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滤芯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36713发布日期:2019-08-27 20:21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复合滤芯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净水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复合滤芯组件。



背景技术:

从城市自来水厂输送到各用户的自来水中,通常会含有一定量的盐离子、金属物质、氯化物、微生物、泥沙等物质。为了提高饮水质量,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自来水的出水管上安装净水机,净水机内带有多种功能的滤芯,以去除自来水中不同种类的有害物质。

通常,现有的净水机滤芯一般为3~4级,部分厂家净水机滤芯为双芯。为了改善复合滤芯组件的过滤效果,通常在净水机内布置多种滤芯组件,各个滤芯组件之间的进、出水口依次串联,不同的滤芯两侧分别形成进水腔体、出水腔体,为了达到高品质的饮用水,往往需要串联三级、四级滤芯组件,不同滤芯组件之间的出水口和进水口之间均需要外部管道进行连接,使复合滤芯组件管道系统庞杂,净水机整机占用空间较大,不方便安装和更换滤芯。另外,在更换时,往往需要将整个滤芯与其外部的壳体同时更换,更换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复合滤芯组件,所述复合滤芯组件结构紧凑、换芯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复合滤芯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瓶体、两个瓶盖和过渡板,所述瓶体的两端敞开,所述过渡板设在所述瓶体内,两个所述瓶盖分别密封连接在所述壳体的两端,所述瓶体与所述过渡板、其中一个所述瓶盖之间限定出第一容纳腔,所述瓶体与所述过渡板、另一个所述瓶盖之间限定出第二容纳腔,所述过渡板上设有过渡口;两个过滤组,两个所述过滤组分别为第一过滤组和第二过滤组,所述第一过滤组设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第二过滤组设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水经所述第二过滤组过滤后,经所述过渡口流向所述第一容纳腔;其中,两个所述瓶盖中至少一个可开合地连接在所述瓶体上,可开合的所述瓶盖对应的所述过滤组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瓶盖和所述过渡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滤芯组件,通过在壳体内设置过渡板隔出了两个容纳腔,其壳体内部能够集成安装有两个过滤组,过滤功能多样化,增加了自来水的过滤效果。集成度高、整体体积小,极大地减少了安装时所需的空间。减少了两组过滤组之间连接时所需的外部管道,使复合滤芯组件整体布置紧凑,一定程度上节省用材成本。过渡板还可以支撑两侧的过滤组,使过滤组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不易歪斜。过渡板和可拆卸的瓶盖配合设置,可形成便于安装和更换相应滤芯组的结构,极大地降低了换芯成本,降低了换芯的难度,提高了换芯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复合滤芯组件,可开合的所述瓶盖通过螺纹连接在所述瓶体上,或者可开合的所述瓶盖通过搭扣连接在所述瓶体上;且,可开合的所述瓶盖与所述瓶体之间设有瓶体密封圈。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实施例,当所述瓶盖通过螺纹连接在所述瓶体上时,所述瓶盖上的所述瓶体密封圈位于所述螺纹的远离所述过渡板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复合滤芯组件,所述第一过滤组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端结构和第二端结构,所述第一过滤组通过所述第一端结构、所述第二端结构分别连接所述过渡板、所述瓶盖,所述第一端结构相对所述过渡板可转动,所述第二端结构相对所述瓶盖可转动;所述第二过滤组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端结构和第四端结构,所述第二过滤组通过所述第三端结构、所述第四端结构分别连接所述过渡板、所述瓶盖,所述第三端结构相对所述过渡板可转动,所述第四端结构相对所述瓶盖可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实施例,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进出口、第二进出口、第三进出口,所述第一过滤组包括第一过滤件、第二过滤件和水路间隔板,所述水路间隔板分别与所述第一端结构和所述第二端结构相连,以将所述第一容纳腔间隔出第一低压区和第二低压区,所述第一过滤件设在所述第一低压区内,由所述第一进出口流入的水经所述第一过滤件后从所述第二进出口流出,所述第二过滤件设在所述第二低压区内,从所述过渡口流入的水经所述第二过滤件后从所述第三进出口流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实施例,所述水路间隔板为筒形,所述第二过滤件位于所述水路间隔板的内侧,所述第一过滤件外套在所述水路间隔板的外侧,所述第一过滤件的两端及所述第二过滤件的两端分别由所述第一端结构和所述第二端结构配合封堵。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复合滤芯组件,所述第一端结构包括:第一外端盖,所述第一外端盖与所述水路间隔板的一端周沿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外端盖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二低压区的第一插管,所述第一插管插接在所述过渡板上,所述第一过滤件的端面胶粘在所述第一外端盖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复合滤芯组件,所述第二端结构包括:第二外端盖,所述第二外端盖插接在所述瓶盖上,所述第一过滤件的端面胶粘在所述第二外端盖上;第二中端盖,所述第二中端盖与所述水路间隔板的周壁密封连接,所述第二中端盖插接在所述瓶盖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实施例,所述第二过滤件为与所述水路间隔板间隔开设置的筒形,所述第二端结构包括:第二内端盖,所述第二内端盖插接在所述瓶盖上,所述第二过滤件的一端端面胶粘在所述第二内端盖上;所述第一端结构包括:第一内端盖,所述第二过滤件的另一端端面胶粘在所述第一内端盖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实施例,所述壳体上设有第四进出口和第五进出口,所述第二过滤组包括:反渗透膜元件,所述反渗透膜元件包括:中心管组和多个反渗透膜片袋,所述中心管组包括中心管和多个间隔开设置的废水集管,多个所述废水集管环绕所述中心管设置,所述中心管的管壁上设有过滤水入孔,所述废水集管的管壁上设有废水入孔;所述反渗透膜片袋具有位于所述中心管组内部的第一部分和位于所述中心管组外部的第二部分,每一所述废水集管和所述中心管被至少一个所述反渗透膜片袋的第一部分隔开,多个所述反渗透膜片袋的所述第二部分形成围绕在所述中心管组的周围的多层薄膜组件;其中,从所述第四进出口进入所述第二容纳腔的水经所述反渗透膜片袋过滤后流向所述过滤水入孔,所述废水集管与所述第五进出口相连,所述中心管与所述过渡口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复合滤芯组件,所述反渗透膜元件的轴向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三端结构和所述第四端结构上,所述第三端结构和所述第四端结构分别插接在所述过渡板和所述瓶盖上。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复合滤芯组件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复合滤芯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图2的仰视图。

