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铬、含镍、含磷、酸碱和重金属废水前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19746发布日期:2019-05-07 22:04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含铬、含镍、含磷、酸碱和重金属废水前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铬、含镍、含磷、酸碱和重金属废水前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工厂生产车间会产生大量废水,废水中含有各种污染物,其中含铬废水PH为2~4,主要污染物浓度为:六价铬≥2.0mg/L。含镍废水PH为3~11,主要污染物浓度分别为:COD300mg/l、SS150mg/L、总镍2mg/L。含磷废水PH为5~8,主要污染物浓度分别为:COD125mg/l、SS100mg/L、总磷3.5-5.5mg/L。酸碱、重金属废水PH为3~11,主要污染物浓度分别为:COD≥200mg/l、SS≥100mg/L、锌≥2mg/L、隔≥2mg/L、铜≥2mg/L。大量废水若不经过净化处理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含铬、含镍、含磷、酸碱和重金属废水前处理系统,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可以完成含铬、含镍、含磷、酸碱和重金属废水的前期处理。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含铬、含镍、含磷、酸碱和重金属废水前处理系统,包括含铬废水处理分系统、含镍废水处理分系统、含磷废水处理分系统、酸碱废水和重金属废水处理分系统;

所述含铬废水处理分系统包括第一调节池、酸反应槽、还原反应槽、第一中和反应槽、第一絮凝沉淀池和第一斜管沉淀槽,含铬废水进入第一调节池,所述第一调节池通过排水管与酸反应槽相连,所述酸反应槽的出水口与还原反应槽相连,所述还原反应槽的出水口与第一中和反应槽相连,所述第一中和反应槽的出水口与第一絮凝沉淀池相连,所述第一絮凝沉淀池的出水口与第一斜管沉淀槽相连;

所述含镍废水处理分系统包括第二调节池、第二中和反应槽、第二絮凝沉淀池和第二斜管沉淀槽,含镍废水进入第二调节池,所述第二调节池通过排水管与第二中和反应槽相连,所述第二中和反应槽的出水口与第二絮凝沉淀池相连,所述第二絮凝沉淀池的出水口与第二斜管沉淀槽相连;

所述含磷废水处理分系统包括第三调节池、第三中和反应槽、第三絮凝沉淀池和第三斜管沉淀槽,含磷废水进入第三调节池,所述第三调节池通过排水管与第三中和反应槽相连,所述第三中和反应槽的出水口与第三絮凝沉淀池相连,所述第三絮凝沉淀池的出水口与第三斜管沉淀槽相连;

所述酸碱废水和重金属废水处理分系统包括第四调节池、第四中和反应槽、第四絮凝沉淀池和第四斜管沉淀槽,所述酸碱废水和重金属废水进入第四调节池,所述第四调节池通过排水管与第四中和反应槽相连,所述第四中和反应槽的出水口与第四絮凝沉淀池相连,所述第四絮凝沉淀池的出水口与第四斜管沉淀槽相连;

所述第一斜管沉淀槽、第二斜管沉淀槽、第三斜管沉淀槽和第四斜管沉淀槽的出水口均与重金属废水中间水池相连,所述重金属废水中间水池通过排水管与重金属废水反应装置的进水口相连,所述重金属废水反应装置的出水口与二次沉淀装置的进水口相连,所述二次沉淀装置的出水口与综合废水调节池相连,所述第一斜管沉淀槽、第二斜管沉淀槽、第三斜管沉淀槽、第四斜管沉淀槽和二次沉淀装置内的污泥通过底部排污管道进入综合污泥池,所述综合污泥池内的污泥通过板框压滤机压滤。

作为优选,所述含铬废水处理分系统还包括第一事故池,该第一事故池通过排水管与第一调节池相连,所述含镍废水处理分系统还包括第二事故池,该第二事故池通过排水管与第二调节池相连,所述含磷废水处理分系统还包括第三事故池,该第三事故池通过排水管与第三调节池相连,所述酸碱废水和重金属废水处理分系统还包括第四事故池,该第四事故池通过排水管与第四调节池相连。采用以上结构,在出现突发状况时,可以将废水暂存事故池。

