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口径球面镜片自动擦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5907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口径球面镜片自动擦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镜片擦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内外两面均为球面的小口径球面镜片进行擦拭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光学冷加工中,镜片的清洗主要是指镜片抛光后残余抛光液、黏结剂、保护性材料的清洗;镜片磨边后磨边油、玻璃粉的清洗;镜片镀膜前手指印、口水圈以及各种附着物的清洗。传统的清洗方法是利用擦拭材料(纱布、无尘纸)配合化学试剂(汽油、乙醇、丙酮、乙醚)采取浸泡、擦拭等手段进行手工清擦(即工人通常左手拿镜片,右手拿纸巾擦拭,通过手旋转镜片来擦拭)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擦拭效率低,清洁度差,工人长时间埋头擦拭镜片,也容易使得脖颈发酸,不利于工人的身心健康,显然不适应现代规模化的光学冷加工行业。这迫使人们寻找一种机械化的清洗手段来代替。于是超声波清洗技术逐步进入光学冷加工行业并大显身手,进一步推动了光学冷加工业的发展。然而,随着小口径R值及车载镜片越来越多,对镜片表面的清洁度要求高。对于镜片表面的一些脏污,在超声波的洗净清洗中,难以清洗干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小口径球面镜片自动擦拭装置,该装置在治具中设置O型圈将镜片垫高,然后设置能够压着镜片内凹面进行左右摇摆的擦拭头,使得镜片在高速旋转的过程中被擦拭,解决了现有镜片难以彻底清洁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小口径球面镜片自动擦拭装置,包括:

治具,其连接有驱动马达,并能够驱动马达的作用下高速旋转,所述治具的上端面内凹形成镜片容纳空间,且内凹面为弧面,在弧面上镶嵌有用于支撑待擦拭镜片的O型圈,所述O型圈以治具轴线为中心线;

擦拭机构,其包括擦拭头和连接擦拭头的升降组件,所述擦拭头具有用于将球面镜片抵至在O型圈上的擦拭面;以及

摇摆板,其下端对称设置两个斜边,且两个斜边连接处为圆弧过渡,所述摇摆板的下端铰接在一固定轴上,所述固定轴穿过摇摆板靠近圆弧的位置,所述摇摆板连接有驱动其绕铰接处左右摇摆的摆动驱动单元;

其中,所述治具布置在摇摆板的前侧,所述升降组件布置在摇摆板上,且使得擦拭头位于治具的正上方,所述固定轴的轴线与治具的轴线能够垂直相交,所述擦拭头能够完全位于治具的内凹空间内,并且当擦拭头压着治具内镜片的内凹面左右摇摆时,擦拭面能够与镜片内凹面接触。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擦拭装置主要用于对小口径球面镜片进行擦拭。其首先在可旋转的治具内凹面上设置O型圈,通过O型圈将待擦拭的球面镜片垫起来,这种方式将传统的治具与镜片之间的面接触改进成了线接触,减小了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不良;其次在将镜片垫起来后,在治具上方设置了擦拭机构,该擦拭机构包括有能够完全放置到治具内凹空间中的擦拭头,所述擦拭头具有用于将球面镜片抵至在O型圈上的擦拭面,当擦拭头压着治具内镜片的内凹面左右摇摆时,擦拭面能够与镜片内凹面接触,由于驱动马达能够驱动治具高速旋转,因此治具内的镜片能够在O型圈的带动下进行旋转,镜片在旋转的同时从而被擦拭头进行擦拭。该擦拭装置有效适用于对小口径球面镜面的内凹面进行擦拭,且擦拭效果比较突出。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擦拭头在套筒上处于提升状态时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擦拭头在套筒上处于下落状态时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摇摆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擦拭头伸入治具内凹空间时压着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擦拭头发生右摆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擦拭头发生左摆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擦拭头在套筒上处于下落状态时且转杆绕定杆旋转到最高位置的侧面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擦拭头在套筒上处于下落状态时且转杆绕定杆旋转到最低位置的侧面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摆动驱动单元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作用更加清楚及易于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参照图1、图3-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小口径球面镜片自动擦拭装置,包括:

治具10,其连接有驱动马达(未示出),并能够驱动马达的作用下高速旋转,所述治具10的上端面内凹形成镜片容纳空间,且内凹面为弧面11,在弧面11上镶嵌有用于支撑待擦拭镜片的O型圈12,所述O型圈12以治具10轴线为中心线;

擦拭机构20,其包括擦拭头21和连接擦拭头21的升降组件22,所述擦拭头21具有用于将球面镜片A抵至在O型圈12上的擦拭面211;以及

摇摆板30,其下端对称设置两个斜边31,且两个斜边31连接处为圆弧32过渡(圆弧与地面接触),所述摇摆板30的下端铰接在一固定轴33上,所述固定轴33穿过摇摆板30靠近圆弧的位置,所述摇摆板30连接有驱动其绕铰接处左右摇摆的摆动驱动单元40;

其中,所述治具10布置在摇摆板30的前侧,所述升降组件22布置在摇摆板30上,且使得擦拭头21位于治具10的正上方,所述固定轴33的轴线与治具10的轴线能够垂直相交,所述擦拭头21能够完全位于治具10的内凹空间内,并且当擦拭头21压着治具10内镜片A的内凹面左右摇摆时,擦拭面211能够与镜片A内凹面接触(如图4-6所示)。

上述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给出的擦拭装置主要用于对小口径球面镜片进行擦拭。其首先在可旋转的治具10内凹面上设置O型圈12,通过O型圈12将待擦拭的球面镜片垫起来,这种方式将传统的治具10与镜片之间的面接触改进成了线接触,减小了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不良;其次在将镜片垫起来后,在治具10上方设置了擦拭机构20,该擦拭机构20包括有能够完全放置到治具10内凹空间中的擦拭头21,所述擦拭头21具有用于将球面镜片抵至在O型圈12上的擦拭面211,当擦拭头21压着治具10内镜片的内凹面左右摇摆时,擦拭面211能够与镜片内凹面接触,由于驱动马达能够驱动治具10高速旋转,因此治具10内的镜片能够在O型圈12的带动下进行旋转,镜片在旋转的同时从而被擦拭头21进行擦拭。该擦拭装置有效适用于对小口径球面镜面的内凹面进行擦拭,且擦拭效果比较突出。

由于擦拭头21在需要使用的时候才下放到治具10中,不需要使用的时候或者更换镜片的时候需要提升起来,因此需要在擦拭头21上连接升降组件22。作为上述方案进一步实施细节是:

结合图3、图8或图9所示,所述摇摆板30的上端开设有U形缺口34;所述升降组件22包括第一升降单元,所述第一升降单元包括:一对滑轨221,其固定在摇摆板30正面并位于U形缺口34的两侧,滑轨221位于摇摆板30高度方向上;滑动块222,其滑动连接在所述一对滑轨221上;带有轴孔的连接件223,其固定在所述滑动块222上,所述轴孔中穿入有擦拭头连接杆224,所述擦拭头连接杆224的下端通过轴组件连接所述擦拭头21;以及连接板225,其垂直于摇摆板30的板面,所述连接板225的前端与连接件223固定,后端跨过U形缺口34连接至顶升缸226的伸缩杆上,所述顶升缸226支撑于摇摆板30的背侧。

从该方案可知,擦拭头21通过轴组件连接在擦拭头连接杆224的下端,当需要调整擦拭头21相对于治具10的距离时,可以通过调整滑动块222在滑轨221上的高度实现,而滑动块222的高度调整则通过摇摆板30背后的顶升缸226以及与顶升缸226和连接件223连接的连接板225实现。即,当顶升缸226驱动连接板225沿U形缺口34上下移动时,由于连接板225的前端是与连接件223固连的,而连接件223与滑动块222相连,因此滑动块222便可沿滑轨221上下滑移。