图5为图2省去第一过滤件、第二过滤件、第三过滤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三端盖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三端盖的仰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四端盖的仰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四端盖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中心管和废水集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一片反渗透膜片袋和中心管、一个废水集管配合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反渗透膜元件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复合滤芯组件1000;

第一容纳腔100;第一过滤组1001;第一低压区1002;第二低压区1003;

第一过滤件10;第一均布流道11;第二均布流道12;

第一进出口101;第二进出口102;

第二过滤件20;第三均布流道21;第四均布流道22;

第三进出口201;

第一端结构401;第二端结构402;

第一内端盖41;

第一外端盖42;第一插管421;

第二内端盖43;内端口431;第五插管432;

第二外端盖44;外端口441;第六插管442;

第二中端盖45;中端口451;第七插管452;

水路间隔板46;

间隔支架49;

第二容纳腔200;第二过滤组2001;高压区2002;

第三过滤件30;第五均布流道31;反渗透膜片袋32;中心管33;废水集管34;

第五进出口301;第四进出口302;

第三端结构47;第二插管471;第三插管472;第一定位凸起473;第一装配定位结构474;

第四端结构48;第四插管481;排废口482;第二定位凸起483;第二装配定位结构484;

壳体300;

瓶盖3001;

第一瓶盖310;第一接管311;第二接管312;第三接管313;

第二瓶盖320;第四接管321;

瓶体3002;

过渡板3003;过渡口300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2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滤芯组件1000的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复合滤芯组件1000,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壳体300、两个过滤组(1001,2001)。

其中,如图1、图2、图5所示,壳体300包括瓶体3002、两个瓶盖3001和过渡板3003,瓶体3002的两端敞开,过渡板3003设在瓶体3002内,两个瓶盖3001分别密封连接在壳体300的两端。瓶盖3001将壳体300密封形成整体,保护内部的各过滤组结构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如图5所示,瓶体3002与过渡板3003、其中一个瓶盖3001之间限定出第一容纳腔100,瓶体3002与过渡板3003、另一个瓶盖3001之间限定出第二容纳腔200,过渡板3003上设有过渡口3004。这里,过渡板3003使第一容纳腔100和第二容纳腔200在壳体300内形成两个总体相隔的腔体,两腔体之间仅通过过渡口3004连通。

为方便描述,下文中将其中一个瓶盖3001记为第一瓶盖310,另一个瓶盖3001则记为第二瓶盖320。瓶体3002与过渡板3003、第一瓶盖310之间限定出第一容纳腔100时,瓶体3002与过渡板3003、第二瓶盖320之间限定出第二容纳腔200。

如图2、图5所示,两个过滤组分别为第一过滤组1001和第二过滤组2001,第一过滤组1001设在第一容纳腔100内,第二过滤组2001设在第二容纳腔200内,第二容纳腔200内水经第二过滤组2001过滤后,经过渡口3004流向第一容纳腔100。壳体300中通过设置两个过滤组,可使复合滤芯组件1000具有更多的过滤功能,增加了集成度,且无需布置由第二过滤组2001过滤后的水流向第一容纳腔100的外部管道,简化了管路布置形式。

其中,两个瓶盖3001中至少一个可开合地连接在瓶体3002上,可开合的瓶盖3001对应的过滤组可拆卸地连接在瓶盖3001和过渡板3003之间。这里,至少一个表明:或为第一瓶盖310可开合地连接在瓶体3002一端,第二瓶盖320与瓶体3002之间不可开合。或为第二瓶盖3002可开合地连接在瓶体3002一端,第一瓶盖310与瓶体3002之间则不可开合。或为第一瓶盖310和第二瓶盖320均与瓶体3002之间形成可开合的连接关系。当仅有其中一个瓶盖3001可开合时,则可对应更换局部的过滤组,当两边的瓶盖3001均可开合时,则可对应更换所有的过滤组。

开合设计的瓶盖3001以及与之对应的可拆卸过滤组为用户自主换芯提供了可能性和便利性,相比于传统抛弃式滤芯组件,降低了更换成本。

这里,开合设计的形式可以为盖合形式,也可以为螺纹连接的形式,还可以为插接扣合的形式,在这里不做具体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每个壳体中只设置一个过滤组,各个过滤组之间通过外部管道连通的现有滤芯组件来讲,大大简化了各个过滤组之间连接所需的外部管道,使得本实用新型复合滤芯组件1000的占用空间少、整体布局紧凑、节省用户的橱柜内部体积;同时,增强了整体的美观性能。所有过滤组均设置在壳体300内,复合滤芯组件1000整体安装时只需要一套定位、安装结构,装配简单、省时。