作为优选,在所述酸反应槽、还原反应槽、第三中和反应槽内均设置有机械搅拌装置。采用以上结构,机械搅拌装置用于搅拌混合各槽内的废水。

作为优选,在所述第一斜管沉淀槽、第二斜管沉淀槽、第三斜管沉淀槽、第四斜管沉淀槽、二次沉淀装置的中心均竖直设置有中心导流筒。采用以上结构,废水自进水管进入中心导流筒自上而下排入池中,使废水在池中均匀分布,然后沿池的整个断面缓慢上升。

作为优选,在所述第一事故池、第二事故池、第三事故池、第四事故池、第一调节池、第二调节池、第三调节池、第四调节池、重金属废水中间水池、综合废水调节池内均设置有提升泵。采用以上结构,提升泵用于提升输送各池内的废水通过排水管进入下一处理设备。

作为优选,在所述综合污泥池内设置有污泥泵。采用以上结构,综合污泥池内的污泥通过污泥泵泵入板框压滤机进行压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成本低,可以对含铬废水、含镍废水、含磷废水、酸碱和重金属废水分别进行前期处理,各种废水分别进行前处理后收集到一起,便于后期集中深度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含铬、含镍、含磷、酸碱和重金属废水前处理系统,由含铬废水处理分系统、含镍废水处理分系统、含磷废水处理分系统、酸碱废水和重金属废水处理分系统组成。

如图1所示,含铬废水处理分系统包括第一调节池1、酸反应槽2、还原反应槽3、第一中和反应槽4、第一絮凝沉淀池5、第一斜管沉淀槽6和第一事故池7,含铬废水进入第一调节池1,在第一调节池1内均质均量,为应对突发情况,设置有用于暂存含铬废水的第一事故池7,在第一事故池7内设置有提升泵,提升泵提升第一事故池7内的废水通过排水管进入第一调节池1,在第一调节池1内设置有提升泵,提升泵提升调节后的污水通过排水管进入酸反应槽2,在酸反应槽2内设置有机械搅拌装置,向酸反应槽2内投加H2SO4和亚硫酸盐,将废水的PH值调整为2~3,可将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酸反应槽2的出水口与还原反应槽3相连,在还原反应槽3内设置有机械搅拌装置,在还原反应槽3内将废水的PH值调整为8~10.5,使之生成氢氧化物沉淀,还原反应槽3的出水口与第一中和反应槽4相连,废水进入第一中和反应槽4内继续调整PH到合适数值,第一中和反应槽4的出水口与第一絮凝沉淀池5相连,废水进入第一絮凝沉淀池5,向第一絮凝沉淀池5内投加PAC和PAM,使析出的重金属离子氢氧化物颗粒脱稳而互相聚合、增大,第一絮凝沉淀池5的出水口与第一斜管沉淀槽6相连,废水经混凝絮凝反应后形成“混合液”流入第一斜管沉淀槽6,在第一斜管沉淀槽6的中心设置有中心导流筒。

如图1所示,含镍废水处理分系统包括第二调节池8、第二中和反应槽9、第二絮凝沉淀池10、第二斜管沉淀槽11和第二事故池12,含镍废水进入第二调节池8内均质均量,为应对突发情况,设置有用于暂存含镍废水的第二事故池12,在第二事故池12内设置有提升泵,提升泵提升第二事故池12内的废水通过排水管进入第二调节池8,在第二调节池8内设置有提升泵,提升泵提升调节后的废水通过排水管进入第二中和反应槽9,废水进入第二中和反应槽9,在碱性条件下重金属镍离子形成氢氧化镍的沉淀物,第二中和反应槽9的出水口与第二絮凝沉淀池10相连,通过向第二絮凝沉淀池10内投加PAC、PAM,使析出的氢氧化镍颗粒脱稳而互相聚合、增大,第二絮凝沉淀池10的出水口与第二斜管沉淀槽11相连,废水经混凝絮凝反应后形成“混合液”流入第二斜管沉淀槽11,在第二斜管沉淀槽11的中心设置有中心导流筒。

