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蓝藻治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75365发布日期:2018-12-14 22:32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蓝藻治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环境治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蓝藻治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而相关的污水治理(如:截污、生产污水达标排放)工作相对滞后的情形下,由于水中含有氮磷等元素导致湖泊、水库、江河与池塘的蓝藻大量繁殖而形成水华,不仅破坏湖泊景观,还使水体含氧量降低有些蓝藻释放的毒素,严重破坏水体生态系统,造成鱼、虾等水生生物死亡,甚至黑臭,使水体的利用价值降低,以至于影响到人们的饮水安全,危及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现有一种蓝藻治理方法,通过高压水枪喷射、船运喷洒等方式向受污染水体中投入大量的菌种,菌种会快速扩散到蓝藻细胞表面,并渗透到细胞内部破坏细胞功能性蛋白基团,使细胞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细胞正常代谢终止,最终控制蓝藻生长。

然而,传统的蓝藻治理方法普遍不智能,一方面,通过高压水枪喷射、船运喷洒等方式投放菌种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操作工艺难度较高,可行性较低;另一方面,通过高压水枪喷射、船运喷洒等方式投放菌种不能保证该菌种能够均匀投放至受污染水体,从而导致在蓝藻治理的过程中无法完全根治蓝藻污染,时隔不久又会死灰复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蓝藻治理系统,旨在解决传统的蓝藻治理方法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操作工艺难度较高,可行性较低,而且不能保证菌种能够均匀投放至受污染水体,从而导致在蓝藻治理的过程中无法完全根治蓝藻污染,时隔不久又会死灰复燃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蓝藻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菌种培养模块,用于培养氨氮菌种,以去除受污染水体的污染物;

至少一个增氧模块,均匀固定于所述受污染水体表面,用于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以及

菌种运输模块,一端与所述菌种培养模块连通,另一端延伸至与所述增氧模块对应的投放点,用于投放所述氨氮菌种;

所述菌种运输模块延伸至所述各个增氧模块的运输距离一致。

更进一步的,所述菌种运输模块,包括:

总运输子模块,一端与所述菌种培养模块连通,另一端与支流运输子模块连通,用于运输所述氨氮菌种;

至少一个支流运输子模块,一端与所述总运输子模块连接,另一端与分流运输子模块连通,用于运输所述氨氮菌种;以及

至少一个分流运输子模块,一端与所述支流运输子模块连接,另一端通过等距离管道延伸至所述增氧模块,用于运输所述氨氮菌种。

更进一步的,所述支流运输子模块还包括:控制阀门,以控制所述氨氮菌种的运输量。

更进一步的,所述总运输子模块由一个高扬程泵提供运输动力。

更进一步的,所述菌种培养模块还包括:计量子模块,用于确认所述氨氮菌种的投放量。

更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取样检测子模块,用于对所述受污染水体进行取样检测。

更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于所述受污染水体上游的增氧模块数量多于下游的数量。

更进一步的,所述增氧模块可以是悬浮式增氧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增氧模块均匀固定于受污染水体的表面,通过菌种运输模块将培养具有抑制蓝藻生长繁殖效果的氨氮菌种投放至该增氧模块所处的位置,由于菌种运输模块伸至各个增氧模块的运输距离一致,从而使得各个增氧模块菌种投放点所投放的数量相一致,进而保证菌种能够均匀投放至受污染水体,从而全面控制受污染水体的蓝藻生长,进而根治蓝藻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蓝藻治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增氧模块的布局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增氧模块的布局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菌种运输模块的布局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菌种运输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流运输子模块的布局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流运输子模块的布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蓝藻治理系统,增氧模块均匀固定于受污染水体的表面,通过伸至各个增氧模块的运输距离一致的菌种运输模块将菌种均匀投放至受污染水体,从而全面控制受污染水体的蓝藻生长,进而根治蓝藻污染。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蓝藻治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菌种培养模块110,用于培养氨氮菌种,以去除受污染水体的污染物。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菌种培养模块可以是不锈钢培养罐。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氨氮菌种可以是硝化菌株亚硝酸菌属、硝酸菌属组成的菌剂,氨氮菌种可以达到抑制蓝藻生长即可,具体不做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氨氮菌种分别在自来水菌种培养模块和受污染湖水菌种培养模块中进行初代菌种的培养,培养过程中根据菌种生长环境需要,适宜调节曝气效率,PH值,添加养料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化实施例,菌种培养模块110还包括计量子模块,用于确认所述氨氮菌种的投放量。

