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滤芯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36719发布日期:2019-08-27 20:21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复合滤芯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净水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复合滤芯组件。



背景技术:

从城市自来水厂输送到各用户的自来水中,通常会含有一定量的盐离子、金属物质、氯化物、微生物、泥沙等物质。为了提高饮水质量,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自来水的出水管上安装净水机,净水机内带有多种功能的滤芯,以去除自来水中不同种类的有害物质。

通常,现有的净水机滤芯一般为3~4级,部分厂家净水机滤芯为双芯。为了改善复合滤芯组件的过滤效果,通常在净水机内布置多种滤芯组件,各个滤芯组件之间的进、出水口依次串联,不同的滤芯两侧分别形成进水腔体、出水腔体。为了达到高品质的饮用水,往往需要串联三级、四级滤芯组件,不同滤芯组件之间的出水口和进水口之间均需要外部管道进行连接,使复合滤芯组件管道系统庞杂,净水机整机占用空间较大,不方便安装和更换滤芯。

在进出口处若设置止水阀,可以降低漏水的风险。已有的止水阀结构的封堵部分和止水口部分配合不够紧密,止水阀的装配结构较为简单,容易出现漏水现象,使用寿命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复合滤芯组件,所述复合滤芯组件集成度高,使用方便,可靠性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复合滤芯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沿长度方向分隔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之间通过过渡板间隔开,所述过渡板上设有过渡口,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水压大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水压,所述壳体上至少一个进出口处设有止水结构;第一过滤组,所述第一过滤组设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第二过滤组,所述第二过滤组设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滤芯组件,壳体内部集成安装两个过滤组,过滤功能多样化,增加了自来水的过滤效果。集成度高、整体体积小,极大地减少了安装时所需的空间。减少了两组过滤组之间连接时所需的外部管道,使复合滤芯组件整体布置紧凑,一定程度上节省用材成本。过渡板还可以支撑两侧的过滤组,使过滤组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不易歪斜。采用过渡板将壳体内分隔成水压不同的两个容纳腔,目的在于将对水压要求不同的过滤件分置于两个容纳腔中,这样对水压要求低的部分装配要求降低,对水压要求高的部分装配要求提高,高压水不会影响低压部分的密封性及结构可靠性,整体装配成本也会适当降低。在至少一个进出口处设置止水结构,可使外部管道接头与进出口有效连接,使进出口内外的水流处于导通状态。当去除外部管道接头时,止水结构对进出口起到封堵作用,增加进出口处的止水的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复合滤芯组件,所述止水结构包括:止水凹台,所述止水凹台连接在所述壳体上;止水芯,所述止水芯在截断位置和导通位置之间可活动,在截断位置时所述止水结构堵住所述进出口,在导通位置时所述进出口与所述壳体内部连通;止水弹簧,所述止水弹簧连接在所述止水凹台和所述止水芯之间,所述止水弹簧常驱动所述止水芯朝向截断位置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实施例,所述止水结构包括:止水密封圈,所述止水密封圈外套在所述止水芯上,所述止水芯在截断位置时所述止水密封圈与所述壳体相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步地实施例,所述进出口的朝向所述止水凹台的一端设有倒角,所述止水芯在截断位置时,所述止水密封圈与所述倒角相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复合滤芯组件,所述壳体内环绕所述进出口设有配合凸缘,所述止水凹台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配合凸缘的内侧,所述止水凹台焊接连接在所述配合凸缘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实施例,所述配合凸缘的内周面形成为多级的配合台阶面,所述止水凹台的外周面上设有与所述配合台阶面相适配的止水台阶面,所述配合台阶面的凸角正对所述止水台阶面的凹角,所述配合台阶面的凹角正对所述止水台阶面的凸角;其中,至少一个正对的所述凹角与所述凸角之间设置有干涉凸块,所述干涉凸块为集中焊融区。