如图1所示,含磷废水处理分系统包括第三调节池13、第三中和反应槽14、第三絮凝沉淀池15、第三斜管沉淀槽16和第三事故池17,含磷废水进入第三调节池13内均质均量,为应对突发情况,设置有用于暂存含磷废水的第三事故池17,在第三事故池17内设置有提升泵,提升泵提升第三事故池17内的废水通过排水管进入第三调节池13,在第三调节池13内设置有提升泵,提升泵提升调节后的废水通过排水管进入第三中和反应槽14,在第三中和反应槽14内设置有机械搅拌装置,向第三中和反应槽14内投加石灰乳,废水在碱性条件下钙离子与磷酸根形成磷酸盐沉淀物,第三中和反应槽14的出水口与第三絮凝沉淀池15,废水流入第三絮凝沉淀池15,向第三絮凝沉淀池15内投加PAC和PAM,使析出的钙盐沉淀颗粒脱稳而互相聚合、增大,第三絮凝沉淀池15的出水口与第三斜管沉淀槽16相连,废水经混凝絮凝反应后形成“混合液”流入第三斜管沉淀槽16,在第三斜管沉淀槽16的中心设置有中心导流筒。

如图1所示,酸碱废水和重金属废水处理分系统包括第四调节池18、第四中和反应槽19、第四絮凝沉淀池20、第四斜管沉淀槽21和第四事故池22,酸碱废水和重金属废水进入第四调节池18均质均量,为应对突发情况,设置有用于暂存酸碱废水和重金属废水的第四事故池22,在第四事故池22内设置有提升泵,提升泵提升第四事故池22内的废水通过排水管进入第四调节池18,在第四调节池18内设置有提升泵,提升泵提升调节后的废水通过排水管进入第四中和反应槽19,向第四中和反应槽19内投加NaOH,在碱性条件下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物,第四中和反应槽19的出水口与第四絮凝沉淀池20相连,废水进入第四絮凝沉淀池20,向第四絮凝沉淀池20内投加PAC和PAM,使析出的重金属离子氢氧化物颗粒脱稳而互相聚合、增大,第四絮凝沉淀池20的出水口与第四斜管沉淀槽21相连,废水经混凝絮凝反应后形成“混合液”流入第四斜管沉淀槽21,在第四斜管沉淀槽21的中心设置有中心导流筒。

如图1所示,第一斜管沉淀槽6、第二斜管沉淀槽11、第三斜管沉淀槽16和第四斜管沉淀槽21的出水口均与重金属废水中间水池23相连,第一斜管沉淀槽6、第二斜管沉淀槽11、第三斜管沉淀槽16和第四斜管沉淀槽21内的上清液均流入重金属废水中间水池23内均质均量,在重金属废水中间水池23内设置有提升泵,提升泵提升重金属废水中间水池23内的废水通过排水管进入重金属废水反应装置24,向重金属废水反应装置24内投加高分子重金属捕集剂,捕集剂与水中的重金属离子选择性反应形成不溶于水的络合物,重金属废水反应装置24的出水口与二次沉淀装置25的进水口相连,处理后废水流入二次沉淀装置25,在二次沉淀装置25的中心设置有中心导流筒,废水中的悬浮物(可沉降固体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沉淀,实现固、液分离,二次沉淀装置25的出水口与综合废水调节池39相连,二次沉淀装置25内的上清液流入综合废水调节池39,便于集中进行后期的深度处理,第一斜管沉淀槽6、第二斜管沉淀槽11、第三斜管沉淀槽16和第四斜管沉淀槽21和二次沉淀装置25内的污泥通过底部排污管道进入综合污泥池26,在综合污泥池26内设置有污泥泵,综合污泥池26内的污泥通过污泥泵泵入板框压滤机27压滤,压滤后泥饼外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