通过拆卸一端或两端的瓶盖3001并更换相对应的过滤组,可完成相应过滤组的更换,复合滤芯组件1000无需全部抛弃,形成了环境友好型过滤组件,节省了使用成本和过滤组的更换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也可以将其中一端的瓶盖3001与瓶体3002之间设计成旋焊结构,形成固定连接,即瓶盖3001或瓶体3002中的一个设置旋焊溢流槽,以及旋焊翻边,另一个的内周面则与旋焊溢流槽、旋焊翻边配合焊接。这种一端旋焊的结构,可以保证复合滤芯组件1000在旋焊的一端的密封性,且使复合滤芯组件1000的整体性更强。另外,可通过另一端开合的瓶盖3001和瓶体3002对内部的过滤组进行手动更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可开合的瓶盖3001通过螺纹连接在瓶体3002上,且可开合的瓶盖3001与瓶体3002之间设有瓶体密封圈。即瓶体3002的端部和瓶盖3001上一个设置外螺纹,另一个设置相配合的内螺纹。当需要更换相应的过滤组时,仅需要打开螺纹配合的瓶体3002上的瓶盖3001,则可进行更换操作。瓶体密封圈可保证壳体300内部的液体不溢出,保证复合滤芯组件1000的端部密封,进而保证过滤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开合的瓶盖3001通过搭扣连接在瓶体3002上,可开合的瓶盖3001与瓶体3002之间设有瓶体密封圈。搭扣连接的瓶体3002和瓶盖3001更容易进行连接,使瓶盖3001和瓶体3002之间开合更加容易。

本实用新型的瓶盖3001和瓶体3002之间也可以为卡接连接,即瓶体3002的端部设置卡扣,瓶体3002两端的第一瓶盖310和第二瓶盖320上设置卡孔,使得瓶体3002和第一瓶盖310、第二瓶盖320分别形成卡接关系。当然,其他容易想到的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也可以用于本实用新型中,这里不做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瓶盖3001通过螺纹连接在瓶体3002上时,瓶盖3001上的瓶体密封圈位于螺纹的远离过渡板3003的一侧。螺纹连接的瓶盖3001和瓶体3002之间本身具有一定的密封性,若有液体通过其接合处,需要沿着两者的螺旋接合处向外渗,因此在远离过渡板3003的一侧设置密封圈作为最终的密封措施,增加了密封效果,防止壳体300内部的液体向外渗。

如此设置密封圈,还在于换芯时能够缓和内外压差,避免瓶盖3001打开时水流外溅。具体而言,壳体300内外存在压差,打开瓶盖3001过程中,瓶盖3001与瓶体3002之间的螺旋慢慢旋开,外部空气逐渐从螺纹空隙处向内流动。而由于瓶盖3001上的密封圈位于螺纹的远离过渡板3003的一侧,密封圈的阻挡使外部空气的进入放缓,而且瓶盖3001打开过程中密封圈不易掉出,从而避免开盖过程水溢出。

可选地,瓶盖3001与瓶体3002之间设有多圈瓶体密封圈。进一步增强两者之间的密封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滤组100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端结构401和第二端结构402,第一过滤组1001通过第一端结构401、第二端结构402分别连接过渡板3003、瓶盖3001,第一端结构401相对过渡板3003可转动,第二端结构402相对瓶盖3001可转动。

这样设置,第一过滤组1001通过第一端结构401连接过渡板3003上的过渡口3004,第一过滤组1001通过第二端结构402连接瓶盖3001上的进出口,这样连接非常方便,减少不必要的管路。而且可开合的瓶盖3001在开合过程中,难免会需要通过旋转使瓶盖3001盖紧或者松开的过程,甚至当瓶盖3001螺旋连接在瓶体3002时,将第一端结构401相对过渡板3003可转动,第二端结构402相对瓶盖3001可转动,才不会对第一过滤组1001产生损坏。另外,瓶盖3001在旋紧的过程中,可以使第一端结构401与过渡板3003连接更紧,第二端结构402与瓶盖3001连接更紧。

第一过滤组1001的两端分别限位在瓶盖3001、过渡板3003之间,使第一过滤组1001安装方便,安装时具有一定的可调性,且安装后整体不会发生歪斜。当第一过滤组1001受到水流的冲击时,可相对瓶盖3001和过渡板3003转动的第一过滤组1001有一定的缓冲移动空间,不易因水压太大而歪斜。可更快地实现水流均匀的分布。

第二过滤组200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端结构47和第四端结构48,第二过滤组2001通过第三端结构47、第四端结构48分别连接过渡板3003、瓶盖3001,第三端结构47相对过渡板3003可转动,第四端结构48相对瓶盖3001可转动。

第二过滤组2001的两端分别限位在瓶盖3001、过渡板3003之间,使第二过滤组2001安装时具有一定的可调性,且安装后整体不会发生歪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5所示,壳体300上设有第一进出口101、第二进出口102、第三进出口201,第一过滤组1001包括第一过滤件10、第二过滤件20和水路间隔板46。水路间隔板46分别与第一端结构401和第二端结构402相连,以将第一容纳腔100间隔出第一低压区1002和第二低压区1003。

第一过滤件10设在第一低压区1002内,由第一进出口101流入的水经第一过滤件10后从第二进出口102流出,第二过滤件20设在第二低压区1003内,从过渡口3004流入的水经第二过滤件20后从第三进出口201流出。水路间隔板46使同在第一容纳腔100中的第一过滤件10和第二过滤件20分隔开来,形成两个独立的净化水路。两组过滤件之间可连接其他过滤件;也可以直接将第一过滤件10的进水口和第二过滤件20的出水口相连,或直接将第一过滤件10的出水口和第二过滤件20的进水口相连,使得第一过滤件10和第二过滤件20之间的净化水路形成前、后串联的关系。