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步地实施例,所述止水台阶面上临近所述集中焊融区设有溢料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复合滤芯组件,所述第二容纳腔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下方,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水压大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水压,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底部的进出口处均设有所述止水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复合滤芯组件,所述第二过滤组包括:反渗透膜元件,所述反渗透膜元件包括:中心管组和多个反渗透膜片袋,所述中心管组包括中心管和多个间隔开设置的废水集管,多个所述废水集管环绕所述中心管设置,所述中心管的管壁上设有过滤水入孔,所述废水集管的管壁上设有废水入孔;所述反渗透膜片袋具有位于所述中心管组内部的第一部分和位于所述中心管组外部的第二部分,每一所述废水集管和所述中心管被至少一个所述反渗透膜片袋的第一部分隔开,多个所述反渗透膜片袋的所述第二部分形成围绕在所述中心管组的周围的多层薄膜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复合滤芯组件,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进出口、第二进出口、第三进出口,所述第一过滤组包括第一过滤件、第二过滤件和水路间隔板,所述水路间隔板设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水路间隔板将所述第一容纳腔间隔出第一低压区和第二低压区,所述第一过滤件设在所述第一低压区内,由所述第一进出口流入的水经所述第一过滤件后从所述第二进出口流出,所述第二过滤件设在所述第二低压区内,从所述过渡口流入的水经所述第二过滤件后从所述第三进出口流出。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复合滤芯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复合滤芯组件的仰视图。

图3为图1省去第一过滤件、第二过滤件、第三过滤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复合滤芯组件省去内部过滤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区域I中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区域Ⅱ中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5中密封圈采用环形密封圈的示意图。

图8为图5中密封圈采用带倒角的环形密封圈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二瓶盖上配合凸缘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进水口、配合凸缘及止水凹台的对应区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复合滤芯组件的过渡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复合滤芯组件的过渡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三端盖的俯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三端盖的仰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四端盖的仰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四端盖的俯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中心管和废水集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一反渗透膜片袋和中心管、废水集管配合的俯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反渗透膜元件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复合滤芯组件1000;

第一容纳腔100;第一过滤组1001;第一低压区1002;第二低压区1003;

第一过滤件10;第一均布流道11;第二均布流道12;

第一进出口101;第二进出口102;

第二过滤件20;第三均布流道21;第四均布流道22;

第三进出口201;

第一端结构401;第二端结构402;

第一内端盖41;

第一外端盖42;第一插管421;

第二内端盖43;内端口431;第五插管432;

第二外端盖44;外端口441;第六插管442;

第二中端盖45;中端口451;第七插管452;

水路间隔板46;

间隔支架49;

第二容纳腔200;第二过滤组2001;高压区2002;

第三过滤件30;第五均布流道31;反渗透膜片袋32;中心管33;废水集管34;

第五进出口301;第四进出口302;

第三端结构47;第二插管471;第三插管472;第一定位凸起473;第一定轴凸块474;

第四端结构48;第四插管481;排废口482;第二定位凸起483;第二定轴凸块484;

壳体300;

瓶盖3001;

第一瓶盖310;第一接管311;第二接管312;第三接管313;提手314;

第二瓶盖320;第四接管321;倒角322;

瓶体3002;

过渡板3003;过渡口3004;旋焊工装固定凸台3005;

配合凸缘3006;配合台阶面30061;

旋焊结构400;

止水结构500;

止水凹台510;止水台阶面511;干涉凸块512;溢料槽513;

止水芯520;封堵连接段522;导柱段523;

止水弹簧530;止水密封圈5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9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滤芯组件1000的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复合滤芯组件1000,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300、第一过滤组1001,第二过滤组2001。

其中,如图3、图4所示,壳体300内沿长度方向分隔出第一容纳腔100和第二容纳腔200,第一容纳腔100和第二容纳腔200之间通过过渡板3003间隔开,过渡板3003上设有过渡口3004。过渡板3003使第一容纳腔100和第二容纳腔200在壳体300内形成两个总体相隔的腔体,两腔体之间仅通过过渡口3004连通。

如图1所示,两个过滤组分别为第一过滤组1001和第二过滤组2001,第一过滤组1001设在第一容纳腔100内,第二过滤组2001设在第二容纳腔200内。壳体300中通过设置两个过滤组,可使复合滤芯组件1000具有更多的过滤功能,增加了集成度,且无需布置第二过滤组2001过滤后的水流向第一过滤组1001的外部管道,或无需布置第一过滤组1001过滤后的水流向第二过滤组2001的外部管道,简化了管路布置形式。

相比于每个壳体中只设置一个过滤组,各个过滤组之间通过外部管道连通的现有滤芯组件来讲,大大简化了各个过滤组之间连接所需的外部管道,使得本实用新型复合滤芯组件1000的占用空间少、整体布局紧凑、节省用户的橱柜内部体积;同时,增强了整体的美观性能。所有过滤组均设置在壳体300内,复合滤芯组件1000整体安装时只需要一套定位、安装结构,装配简单、省时。

