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封闭自动化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57710发布日期:2018-07-31 20:27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来说,是指一种全封闭自动化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有200多个城市缺水,七大水系中有极大部分河段严重污染,86%的城市河段普遍超标。2003年3月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第三届世界水论坛大会。为此,我国建设部于2003年1月10日颁布了《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国家标准公告,并于2003年3月1日施行。从此,污水再生利用项目在全国各地逐步展开。经搜索、对比、分析资料,从国家权威的《环境工程学报》(2013年1月,第7卷第1期)一文获悉,目前比较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的再生处理工艺为4种,分别是(1)混凝+沉淀+过滤;(2)微絮凝+过滤+紫外线消毒(出水补clo2);(3)超滤膜+臭氧脱色+clo2消毒;(4)反渗透(RO)。结果表明:4种再生水处理工艺用于市政杂用水时基本是安全的;除反渗透(RO)工艺外,其他工艺出水回用于景观环境用水时都存在氨磷指标超标问题;膜处理工艺的出水可以满足工业用水标准,但是常规絮凝过滤工艺出水用作工业用水应注意氮磷指标的进一步处理;各种再生水处理工艺出水质量均不能满足地下水回灌用水指标,主要是氨氮和环境游素DBP超标问题,用作地下水回灌用水时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中,存在污泥容易回流的问题,导致污泥处理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封闭自动化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用于改善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效率不高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全封闭自动化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包括依次相连接的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还包括清水池,在所述清水池下方设置有斜管沉淀池,所述的斜管沉淀池与所述的接触氧化池相连通,在所述的斜管沉淀池外侧设置有与其相连通的管式超滤膜,所述的管式超滤膜通过产水泵与所述的清水池相连接,在所述的管式超滤膜与所述的清水池之间设置有反洗泵,在所述的产水泵的输入端和所述的反洗泵输出端分别设置有球阀。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水解酸化池和接触氧化池对污水进行处理,能够减少污泥回流,在进行污泥处理的同时,取出污水中的微生物,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同时避免污泥回流导致污水处理效率不高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斜管沉淀池使污水剩余的污泥与清水相互分离,进一步通过管式超滤膜进行污水再次处理之后将污水输入到清水池,能够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通过清水池内的清水对管式超滤膜进行反洗,能够有助于对整体结构进行一体化清洁,保证管式超滤膜的使用效果。

可选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的斜管沉淀池与所述的管式超滤膜之间设置有中间过滤器,所述的中间过滤器内侧设置有多层陶瓷承托板,在相邻的陶瓷承托板上方分别填充有吸附材料,所述的陶瓷承托板为多孔陶瓷制成。通过采用多孔陶瓷制成陶瓷承托层,能够使水流动的同时,具有支撑各层吸附材料的效果,并且具有一定的吸附效果。

可选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陶瓷承托板为平行排布的4层。通过设置四层陶瓷承托板,能够在陶瓷承托板上设置4组吸附材料,当污水依次通过4层吸附材料时,污水中的污泥、凝絮以及微生物杂质能够被吸附材料吸附去除,此时能够使污水中的杂质进一步减少。

可选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吸附材料依次包括絮凝层、沉淀层和2层吸附层。

可选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絮凝层为焦炭和絮凝剂混合形成,其厚度为1-10mm。

可选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沉淀层为无烟煤和竹炭混合形成,其厚度为0.8-1mm。

可选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2层所述的吸附层为椰壳活性炭和/或果壳活性炭形成,所述的吸附层的厚度为小于150nm。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工艺流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平面布置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间过滤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1.水解酸化池,102.接触氧化池,103.清水池,104.斜管沉淀池,105.产水泵,106.管式超滤膜,107.反洗泵,108.球阀,109.中间过滤器,110.陶瓷承托板,111.凝絮层,112.沉淀层,113.吸附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下面结合图1、图2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中容易出现污泥回流的问题,公开了一种全封闭自动化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包括依次相连接的水解酸化池101、接触氧化池102,还包括清水池103,在所述清水池103下方设置有斜管沉淀池104,所述的斜管沉淀池104与所述的接触氧化池102相连通,在所述的斜管沉淀池104外侧设置有与其相连通的管式超滤膜106,所述的管式超滤膜106通过产水泵105与所述的清水池103相连接,在所述的管式超滤膜106与所述的清水池103之间设置有反洗泵107,在所述的产水泵105的输入端和所述的反洗泵107输出端分别设置有球阀108。本实用新型中,在水解酸化池和接触氧化池分别填充颗粒填料,水解酸化池与接触氧化池之间可以设置提升泵,在接触氧化池与斜管沉淀池之间设置提升泵,方便污水流动。