此处的低压区表明第一过滤件10和第二过滤件20在过滤时,无需额外施加外部的压力则可正常工作。

可选地,第一低压区1002和第二低压区1003的水压小于等于市政供水水压。方便自来水进入低压区的入口处。

可选地,第一低压区1002内水压为0.1~0.4MPa。使得自来水容易从外部的管网系统中进入到第一低压区1002中并由第一过滤件10进行过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5所示,水路间隔板46为筒形,第二过滤件20位于水路间隔板46的内侧,第一过滤件10外套在水路间隔板46的外侧,第一过滤件10的两端及第二过滤件20的两端分别由第一端结构401和第二端结构402配合封堵。

可选地,第一过滤件10与第一容纳腔100的内壁之间限定出第一均布流道11,水路间隔板46与第一过滤件10之间限定出第二均布流道12。此处,当第一均布流道11内均布第一过滤件10待净化的液体,则第二均布流道12内均布第一过滤件10已净化后的液体;反之,亦可。

水路间隔板46与第二过滤件20之间限定出第三均布流道21,第一过滤件10、水路间隔板46和第二过滤件20为依次套设的筒形,第二过滤件20的中心腔为第四均布流道22。此处,第四均布流道22处于第一容纳腔100的中心,其为柱形。

第四均布流道22的外侧在径向方向上分别紧凑布置一层第二过滤件20、一层第三均布流道21、一层水路间隔板46、一层第二均布流道12、一层第一过滤件10、一层第一均布流道11,第三均布流道21和第二均布流道12之间通过水路间隔板46隔绝不流通。第一容纳腔100整体布置紧凑、占用的安装空间少、集成度高。方便安装第一过滤件10和第二过滤件2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端结构401包括:第一外端盖42,第一外端盖42与水路间隔板46的一端周沿密封连接。如图2中所示,第一外端盖42封闭了第一过滤件10、第二均布流道12的底部,且为第一过滤件10提供了支撑,有效地防止了第一过滤件10两侧的待净化的液体和已经净化后的液体在底部相串,保证了第一过滤件10的过滤效果。水路间隔板46连接在第一外端盖42上,有利于第一外端盖42牢靠地设置在特定位置,使得第二均布流道12和第三均布流道21产生可靠的分隔,避免第一过滤件10和第二过滤件20内的液体发生串流、避免各均布流道中的水质降低。

可选地,水路间隔板46与第一外端盖42为一体成型件。一体成型方便加工制造。一体成型后水路间隔板46与第一外端盖42之间不易出现间隙,位置相对稳定。

第一外端盖42上设有连通第二低压区1003的第一插管421,第一插管421插接在过渡板3003上。第一插管421插接在过渡板3003中,一方面进一步封闭了过渡口3004,防止第一容纳腔100和第二容纳腔200之间的液体发生不必要的串流;另一方面,使第二过滤件20和第二过滤组2001之间的流道连接更为容易。

第一过滤件10的端面胶粘在第一外端盖42上。这样不仅装配方便,而且便于一体芯的安装。可选地,第一过滤件10通过一圈热熔胶密封连接在第一外端盖42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端结构402包括:第二外端盖44、第二中端盖45。

其中,第二外端盖44插接在瓶盖3001上(图2中为第一瓶盖310),第一过滤件10的端面胶粘在第二外端盖44上。第二外端盖44封闭了第一过滤件10、第二均布流道12的顶部,且为第一过滤件10提供了连接,为第一进出口101、第二进出口102进行了分隔,有效地防止了第一过滤件10两侧的待净化的液体和已经净化后的液体在顶部相串,进一步保证了第一过滤件10的过滤效果。

具体地,第二外端盖44配合在第一过滤件10的远离过渡口3004的轴向端面上,以堵住第一过滤件10,第二外端盖44上设有插接在瓶盖3001上的外端口441。

可选地,第二外端盖44的周边设有向下的外翻边,外翻边的内侧面与第一过滤件10的外周面接触。外翻边的设置,使第二外端盖44与第一过滤件10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增加连接的可靠性。且都可增强第二外端盖44对第一过滤件10的端面的液体封挡效果,且能够形成对第一过滤件10的防呆配合,容易装配。

第一过滤件10的轴端端面胶粘在第二外端盖44上,这样不仅装配方便,而且便于一体芯的安装。可选地,第一过滤件10通过一圈热熔胶密封连接在第二外端盖44上。

在图5的示例中,第二外端盖44上形成有第六插管442,第六插管442的管口形成上述外端口441。第六插管442可以插在第二接管312内,第六插管442也可以插在第二接管312外。为提高密封效果,第六插管442与第二接管312之间设有密封圈。

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一过滤件10的一端通过第一外端盖42插接在过渡口3004上,第一过滤件1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外端盖44插接在第二接管312上,这样第一过滤件10的位置得到基本固定,且装配的步骤只有两端插接的过程,由此可见其装配非常简单、省时。而且只要壳体300不变形,第一过滤件10的两端就不会脱出,由此可见第一过滤件10的装配可靠性较高。

另外,第二中端盖45与水路间隔板46的周壁密封连接,第二中端盖45插接在瓶盖3001上(图2中为第一瓶盖310)。

可选地,如图5所示,第一瓶盖310的内周壁上朝着瓶体3002设有第三接管313,第二中端盖45上设有中端口451与第三接管313插接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二中端盖45,这样水路间隔板46可以直接与第三接管313相连,这样节省零件数量。但是由于第二过滤件20要装配到水路间隔板46的内侧,水路间隔板46开口小了则装不进去,水路间隔板46开口大了则会影响第二外端盖44与第一过滤件10的装配,整体装配难度加大。

