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污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6916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污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使水或液体中悬浮颗粒集聚变大形成絮团,从而加快离子的聚沉,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这一现象称作絮凝,在污水处理领域,常常用到絮凝沉淀原理,因此,絮凝沉淀是污水处理的重要工序,能够将废水中的悬浮胶体及分散颗粒凝聚并沉淀,从而减少废水中的污染物。目前,市场上使用的絮凝沉淀处理装置都是将沉淀物堆积在污泥槽内,缺点是不容易进入排泥管,排放污泥不彻底且容易堵塞排泥管,如果采用排污泵,会将有大量的水抽进排泥管,不利于污泥的后续处理,且很多絮凝沉淀处理装置结构设计不合理,存在混合液反应不充分,导致絮凝效果较差。因此,研制开发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沉淀效率高,排泥效果好,且运行稳定的新型污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是客观需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沉淀效率高,排泥效果好,且运行稳定的新型污水絮凝沉淀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反应腔、沉淀腔和清水腔,反应腔和沉淀腔之间竖直设置有隔板,沉淀腔和清水腔之间竖直设有溢流板,溢流板的上端为齿形,且溢流板的上方设置有连通沉淀腔和清水腔的溢流通道,反应腔中部竖直设置有分室板,分室板将反应腔分成混凝剂添加室和絮凝剂添加室,且分室板下端设置有连通混凝剂添加室和絮凝剂添加室的流通通道,混凝剂添加室侧壁上设置有污水入口和排净口,且混凝剂添加室的上方设置有混凝剂添加装置,絮凝剂添加室的上方设置有絮凝剂添加装置,混凝剂添加室和絮凝剂添加室内沿各自中心轴线方向均设置有第一搅拌装置,沉淀腔内部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斜管沉淀器、污水布水管和多个集泥斗,污水补水管和絮凝剂添加室连通,集泥斗为上口大下口小的圆锥体,在每个集泥斗底部设置有排泥管,每个集泥斗内均设置有第二搅拌装置,且第二搅拌装置的搅拌叶片紧贴集泥斗的内壁,清水腔侧壁上设置有清水出口。

进一步的,排泥管上设置有阀门,排泥管的下方设置有集泥池。

优选地,集泥池侧壁上设置有回水口,回水口通过回水管与污水入口连通,回水管上设置有回水泵。

进一步的,污水入口上设置有流量控制阀。

进一步的,清水腔的底部设置有清水排净口。

本实用新型将絮凝沉淀所需要的药剂分别依次添加,即:将混凝剂和絮凝剂的添加分成两个室分别添加,并分别搅拌,让污水和药剂混合均匀,为下一步污水的絮凝沉淀工序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使絮凝沉淀的效率得以提高,污水经斜管沉淀器处理后,清水从溢流板的上端流到清水腔中,而沉淀出的污泥由于比水密度大,不断下沉到集泥斗中,在第二搅拌装置的旋转作用下,污泥刮除干净,排泥彻底,污泥在下落到集泥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污水一同流到集泥池中,这时通过回水泵的作用将集泥池中的污水再次回流到反应腔中进行处理,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沉淀效率高,排泥效果好,且运行稳定,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反应腔,11-混凝剂添加室,111-污水入口,112-排净口,113-流量控制阀,12-絮凝剂添加室,13-第一搅拌装置,2-沉淀腔,21-斜管沉淀器,22-污水布水管,23-集泥斗,24-排泥管,25-第二搅拌装置,26-搅拌叶片,3-清水腔,31-清水出口,32-清水排净口,4-隔板,5-溢流板,6-分室板,7-集泥池,71-回水口,72-回水管,73-回水泵,8-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更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反应腔1、沉淀腔2和清水腔3,反应腔1和沉淀腔2之间竖直设置有隔板4,沉淀腔2和清水腔3之间竖直设有溢流板5,溢流板5的上端为齿形,且溢流板5的上方设置有连通沉淀腔2和清水腔3的溢流通道,在沉淀腔2中的清水不断上升,当液位超过溢流板5的上端时,清水将从沉淀腔2中流到清水腔3中,反应腔1中部竖直设置有分室板6,分室板6将反应腔1分成混凝剂添加室11和絮凝剂添加室12,且分室板6下端设置有连通混凝剂添加室11和絮凝剂添加室12的流通通道,混凝剂添加室11的上方设置有混凝剂添加装置,絮凝剂添加室12的上方设置有絮凝剂添加装置,混凝剂添加室11和絮凝剂添加室12内沿各自中心轴线方向均设置有第一搅拌装置13,本装置将所需要的药剂分别依次添加,即:将混凝剂和絮凝剂的添加分成两个室分别添加,并分别搅拌,让污水和药剂混合均匀,为下一步污水的絮凝沉淀工序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使絮凝沉淀的效率得以提高,混凝剂添加室11侧壁上设置有污水入口111和排净口112,当需要检修时,从排净口112将污水排空,污水入口111上设置有流量控制阀113,流量控制阀113可以控制进入反应腔1的污水量,使污水的进入量在反应腔1的处理能力范围内,沉淀腔2内部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斜管沉淀器21、污水布水管22和多个集泥斗23,污水补水管22和絮凝剂添加室12连通,搅拌均匀后的药水和污水混合液通过污水布水管22进入沉淀腔2,且由污水布水管22将混合液在沉淀腔2内分布均匀,集泥斗23为上口大下口小的圆锥体,在每个集泥斗底部设置有排泥管24,每个集泥斗23内均设置有第二搅拌装置25,且第二搅拌装置25的搅拌叶片26紧贴集泥斗23的内壁,混合液中的悬浮物、固体物或经投加混凝剂后形成的絮体矾花,在斜管沉淀器21底侧表面积聚成薄泥层,依靠重力作用快速滑落并沉入集泥斗23内,由排泥管24排出,在排泥过程中,第二搅拌装置25的搅拌叶片26不断将集泥斗23内的污泥刮除,使排泥干净、彻底,且不会造成排泥的堵塞,清水腔3侧壁上设置有清水出口31,清水腔3的底部设置有清水排净口32。

集泥斗23下方设置有集泥池7,集泥池7和集泥斗23通过排泥管24连通,且在排泥管24上设置有阀门8,集泥池7侧壁上设置有回水口71,回水口71通过回水管72连通污水入口111,回水管72上设置有回水泵73,当集泥斗23中的污泥有一定量的时候,开启阀门8,将集泥斗23中的污泥排到集泥池7中,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有还没絮凝沉淀的污水随污泥一同下落到集泥池7中,污水在集泥池7中不断增多,不利于污泥的收集及处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集泥池7中的污水通过回水泵73重新输送到反应腔1中,再次处理利用。

本实用新型对污水处理的过程为:污水从污水入口111进入混凝剂添加室11,同时加入适量的混凝剂,通过第一搅拌装置13将混合液搅拌均匀,随后污水从流通通道进入絮凝剂添加室12,同时加入适量的絮凝剂,通过第一搅拌装置13将混合液搅拌均匀,搅拌均匀的混合液从污水布水管22中进入沉淀腔2,混合液中的悬浮物、固体物或经投加混凝剂后形成的絮体矾花,在斜管沉淀器21的底侧表面积聚成薄泥层,依靠重力作用快速滑落并沉入集泥斗23内,由排泥管24排出,在排泥过程中,第二搅拌装置25的搅拌叶片26不断将集泥斗23内的污泥刮除,使排泥干净、彻底,且不会造成排泥的堵塞,经沉淀后得到的清水则从溢流板5上端的溢流通道流到清水腔3中储存待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