水解(酸化)处理方法是一种介于好氧和厌氧处理法之间的方法,和其它工艺组合可以降低处理成本提高处理效率。水解酸化工艺根据产甲烷菌与水解产酸菌生长速度不同,将厌氧处理控制在反应时间较短的厌氧处理第一和第二阶段,即在大量水解细菌、酸化菌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从而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处理奠定良好基础。水解是指有机物进入微生物细胞前、在胞外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微生物通过释放胞外自由酶或连接在细胞外壁上的固定酶来完成生物催化反应。酸化是一类典型的发酵过程,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主要是各种有机酸。接触氧化法是一种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特点的新的废水生化处理法。这种方法的主要设备是生物接触氧化滤池。在不透气的曝气池中装有焦炭、砾石、塑料蜂窝等填料,填料被水浸没,用鼓风机在填料底部曝气充氧,这种方式称为鼓风曝气;空气能自下而上,夹带待处理的废水,自由通过滤料部分到达地面,空气逸走后,废水则在滤料间格自上向下返回池底。活性污泥附在填料表面,不随水流动,因生物膜直接受到上升气流的强烈搅动,不断更新,从而提高了净化效果。生物接触氧化法具有处理时间短、体积小、净化效果好、出水水质好而稳定、污泥不需回流也不膨胀、耗电小等优点。斜管沉淀池是指在沉淀区内设有斜管的沉淀池。组装形式有斜管和支管两种。在平流式或竖流式沉淀池的沉淀区内利用倾斜的平行管或平行管道(有时可利用蜂窝填料)分割成一系列浅层沉淀层,被处理的和沉降的沉泥在各沉淀浅层中相互运动并分离。

污水依次通过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和斜管沉淀池之后,其中部分污泥被去除,进入斜管沉淀池的污泥与污水相互分离之后,通过管式超滤膜进行再次过滤处理,超滤膜,是一种孔径规格一致,额定孔径范围为0.001-0.02微米的微孔过滤膜。在膜的一侧施以适当压力,就能筛出小于孔径的溶质分子,以分离分子量大于500道尔顿、粒径大于2~20纳米的颗粒。超滤膜是最早开发的高分子分离膜之一。经过处理的污水在产水泵的作用下抽入清水池排出即可。在管式超滤膜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可以采用反洗泵将清水池内的清水抽吸进入管式超滤膜,对管式超滤膜进行反洗。

实施例:1:

如图3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处理效率,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在所述的斜管沉淀池104与所述的管式超滤膜106之间设置有中间过滤器109,所述的中间过滤器109内侧设置有多层陶瓷承托板110,在相邻的陶瓷承托板110上方分别填充有吸附材料,所述的陶瓷承托板110为多孔陶瓷制成。将污水通过多层陶瓷承托板之间的吸附材料,在吸附材料的作用下,将污水中的杂质和微生物吸附之后再通过管式超滤膜处理,能够进一步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使其能够达到指定标准。

进一步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陶瓷承托板110为平行排布的4层。通过设置四层陶瓷承托板,在将污水依次通过各层陶瓷承托板之间的吸附材料时,能够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吸附材料依次包括絮凝层111、沉淀层112和2层吸附层113。进一步地,所述的絮凝层111为焦炭和絮凝剂混合形成,其厚度为1-10mm。所述的沉淀层112为无烟煤和竹炭混合形成,其厚度为0.8-1mm。2层所述的吸附层113为椰壳活性炭和/或果壳活性炭形成,所述的吸附层113的厚度为小于150nm。本实施例中,凝絮层、沉淀层和吸附层的厚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设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