因此这里提出设置第二中端盖45,装配时先将第二过滤件20等零件装入水路间隔板46内,然后再将第二中端盖45连接在水路间隔板46上,则满足装配需要,提高整体装配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当水路间隔板46与第一外端盖42一体成型时,可利用一体注塑方式制造,此时为方便开模,不宜一体注塑出第二中端盖45。

在第一瓶盖310上设置第三接管313,第三接管313与中端口451插接连接,水路间隔板46端部固定的步骤只有插接的过程,装配非常简单、省时,可靠性较高。在图5的示例中,第二中端盖45上形成有第七插管452,第七插管452的管口形成上述中端口451。第七插管452可以插在第三接管313内,第七插管452也可以插在第三接管313外。为提高密封效果,第七插管452与第三接管313之间设有密封圈,第二中端盖45与水路间隔板46之间也设有密封圈。

在图2的示例中,第二中端盖45与第二外端盖44之间的距离较小,能使水流在经第一过滤件10时水压能达到微妙的平衡。即当水路间隔板46内侧水压大于外侧水压时,第二中端盖45可能被挤在第二外端盖44上,减缓第一过滤件10的过滤速度。当正常运转时,水流挤开第二中端盖45,正常朝向第二进出口102流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过滤件20为与水路间隔板46为间隔开设置的筒形。筒形的第二过滤件20与水路间隔板46之间形成了上述第三均布流道2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5所示,第二端结构402还包括:第二内端盖43,第二内端盖43插接在瓶盖3001上(图2中为第一瓶盖310)。插接配合的形式方便装配。

可选地,第二内端盖43配合在第二过滤件20的远离过渡口3004的轴向端面上,以堵住第二过滤件20,第二内端盖43上设有连通第三进出口201的内端口431。这里,第二内端盖43封闭了第二过滤件20的顶部,且为第二过滤件20提供了顶部的连接,为第三进出口201提供了走向,有效地防止了第二过滤件20两侧的待净化的液体,和已经净化后的液体在顶部相串,进一步保证了第二过滤件20的过滤效果。经第二过滤组件20过滤后的流体聚集在第四均布流道22中,经由内端口431向外排出。

可选地,第二内端盖43的周边设有向下的外翻边,外翻边的内侧面与第二过滤件20的外周面接触。第二内端盖43上设有伸入到第四均布流道22中的内凸缘,内凸缘的外周面与第二过滤件20的内周面接触。内凸缘和外翻边每一样的设置,使第二内端盖43与第二过滤件20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增加连接的可靠性。且都可增强第二内端盖43对第二过滤件20的端面的液体封挡效果,且能够形成对第二内端盖43的防呆配合,容易装配。

具体地,第二过滤件20的一端端面胶粘在第二内端盖43上,这样不仅装配方便,而且便于一体芯的安装。可选地,第二过滤件20通过一圈热熔胶密封连接在第二内端盖43上。

具体地,第一端结构401还包括:第一内端盖41,而第二过滤件20的另一端端面胶粘在第一内端盖41上。

第二过滤件20的一端通过第二内端盖43插接在第一接管311上,第二过滤件20的另一端由第一内端盖41封住,且第一内端盖41与第一外端盖42间隔非常小,相当于第二过滤件20的另一端由第一外端盖42托住。这样第二过滤件20的位置也得到基本固定,且装配的步骤只有一端插接的过程,由此可见其装配非常简单、省时。而且只要壳体300不变形,第二过滤件20的两端就不会脱出,由此可见第二过滤件20的装配可靠性较高。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所示,壳体300的第一瓶盖310的内周壁上设有第一接管311、第二接管312,第二内端盖43的内端口431与第一接管311插接连接,第二外端盖44的外端口441与第二接管312插接连接。这种插接连接的装配方式,使第一滤芯10、第二滤芯20在壳体300内的固定变得非常容易。

在图5的示例中,第二内端盖43上形成有第五插管432,第五插管432的管口形成上述内端口431。第五插管432可以插在第一接管311内,第五插管432也可以插在第一接管311外。为提高密封效果,第五插管432与第一接管311之间设有密封圈。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第一容纳腔100内所有零件预先装配成一体件,即将第一过滤件10、第二过滤件20、第一内端盖41、第一外端盖42、第二内端盖43、第二外端盖44、第二中端盖45预先连接成一体成前后置一体化滤芯。甚至第一接管311、第二接管312、第三接管313处的密封圈,也可以预先装配到第五插管432、第六插管442、第七插管452上。

这样的前后置一体化滤芯,在装配时可直接插在过渡板3003和第一瓶盖310之间,整机装配过程得到了大大简化。而且如果第一瓶盖310是可拆卸连接在瓶体3002上的,那用户在使用后,也可以自行更换前后置一体化滤芯(低压区内的滤芯组件),而且用户自己更换时的操作步骤也非常容易,提高了用户的换芯体验、减小了换芯成本。

可选地,如图5所示,第二中端盖45、第二内端盖43、第二外端盖44的顶部平齐。有利于第一瓶盖310对第一容纳腔100顶部的盖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5所示,第三过滤件30设在第二容纳腔200内,作为第二过滤组2001的一部分,即第三过滤件30位于高压区2002内。此处,第三过滤件30可进一步增加复合滤芯组件1000整体的过滤功能,提升出水的品质。

