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用于多种物料处理的高效蒸煮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17492发布日期:2019-03-27 11:32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用于多种物料处理的高效蒸煮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煮机,具体是一种适用于鱼粉、肉骨粉、禽内脏、羽毛加工等行业对动物副产品进行蒸煮、水解及干燥的可用于多种物料处理的高效蒸煮机,属于动物副产品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畜牧业大国,畜禽生产总量居世界前列,随着畜禽养殖的迅猛发展,如骨骼、内脏、羽毛等无法直接供人食用的动物副产品随之大量增加,亦或是正常死亡或疫病死亡的动物尸体,通常均需进行无害化处理。

无害化处理方法主要有焚烧法、化制法、掩埋法和发酵法,针对动物副产品过去大多采用焚化法处理,不仅污染环境、而且造成资源的浪费,目前动物副产品的加工主要采用化制法,化制法是指在密闭的高压容器内通过向容器夹层或容器通入高温饱和蒸汽,在干热、压力或高温、压力的作用下处理动物尸体及相关动物产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干化法和湿化法两种,湿化法的处理产物可用于提炼工业用油、制成肉骨粉等产生一定经济效益。

蒸煮机即对动物副产品进行蒸煮和干燥的设备。传统的蒸煮机通常包括固定设置的筒型罐体和设置在罐体内的、由动力驱动的转动搅拌装置,搅拌装置包括搅拌杆和搅拌叶片,高温饱和蒸汽经中空的搅拌杆端部和搅拌叶片循环加热。这种传统结构形式的蒸煮机仅通过搅拌杆端部和搅拌叶片进行加热,由于换热面积较小,必须使用更高温度的热源进行伴热,不仅加热效率较低、进而易造成物料加热不均匀、处理后物料的品质较低,特别是在处理肉骨粉时效率很低,而且难以处理禽内脏等需要精细处理的物料,不能满足动物副产品综合利用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用于多种物料处理的高效蒸煮机,具有更大的换热面积,能够在实现较高的加热效率的前提下保证物料蒸煮干燥的均匀性,特别适用于动物副产品的加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可用于多种物料处理的高效蒸煮机包括罐体和转子搅拌装置;

所述的罐体是横置的密闭筒型结构,罐体顶部设有与罐体的内腔贯通的集气罩,集气罩上设有排风机,罐体的前端上部设有进料口,罐体的后端底部设有出料口;

所述的转子搅拌装置包括加热管和搅拌驱动机构;

加热管沿罐体的轴向方向设置在罐体内部,加热管包括中心加热管、内加热层、外加热层和层间支撑连接管;中心加热管与罐体同轴设置,中心加热管的前后两端通过贯穿至罐体外部的安装轴端及轴承座架设安装在罐体上,安装轴端包括位于中心加热管前端的主动轴端和位于中心加热管后端的从动轴端,从动轴端内设有沿其轴向方向设置的热源介质输入口和热源介质输出口,中心加热管内部设有将中心加热管内腔分隔为热源介质输入部分和热源介质输出部分两部分的隔板,中心加热管的热源介质输入部分与从动轴端的热源介质输入口连通连接、中心加热管的热源介质输出部分与从动轴端的热源介质输出口连通连接;内加热层沿中心加热管的径向方向至少设置为一层,每层内加热层包括多根围绕中心加热管周向均布设置的内层加热管;外加热层包括多根围绕中心加热管周向均布设置的外层加热管,外层加热管的外表面上还设有沿其径向方向凸出设置的刮板结构、且多根外层加热管上的刮板结构的连线自前向后呈螺旋线结构;层间支撑连接管设置为多件、沿中心加热管径向方向设置在中心加热管与内加热层和外加热层之间,层间支撑连接管包括位于中心加热管的热源介质输入部分上的前支撑连接管和位于中心加热管的热源介质输出部分上的后支撑连接管,前支撑连接管和后支撑连接管分别与中心加热管、内层加热管和外层加热管贯通连接形成封闭的热源介质流通通道;

