的杀菌能力和热稳定性,第二冲洗液中含有聚赖氨酸,对吸痰后的吸痰管内的残留的痰液进行杀菌消毒,防止与吸痰管连接的负压引流瓶或者负压引流袋的连接管的痰液的残留,防止造成交叉感染。

冲洗容器1包括瓶盖,瓶盖与开口110及瓶盖与开口120之间均设置有连接带,通过翻开瓶盖,打开冲洗容器1。吸痰前使用的是冲洗容器1的第一腔体11,将与开口110连接的瓶盖打开,直接将吸痰管放入到第一腔体11内,实现吸痰前对吸痰管的清洗;吸痰后使用的是冲洗容器1的第二腔体12,将与开口110连接的瓶盖打开,直接将吸痰管放入到第二腔体12内,实现吸痰后对吸痰管的消毒及冲洗。瓶盖与冲洗容器1的连接,保证开口110及开口120打开时,方便简单,不至于浪费太多时间,不至于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保证吸痰过程的简单快捷。

需要说明的是,开口110及开口120可设置成宽口,方便冲洗,方便吸痰管的进入,防止因开口110或开口120太窄,吸痰管进入时浪费大量的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开口110及开口120的位置可设置在冲洗容器1的顶端,也可以设置在冲洗容器1的外侧,只要保证冲洗容器1的第一腔体11内的第一冲洗液在开口110打开时,不至于溢出冲洗容器1;冲洗容器1的第二腔体12内的第二冲洗液在开口120打开时,不至于溢出冲洗容器1即可,同时还应保证吸痰管的方便进入,不至于因吸痰管的不方便进入而浪费大量的抢救时间,延误抢救时机。

还需要说明的是,冲洗容器1的顶部设置有把手,通过提拉把手可以将冲洗容器1放置到病床或者医务室药柜内存放,方便拿取及存放。

还需要说明的是,冲洗容器1的底部设置有双面胶,可直接通过揭开双面胶,将冲洗容器1固定在桌面或者储物柜内,不至于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晃动,在使用中也不会轻易倾倒及脱离桌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还需要说明的是,冲洗容器1的底部设置有支座,支座可伸缩,通过支座的设置,将冲洗容器1放置在桌面或者储物柜内;支座可伸缩,通过调节支座的高度,选择合适的高度,适用于不同情况下的使用。

具体地,第一腔体11的外壁上粘贴有便签纸,便签纸记录第一冲洗液的使用情况;第二腔体12的外壁上粘贴有便签纸,便签纸记录第二冲洗液的使用情况。第一腔体11的外壁及第二腔体12的外壁上设置有便签纸,便签纸上注明姓名、日期,便与医护人员记录数据资料,及时观察病人的身体状况,以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也便于医护人员对冲洗容器1进行及时更换。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腔体11及第二腔体12的外壁上均设置有刻度线,便于医护人员详细的记录每次吸痰过程中所使用的第一冲洗液及第二冲洗液的情况,同时可以根据记录的详细情况的提醒医护人员患者的身体状况,以根据所使用的第一冲洗液及第二冲洗液的情况决定患者每次吸痰过程中冲洗容器1的容量的大小。

需要说明的是,冲洗容器1的外壁上的刻度线的材质可设置为夜光材料,在夜间便于医护人员的观察及记录,方便医护人员随时随地的观察及记录。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腔体11的容量小于第二腔体12的容量,吸痰前冲洗所需的水较少,设置小容量的灭菌水,可节约灭菌水。例如:第一腔体11的容量为100ml,第二腔体12的容量为250ml,保证第一冲洗液及第二冲洗液的不浪费及容量足够。

还需要说明的是,冲洗容器1高度较小,保证吸痰管的方便进入,方便冲洗。

具体地,第一腔体11设置为透明的,第二腔体12的外壁的颜色为黄色,便于吸痰过程中吸痰前后第一冲洗液与第二冲洗液的区分,不至于弄错,对病人造成不必要的感染。

需要说明的是,冲洗容器1的材质可为塑料材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所需的材质。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洗容器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冲洗容器的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第一腔体11及第二腔体12的分布方式不同,第一腔体11与第二腔体12上下设置,也可以实现吸痰管前后的冲洗,冲洗方便快捷。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洗容器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冲洗容器的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第一腔体11及第二腔体12的分布方式不同,第一腔体11位于第二腔体12的上部,也可以实现吸痰管前后的冲洗,冲洗方便快捷。

实施例4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洗容器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冲洗容器的结构示意图。与以上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一腔体11及第二腔体12属于不同的容器本体,第一腔体11的容器本体与第二腔体12的容器本体连接,实现吸痰管前后的冲洗,冲洗方便快捷。两个容器本体的连接保证足够的空间设置,分散设置便于第一冲洗液及第二冲洗液的单独观察及记录,方便加工。连接的形式不止是在冲洗容器1的底部,还可以在冲洗容器1的中间位置或者冲洗容器1的任意位置,只要将二者连接在一起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腔体11的容器本体与第二腔体12的容器本体的形状还可以设置成其它的上截面在底面的投影面积小于上截面在底面的投影面积或者上截面在底面的投影面积大于上截面在底面的投影面积的,只要能盛放第一冲洗液及第二冲洗液即可;且对于冲洗容器1的高度也没有特殊的限制,可设置成两个不同高度的容器本体,只要能保证区分开即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洗容器1,包括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第一腔体11内设置有第一冲洗液,第二腔体12内设置有第二冲洗液,第一冲洗液用于吸痰管吸痰前的清洗,第二冲洗液用于吸痰管吸痰后的消毒;第一腔体11上设置有开口110,第二腔体12上设置有开口120,开口110与开口120用于吸痰管的进入,以对吸痰管进行冲洗,保证吸痰过程的方便快捷,分别设置第一腔体11与第二腔体12,使得灭菌与污染分开,防止吸痰管多次放置在一个容器内的交叉感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冲洗组件,包括上述的冲洗容器1,还包括支撑架,冲洗容器1安装在支撑架上,保证冲洗容器1的放置及搬运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架的底端设置有万向轮,保证支撑架可360°旋转,方便,便于推送到病床旁边。

还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架设置有支撑腿,支撑腿可伸缩,可根据医护人员的使用情况随意的调节支撑架的高度,方便医护人员的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