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提高污水脱氮效率的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29410发布日期:2018-11-14 01:28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提高污水脱氮效率的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污水处理中的活性污泥法工艺,几乎全部是基于生物的“厌氧、缺氧、好氧”生长代谢理论而实现的,即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在生物池内不同环境下,通过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作用得以去除,实现净化水体的目的。常见的污水处理装置均是以常规污水处理工艺为依托,随着国家对于污水排放标准的进一步严格化,很多污水处理装置的处理出水已经不能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提高污水脱氮效率的污水处理装置。

本申请一种可提高污水脱氮效率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沿污水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在罐体内的:主进水管、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第一兼氧池/第二兼氧池、沉淀池、出水口,所述厌氧池的上游设有前置缺氧池,所述前置缺氧池的上游设有污泥浓缩池;所述沉淀池内的污泥输送至所述污泥浓缩池内,所述第一兼氧池和第二兼氧池的部分回流液分别引入所述污泥浓缩池,所述污泥浓缩池的上清液引入所述缺氧池,所述污泥浓缩池的污泥经所述前置缺氧池进入所述厌氧池;所述第一兼氧池与第二兼氧池交替运行;

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有斜板,所述斜板的下端与所述沉淀池的底板连接,所述斜板的上端与所述沉淀池的第一侧壁连接。

可选的,所述斜板与沉淀池底板的夹角为45-80度。

可选的,所述沉淀池内的污泥通过第一气提管输送至所述前置缺氧池,所述第一气提管延伸至所述沉淀池的下部,所述第一气提管的泥管入口靠近所述沉淀池的第二侧壁。

可选的,在所述沉淀池的下部,所述第一气提管沿所述第二侧壁横向延伸至所述沉淀池的中部,所述泥管入口朝向所述沉淀池的底板。

可选的,所述泥管入口到所述沉淀池底板的距离为10-50cm。

可选的,所述斜板连接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高于所述第一气提管的泥管入口。

可选的,所述第一气提管的泥管入口处连接有喇叭状的环形挡泥筒,所述环形挡泥筒开口小的一端与所述泥管入口连接。

可选的,所述污泥浓缩池的污泥经第二气提管送至所述前置缺氧池。

可选的,还包括清水槽,所述清水槽设置在所述沉淀池与出水口之间,所述沉淀池的上清液经所述清水槽进入所述出水口。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申请设置了两个兼氧池,相当于在aao系统后置了sbr系统,两个兼氧池交替运行的设置,污水处理过程不间断,污泥又可以得到涵养,脱氮除磷效率大幅提升;沉淀池内的斜板可以引导污泥流动,让污泥集中汇聚,提升向污泥浓缩池输送污泥的效率,进入厌氧池的回流污泥硝酸盐浓度大幅降低,大幅提升后续的脱氮除磷效率;在不改变罐体外形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在内部设置斜板,可以引导污泥汇聚,提升污泥沉淀效率,设备改造成本低。通过上述结构,为后续脱磷除氮工序提供充足的污泥,有效提升了污水处理装置的脱氮除磷的效率,保证废水的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可提高污水脱氮效率的污水处理装置的立面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可提高污水脱氮效率的污水处理装置的平面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可提高污水脱氮效率的污水处理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可提高污水脱氮效率的污水处理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其中,1、好氧池;3、缺氧池;4、厌氧池;5、第一兼氧池;6、第二兼氧池;7、主进水管;9、前置缺氧池;10、污泥浓缩池;11、沉淀池;12、清水槽;13、出水口;19、第一气提管;191、环形挡泥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一种可提高污水脱氮效率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沿污水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在罐体内的:主进水管7、厌氧池4、缺氧池3、好氧池1、第一兼氧池5/第二兼氧池6、沉淀池11、出水口13,所述厌氧池4的上游设有前置缺氧池9,所述前置缺氧池9的上游设有污泥浓缩池10;所述沉淀池11内的污泥输送至所述污泥浓缩池10内,所述第一兼氧池5和第二兼氧池6的部分回流液分别引入所述污泥浓缩池10,所述污泥浓缩池10的上清液引入所述缺氧池3,所述污泥浓缩池10的污泥经所述前置缺氧池9进入所述厌氧池4;所述第一兼氧池5与第二兼氧池6交替运行;

所述沉淀池11的底部设有斜板,所述斜板的下端与所述沉淀池11的底板连接,所述斜板的上端与所述沉淀池11的第一侧壁连接。

现有污水处理工艺中,aao(“厌氧-缺氧-好氧”的污水处理工艺,anaerobic-anoxic-oxic)系统一般包括:主进水管7、厌氧池4、缺氧池3、好氧池1、沉淀池11、污泥浓缩池10,具有同步脱氮除磷的作用;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batchreactoractivatedsludgeprocess)系统一般包括:第一兼氧池5、第二兼氧池6、沉淀池11,适用于间歇排放和流量变化较大的场合。

本申请设置了第一兼氧池5、第二兼氧池6这两个兼氧池,相当于在aao系统后置了sbr系统,两个兼氧池交替运行的设置,污水处理过程不间断,污泥又可以得到涵养,脱氮除磷效率大幅提升;斜板可以引导污泥流动,让沉淀池11底的污泥集中汇聚,提升向污泥浓缩池10输送污泥的效率,进入厌氧池4的回流污泥硝酸盐浓度大幅降低,大幅提升后续的脱氮除磷效率;在不改变罐体外形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在内部设置斜板,可以引导污泥汇聚,提升污泥沉淀效率,设备改造成本低。通过上述结构,为后续脱磷除氮工序提供充足的污泥,有效提升了污水处理装置的脱氮除磷的效率,保证废水的处理效果。