第二容纳腔200内水压大于第一容纳腔100内水压,即相对而讲,第二容纳腔200为高压腔,第一容纳腔100为低压腔。采用过渡板3003将壳体300内分隔成水压不同的两个容纳腔,目的在于将对水压要求不同的过滤件分置于两个容纳腔中。这样低压腔内水压降低后,低压腔相关的零部件的装配要求就降低了,这样可以极大简化结构、降低装配成本。而且与高压腔间隔开后,低压腔内部零件及其连接处受到压力损伤程度会降低,使用寿命也会随之提升。而高压腔相关的零部件则按照相应的装配要求连接,高压标准的零件范围缩小了。整体复合滤芯组件1000的密封性及结构可靠性都会提高,整体装配成本降低。

如图1所示,壳体300上至少一个进出口处设有止水结构500。此处的进出口指与第一过滤组1001连通的进水口或出水口,也可以指与第二过滤组2001连通的进水口或出水口。

具体地可以在壳体300的每个进出口处均设置止水结构500,虽然成本略高,但是拆装的便利性非常高。当然,如果壳体300仅部分进出口上设置止水结构500,可以根据壳体300的安装位置选择,较佳方式为,除了壳体300顶部的进出口外,壳体300其他进出口均可以安装上止水结构300。

需要说明的是,止水结构300的工作原理为本领域所公知的技术。具体而言,某一进出口处设置止水结构500后,当该进出口连接外部管道时止水结构500自动打开该进出口,当该进出口处没有连接外部管道时,止水结构500自动封堵该进出口。

这样止水结构500可有效防止内部的液体从进出口向外部漏出,即避免拆下复合滤芯组件1000时浇湿拆装人员,方便更换复合滤芯组件1000内的过滤组或更换复合滤芯组件1000。当需要检修、更换外部管道时,拔出外部管道的瞬间进出口便很快被止水结构500封堵,内部的液体不易漏出,同时外部的空气不易进入,壳体300内产生的气泡较少,有利于保持复合滤芯组件1000整体的过滤作用,提高过滤过程的连贯性,减少因更换部分过滤组或维修时对正常过滤工作的影响时耗。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壳体300包括瓶体3002、两个瓶盖3001和过渡板3003,瓶体3002的两端敞开,过渡板3003设在瓶体3002内,两个瓶盖3001分别密封连接在壳体300的两端。瓶盖3001将壳体300密封形成整体,保护内部的各过滤组结构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为方便描述,下文中将其中一个瓶盖3001记为第一瓶盖310,另一个瓶盖3001则记为第二瓶盖320。当瓶体3002与过渡板3003、第一瓶盖310之间限定出第一容纳腔100时,瓶体3002与过渡板3003、第二瓶盖320之间限定出第二容纳腔200。当瓶体3002与过渡板3003、第二瓶盖320之间限定出第一容纳腔100时,瓶体3002与过渡板3003、第一瓶盖310之间限定出第二容纳腔200。

第一瓶盖310和瓶体3002之间可以采用旋焊结构400固定密封连接,也可以形成螺纹和密封圈相配合的可开合的连接。同样,第二瓶盖320与瓶体3002之间可以采用旋焊结构400固定密封连接,也可以形成螺纹和密封圈相配合的可开合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5、图6、图7、图8所示,止水结构500包括:止水凹台510、止水芯520、止水弹簧530。

其中,如图4、图5所示,止水凹台510连接在壳体300上。止水凹台510为止水弹簧530提供受力点,而且还能为止水芯520、止水弹簧530提供限位、导向作用,使止水芯520和止水弹簧530在伸缩运动的过程中不易歪斜、卡死。

如图5所示,止水芯520在截断位置和导通位置之间可活动,在截断位置时止水结构500堵住进出口,在导通位置时进出口与壳体300内部连通。止水芯520相当于控制进出口是打开还是堵住的塞子。

止水弹簧530连接在止水凹台510和止水芯520之间,止水弹簧530常驱动止水芯520朝向截断位置活动。

这种止水结构500的用法是,当设有止水结构500的进出口处连接外部管道时,外部管道上有插针插入该进出口处,插针顶开止水芯520,使外部管道与壳体300内部连通,即该进出口为导通状态。而当外部管道从复合滤芯组件1000上拆下时,插针退出进出口,止水芯520在止水弹簧530作用下堵在进出口处,壳体300不能通过该进出口连通外部。止水弹簧530的设置,使上述动作都是伴随外部管道的连接与拆下而自动完成的。

