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厌氧塔用除浮渣型三相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3784发布日期:2019-02-01 19:45阅读:6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厌氧塔用除浮渣型三相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厌氧塔用除浮渣型三相分离器。



背景技术: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是环境工程与能源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是有机废水强有力的处理方法之一。厌氧塔和厌氧池是最常用的两种厌氧生物处理设备,以IC厌氧塔为例,其结构包括有塔底部至顶部依次设置的废水布水器、至少一个污泥膨胀床区和与污泥膨胀床区一一对应的三相分离器。传统的三相分离器如CN998911.4中公开的,分离器底部与厌氧反应器相通,目前工业上多采用三相分离器由上下两层倒扣V形槽组成,两层式三相分离器采用上下相同的结构交错布置。但是,上述两种三相分离器均存在如CN998911.4背景技术部分提及的技术缺陷: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释放气体后的部分污泥在临近机器去的液面积聚,逐渐形成一层浮渣,由于进入三相分离器槽体中的废液几乎不发生对流等,因此浮渣主动排出比较困难。随着厌氧塔使用时间的延长,浮渣逐渐增厚,从而影响甲烷气体从水中正常溢出到集气区,不利于保证三相分离器的效率。

改进的技术方案在三相分离器的内壁设置出水堰,出水堰通过管道导出至分离器外,同时在厌氧反应器中设置与废水液面齐平的除渣出口,导出的浮渣经由管道返回至厌氧反应器底部进料。但是,上述结构的浮渣去除装置仅适用于传统的三相分离器中,无法适用于目前主流的错位式三相分离器

因此,针对目前的厌氧塔用三相分离器设计出一种全新的除浮渣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浮渣排出方便的厌氧塔用除浮渣型三相分离器。

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厌氧塔用除浮渣型三相分离器,包括呈至少两层设置的若干个集气槽,集齐槽的延伸方向一致,相邻两层集齐槽错位设置,集齐槽顶端连通有排气管,其特征在于,集齐槽中一一对应设置有漂浮且具有内腔的浮渣槽,浮渣槽上设置有进渣口和排渣口,排渣口与柔性管相通,柔性管的另一端与抽液泵相通。

三相分离器的结构如现有技术中已知的,集气槽包括但不限于倒扣V形槽,还可以为横截面半圆形、抛物线形等。浮渣槽为漂浮状即可,可以通过设置漂浮件,也可以通过选择密度小于废水的材料制成的浮渣槽。柔性管不仅包含材质为柔性的管体,还包括伸缩管等,由于集齐槽中液面的高低不一,因此液面会在一定范围内升降,伸缩管和柔性管可满足浮渣槽升降的需要。

上述结构中,厌氧塔的出料口上需要配套设置出料管,出料管连通有污水泵,为了保证物料的充分利用,出料管可如现有技术中所述的与厌氧塔底端废水进料口连通。

浮渣槽局部腐蚀会影响其稳定性,进而使进渣口偏离液面,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浮渣槽与漂浮件固定连接。

为了方便对现有技术中三相分离器的改造,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柔性管穿设在排气管中。

为了保证排渣效率,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浮渣槽的两侧均设置有进渣口。漂浮件将浮渣排至其两侧,进渣口同时抽取漂浮件两侧带有浮渣的液体。

为了进一步稳定浮渣槽在集齐槽中的稳定性,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漂浮件为漂浮条,漂浮条的横截面为圆形,浮渣槽倒扣设置在漂浮条顶端,浮渣槽的横截面为U形或者半圆环形,进渣口设置在浮渣槽的底面或底端侧面上。

为了进一步稳定浮渣槽在集齐槽中的稳定性,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可以为,漂浮件为长条形的封闭环状,漂浮件嵌设在浮渣槽的中心凸起和侧翼围合呈的顶端敞口槽中,进渣口设置在侧翼上。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漂浮件为充气气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该厌氧塔用除浮渣型三相分离器结构合理,通过设置与集齐槽一一对应的漂浮浮渣槽,利用浮渣槽表面的进渣口、内腔、排渣口和柔性管构成排渣通道,可有效阻止浮渣层的形成,降低气泡上升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厌氧塔用除浮渣型三相分离器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实施例2中漂浮件和浮渣槽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3中漂浮件和浮渣槽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集气槽;2、排气管;3、浮渣槽;31、中心凸起;32、侧翼;4、进渣口;5、排渣口;6、柔性管;7、漂浮件;8、抽液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1厌氧塔用除浮渣型三相分离器,包括呈至少两层设置的若干个集气槽1,集齐槽1的延伸方向一致,相邻两层集齐槽1错位设置,集齐槽1顶端连通有排气管2,集齐槽1中一一对应设置有漂浮且具有内腔的浮渣槽3,浮渣槽3上设置有进渣口4和排渣口5,排渣口5与柔性管6连接,柔性管6用于与抽液泵8相通。

实施例1的浮渣槽3为密度小于废水的高分子塑料材质。浮渣槽的一侧设置有进渣口;柔性管6穿设在排气管2中。

作为等效替代,柔性管也可穿设在集气槽的槽面上,柔性管与槽面之间设置有密封件,以保证甲烷气体不经由柔性管与槽面之间排出。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浮渣槽3与漂浮件7固定连接。浮渣槽3的两侧均设置有进渣口4。

实施例2漂浮件与浮渣槽的连接和位置关系为:漂浮件7为漂浮条,漂浮条的横截面为圆形,浮渣槽3倒扣设置在漂浮条顶端,浮渣槽3的横截面为U形或者半圆环形,进渣口4设置在浮渣槽3的底面或底端侧面上。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漂浮件7为长条形的封闭环状,漂浮件7嵌设在浮渣槽3的中心凸起31和侧翼32围合呈的顶端敞口槽中,进渣口4设置在侧翼上。

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漂浮件均可为充气气囊,也可以采用低密度材质的漂浮件等效替代。

使用时,由于浮渣槽为漂浮状态,进渣口设置在与液面齐平或者略低于液面的高度,抽液泵可设置在相配套的厌氧塔外,抽液泵带动含有浮渣的液体依次经由浮渣槽表面的进渣口、浮渣槽内腔、排渣口和柔性管。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