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54751阅读:535来源:国知局
模块化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化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农村居民分布现状一般为小片集中,大片分散,生活污水以自流为主,无规律且呈现分散状态,通过建设大规模管网收集污水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农村经济相对较薄弱,大部分农村生活污水通过沟渠直接排放到附近水体或者下渗至土壤里,污染周围水体。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修建了化粪池,可是仍然存在臭味大、底部不防渗问题。只对化粪池进行改造,麻烦且不经济,出水也难以达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占地面积小、运行维护成本低、运行稳定可靠、可提高脱氮效率的模块化污水处理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模块化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化粪模块、厌氧模块、多级缺氧好氧模块、沉淀模块和回用排放模块,所述化粪模块与生活污水出水端连接,所述厌氧模块与化粪模块出口连接,所述多级缺氧好氧模块与厌氧模块出口连接,所述沉淀模块与多级缺氧好氧模块出口连接,所述回用排放模块与沉淀模块出口连接,所述厌氧模块、多级缺氧好氧模块和回用排放模块共同包围在化粪模块和沉淀模块的外围并一起构成集装箱式的一体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沉淀模块与化粪模块之间设有污泥回流管,所述污泥回流管联接有气泵控制箱。

所述多级缺氧好氧模块内设有混合液回流管,所述混合液回流管联接所述气泵控制箱。

所述化粪模块包括至少三个相互连接的化粪区,首端的化粪区设有用于和生活污水出水端连接的进水管,末端的化粪区出口与厌氧模块连接。

所述厌氧模块包括至少两个厌氧区,首端的厌氧区与末端的化粪区出口连接,末端的厌氧区与多级缺氧好氧模块连接。

所述多级缺氧好氧模块包括多个相互间隔布置并连接的缺氧区和好氧区,与末端的厌氧区连接为缺氧区,与沉淀模块连接的为好氧区。

所述混合液回流管连接首末两端的缺氧区。

所述回用排放模块包括回用区和排放区,所述回用区与沉淀模块出口连接,所述排放区与回用区出口连接。

所述排放区设有排水管。

所述回用区顶部设有取水口,所述沉淀模块顶部设有取泥口,该处理系统顶部还设有检修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化粪模块、厌氧模块、多级缺氧好氧模块、沉淀模块和回用排放模块,化粪模块与生活污水出水端连接,厌氧模块与化粪模块出口连接,多级缺氧好氧模块与厌氧模块出口连接,沉淀模块与多级缺氧好氧模块出口连接,回用排放模块与沉淀模块出口连接,厌氧模块、多级缺氧好氧模块和回用排放模块共同包围在化粪模块和沉淀模块的外围并一起构成集装箱式的一体结构。该结构中,污水自流进入化粪模块去除悬浮物后,自流进入厌氧模块和多级缺氧好氧模块,废水在与池内生物膜接触过程中,水中的有机物均被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从填料上脱落的生物膜,随水流到沉淀模块,通过沉淀与水分离,分离出的水进入回用排放模块,达标排放或回用。本实用新型集化粪、生化处理和澄清等功能一体,农村污水可从住户直接接入,节省化粪池的新建或改造费用;采用多级缺氧好氧模块,上一级消化液完全进入下一级缺氧区进行反硝化,强化脱氮效果,提高脱氮效率;厌氧模块、多级缺氧好氧模块和回用排放模块共同包围在化粪模块和沉淀模块的外围并一起构成集装箱式的一体结构,其结构简单紧凑,占地面积小;主体装置水流属于重力自流,节省能源,运行维护成本低,运行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C-C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的D-D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

