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污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4817发布日期:2018-12-11 20:23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污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高效污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有些房屋、低层建筑、别墅、旅游区等污水排放相对分散的地区仍缺乏污水接收处理系统,主要原因是建设污水处理站成本及污水处理设备维护运行费用均较高,另外,铺设长距离的市政管道施工较难、费用较高。

但是不经过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将会造成环境污染,不符合现在日益严厉的环保要求。

经检索,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CN201720056986.3,公开了一种混合型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有并排设置的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第二沉淀池的右侧设置有生物降解池,生物降解池的顶部设置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转轴,转轴上连接有若干个加热丝,生物降解池的右侧设置有紫外线消毒池,紫外线消毒池的右侧设置有石英砂过滤池,石英砂过滤池的右侧设置有活性炭过滤池,活性炭过滤池的右侧设置有无纺布过滤池,无纺布过滤池的右侧设置有清水池。使用时污水先经过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沉降,去掉颗粒性的杂质,之后进入到生物降解池进行发酵,让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充吸收,之后进入到紫外线消毒池中进行消毒,最后进行过滤,可以充分去掉污水中的杂质,处理效果好,使用成本低。

但是其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设备需要占用较大的占地面积,处理能力有限和处理效果一般等。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高效污水处理设备,致力于解决前述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高效污水处理设备,从前往后依次设有沉淀池、净化池一、净化池二、精滤池、消毒池及缓冲池,进水泵的末端位于沉淀池内,沉淀池内设有挡坝与挡堰,净化池一与沉淀池之间通过水阀一连接,净化池一内设有填料层,填料层内放置有活性污泥,净化池一与净化池二之间设有溢流墙一,净化池二中设有陶粒层,陶粒层放置有生物菌,净化池二与精滤池之间设有供水泵,精滤池内设有复合过滤机构,精滤池与消毒池之间通过水阀二相连接,消毒池内设有至少一组紫外线消毒器,消毒池与缓冲池之间设有溢流墙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挡堰位于沉淀池内靠近进水泵的一侧,挡堰安装在沉淀池内,挡堰的两端和底部分别与沉淀池的侧壁和底部固定连接,且挡堰的高度低于沉淀池内液面的高度,挡坝安装在沉淀池内远离进水泵的一侧,挡坝的两端均与沉淀池的侧壁固定连接,且挡坝的底部与沉淀池的底部设有一定的间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气泵,气泵的出口连接有导气支管,导气支管的末端位于净化池二内的底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导气支管的数量为多根,且相互之间并联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导气支管的位于净化池二内的末端设置有气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水阀一位于沉淀池的侧壁的中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供水泵的入口位于净化池二的底部,供水泵的出水口位于精滤池的顶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复合过滤机构从上往下依次设有粗砂滤层、第一滤板、细砂滤层、第二滤板、超细砂滤层和第三滤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水阀二位于精滤池的侧壁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设备简单高效,运行成本低廉,对污水具有很好的净化效果,非常适合在污水排放分散的地区使用。另外,挡坝与挡堰的设计,可以加快沉淀池的沉淀速度,提高沉淀池的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中,1-沉淀池,1a-挡堰,1b-挡坝,1c-堆料盘,2-净化池一,2a-填料层,3-净化池二,3a-陶粒层,3b-气泵,4-供水泵,5-精滤池,5a-粗砂滤层,5b-第一滤板,5c-细砂滤层,5d-第二滤板,5e-超细砂滤层,5f-第三滤板,6-消毒池,6a-紫外线消毒器,7-缓冲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艺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如图1所示,一种高效污水处理设备,从前往后依次设有沉淀池1、净化池一2、净化池二3、精滤池5、消毒池6及缓冲池7。

进水泵的末端位于沉淀池1内,进水泵将待处理的污水泵入沉淀池1内,污水中的漂浮物会逐渐堆积在沉淀池1的液面上形成浮壳,当浮壳形成一定的厚度时,使用漏勺等工具将沉淀池1表面堆积的浮壳捞取即可。而污水中的密度较大的固态物会沉积在沉淀池1的底部形成淤泥。沉淀池1可以去除污水中的脂肪和颗粒等固态不溶于水的较大的杂物。