搅拌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变速箱,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变速箱的输入轴连接,变速箱的输出轴与主动轴端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方案,外层加热管的长度尺寸及外径尺寸大于内层加热管的长度尺寸及外径尺寸。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方案,出料口上设有可启闭的排料控制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可用于多种物料处理的高效蒸煮机的加热管采用沿罐体的轴向方向设置在罐体内部的中心加热管、内加热层和外加热层,每层内加热层包括多根围绕中心加热管周向均布设置的内层加热管、外加热层包括多根围绕中心加热管周向均布设置的外层加热管,且中心加热管、内层加热管和外层加热管之间通过层间支撑连接管贯通连接形成封闭的热源介质流通通道,因此内层加热管和外层加热管的设置大大增加了换热面积,能够在实现较高的加热效率的前提下保证物料蒸煮干燥的均匀性;由于外层加热管的外表面上还设有沿其径向方向凸出设置的刮板结构、且多根外层加热管上的刮板结构的连线自前向后呈螺旋线结构,因此加热管整体在罐体内部旋转过程中刮板结构推动动物副产品物料进行一边后移一边旋转的螺旋输送,实现更好的搅拌效果,特别适用于动物副产品的加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加热管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中:1、罐体,11、集气罩,12、进料口,13、出料口,2、转子搅拌装置,21、加热管,211、中心加热管,212、内层加热管,213、外层加热管,214、刮板结构,215、层间支撑连接管,22、安装轴端,221、主动轴端,222、从动轴端,23、搅拌驱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以下以图1的右侧方向为前方进行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可用于多种物料处理的高效蒸煮机包括罐体1和转子搅拌装置2。

所述的罐体1是横置的密闭筒型结构,罐体1顶部设有与罐体1的内腔贯通的集气罩11,集气罩11上设有排风机,罐体1的前端上部设有进料口12,罐体1的后端底部设有出料口13。

所述的转子搅拌装置2包括加热管21和搅拌驱动机构23;

加热管21沿罐体1的轴向方向设置在罐体1内部,如图2所示,加热管21包括中心加热管211、内加热层、外加热层和层间支撑连接管215;中心加热管211与罐体1同轴设置,中心加热管211的前后两端通过贯穿至罐体1外部的安装轴端22及轴承座架设安装在罐体1上,安装轴端22包括位于中心加热管211前端的主动轴端221和位于中心加热管211后端的从动轴端222,从动轴端222内设有沿其轴向方向设置的热源介质输入口和热源介质输出口,中心加热管211内部设有将中心加热管211内腔分隔为热源介质输入部分和热源介质输出部分两部分的隔板,中心加热管211的热源介质输入部分与从动轴端222的热源介质输入口连通连接、中心加热管211的热源介质输出部分与从动轴端222的热源介质输出口连通连接;内加热层沿中心加热管211的径向方向至少设置为一层,每层内加热层包括多根围绕中心加热管211周向均布设置的内层加热管212;外加热层包括多根围绕中心加热管211周向均布设置的外层加热管213,外层加热管213的外表面上还设有沿其径向方向凸出设置的刮板结构214、且多根外层加热管213上的刮板结构214的连线自前向后呈螺旋线结构;层间支撑连接管215设置为多件、沿中心加热管211径向方向设置在中心加热管211与内加热层和外加热层之间,层间支撑连接管215包括位于中心加热管211的热源介质输入部分上的前支撑连接管和位于中心加热管211的热源介质输出部分上的后支撑连接管,前支撑连接管和后支撑连接管分别与中心加热管211、内层加热管212和外层加热管213贯通连接形成封闭的热源介质流通通道;

搅拌驱动机构23包括驱动电机和变速箱,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变速箱的输入轴连接,变速箱的输出轴与主动轴端221连接。

本可用于多种物料处理的高效蒸煮机的工作原理:启动搅拌驱动机构23的驱动电机,变速箱即通过主动轴端221带动加热管21整体在罐体1内部旋转,将动物副产品物料自进料口12送入罐体1,打开从动轴端222的热源介质输入口后热源介质(饱和水蒸气或者导热油)即经热源介质输入口进入中心加热管211内部的热源介质输入部分、经层间支撑连接管215的前支撑连接管进入内层加热管212和外层加热管213、再经层间支撑连接管215的后支撑连接管进入热源介质输出口回流,热源介质流动过程中释放热量对动物副产品物料进行蒸煮。蒸煮过程中产生的污蒸汽由集气罩11进行收集、并通过排风机排出罐体1。加热管21整体在罐体1内部旋转过程中刮板结构214推动动物副产品物料进行一边后移一边旋转的螺旋输送,实现更好的搅拌效果。动物副产品物料后移过程中完成蒸煮、并被推送至出料口13排出罐体1。

根据对动物副产品物料蒸煮换热过程的计算,为了实现位于内加热层和外加热层之间的物料、或者内加热层与中心加热管211之间的物料达到相同的蒸煮效果,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方案,外层加热管213的长度尺寸及外径尺寸大于内层加热管212的长度尺寸及外径尺寸。

为了实现更好的蒸煮效果、防止热量损失,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方案,出料口13上设有通过液压控制启闭的排料控制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