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景观式复合生化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11298发布日期:2018-12-25 20:48阅读:571来源:国知局
生态景观式复合生化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净化处理,特别是指一种生态景观式复合生化池。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工业的加速发展,环保问题(特别是城市污水处理)已成为研究热点。然而随着大量的生活与工业污水流入江河、湖泊或地下水中,给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对渔业用水、生活用水等产生影响。城市污水污染已成为制约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国家对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也愈发严格。越来越多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排放标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排放标准,即使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TN≤15mg/L)标准,出水仍未达到《地表水分类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的Ⅳ类水标准(TN≤1.5mg/L),排入Ⅳ类水中,也需要10倍左右的Ⅳ类水予以补充,才能保证Ⅳ类水体的污染物浓度值在范围内。在北方地区城市的河湖实际上已没有补充水源,因此按照现有的污水厂排放标准很难保证地表水不恶化。因此,对现有的污水处理厂出水进行深度处理,使其达到可再生利用的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文献报道的深度处理工艺主要集中在人工湿地、曝气生物滤池及沙滤、混凝沉淀、膜工艺等技术手段,通过不同的工艺条件,出水主要指标基本达到Ⅳ类水标准。人工湿地技术工艺简单、操作便利、运行费用低、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能够有效地去除N、P元素,从而降低出水水质。人工湿地是利用人工筑成的水池或沟槽,在其内部填充基质、种植水生植物,在其底部铺设防渗漏的防水层,利用基质、植物、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净化污水。按照污水的流动方式,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但该工艺技术占地面积相对于其他深度处理工艺较大,限制了其在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中的应用。

污水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处理法。生物处理法是城镇污水处理的主要方法。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污水中有机物的一种方法。生化池是生物处理法的重要工艺单元,目前,大多数生化池为敞口式的结构,处理污水的同时由于污水水流强烈翻动及曝气过程产生较强臭气扩散到空气中,影响到周边的环境;其次污水的颜色影响了整个污水处理厂的景观,因此对生化池的改造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景观式复合生化池,不仅能够有效地隔绝了臭味的扩散,而且节约了占地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技术构思是:

生态景观式复合生化池,包括连接有进水管的生化池、二沉池、人工湿地,所述的生化池的出水接二沉池的输入端,二沉池的出水接人工湿地的输入端;生化池上表面盖设有顶盖,人工湿地设置于顶盖上表面,顶盖上设有与生化池内部连通的排气管及检修口,排气管的输出接臭气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构思还有:

为增加人工湿地的出水富氧,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人工湿地的出水接设置于其外部的跌水单元。

跌水单元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增加人工湿地的出水富氧,其结构方式优选采用如下方式,所述的跌水单元设于人工湿地外侧且呈同心环式分布。关于跌水单元的结构设计属于现有技术,例如申请人在专利号为201510557143.7的专利文件所表述的关于跌水单元的技术构造,申请人在此对其结构不再赘述。

为满足二沉池的出水能够顺利进入人工湿地,优选的技术方案是,二沉池的出水通过泵及管路接人工湿地的输入端。

为满足人员检修以及对设备维护的需要,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人工湿地一侧及上部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阶梯。

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输出”、“输入”、“上表面”、“外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输出端及输入端可以采用与相应设备适配的管路,因其属于现有技术,申请人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污水由进水管进入生化池进行生化处理,生化池中的气体由排气管集中排出并可输送到臭气处理装置进行除臭处理。生化池处理后的污水输出至二沉池,经过沉淀处理后,由二沉池输出并经由泵及管路输送至人工湿地的输入端,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输出至其外侧的跌水单元中,并自内向外依次跌流至最外层的跌水单元,最后由最外层跌水单元的出水口流出。

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1、本实用新型采用纵向叠置的生化池及人工湿地的结构设计,在满足二者功能的同时,通过对空间的合理利用有效减少了占地面积,同时改善了景观。

2、生化池上表面盖设顶盖的结构设计,并辅助以排气管及与之连接的臭气处理装置,有效改善了生化池臭气难于处理的现状,

3、跌水单元的结构设计,使人工湿地的出水能够进一步实现富氧,有利于江、河、湖泊中微生物的生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为在满足对于附图要求的前提下更为清楚地显示附图中各零部件的构造,申请人在图1中未画出人工湿地上部的阶梯。

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生化池;2、顶盖;3、二沉池;4、泵;5、人工湿地进水管;6、人工湿地出水管;7、跌水单元;8、人工湿地;9、阶梯;10、排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记载的内容为准,任何依据说明书所做出的等效技术手段替换,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如图示,其中包括连接有进水管的生化池1、二沉池3、人工湿地8,所述的生化池1的出水接二沉池3的输入端,二沉池3的出水接人工湿地8的输入端;生化池1上表面盖设有顶盖2,人工湿地8设置于顶盖2上表面,顶盖2上设有与生化池1内部连通的排气管10及检修口,排气管10的输出接臭气处理装置。

所述的人工湿地出水管6接设置于其外部的跌水单元7。

所述的跌水单元7设于人工湿地8外侧且呈同心环式分布。

二沉池3的出水通过泵4及管路接人工湿地进水管5。

人工湿地8一侧及上部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阶梯9。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