可选地,高压区2002内水压为0.7-0.85Mpa。此处较高的水压有利于第三过滤件30的过滤,加快水流的过膜速度,且为第三过滤件10的用材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增强第三过滤件30的过滤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壳体300上设有第四进出口302和第五进出口301。当第四进出口302为第三过滤件30的进水口时,第五进出口301则为第三过滤件30的出水口;反之,当第四进出口302为第三过滤件30的出水口时,第五进出口301则为第三过滤件30的进水口。

可选地,第三过滤件30形成为筒形,第三过滤件30与第二容纳腔200的内壁之间限定出第五均布流道31,第四进出口302连通第五均布流道31,第三过滤件30的中心正对过渡口3004设置。筒形的第三过滤件30的内、外两侧分别形成不同的均布流道,一个为第三过滤件30待净化的流体,另一个为第三过滤件30净化后的流体,其中第三过滤件30中间的流通腔与过渡口3004连通。

从第三过滤件30、第五均布流道31的布局来看,水流在穿过第三过滤件30时,大部分沿第三过滤件30的径向穿过,穿过路径短、流通量大。而且径向穿过时对过滤件表面的杂质具有冲刷作用,水流更易冲开杂质后穿过过滤件。而过滤件在进水时大部分水流基本沿轴向流动,这样不仅有利于水流均布,也有利于将冲刷下的杂质带到轴向一端,避免杂质堵在过滤件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如图2、图5所示,复合滤芯组件1000还包括中心管33,中心管33设在第三过滤件30的中心内,中心管33的管壁上设有过滤水入孔,中心管33内可为经第三过滤件30过滤后的纯水。

如图2、图5所示,壳体300上设有第五进出口301,第三过滤件30的中心内设有废水集管34,废水集管34与第五进出口301相连,废水集管34可以排出离子浓度较高的废液。

本实用新型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过滤组2001包括:反渗透膜元件,反渗透膜元件包括:中心管组和多个反渗透膜片袋32,中心管组包括中心管33和多个间隔开设置的废水集管34,多个废水集管34环绕中心管33设置,中心管33的管壁上设有过滤水入孔,废水集管34的管壁上设有废水入孔。

下述反渗透膜元件以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0-图12所示,反渗透膜片袋32包括螺旋卷绕的多组过滤膜。反渗透膜片袋32具有位于中心管组内部的第一部分和位于中心管组外部的第二部分,每一废水集管34和中心管33被至少一个反渗透膜片袋32的第一部分隔开,多个反渗透膜片袋32的第二部分形成围绕在中心管组的周围的多层薄膜组件。多层薄膜组件为多个反渗透膜片袋32卷制出的圆筒,该圆筒构成上述第三过滤件30。

其中,从第四进出口302进入第二容纳腔200的水经反渗透膜片袋32过滤后流向过滤水入孔,废水集管34与第五进出口301相连,中心管33与过渡口3004相连。

从第四进出口302流到第五均布流道31内的水,沿径向穿过反渗透膜片袋32并朝着中心管组的方向流动,流动的过程中水分子不断地渗透到反渗透膜片袋32内,渗透到反渗透膜片袋32内的纯净水部分沿径向继续朝向中心管33流动,部分受膜延伸方向影响沿螺旋方向朝向中心管33流动。最终纯净水从过滤水入孔进入中心管33,然后朝向过渡口3004流动。而未渗透进反渗透膜片袋32的水则集中到废水集管34处,剩下的废水则流向废水集管34的管壁上的废水集孔,废水集管34与第五进出口301相连,从第五进出口301处排出废水。

反渗透膜元件采用侧流节水膜,通过侧流进水,提高膜表面流速,保证较高的纯水回收率,以及反渗透膜片袋32较长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第三过滤件30也可为超滤膜组件,具体可选用市场上已有的超滤膜滤芯。超滤过滤以及反渗透过滤的原理和技术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再赘述。另外,当第三过滤件30采用上述过滤件时,需要对液体提前进行加压再泵入第四进出口302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反渗透膜元件的轴向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三端结构47和第四端结构48上。第三端结构47和第四端结构48分别插接在过渡板3003和瓶盖3001上。第三端结构47和第四端结构48封闭了反渗透膜元件的两端,使反渗透膜元件不同的流道之间的水不发生串流,不干扰,保证反渗透膜元件的过滤效果。通过分别插接在过渡板3003和瓶盖3001(如图2中的第二瓶盖320)上,使反渗透膜元件装配容易,且装配结构稳定,防止在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出现歪斜。

具体地,如图2、图5所示,第三端结构47配合在第三过滤件30的朝向过渡口3004的端面上,第三端结构47的两端设有相通的第二插管471和第三插管472,第二插管471插接在过渡口3004内,第三插管472与中心管33相连。这里,第三端结构47封闭了第三过滤件30的顶部,且为第三过滤件30提供了顶部的支撑连接,有效防止了第三过滤件30两侧的待净化的液体和已经净化后的液体在顶部相串。

其中,第三端结构47通过第二插管471插接在过渡口3004内,一方面便于密封,防止第二容纳腔200内高压水未经反渗透膜片袋32过滤就流向过渡口3004,另一方面利用过渡口3004定位,提高定位精度的同时还能降低装配难度。

第三端结构47通过第三插管472插接在中心管33上,一方面利用第三插管472与中心管33管壁之间的面接触实现密封,另一方面方便中心管33的定位与安装,防止长期使用后中心管33歪斜、漏水。

另外,如图7所示,第三端结构47上设有第一定位凸起473,第一定位凸起473与废水集管34对应设置,废水集管34的一端插在第一定位凸起473上,此第一定位凸起473具有一定的防呆配合功能,方便第三端结构47与废水集管34定位安装,防止长期使用后废水集管34歪斜。

