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布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49044发布日期:2019-04-20 02:26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转布水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装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旋转布水器。



背景技术:

厌氧反应器是在污水处理中生物处理法应用的装备之一,而布水器又是反应器中关键的部件之一,在反应器中兼具布水和搅拌功能,决定反应器的进水方式,影响这反应器内混合物的床层流态和反应器内的传质,因此布水器布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反应器内的容积效能。

布水器按照液体流动方式分为静态和动态布水器,顾名思义,静态布水器是布水时的水流喷射点或区域是不动的,只针对某一点或区域,对反应器内混合物需要充分混合和流动的要求很不适应;动态布水器是指在布水时布水管扫射的区域能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喷射的水流为时间和空间的函数,在原理上适合各种反应器混合和上流的要求,目前有许多动态布水器的应用,但是大部分是为喷射管转动进而带动喷射水流的转动,这种结构方式虽然水流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但是水流喷射角度一般是固定的,不能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同时,因为需要整个布水管整体转动,结构复杂笨重,能耗较大,不灵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布水器,通过采用静止布水管,只是布水喷头旋转来对反应器内全方位的布水并实现搅拌功能,设备简单,角度调节灵活。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旋转布水器,固定在反应器的底部,包括进水系统,布水系统,回收水系统,支撑装置,所述的支撑装置固定在反应器底部,所述的支撑装置为伞形框架结构,所述的支撑装置包括支撑座,支撑盘,伞形框架一和伞形框架二,所述的支撑座固定在反应器底部,所述的支撑盘固定在支撑座上,所述的伞形框架一开口端固定在支撑盘上,所述的伞形框架二开口端固定在支撑盘上并罩柱伞形框架一,在伞形框架一和伞形框架二之间形成一伞形空间;所述的进水系统固定在支撑装置的支撑盘上并位于伞形框架一和伞形框架二之间;所述的布水系统固定在伞形框架一上,并位于伞形框架一和伞形框架二形成的伞形空间内,布水系统与进水系统相连通;所述的回收水系统固定于支撑装置的最上端,回收水系统上端与反应器相连通,下端与进水系统相连通。

作为优化,所述的进水系统包括进水管,流量阀,水泵,固定座,所述的进水管包括进水段和盘绕段,所述的盘绕段在伞形框架内的支撑盘上,呈圆形盘绕,所述的进水段相切与盘绕段;所述的固定座固定在支撑装置的支撑盘上,固定座上端呈V形槽结构,进水管路固定在固定座的V形槽内。

作为优化,所述的两个进水段在支撑盘402上围绕盘绕段在对角线上相向布置。

作为优化,所述的布水系统包括8条及以上均布的布水管,布水管固定在伞形框架一上,并与进水管路的盘绕段相联通;所述的布水管上均布排列数个喷头,所述的喷头在布水管上布置的方向一致。

作为优化,所述的喷头为旋转喷头,旋转喷头上有2个及以上不同角度的喷嘴。

作为优化,所述的回收水系统包括回收接头和回收管路,所述的回收接头为三通结构,上端开口与反应器的回收系统相连接,其它两孔左右对称布置在接头下端,并与回收管路相连接;所述回收管路固定在伞形框架一上并与进水管路的进水端与盘绕段相衔接的部位相联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旋转布水器通过将布水管固定在伞形框架上并采用旋转喷头,在反应器内实现了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布水,对反应器内的床层进行了充分搅拌和混合,加强了有机物的降解功能和传质效果,且由于压力水是从下至上的流入方向,可避免在布水时污泥沉积和堵塞。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总体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总体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布水管喷头示意图;

