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水质净化系统及其水质净化的工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53040发布日期:2019-02-22 22:09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道水质净化系统及其水质净化的工艺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生态治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道水质净化系统及其水质净化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在河道中存在着大量的污染物和垃圾,对于漂浮在水面上方的较大杂物,可以采用传统的人工坐船打捞的方法,而对于较小的固体及藻类絮状悬浮物则很难起作用。所以有必要发明一种可以清理河道垃圾、改善水质的河道水质净化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清理河道垃圾、改善水质的河道水质净化系统。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河道水质净化系统,包括进水装置;所述进水装置包括一级提水单元、二级提水单元和初筛单元;所述一级提水单元包括第一泵体、第一输送管;所述二级提水单元包括第二泵体和第二输送管;所述第一输送管的进口端深入河道内,出口端对应设置在初筛单元上方;第一泵体安装在第一输送管的出口端附近,驱动河水从河道内向初筛单元转移;所述第二输送管的进口端延伸至初筛单元内;所述第二泵体安装在第二输送管的出口端附近,驱动河水从初筛单元转移而出。

进一步地,所述初筛单元包括蓄水池和拦网组件;所述拦网组件在高度方向上设置于第一输送管出口端与蓄水池之间;所述拦网组件包括导柱和第一筛网;所述导柱固定安装在蓄水池四周;所述第一筛网边缘处连接设置有滑套;所述滑套与导柱嵌套配合,沿导柱长度方向往复滑动;所述滑套下方设置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套设在导柱上;

所述第一筛网的网面为上凸的伞状结构;所述第一筛网边缘处环向设置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底部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出口,出口下方设置有网兜。

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池外侧包围设置有第一净化池;所述蓄水池侧壁上设置有过滤窗;所述过滤窗倾斜设置,其顶部一侧向蓄水池外侧向外偏转;所述蓄水池中的河水在静压力作用下穿过过滤窗,流动至第一净化池内;所述蓄水池内壁上旋转贴合设置有环形挡板;所述环形挡板上间隔设置有流通孔;所述流通孔的旋转路径与过滤窗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送管出口端的下方设置有滤水装置;所述滤水装置包括集水斗和过滤器;所述集水斗顶部为张口结构,与第二输送管的出口的端对应;所述集水斗底部设置有分水导槽;若干所述分水导槽周向设置在集水斗的底部周围;所述分水导槽远离集水斗的一侧上扬,河水从集水斗底部流出后沿分水导槽抛射而出;若干所述分水导槽的上扬角度互不相同;所述过滤器设置在集水斗下方,对应河水抛射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器包括第二筛网、集污槽、防护壁和第二净化池;所述第二筛网为锥形结构,所述第二净化池设置在第二筛网下方;所述分水导槽内抛射出的河水在下落中穿过第二筛网进入第二净化池内;

所述集污槽环向设置在第二筛网底部外侧;所述防护壁围合设置在集污槽远离第二筛网一侧的上方;所述防护壁倾斜设置,其顶部一侧向远离第二筛网的方向偏离;所述集污槽内嵌设有若干弧形滤框;若干所述弧形滤框首尾相接设置;所述弧形滤框的底部与集污槽底部留有间隔;所述防护壁顶部设置有喷淋头,喷淋头中喷射出的水沿防护壁的壁面流至集污槽内;所述喷淋头进水端连通设置有水管;所述水管的进水端延伸至第二净化池内,由水泵驱动供水。

进一步地,所述筛网由若干片状单元环向拼接而成;所述第二筛网对称中心处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下端配合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驱动转轴旋转;所述第二筛网与转轴之间连接设置有杆件;

所述第二筛网表面向内凹设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环向分布在筛网四周;所述导流槽倾斜设置,上端沿第二筛网旋转方向偏转;所述导流槽与第二筛网锥面母线的夹角为15°~45°。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净化池的侧壁上连通设置有流通管;所述流通管的出口处对应设置在河道上方;所述流通管出口上方安装有试剂盒,试剂盒内放置有生态调节试剂;所述试剂盒为柱状结构,内壁上沿长度方向环向设置有若干插槽;所述插槽内配合嵌设有隔板,将试剂盒内部空间分隔为独立的子空间;所述试剂盒底部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穿过流通管的侧壁延伸至其内部;所述出料口出口处设置有筛板;所述第二净化池内的水流通过流通管时造成管身震动,带动试剂盒同步震动,生态调节试剂在抖动中穿过筛板随流水一起进入河道内。

一种河道水质净化系统的水质净化工艺:

步骤一,第一泵体通过第一输送管将河道中的水抽送至初筛单元内,河道水冲击第一筛网时,第一筛网借助弹簧的缓冲作用,可以使第一筛网避免遭受瞬时的巨大冲击,有效防止拦网组件过载损坏;流水从第一输送管排出后下落穿过拦网组件进入蓄水池内,其中的垃圾杂质在网面上方顺着坡度被水流冲击至边缘处并落入收纳槽内,并在沿收纳槽滚动的过程中掉入网兜中;

步骤二,蓄水池内的水穿过过滤窗进入第一净化池内;与此同时,第二泵体通过第二输送管将蓄水池内的水抽送至集水斗内;河水从第二输送管流出后,顺着集水斗的侧壁流动撞击至缓冲突块上,随后四散沿分液盘的盘面流动至分水导槽内,沿分水导槽抛射而出;若干所述分水导槽的上扬角度互不相同,从而使流水能够充分四散至下方第二筛网的网面上;

步骤三,分水导槽内抛射出的河水在下落中穿过第二筛网后进入第二净化池内;流水内在第二筛网表面被筛下的固体杂质被逐渐推向第二筛网边缘的集污槽内;喷溅到防护壁表面的流水可以顺着倾斜坡度自然向下流动至集污槽内;这些固体杂质最终掉落到弧形滤框中,多余的水则通过滤框表面的滤孔下落至集污槽槽底;所述电机驱动第二筛网旋转,利用转动时的离心力可以更好地促进流水与杂质向集污槽方向移动,移动中的固体杂质随水流移动至附近的导流槽内,随后顺着导流槽就可以快速转移至集污槽内;

步骤四,第二净化池内的水流通过流通管时造成管身震动,带动试剂盒同步震动,盒内的生态调节试剂在抖动中穿过筛板随流水一起进入河道内,伴随着河水过滤的同时对其中的藻类、氮、磷等营养物质进行处理。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种河道水质净化系统,包括进水装置和滤水装置;所述进水装置包括一级提水单元、二级提水单元和初筛单元;所述一级提水单元包括第一泵体、第一输送管;所述二级提水单元包括第二泵体和第二输送管;所述第一输送管的进口端深入河道内,出口端对应设置在初筛单元上方;第一泵体安装在第一输送管的出口端附近,驱动河水从河道内向初筛单元转移;所述第二输送管的进口端延伸至初筛单元内;所述第二泵体安装在第二输送管的出口端附近,驱动河水从初筛单元转移而出;所述滤水装置包括集水斗和过滤器;所述集水斗顶部为张口结构,与第二输送管的出口的端对应;通过一级提水单元和初筛单元配合,有效将将河道中的较大垃圾清理而出;通过滤水装置对经过初筛的河水进行了进一步过滤,将水中的固体杂质清理干净,同时在排回的水中添加生态调节试剂,实现了对河道水质的有效治理。

附图说明

附图1为进水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蓄水池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过滤窗结构细节图;

附图4为集水斗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过滤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滤网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试剂盒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河道水质净化系统,如附图1所示,包括进水装置1;所述进水装置1包括一级提水单元11、二级提水单元12和初筛单元13;所述一级提水单元11包括第一泵体101、第一输送管102;所述二级提水单元12包括第二泵体103和第二输送管104;所述第一输送管102的进口端深入河道内,出口端对应设置在初筛单元13上方;第一泵体101安装在第一输送管102的出口端附近,驱动河水从河道内向初筛单元13转移;所述第二输送管104的进口端延伸至初筛单元13内;所述第二泵体103安装在第二输送管104的出口端附近,驱动河水从初筛单元13转移而出;因为河道水中混杂着各类垃圾和悬浮杂质,所以首先利用一级提水单元11将污水从河道内抽出,通过初筛单元13的筛选来讲较大的垃圾、杂质去除,随后再将经过初步过滤的水通过二级提水单元12输送至后续处理工段。

所述初筛单元13包括蓄水池131和拦网组件133;所述拦网组件133在高度方向上设置于第一输送管102出口端与蓄水池131之间,河道水从第一输送管102排出后下落穿过拦网组件133,其中的垃圾杂质在网面133上方被水流冲击至边缘处;所述拦网组件133包括导柱105和第一筛网106;所述导柱105固定安装在蓄水池131四周;所述第一筛网106边缘处连接设置有滑套107;所述滑套107与导柱105嵌套配合,沿导柱105长度方向往复滑动;所述滑套107下方设置有第一弹簧108,第一弹簧108套设在导柱105上;借助弹簧108的缓冲作用,可以使第一筛网106避免遭受瞬时的巨大冲击,有效防止拦网组件133过载损坏;