可选地,如图4所示,止水凹台510形成为朝向进出口一端敞开的筒形,止水凹台510敞开端罩在进出口上,止水凹台510的周壁上设有流通孔。止水芯520和止水弹簧530位于止水凹台510内,止水弹簧530止抵在止水凹台510的封闭端和止水芯520之间,以将止水芯520顶在进出口的端面或者进出口的内周壁上。

可选地,如图5所示,止水芯520包括封堵连接段522和导柱段523。导柱段523沿进出口的轴向设置,导柱段523的径向尺寸小于进出口的径向尺寸,导柱段523的至少部分伸入到进出口内,即导柱段523总会有一段是插到进出口内的。其中,导柱段523的断面形状、进出口的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非圆形,这里不限。

封堵连接段522从导柱段523的外周沿朝向止水凹台510的封闭端延伸,封堵连接段522可以是筒形,封堵连接段522也可以由如图5所示的多个延伸条组成。封堵连接段522的径向尺寸(或者多个延伸条合围形成的筒形的径向尺寸)大于进出口的径向尺寸,避免止水芯520跑出进出口。封堵连接段522围在止水弹簧530外侧以限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7、图8所示,止水结构500包括:止水密封圈540,止水密封圈540外套在止水芯520上,止水芯520在截断位置时止水密封圈540与壳体300相接触。止水密封圈540增强了止水芯520在截断位置时对进出口的封堵,有力地保障了复合滤芯组件1000在不接外部管道时,进出口处的密封性。

可选地,如图5所示,导柱段523的外周上形成有凹槽,止水密封圈540卡在凹槽中。如此,可避免止水密封圈540在止水芯520运动的过程中脱落,且增加了进出口处的止水效果。

可选地,如图7所示,止水密封圈540采用O型密封圈,O型密封圈与进出口的端面形成端面配合。O型密封圈的端面面积较大,有效地增加了对进出口的封闭。其中,O型密封圈的断面形状可以有多种,例如在图5中O型密封圈的断面为圆形,例如在图7中O型密封圈的断面为矩形。当然,O型密封圈的断面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如图8中密封圈在远离止水弹簧530的一端外边缘设置有倒角。这样,密封圈容易塞入进出口中,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有利地,O型密封圈的倒角范围在30度~60度。在此锥度范围内,止水效果最佳。

进一步可选地,如图9和图10所示,进出口的朝向止水凹台510的一端设有倒角322,止水芯520在截断位置时,止水密封圈540与倒角322相接触。此倒角322的设置,增大了止水密封圈540与进出口端面的配合面积,且有导引作用,有利于提高整体的密封效果。

有利地,倒角322的角度范围为30~60度,止水效果最佳。

在图8的示例中,止水密封圈540封堵进出口时,止水密封圈540倒角与进出口的端面倒角之间形成锥面接触配合,这样止水弹簧530对止水密封圈540于锥面上的压紧力,不仅产生轴向压紧分力,还会产生径向压紧分力,从而提高密封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8、图9所示,壳体300内环绕进出口设有配合凸缘3006,止水凹台510的至少部分位于配合凸缘3006的内侧,止水凹台510焊接连接在配合凸缘3006上。止水凹台510与配合凸缘3006焊接连接,可增强止水凹台510在壳体300内的连接稳固性,使止水凸台510更好地限位、支撑止水芯520。

可选地,如图6、图9、图10所示,配合凸缘3006的内周面形成为多级的配合台阶面30061,止水凹台510的外周面上设有与配合台阶面30061相适配的止水台阶面511,配合台阶面30061的凸角正对止水台阶面511的凹角,配合台阶面30061的凹角正对止水台阶面511的凸角。为便于理解,在图10中将配合台阶面30061的凸角以i1示出,配合台阶面30061的凹角以i2示出;将止水台阶面511的凸角以j1示出,止水台阶面511的凹角以j2示出。多级配合的台阶面,一方面方便装配定位,另一方面有利于配合台阶面30061和止水台阶面511的接触连接,使两台阶面连接后更加牢靠。

其中,如图6所示,至少一个正对的凹角与凸角之间设置有干涉凸块512,干涉凸块512为集中焊融区。当干涉凸块512预置在凹角处时,对应的凸角插入到凹角内,挤压热熔后的干涉凸块512,使干涉凸块512熔化成的焊料挤到相邻的面上,从而扩大最终形成的焊接连接面积。同样的,当干涉凸块512预置在凸角处时,该凸角插到对应的凹角内,也会挤压热熔后的干涉凸块512,扩大最终形成的焊接连接面积。干涉凸块512增加了焊融区的料厚,结合干涉凸块512处凹角与凸角的配合,最终形成的焊接面不在同一平面上,焊接连接强度非常高。