在上述升降方式的基础上,考虑到顶升缸226发生故障时无法对擦拭头21进行升降操作,因此本实用新型还做了以下改进:参照图1或图2以及图8或图9所示,所述轴孔中固定有套筒227,所述套筒227的顶端设置有凸环227a,并在凸环227a上开设有与套筒227内腔连通的螺栓孔;所述升降组件22包括第二升降单元,所述第二升降单元由滑动连接在套筒227内的所述擦拭头连接杆224构成,所述擦拭头连接杆224的上端设置有上定位块224a、下端设置有下定位环224b,所述上定位块224a位于凸环227a的上侧,所述下定位环224b位于套筒227的下侧;当上定位块224a的底面与凸环227a的顶面接触时,擦拭头21相对于套筒227的位置位于最低处(如图2、图8或图9所示)。即通过调整擦拭头连接杆224相对于连接件223(即套筒227)的高度,完成对擦拭头21的上下调整。当调整到位后,通过在螺栓孔中拧入抵紧螺母即可。上定位块224a和下定位环224b主要是对擦拭头连接杆224在套筒227上的滑动进行端部限位。

进一步的是,如图1或图2所示,所述凸环227a的前侧固定有门字形限位件227b,在上定位块224a的前侧延伸出凸块224c,所述凸块224c伸入到门字形限位件227b内,并可沿门字形限位件227b上下滑移。这里,凸块224c和门字形限位件227b的设置,主要是防止擦拭头连接杆224在沿套筒227上下滑动的同时还发生转动。

由于擦拭头21相对于摇摆板30是静止的,因此当摇摆板30绕铰接轴左右摇摆时,擦拭头21也会以治具10中心作为转动原点跟着左右摇摆。这里对于摆动驱动单元40,可以是布置在摇摆板30左右两侧的伸缩缸形式,也可以是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下述实施方式:

首先,结合图8或图9所示,所述顶升缸226通过L形支板228支撑于摇摆板30的背侧,所述L形支板228的L形空间朝下并且与摇摆板30之间形成有安装摆动驱动单元40的间隙,所述固定轴33固定在L形支板228的竖板上。即摆动驱动单元40安装在L形支板228的竖板与摇摆板30之间。

其次,如图8-9所示并结合图10理解,所述摆动驱动单元40包括:转动块41,其固定在摇摆板30的背侧,所述转动块41上开设有上下贯穿的矩形滑孔,在矩形滑孔内滑动连接有抽拉杆42;定杆43,其固定在L形支板228的竖板内侧,所述定杆43的下端与转动块41铰接;转杆44,其一端通过转轴45与定杆43的上端铰接,另一端铰接到抽拉杆42的上端,所述转杆44的长度较抽拉杆42和定杆43都短,所述转轴45还贯穿L形支板228的竖板连接到减速电机(未示出);其中,所述抽拉杆42、定杆43和转杆44均为板状,且所述抽拉杆42的长度使得当其在矩形滑孔中滑移到最低位置时(即转杆绕转轴转到最低位置与定杆相平行)下端与固定轴33不会产生干涉(由图9可以看出,此时抽拉杆在矩形滑孔的下端伸出最长)。

结合图10理解,该摆动驱动单元40的源动力来自减速电机。首先由于转动块41固定在摇摆板30的背侧,并且铰接到定杆43的下端,因此可以转动块41可以带着摇摆板30相对于定杆43发生摆动,在转动块41中插入有可抽拉的抽拉杆42;其次定杆43的上端铰接有受减速电机驱动的转杆44,因此转杆44也能够相对于定杆43发生转动,这是主动力;接着转杆44的另一端与抽拉杆42的上端保持铰接,使得抽拉杆42能够相对于转杆44发生转动;在上述各点铰接的基础上,当减速电机驱动转杆44旋转一圈时,便能够在抽拉杆42的作用下,让转动块41带着摇摆板30发生左、右摆动。即当转杆44旋转到最左边时,抽拉杆42左侧倾斜角度最大,使得转动块41带着摇摆板30发生左偏移;当转杆44旋转到最右边时,抽拉杆42右侧倾斜角度最大,使得转动块41带着摇摆板30发生右偏移;当转杆44旋转到与定杆43相平行的,抽拉杆42不发生倾斜,此时摇摆板30在初始位置。摇摆板30的摆动弧度与转杆44的长度有关。

参照图1或图2或图8或图9所示,所述治具10布置在一个矩形箱槽50内。所述矩形箱槽50的一侧还布置有化学试剂送入管(未示出),所述化学试剂送入管的出液口斜向朝着治具10上端。由于在对镜片进行擦拭的过程中,需要用化学试剂进行冲洗,因此将治具10布置在一个矩形箱槽50内。当然矩形箱槽50上会连接排液口或排液管。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