所述第一筛网106的网面为上凸的伞状结构,可以引导被拦截而下的垃圾随着坡度移动至第一筛网106边缘;所述第一筛网106边缘处环向设置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底部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出口,出口下方设置有网兜;这些垃圾从第一筛网106的边缘掉落至收纳槽内,并在沿收纳槽滚动的过程中掉入网兜内,工作人员只需要定期更换新网兜即可完成初筛单元13的清理工作。

如附图2和附图3所示,所述蓄水池131外侧包围设置有第一净化池132,第一净化池132内的水可以用来清洗设备,同时作为过滤器22净化功能的补充,提高净化系统的整体工作效率;所述蓄水池131侧壁上设置有过滤窗111;所述蓄水池131中的河水在静压力作用下穿过过滤窗111,其中的固体杂质被筛掉后,流动至第一净化池132内;所述过滤窗111倾斜设置,其顶部一侧向蓄水池131外侧向外偏转,这样可以使蓄水池131内过滤窗131附近被拦截下的固体杂质可以顺着过滤窗的偏转坡度下落至池底,而不会在过滤窗111附近造成堵塞淤积;所述蓄水池131内壁上旋转贴合设置有环形挡板112;所述环形挡板112上间隔设置有流通孔113;所述流通孔113的旋转路径与过滤窗111相对应;通过旋转环形挡板112,就可以控制过滤窗111的开口大小,从而控制第一净化池132内的存水量。

所述第二输送管104出口端的下方设置有滤水装置2;所述滤水装置2包括集水斗21和过滤器22;如附图4所示,所述集水斗21顶部为张口结构,与第二输送管104的出口的端对应,第二输送管104将蓄水池131内的水抽送至集水斗21内;所述集水斗21底部通过连杆115固定安装有分液盘116,所述分液盘116上端中心处设置有缓冲突块117;分液盘116的边缘处设置有分水导槽114;若干所述分水导槽114周向设置在集水斗21的底部周围,即分液盘116的边缘处;所述分水导槽114远离集水斗21的一侧上扬,河水从第二输送管104流出后,顺着集水斗21的侧壁流动撞击至缓冲突块117上,随后四散沿分液盘116的盘面流动至分水导槽114内,沿分水导槽114抛射而出;缓冲突块117的设置可以避免流水直接撞击分液盘116,增强了滤水装置2的整体抗冲击能力;若干所述分水导槽114的上扬角度互不相同,从而使流水能够充分四散至一片较大的区域内;所述过滤器22设置在集水斗21下方,对应河水抛射区域,从而对这些河水进行过滤;该集水斗21通过电机驱动实现回转,从而使分水导槽114的分水效果更好,下落的水流在各区域内更加均匀。

如附图5和附图6所示,所述过滤器22包括第二筛网23、集污槽24、防护壁和第二净化池26;所述第二筛网23为锥形结构,所述第二净化池26设置在第二筛网23下方;所述分水导槽114内抛射出的河水在下落中穿过第二筛网23进入第二净化池26内;经过分水导槽114分流的河水均匀落在第二筛网23表面,流水随后穿过第二筛网23下落至第二净化池26内完成过滤过程。

所述集污槽24环向设置在第二筛网23底部外侧,流水在第二筛网23表面将被筛下的固体杂质等逐渐推向第二筛网23边缘的集污槽24内;所述防护壁围合设置在集污槽24远离第二筛网23一侧的上方,可以有效拦截喷溅起来的水流;所述防护壁倾斜设置,其顶部一侧向远离第二筛网23的方向偏离,喷溅到防护壁表面的流水可以顺着倾斜坡度自然向下流动至集污槽24内;所述集污槽24内嵌设有若干弧形滤框241;若干所述弧形滤框241首尾相接设置;所述弧形滤框241的底部与集污槽24底部留有间隔;被第二筛网23拦截下来的固体杂质落入弧形滤框241内,其中的流水则通过滤框表面的滤孔下落至集污槽24槽底;所述防护壁顶部设置有喷淋头,喷淋头中喷射出的水沿防护壁的壁面流至集污槽24内;所述喷淋头进水端连通设置有水管;所述水管的进水端延伸至第二净化池26内,由水泵驱动供水,从而对防护壁的避免进行清洗,防止部分赃污附着在防护壁表面。