1、化粪模块;11、化粪区;12、进水管;2、厌氧模块;21、厌氧区;3、多级缺氧好氧模块;31、缺氧区;32、好氧区;4、沉淀模块;41、取泥口;5、回用排放模块;51、回用区;511、取水口;52、排放区;521、排水管;6、污泥回流管;7、气泵控制箱;8、混合液回流管;9、检修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至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模块化污水处理系统的一种实施例,该处理系统包括化粪模块1、厌氧模块2、多级缺氧好氧模块3、沉淀模块4和回用排放模块5,化粪模块1与生活污水出水端连接,厌氧模块2与化粪模块1出口连接,多级缺氧好氧模块3与厌氧模块2出口连接,沉淀模块4与多级缺氧好氧模块3出口连接,回用排放模块5与沉淀模块4出口连接,厌氧模块2、多级缺氧好氧模块3和回用排放模块5共同包围在化粪模块1和沉淀模块4的外围并一起构成集装箱式的一体结构。该结构中,污水自流进入化粪模块1去除悬浮物后,被气提进入厌氧模块2和多级缺氧好氧模块3,废水在与池内生物膜接触过程中,水中的有机物均被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从填料上脱落的生物膜,随水流到沉淀模块4,通过沉淀与水分离,分离出的水进入回用排放模块5,达标排放或回用。本实用新型集化粪、生化处理和澄清等功能一体,农村污水可从住户直接接入,节省化粪池的新建或改造费用;采用多级缺氧好氧模块3,上一级消化液完全进入下一级缺氧区进行反硝化,强化脱氮效果,提高脱氮效率;厌氧模块2、多级缺氧好氧模块3和回用排放模块5共同包围在化粪模块1和沉淀模块4的外围并一起构成集装箱式的一体结构,其结构简单紧凑,占地面积小;主体装置水流属于重力自流,节省能源,运行维护成本低,运行稳定。

本实施例中,沉淀模块4与化粪模块1之间设有污泥回流管6,污泥回流管6联接有气泵控制箱7。该结构中,沉淀模块4分离的污泥部分由气泵控制箱7内的气泵气提回到1化粪模块1,剩余部分定期抽排。

本实施例中,多级缺氧好氧模块3内设有混合液回流管8,混合液回流管8联接气泵控制箱7。该结构中,多级缺氧好氧模块3混合液通过气泵控制箱7内的气泵气提回到前端,提高脱氮效果。

本实施例中,化粪模块1包括至少三个相互连接的化粪区11,首端的化粪区11设有用于和生活污水出水端连接的进水管12,末端的化粪区11出口与厌氧模块2连接。该结构中,污水自流进入首端的化粪区11至端的化粪区11去除悬浮物后,被气提进入厌氧模块2。

本实施例中,厌氧模块2包括至少两个厌氧区21,首端的厌氧区21与末端的化粪区11出口连接,末端的厌氧区21与多级缺氧好氧模块3连接。该结构中,通过两级厌氧,提高除磷效果,提升后续缺氧/好氧的膜反应效率。

本实施例中,多级缺氧好氧模块3包括多个相互间隔布置并连接的缺氧区31和好氧区32,与末端的厌氧区21连接为缺氧区31,与沉淀模块4连接的为好氧区32。该结构中,通过多个相互间隔布置并连接的缺氧区31和好氧区32,使得上一级消化液完全进入下一级缺氧区进行反硝化,强化脱氮效果,提高脱氮效率。

本实施例中,混合液回流管8连接首末两端的缺氧区31。该结构中,混合液通过气泵控制箱7内的气泵气提经混合液回流管8气提回到首端缺氧区31,提高脱氮效果。

本实施例中,回用排放模块5包括回用区51和排放区52,回用区51与沉淀模块4出口连接,排放区52与回用区51出口连接。该结构中,排放区52与回用区51出口(过水孔)连接,回用区51与沉淀模块4通过溢流堰相连,其结构简单实用。

本实施例中,排放区52设有排水管521。当达到排放标准时,排放区52的水通过排水管521排出。

本实施例中,回用区51顶部设有取水口511,所述沉淀模块4顶部设有取泥口41。该结构中,取水口511便于取水回用,而取泥口41便于定期排泥;顶部设有检修孔9,便于定期清渣,其结构简单可靠。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