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焚烧炉渣综合处理湿式铁砂回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0162发布日期:2019-02-15 19:44阅读:5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垃圾焚烧炉渣综合处理湿式铁砂回收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垃圾焚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垃圾焚烧炉渣综合处理湿式铁砂回收器。



背景技术:

垃圾焚烧即通过适当的热分解、燃烧、熔融等反应,使垃圾经过高温下的氧化进行减容,成为残渣或者熔融固体物质的过程。垃圾焚烧后产生大量的炉渣,炉渣中会存在粒径较大的不可燃烧物,将炉渣通过输送机输送进入可转动的分离滚笼筛,分离滚笼筛转动将粒径较小的炉渣通过筛孔分离出来,去除粒径较大的不可燃烧物。经过筛选分离处理后的炉渣中含有大量铁砂,如果不加以回收利用,无法直接用作制砖机的原料,也是对铁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垃圾焚烧炉渣综合处理湿式铁砂回收器,能够将含有废液中的铁砂回收利用,实现铁资源的循环利用,更加环保。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垃圾焚烧炉渣综合处理湿式铁砂回收器,包括两个左右对称设置的矩形废液池,两个废液池互相连通,左侧废液池的左侧设有进液口,右侧废液池的右侧设有出液口,两个废液池的上方均设有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包括主动滚筒和从动滚筒,主动滚筒和从动滚筒之间经水平的输送带相连,所述输送带横跨对应废液池的前后两侧,位于上侧的输送带和下侧的输送带之间对应设有条状磁铁,磁铁的轴线与输送带的轴线平行,与所述输送带相对应的位置设有收集箱,收集箱顶部设有铁砂进口,所述输送带的输出端位于铁砂进口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将含有铁砂的废液通过进液口通入左侧的废液池,根据连通器原理,废液会慢慢流入右侧的废液池,主动滚筒转动,带动输送带传动,磁铁将废液中的铁砂吸到下侧的输送带上,输送带移动,将铁砂送到铁砂进口,由于输送带的输出端没有了磁铁的吸力,铁砂自动落进收集箱。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将含有废液中的铁砂回收利用,实现铁资源的循环利用,更加环保;两个废液池上的输送带同时传动,对废液中的铁砂进行两次回收处理,回收效率更高。

为了避免铁砂落到收集箱外,保证铁砂进入收集箱,所述磁铁靠近收集箱的一端位于铁砂进口的上方。

为了确保铁砂被吸到输送带的中部位置,所述磁铁的左侧与输送带的左侧的距离等于磁铁的右侧与输送带的右侧的距离。

为了便于控制两个废液池内废液的连通,所述两个废液池的侧面经连接管一相连通,连接管一上设有通断阀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两个废液池的底部经连接管二相连通,连接管二上设有循环泵和通断阀二。输送带送出部分铁砂后,打开循环泵和通断阀二,将右侧废液池中的废水再抽入左侧废液池,继续对铁砂进行回收,提高铁砂回收效率。

为了延长输送带上吸附铁砂的行程,提高铁砂回收效率,所述输送带轴线与废液池的宽边相倾斜。

为了便于将装满铁砂的收集箱运走,所述收集箱的底部设有滚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A向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其中,1废液池,2进液口,3出液口,4主动滚筒,5从动滚筒,6输送带,7磁铁,8收集箱,9连接管一,10通断阀一,11连接管二,12通断阀二,13循环泵,14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为一种垃圾焚烧炉渣综合处理湿式铁砂回收器,包括两个左右对称设置的矩形废液池1,两个废液池1互相连通,左侧废液池1的左侧设有进液口2,右侧废液池1的右侧设有出液口3,两个废液池1的上方均设有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包括主动滚筒4和从动滚筒5,主动滚筒4和从动滚筒5之间经水平的输送带6相连,输送带6横跨对应废液池1的前后两侧,位于上侧的输送带6和下侧的输送带6之间对应设有条状磁铁7,磁铁7的轴线与输送带6的轴线平行,与输送带6相对应的位置设有收集箱8,收集箱8顶部设有铁砂进口,输送带6的输出端位于铁砂进口的上方。磁铁7靠近收集箱8的一端位于铁砂进口的上方。磁铁7的左侧与输送带6的左侧的距离等于磁铁7的右侧与输送带6的右侧的距离。两个废液池1的侧面经连接管一9相连通,连接管一9上设有通断阀一10。两个废液池1的底部经连接管二11相连通,连接管二11上设有循环泵13和通断阀二12。输送带6轴线与废液池1的宽边相倾斜。收集箱8的底部设有滚轮14。

本装置工作时,将含有铁砂的废液通过进液口2通入左侧的废液池1,根据连通器原理,废液会慢慢流入右侧的废液池1,主动滚筒4转动,带动输送带6传动,磁铁将废液中的铁砂吸到下侧的输送带6上,输送带6移动,将铁砂送到铁砂进口,由于输送带6的输出端没有了磁铁7的吸力,铁砂自动落进收集箱8。本装置的优点在于,能够将含有废液中的铁砂回收利用,实现铁资源的循环利用,更加环保;两个废液池上的输送带同时传动,对废液中的铁砂进行两次回收处理,回收效率更高。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