可选地,如图6、图7所示,第三端结构47的周壁上设有第一装配定位结构474,多个第一装配定位结构474沿周向间隔开设置,多个第一装配定位结构474止抵在壳体300的内壁上,提高第三过滤件30在第二容纳腔200内的对中度,避免第三过滤件30整体歪斜导致无法在过渡口3004处良好配合。

有利地,第二插管471与过渡口3004之间设有密封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5、图8、图9所示,复合滤芯组件1000的第四端结构48配合在第三过滤件30的远离过渡口3004的端面上,第四端结构48上设有分别与废水集管34、第五进出口301相连的排废口482。

另外,如图9所示,第四端结构48的中部凸出设有第二定位凸起483,第二定位凸起483与中心管33对应设置,中心管33的一端插在第二定位凸起483上,此第二定位凸起483具有封堵功能,也具有一定的防呆配合功能,方便第四端结构48与中心管33定位安装,防止长期使用时中心管33歪斜,且可封闭中心管33下部,防止中心管33中的液体流出。

可选地,如图8、图9所示,第四端结构48的周壁上设有第二装配定位结构484,多个第二装配定位结构484沿周向间隔开设置,多个第二装配定位结构484止抵在壳体300的内壁上,提高第三过滤件30在第二容纳腔200内的对中度,避免第三过滤件30整体歪斜导致无法在第五进出口301处良好配合。

在图2中,第四端结构48封闭了第三过滤件30和中心管33的底部,且为第三过滤件30提供了底部的密封和支撑,有效地防止了第三过滤件30两侧的待净化的液体和已经净化后的液体在底部相串,保证了第三过滤件30的过滤效果。废水集管34连通了排废口482和第五进出口301,使高盐度的废水足够快地流出壳体30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如图5所示,壳体300的内周壁上设有第四接管321,在图5中第二瓶盖320上设有上述第四接管321,第四接管321连通第五进出口301,第四端结构48上设有第四插管481,第四插管481与第四接管321插接相连。第四插管481与第四接管321插接相连保证了高浓度的废液和待净化的液体之间不发生串流。另外,保证了第四端结构48稳定地连接在壳体300的底部,防止第三过滤件30在过滤过程中位置发生变化。

可选地,第四插管481和第四接管321之间设有密封圈,以提高密封度。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第二容纳腔200内所有零件预先装配成一体件,即中心管33、废水集管34、反渗透膜片袋32、第三端结构47、第四端结构48预先连接成一体化反渗透膜滤芯。甚至过渡口3004、第四接管321处的密封圈,也可以预先装配到第二插管471、第四插管481上。

这样的一体化反渗透膜滤芯,在装配时可直接插在过渡板3003和第二瓶盖320之间,整机装配过程得到了大大简化。而且如果第二瓶盖320是可拆卸连接在瓶体3002上的,那用户在使用后,也可以自行更换一体化反渗透膜滤芯,而且用户自己更换时的操作步骤也非常容易,提高了用户的换芯体验,降低了换芯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第一过滤件10为由无纺布、聚丙烯层、碳纤维卷制而成的卷筒,使用寿命较长。当用于自来水的过滤时,可初步去除泥沙、铁锈及余氯。当然,第一过滤件10也可以仅由其中一种或两种材料的滤层卷制而成,这里不做具体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第二过滤件20为中空的碳棒。可用于自来水的终滤,碳棒可滤除水体中异味、有机物、胶体、铁及余氯等,使第二过滤件20控制出水后的饮用水水质条件,改善口感。当然,第二过滤件20也可由活性炭颗粒、滤网及框架组合而成,不局限于碳棒的设置形式。另外,碳过滤介质,也可以更换成KDF55处理介质(高纯铜/锌合金介质),通过电化学反应去除水中的余氯、减少矿物结垢、减少氧化亚铁等悬浮固体物质、抑制微生物、去除重金属。

为更好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下面结合图1-图12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复合滤芯组件1000的结构。

下述具体实施例以净化自来水为例来讲述复合滤芯组件1000的三级过滤功能,并说明复合滤芯组件1000的高度集成化一体设计结构。另外,第一过滤组1001中的第一过滤件10以无纺布、聚丙烯层、碳纤维和间隔支架49卷制而成的卷筒型的初级过滤件为例进行说明;第二过滤组2001中的第三过滤件30以高节水的侧流反渗透节水膜作为中间过滤为例进行说明。第一过滤组1001中的第二过滤件20以圆筒形的中空碳棒作为终级过滤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一种复合滤芯组件1000,整个复合滤芯组件1000常态下呈竖直状态装设。包括壳体300,壳体300包括两端敞口的瓶体3002和封闭在两端的第一瓶盖310以及第二瓶盖320,每个瓶盖3001均与瓶体3002通过相配的螺纹形成密封连接。在密封处增设瓶体密封圈。第一瓶盖310上设有进自来水的第一进出口101,前置水出水的第二进出口102,以及饮用水出水的第三进出口201。第二瓶盖320上设有反渗透的前置水进水的第四进出口302,以及反渗透的高盐度废水排水的第五进出口301。

如图2所示,壳体300的内部一体成型设有与筒壁垂直设置的过渡板3003,过渡板3003将壳体300沿轴向间隔开,形成第一容纳腔100和第二容纳腔200。过渡板3003的中部沿轴向设有过渡口3004。第一容纳腔100和第二容纳腔200之间通过过渡口3004连通。