可选地,如图10所示,干涉凸块512设置在凹角处,干涉凸块512的外表面形成一定的倾斜度,使得干涉凸块512在熔融时顺着自身的倾斜面向其他位于处流动。

进一步可选地,如图6所示,止水台阶面511上临近集中焊融区设有溢料槽513。溢料槽513可在焊接过程中收集焊渣,溢料槽513中收集的焊渣凝固后可增加局部的强度;溢料槽513还可防止焊渣溢出到进水口处以防止形成披锋。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容纳腔200位于第一容纳腔100的下方,第二容纳腔200内水压大于第一容纳腔100内水压,第二容纳腔200的底部的进出口处均设有止水结构500。在水压更大的第二容纳腔200的进出口处均设置止水结构500,可防止第二容纳腔200的内压太大,而使进出口处漏水,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11所示,当一个瓶盖3001通过旋焊结构400连接在瓶体3002上时,另一个瓶盖3001正对一侧的过渡板3003表面上,设有非圆形的旋焊工装固定凸台3005。例如,非圆形可以为六边形、五边形、四边形等多角形结构。当需要瓶盖3001旋焊连接于瓶体3002上时,此旋焊工装固定凸台3005与外部的固定工装可定位连接,使瓶体3002相对于固定工装不转动,使旋焊过程中瓶体3002与固定工装之间不发生转动,旋焊过程中较为稳定。

如图1、图3、图4、图11、图12所示,当两个瓶盖3001均通过旋焊结构400连接在瓶体3002上时,过渡板3003的至少一侧表面上设有非圆形的旋焊工装固定凸台3005。方便在焊接一端的端盖3001于瓶体3002时,将瓶体3002保持在固定位置,防止瓶体3002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4所示,两个瓶盖3001均旋焊连接在瓶体3002上,形成整体可抛弃式复合滤芯组件1000。当然,瓶盖3001与瓶体3002之间也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和密封圈的设置形成可开合的密封连接方式,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如图1所示,第一过滤组100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端结构401和第二端结构402,第一过滤组1001通过第一端结构401、第二端结构402分别连接过渡板3003、瓶盖3001,第一端结构401相对过渡板3003可转动,第二端结构402相对瓶盖3001可转动。

第一过滤组1001的两端分别限位在瓶盖3001、过渡板3003之间,使第一过滤组1001安装方便,安装时具有一定的可调性,且安装后整体不会发生歪斜。当第一过滤组1001受到水流的冲击时,可相对瓶盖3001和过渡板3003转动的第一过滤组1001有一定的缓冲移动空间,不易因水压太大而歪斜。可更快地实现水流均匀的分布。

第二过滤组200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端结构47和第四端结构48,第二过滤组2001通过第三端结构47、第四端结构48分别连接过渡板3003、瓶盖3001,第三端结构47相对过渡板3003可转动,第四端结构48相对瓶盖3001可转动。

第二过滤组2001的两端分别限位在瓶盖3001、过渡板3003之间,使第二过滤组2001安装时具有一定的可调性,且安装后整体不会发生歪斜。

这样设置,过滤组通过端结构连接过渡板3003上的过渡口3004、瓶盖3001上的进出口,连接非常方便,减少不必要的管路。而且瓶盖3001在装配过程中,难免会需要通过旋转使瓶盖3001盖紧或者松开的过程,尤其当瓶盖3001旋焊连接在瓶体3002时,将端结构可转动连接,才不会对过滤组产生损坏。另外,瓶盖3001在旋紧的过程中,可以使端结构与过渡板3003、瓶盖3001连接更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壳体300上设有第一进出口101、第二进出口102、第三进出口201,第一过滤组1001包括第一过滤件10、第二过滤件20和水路间隔板46。水路间隔板46分别与第一端结构401和第二端结构402相连,以将第一容纳腔100间隔出第一低压区1002和第二低压区1003(如图3所示)。

第一过滤件10设在第一低压区1002内,由第一进出口101流入的水经第一过滤件10后从第二进出口102流出,第二过滤件20设在第二低压区1003内,从过渡口3004流入的水经第二过滤件20后从第三进出口201流出。水路间隔板46使同在第一容纳腔100中的第一过滤件10和第二过滤件20分隔开来,形成两个独立的净化水路。两组过滤件之间可连接其他过滤件;也可以直接将第一过滤件10的进水口和第二过滤件20的出水口相连,或直接将第一过滤件10的出水口和第二过滤件20的进水口相连,使得第一过滤件10和第二过滤件20之间的净化水路形成前、后串联的关系。