所述第二筛网23由若干片状单元231环向拼接而成,方便组装和局部更换维修;所述第二筛网23对称中心处设置有转轴232;所述转轴232下端配合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驱动转轴旋转,利用转动时的离心力可以更好地促进流水与杂质向集污槽24方向移动,避免网孔堵塞等情况;所述第二筛网23与转轴232之间连接设置有杆件233,起到结构加固的作用;

所述第二筛网23表面向内凹设有导流槽234;所述导流槽234环向分布在第二筛网23四周;所述导流槽234倾斜设置,上端沿筛网旋转方向偏转;因为第二筛网23表面的网孔较多,所以固体杂质在转移过程中很容易卡住,从而使其移动速度大大减慢,严重影响了过滤效率;而加装了导流槽234以后,不同高度范围内的固体杂质可以迅速随水流移动至导流槽234内,随后顺着导流槽234就可以快速转移至集污槽24内,其转移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导流槽234的倾斜方向与图中箭头所示的转动方向对应,可以利用回转的离心力时固体杂质在导流槽234内的转移速度进一步提高;所述导流槽234与第二筛网23锥面母线的夹角为15°~45°,若夹角过小,则每一个导流槽234对应的滤网区域过小,占用的滤网23表面积也较多,会削弱过滤能力;若夹角过大,则固体杂质在导流槽234内的路程太长,不利于过滤效率的提高。

所述第二净化池26的侧壁上连通设置有流通管161;所述流通管161的出口处对应设置在河道上方;同时,可以增设抽水设备将第一净化池132内的水转移至第二净化池26内,一同输送回河道内;如附图7所示,所述流通管161出口上方安装有试剂盒17,试剂盒17内放置有生态调节试剂,如杀藻的硫酸铜粉末、、促进磷沉淀的铁盐和脱氮的石灰等;所述试剂盒17为柱状结构,内壁上沿长度方向环向设置有若干插槽171;所述插槽171内配合嵌设有隔板172,将试剂盒17内部空间分隔为独立的子空间;所述试剂盒17底部设置有出料口173;所述出料口173穿过流通管161的侧壁延伸至其内部;所述出料口173出口处设置有筛板174;所述第二净化池26内的水流通过流通管161时造成管身震动,带动试剂盒17同步震动,生态调节试剂在抖动中穿过筛板174随流水一起进入河道内,这样就可以依靠流通管161的震动响应来实现试剂盒17加料时机的自动控制,节省了自动化设备安装成本和人力。

一种河道水质净化系统的水质净化工艺:

步骤一,第一泵体101通过第一输送管102将河道中的水抽送至初筛单元13内,河道水冲击第一筛网106时,第一筛网106借助弹簧108的缓冲作用,可以使第一筛网106避免遭受瞬时的巨大冲击,有效防止拦网组件133过载损坏;流水从第一输送管102排出后下落穿过拦网组件133进入蓄水池131内,其中的垃圾杂质在网面133上方顺着坡度被水流冲击至边缘处并落入收纳槽内,并在沿收纳槽滚动的过程中掉入网兜中;

步骤二,蓄水池131内的水穿过过滤窗111进入第一净化池132内;与此同时,第二泵体103通过第二输送管104将蓄水池131内的水抽送至集水斗21内;河水从第二输送管104流出后,顺着集水斗21的侧壁流动撞击至缓冲突块117上,随后四散沿分液盘116的盘面流动至分水导槽114内,沿分水导槽114抛射而出;若干所述分水导槽114的上扬角度互不相同,从而使流水能够充分四散至下方第二筛网23的网面上;

步骤三,分水导槽114内抛射出的河水在下落中穿过第二筛网23后进入第二净化池26内;流水内在第二筛网23表面被筛下的固体杂质被逐渐推向第二筛网23边缘的集污槽24内;喷溅到防护壁表面的流水可以顺着倾斜坡度自然向下流动至集污槽24内;这些固体杂质最终掉落到弧形滤框241中,多余的水则通过滤框表面的滤孔下落至集污槽24槽底;所述电机驱动第二筛网23旋转,利用转动时的离心力可以更好地促进流水与杂质向集污槽24方向移动,移动中的固体杂质随水流移动至附近的导流槽234内,随后顺着导流槽234就可以快速转移至集污槽24内;

步骤四,第二净化池26内的水流通过流通管161时造成管身震动,带动试剂盒17同步震动,盒内的生态调节试剂在抖动中穿过筛板174随流水一起进入河道内,伴随着河水过滤的同时对其中的藻类、氮、磷等营养物质进行处理。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