其中,1进水系统,2布水系统,3回收水系统,4支撑装置,101水泵,102流量阀,103进水管路,104固定座,201布水管,202旋转喷头,301回收接头,302回收管路,401支撑座,402支撑盘,403伞形框架一,404伞形框架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3所示,一种旋转布水器,固定在反应器的底部,包括进水系统1,布水系统2,回收水系统3,支撑装置4,所述的支撑装置4固定在反应器底部,所述的支撑装4置为伞形框架结构,所述的支撑装置4包括支撑座401,支撑盘402,伞形框架一403和伞形框架二404,所述的支撑座401固定在反应器底部,所述的支撑盘402固定在支撑座401上,所述的伞形框架一403固定在支撑盘上,所述的伞形框架二404固定在支撑盘上并罩柱伞形框架一403,在伞形框架一403和伞形框架二404之间形成一伞形封闭空间;所述的进水系统1固定在支撑装置4的支撑盘402上并位于伞形框架一403和伞形框架二404之间;所述的布水系统2固定在伞形框架一403上,并位于伞形框架一403和伞形框架二404形成的伞形空间内,布水系统2与进水系统1相连通,将进水系统1和布水系统2固定在一封闭空间内,可避免由于反应器的上不床层的污泥等淤积在管路附近影响管路的正常布水;所述的回收水系统3固定于支撑装置4的最上端,回收水系统3上端与反应器相连通,下端与进水系统1相连通,将反应器的回收水与布水系统的进水混合在一起循环利用,节约能源和资源。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进水系统1包括进水管103,流量阀102,水泵101,固定座104,所述的进水管10包括进水段和盘绕段,所述的盘绕段固定在伞形框架内的支撑盘上,呈圆形盘绕,所述的进水段相切于盘绕段;所述的固定座104固定在支撑装置的支撑盘上,固定座104上端呈V形槽结构,进水管路103固定在固定座104的V形槽内;所述的进水管路呈环绕状水平固定在支撑盘402上,确保与布水系统的相接处于同一平面和相同的入水压力。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两个进水段在支撑盘上围绕盘绕段在对角线上相向布置,都是围绕进水管的盘绕段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入,利于进水系统的进水始终朝这一个旋向进入,确保水流的动能和压力。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布水系统2包括8条及以上均布的布水管201,8条及以上的布水管保证反应器内布水的量和搅拌力,数量多了后结构复杂,安装和调试困难,同时强度保证不了;布水管201固定在伞形框架一403上,并与进水管路103的盘绕段相联通;所述的布水管201上均布排列数个喷头202,所述的喷头在布水管201上布置的方向一致,保证布水管喷水流的方向的一致性。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喷头202为旋转喷头,旋转喷头上有2个及以上不同角度的喷嘴,旋转喷头的选择为本布水系统的关键,因为布水管路是不动的,仅靠旋转接头的旋转来实现水流的旋转,因为旋转接头的结构决定了旋转接头不但能在水平方向上转动,而且能选择不同角度和数量喷嘴的喷头来实现不同角度的旋转,不但能整体调整,还能单独调整,不但能实现向上对反应器内的上层污泥层的布水和搅拌,同时能向下对反应器底部的搅拌,防止底部污泥的沉积。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回收水系统3包括回收接头301和回收管路302,所述的回收接头301为三通结构,上端开口与反应器的回收系统相连接,其它两孔左右对称布置在接头下端,并与回收管路302相连接;所述回收管路302固定在伞形框架一403上并与进水管路103的进水端与盘绕段相衔接的部位相联通,将反应器内回收的水重复利用。

在进行布水作业时,通过两端的水泵101将一定的压力水输送到进水管路103内,随着进水管路103内污水的流量和压力的不断增加,污水逐渐进入到布水管201内,旋转喷头202开始有水喷出,当布水管201内充满压力水时,旋转喷头202喷出的水量和压力足够大时,在反作用力下,旋转喷头开始旋转喷水,喷水方向和角度由旋转喷头上固定的喷嘴的角度来决定,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调整旋转喷头202的喷嘴安装方向和喷嘴的数量,旋转喷头202即可实现不同方向和角度的布水方式;调整进水系统的流量调节阀102调整进水的流量和压力,即可控制布水的流量和压力,也即是控制对上层污泥的布水程度和搅拌力,决定着污泥中有机物的降解度和整个反应器的传质;当回收系统有回收水返回时,回收水进入到进水管内与进水混合后一起进入到布水管路,将废水重复循环利用。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个案,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符合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且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