当进水泵将待处理的污水泵入沉淀池1内时,从进水泵的末端进入沉淀池1内的污水具有较大的流速,会对沉淀池1内的污水产生较大的扰动,不利于沉淀池1内浮壳的堆积或者淤泥的沉淀。为了降低进水泵对沉淀池1的污水的扰动,沉淀池1内还设有挡坝1b与挡堰1a,挡堰1a位于沉淀池1内靠近进水泵的一侧,挡堰1a安装在沉淀池1内,挡堰1a的两端和底部分别与沉淀池1的侧壁和底部固定连接,且挡堰1a的高度低于沉淀池1内液面的高度。挡坝1b安装在沉淀池1内远离进水泵的一侧,挡坝1b的两端均与沉淀池1的侧壁固定连接,且挡坝1b的底部与沉淀池1的底部设有一定的间隙,挡坝1b与挡堰1a之间设有供水体穿过的通道。

净化池一2与沉淀池1之间通过水阀一连接,水阀一位于沉淀池1的侧壁的中部,能够避免沉淀池1液面上的浮壳或者底部堆积的淤泥进入水阀一内堵塞水阀一或者流入净化池一2中。

净化池一2内设有填料层2a,填料层2a内放置有活性污泥,活性污泥能够对污水进行厌氧消化处理,将污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讲解。

净化池一2与净化池二3之间设有溢流墙一,位于净化池一2内的污水翻越过溢流墙后进入净化池二3中。

净化池二3中设有陶粒层3a,陶粒层3a放置有生物菌,生物菌在陶粒之间生成生物膜,生物膜中的微生物会分解大部分的有机物。通过净化池一2与净化池二3的双重作用,能够有效的去除污水中的大部分的有机物。

净化池二3与精滤池5之间设有供水泵4,供水泵4的入口位于净化池二3的底部,供水泵4的出水口位于精滤池5的顶部。

精滤池5内设有复合过滤机构,复合过滤机构从上往下依次设有粗砂滤层5a、第一滤板5b、细砂滤层5c、第二滤板5d、超细砂滤层5e和第三滤板5f,通过具有多层砂滤层的复合过滤机构的过滤作用,进一步的去除污水中的固态悬浮物质。

精滤池5与消毒池6之间通过水阀二相连接,水阀二位于精滤池5的侧壁的底部,通过精滤池5过滤后的污水通过水阀二进入消毒池6内。消毒池6内设有至少一组紫外线消毒器6a,紫外线消毒器6a过滤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消毒杀菌。污水经过多重过滤处理及消毒处理后,能够得到满足排放标准的清水。

消毒池6与缓冲池7之间设有溢流墙二,经过消毒池6消毒处理后的清水进入缓冲池7中,经检验合格后排放至外界。

进一步的,还包括气泵3b,气泵3b的出口连接有导气支管,导气支管的末端位于净化池二3内的底部,通过气泵3b将空气泵3b入净化池二3内,保持净化池二3内的氧气含量,使净化池二3内的微生物保持较高的活性,确保净化池二3的净化效果。为了使气泵3b泵入净化池二3内的空气尽可能多的与净化池二3内的污水进行接触,导气支管的数量为多根,且相互之间并联连接。进一步的,导气支管的位于净化池二3内的末端设置有气帽,空气通过气帽进入净化池二3内时会被分割成多个细密的气泡,这些气泡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会与净化池二3内的污水进行充分的接触,有利于净化池二3内的微生物获得更多更充足的氧气,提高气泵3b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沉淀池1中容易堆积水体中的沉淀物,需要定期清理,因此沉淀池1的底部放置有堆料盘1c,可以定期将堆料盘1c取出清理,并更换干净的堆料盘1c,实现了对沉淀池1的快速处理。

本实用新型中,设备简单高效,运行成本低廉,对污水具有很好的净化效果,非常适合在污水排放分散的地区使用。另外,挡坝1b与挡堰1a的设计,可以加快沉淀池1的沉淀速度,提高沉淀池1的使用效率。

上面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