可选的,所述斜板与沉淀池11底板的夹角为45-80度。斜板与沉淀池11底板之间的夹角越大,污泥越容易汇聚,但汇聚区域的面积也会变大,不利于提升污泥汇聚效率;相应的,斜板与沉淀池11底板之间的夹角越小,引导污泥的效果越差,但斜板占用底板的面积会变大,留出的污泥汇聚区域就越小,有利于污泥汇聚;因此斜板的倾斜角度也应根据污泥工况进行灵活选择,优选将斜板与沉淀池11底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60度,以便兼顾引导污泥的能力和控制污泥汇聚区域面积的目的,达到最佳的引污泥汇聚效果。

可选的,所述沉淀池11内的污泥通过第一气提管19输送至所述污泥浓缩池10,所述第一气提管19延伸至所述沉淀池11的下部,所述第一气提管19的泥管入口靠近所述沉淀池11的第二侧壁。本申请将现有的压差自流式污泥输送改为气提式;首先,第一气提管19的驱动用气可由已有的兼氧池、好氧池1用曝气系统提供,无需额外设置,改造成本低;其次,相对与现有的压差自流式污泥输送方式,采用第一气提管19可以起到主动驱动污泥的作用,提升污泥输送效率,为后续反应提供足够的污泥,除磷效果提升,确保污水处理效果。另外,斜板设置在第一侧壁处,气提管的泥管入口靠近第二侧壁,两者位于不同的侧壁处;而气提管工作过程容易使附近污泥产生扰动,斜板引导也会加速污泥流动,将两者设置在沉淀池11的不同位置处,可以有效避免流体扰动现象扩散,确保沉淀池11中污泥浓缩过程的正常进行。

可选的,在所述沉淀池11的下部,所述第一气提管19沿所述第二侧壁横向延伸至所述沉淀池11的中部,所述泥管入口朝向所述沉淀池11的底板。即在远离斜板处,将泥管入口尽可能地设置在沉淀池11的中部,扩大第一气提管19的污泥吸收范围,提升第一气提管19的污泥输送效率。

可选的,所述泥管入口到所述沉淀池11底板的距离为10-50cm。根据沉淀池11底污泥的厚度以及污泥的粘稠度,可以灵活选择泥管入口到沉淀池11底板的距离,优选设置为20cm,这样既可以保证污泥的连续输送,又可以使沉淀池11的大多数污泥参与循环,降低污泥残留几率,提升污泥利用率。

可选的,所述斜板连接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高于所述第一气提管19的泥管入口。泥管入口始终处于斜板的引导区域以内,该区域的污泥极易汇聚,可以为第一气提管19提供足够的污泥,增加了单位时间输送到污泥浓缩池10的污泥量,为后续反应提供充足的污泥,提升污水处理装置的除磷脱氮效果。

可选的,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气提管19的泥管入口处连接有喇叭状的环形挡泥筒191,所述环形挡泥筒191开口小的一端与所述泥管入口连接。环形挡泥筒191可以引导远处的污泥向泥管入口流动,扩大第一气提管19吸收污泥的范围,减少沉淀池11的存泥量;同时环形挡泥筒191还可抑制因气提而在沉淀池11中产生的扰动,以免扰动影响出水效果,改进沉淀池11的沉淀效率。

可选的,所述污泥浓缩池10的污泥经第二气提管送至所述前置缺氧池9。即将污泥浓缩池10向前置缺氧池9的污泥输送也改为气提式,驱动用气体由现有的气爆系统提供,污泥输送能耗底,输送效率高。

可选的,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还包括清水槽12,所述清水槽12设置在所述沉淀池11与出水口13之间,所述沉淀池11的上清液经所述清水槽12进入所述出水口13。即沉淀池11沉淀后的上清液先进入清水槽12,然后再由清水槽12进入出水口13排出,清水槽12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放置沉淀池11内的污泥被排出。

为方便理解本申请,下面参照图4所示,介绍一下本申请的主要工作流程:污水从主进水管7进入后,大部分污水送至厌氧池4,然后依次经过缺氧池3、好氧池1、第一兼氧池5或第二兼氧池6、沉淀池11、清水槽12、出水口13,好氧池1中的水出来后,看哪个兼氧池处于运行状态,就进入哪个兼氧池;兼氧池的上清液进入沉淀池11,部分回流液进入污泥浓缩池10;沉淀池11的上清液进入清水槽12,沉淀后的回流污泥经第一气提管19进入污泥浓缩池10;污泥浓缩池10的上清液送至缺氧池3,浓缩后的污泥经第二气提管送至前置缺氧池99,然后再从前置缺氧池99进入厌氧池4。污水经过上述工艺处理后从出水口13排出,污水处理装置中的污泥、回流液等继续参与后续的污水处理过程。沉淀池11内的污泥经第一气提管19进入污泥浓缩池10,污泥浓缩池10内的回流污泥经第二气提管进入前置缺氧池9进行反硝化脱氮,降低回流污泥中的硝酸盐浓度,前置缺氧池9中的回流污泥再进入厌氧池4,较低浓度的硝酸盐会对除磷产生较小的影响,从而保证了系统的除磷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