至少一个增氧模块120,均匀固定于所述受污染水体表面,用于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增氧模块是一种通过电动机或柴油机等动力源驱动工作部件,使空气中的氧气迅速转移到养殖水体的设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化实施例,该增氧模块可以是悬浮式增氧机,由于悬浮式增氧机悬浮与受污染水体表面,当菌种投放于。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各个受污水体的湖面面积大小不一致,在选择增氧模块120数量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达到全面覆盖受污染水体表面即可,具体不做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均匀可以是根据增氧模块120的增氧辐射范围,通过几何运算的方法将增氧辐射范围均匀覆盖至受污水体表面,如图2所示,从而保障持续有效的给污染水体进行补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可以是通过塑料绳的方式进行固定,也可以通过钢丝的方式进行固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达到固定增氧模块120即可,具体不做限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固定于受污染水体上游的增氧模块数量多于下游的数量,如图3所示,由于在投放菌种的过程中,上游菌种会随着水体的流动至下游,通过减少下游增氧模块的的数量,从而可以在保证菌种能全面覆盖受污染水体的前提下,减少蓝藻治理系统的投入成本。

菌种运输模块130,一端与所述菌种培养模块连通,另一端延伸至与所述增氧模块对应的投放点,用于投放所述氨氮菌种。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菌种运输模块可以是不锈钢运输管道。所述菌种运输模块延伸至所述各个增氧模块的运输距离一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存在多个增氧模块时,通过控制所述菌种运输模块延伸至所述各个增氧模块的运输距离一致,如图4所示,从而使得各个增氧模块菌种投放点所投放的数量相一致,保证菌种投放的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增氧模块均匀固定于受污染水体的表面,通过菌种运输模块将培养具有抑制蓝藻生长繁殖效果的氨氮菌种投放至该增氧模块所处的位置,由于菌种运输模块伸至各个增氧模块的运输距离一致,从而使得各个增氧模块菌种投放点所投放的数量相一致,进而保证菌种能够均匀投放至受污染水体,从而全面控制受污染水体的蓝藻生长,进而根治蓝藻污染。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菌种运输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总运输子模块131,一端与所述菌种培养模块连通,另一端与支流运输子模块连通,用于运输所述氨氮菌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化实施例,该总运输子模块131仅由一个高扬程泵提供运输动力,通过一个高扬程泵提供运输动力,从而降低蓝藻治理系统的操作工艺难度,增加其可行性。

至少一个支流运输子模块132,一端与所述总运输子模块连接,另一端与分流运输子模块连通,用于运输所述氨氮菌种。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受污染水体表面的形状大小不一,当受污染水体表面设置有若干个投放点时,将处于同一圆上的投放点划分至同一支流运输子模块,并将支流运输子模块延伸至该圆心上,如图6所示,从而保证处于同一圆上的投放点通过同一支流运输子模块运输菌种的均匀性。

本领域的工作人员应当理解,如图6所示的支流运输子模块仅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其中的一种,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做限制,以达到菌种投放的均匀性即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化实施例,支流运输子模块132上设置有控制阀门,通过控制阀门可以控制每一个支流运输子模块132的运输量,从而实现各个支流运输子模块132投放菌种数量的控制,保证菌种投放的均匀性。

至少一个分流运输子模块133,一端与所述支流运输子模块连接,另一端通过等距离管道延伸至所述增氧模块,用于运输所述氨氮菌种。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分流运输子模块通过在该同一圆上的圆心铺设至投放点上,如图7所示,以保证各个投放点投放菌种的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菌种运输模块划分成总运输子模块、支流运输子模块以及分流运输子模块,使得菌种通过同一支流运输子模块所投放的数量相一致,保证了菌种投放的均匀性。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增氧模块均匀固定于受污染水体的表面,通过菌种运输模块将培养具有抑制蓝藻生长繁殖效果的氨氮菌种投放至该增氧模块所处的位置,由于菌种运输模块伸至各个增氧模块的运输距离一致,从而使得各个增氧模块菌种投放点所投放的数量相一致,进而保证菌种能够均匀投放至受污染水体,从而全面控制受污染水体的蓝藻生长,进而根治蓝藻污染。同时,通过减少下游增氧模块的的数量,从而可以在保证菌种能全面覆盖受污染水体的前提下,减少蓝藻治理系统的投入成本;通过一个高扬程泵提供运输动力,从而降低蓝藻治理系统的操作工艺难度,增加其可行性;通过控制阀门可以控制每一个支流运输子模块132的运输量,从而实现各个支流运输子模块132投放菌种数量的控制,保证菌种投放的均匀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