如图2所示,第一过滤组1001包括第一过滤件10、第二过滤件20和水路间隔板46,水路间隔板46分别与第一端结构401和第二端结构402相连,以将第一容纳腔100间隔出第一低压区1002和第二低压区1003,第一过滤件10设在第一低压区1002内,由第一进出口101流入的水经第一过滤件10后从第二进出口102流出,第二过滤件20设在第二低压区1003内,从过渡口3004流入的水经第二过滤件20后从第三进出口201流出。进而,第一容纳腔100中形成两组相套的过滤单元,即设在第一容纳腔100中心的带有筒形的第一过滤件10作为初级过滤单元,设在第一容纳腔100外侧的第二过滤件20作为终级过滤单元。第一过滤件10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二过滤件20的轴向长度。第一过滤件10和第二过滤件20之间通过设置筒形的水路间隔板46分隔。第一过滤件10与第一容纳腔100的内壁之间限定出环形的第一均布流道11,如图2所示,第一均布流道11与第一进出口101相连。水路间隔板46与第一过滤件10之间限定出环形的第二均布流道12,第二均布流道12连接第二进出口102。水路间隔板46与第二过滤件20之间限定出环形的第三均布流道21,第二过滤件20的远离第三均布流道21的一侧设有柱形的第四均布流道22。第三均布流道21连接过渡口3004,第四均布流道22连接第三进出口201。

如图2、图5所示,第二过滤件20的上端设有第二内端盖43,第二过滤件20的下端设有第一内端盖41,第一内端盖41配合在第二过滤件20的朝向过渡口3004的轴向端面上,以堵住第二过滤件20及第四均布流道22;第二内端盖43配合在第二过滤件20的远离过渡口3004的轴向端面上,以堵住第二过滤件20,第二内端盖43上设有连通第三进出口201的内端口431。第一过滤件10的上端设有第二外端盖44,第二外端盖44上设有外套在内端口431的外端口441;第一过滤件10的朝向过渡口3004的轴向端面上设有第一外端盖42。第一外端盖42上一体成型有水路间隔板46,第一外端盖42堵住第一过滤件10及第三均布流道21的下部。第二外端盖44和第二内端盖43之间套有第二中端盖45,第二中端盖45配合在水路间隔板46的周壁上,第二中端盖45上形成有中端口451。第二中端盖45与第三接管313之间加设密封件,第二内端盖43和第一接管311之间加设密封件。

如图5所示,壳体300的内周壁上朝向第二内端盖43设有第一接管311,壳体300的内周壁上朝向第二外端盖44设有第二接管312,壳体300的内周壁上朝向第二中端盖45设有第三接管313,第二中端盖45的中端口451与第三接管313插接连接。第三接管313和第二外端盖44之间形成连接第二进出口102的通道。

如图2、图11所示,第二过滤组2001设在所述第二容纳腔200内,第二过滤组2001包括第三过滤件30,筒形的第三过滤件30设在第二容纳腔200内。第三过滤件30与第二容纳腔200的内壁之间限定出第五均布流道31,第三过滤件30的中心的中心管33正对过渡口3004设置。中心管33的管壁上设有过滤水入孔,第三过滤件30由多个反渗透膜片袋32组成,反渗透膜片袋32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每一废水集管34和中心管33被至少一个反渗透膜片袋32的第一部分隔开,多个反渗透膜片袋32的第二部分形成围绕在中心管33及多个废水集管34组成的管组的周围,形成多层螺旋卷式薄膜组件。

如图10所示,中心管33的周围呈环形并设有五根废水集管34,各废水集管34穿过第二端盖320与第五进出口301相连。每根废水集管34对应一个反渗透膜片袋32。

如如图2、图5、图6、图7、图8、图9所示,第三过滤件3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端结构47和第四端结构48,第三端结构47封在第三过滤通道32和废水流通腔的朝向第一容纳腔100的一端,第四端结构48封在第三过滤通道32和过滤水流通腔的远离第一容纳腔100的一端。第三端结构47的两端设有相通的第二插管471和第三插管472,第二插管471插接在过渡口3004内,第三插管472与中心管33相连。第三端结构47上设有与废水管34防呆配合的第一定位凸起473。第三端结构47的周壁设有第一装配定位结构474与第三过滤件30的顶部配合装配。第四端结构48上设有与废水集管34相连的排废口482。壳体300的内周壁上朝向第四端结构48设有第四接管321,第四接管321连通第五进出口301,第四端结构48上设有第四插管481,第四插管481与第四接管321插接相连。第四端结构48上设有与中心管33封堵配合的第二定位凸起483。第四端结构48的周壁上设有第二装配定位结构484与第三过滤件30的底部配合装配。第三端结构47与第一外端盖42之间加设密封圈。第一外端盖42与过渡口3004之间加设密封圈。

整个自来水的过滤过程为,自来水从第一进出口101进入第一均布流道11,并向径向内侧流动,经过第一过滤件10的过滤后流向第二均布流道12,并从上部的第二进出口102作为前置水流出。流出后的前置水经过加压并泵入第四进出口302,并在第五均布流道31中均布,从侧流反渗透节水膜的侧向流入并由第三过滤件30过滤,高盐度的废水由废水集管34收集并从第五进出口301排出,纯水则由中心管33向上收集穿过过渡口3004。纯水从过渡口3004进入第三均布流道21,并沿径向经第二过滤件20过滤,进入第四均布流道22,并从第三进出口201流出饮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顶”、“底”、“内”、“外”、“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滤芯组件1000的其他构成例如各个过滤组件的过滤功能、各过滤组件的材质的选择、各个过滤组件的排列顺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