此处的低压区表明第一过滤件10和第二过滤件20在过滤时,无需额外施加外部的压力则可正常工作。

可选地,第一低压区1002和第二低压区1003的水压小于等于市政供水水压。方便自来水进入低压区的入口处。

可选地,第一低压区1002内水压为0.1~0.4MPa。使得自来水容易从外部的管网系统中进入到第一低压区1002中并由第一过滤件10进行过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水路间隔板46为筒形,第二过滤件20位于水路间隔板46的内侧,第一过滤件10外套在水路间隔板46的外侧,第一过滤件10的两端及第二过滤件20的两端均由第一端结构401和第二端结构402配合封堵。

可选地,第一过滤件10与第一容纳腔100的内壁之间限定出第一均布流道11,水路间隔板46与第一过滤件10之间限定出第二均布流道12。此处,当第一均布流道11内均布第一过滤件10待净化的液体,则第二均布流道12内均布第一过滤件10已净化后的液体;反之,亦可。

水路间隔板46与第二过滤件20之间限定出第三均布流道21,第一过滤件10、水路间隔板46和第二过滤件20为依次套设的筒形,第二过滤件20的中心腔为第四均布流道22。此处,第四均布流道22处于第一容纳腔100的中心,其为柱形。

第四均布流道22的外侧在径向方向上分别紧凑布置一层第二过滤件20、一层第三均布流道21、一层水路间隔板46、一层第二均布流道12、一层第一过滤件10、一层第一均布流道11,第三均布流道21和第二均布流道12之间通过水路间隔板46隔绝不流通。第一容纳腔100整体布置紧凑、占用的安装空间少、集成度高。方便安装第一过滤件10和第二过滤件2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第一端结构401包括:第一外端盖42,第一外端盖42与水路间隔板46的一端周沿密封连接。如图1中所示,第一外端盖42封闭了第一过滤件10、第二均布流道12的底部,且为第一过滤件10提供了支撑,有效地防止了第一过滤件10两侧的待净化的液体和已经净化后的液体在底部相串,保证了第一过滤件10的过滤效果。水路间隔板46连接在第一外端盖42上,有利于第一外端盖42牢靠地设置在特定位置,使得第二均布流道12和第三均布流道21产生可靠的分隔,避免第一过滤件10和第二过滤件20内的液体发生串流、避免各均布流道中的水质降低。

可选地,水路间隔板46与第一外端盖42为一体成型件。一体成型方便加工制造。一体成型后水路间隔板46与第一外端盖42之间不易出现间隙,位置相对稳定。

第一外端盖42上设有连通第二低压区1003的第一插管421,第一插管421插接在过渡板3003上。第一插管421插接在过渡板3003中,一方面进一步封闭了过渡口3004,防止第一容纳腔100和第二容纳腔200之间的液体发生不必要的串流;另一方面,使第二过滤件20和第二过滤组2001之间的流道连接更为容易。

第一过滤件10的端面胶粘在第一外端盖42上。这样不仅装配方便,而且便于一体芯的安装。可选地,第一过滤件10通过一圈热熔胶密封连接在第一外端盖42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第二端结构402包括:第二外端盖44、第二中端盖45。

其中,第二外端盖44插接在瓶盖3001上(图1中为第一瓶盖310),第一过滤件10的端面胶粘在第二外端盖44上。第二外端盖44封闭了第一过滤件10、第二均布流道12的顶部,且为第一过滤件10提供了连接,为第一进出口101、第二进出口102进行了分隔,有效地防止了第一过滤件10两侧的待净化的液体和已经净化后的液体在顶部相串,进一步保证了第一过滤件10的过滤效果。

具体地,第二外端盖44配合在第一过滤件10的远离过渡口3004的轴向端面上,以堵住第一过滤件10,第二外端盖44上设有插接在瓶盖3001上的外端口441。

可选地,第二外端盖44的周边设有向下的外翻边,外翻边的内侧面与第一过滤件10的外周面接触。外翻边的设置,使第二外端盖44与第一过滤件10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增加连接的可靠性。且都可增强第二外端盖44对第一过滤件10的端面的液体封挡效果,且能够形成对第一过滤件10的防呆配合,容易装配。

第一过滤件10的轴端端面胶粘在第二外端盖44上,这样不仅装配方便,而且便于一体芯的安装。可选地,第一过滤件10通过一圈热熔胶密封连接在第二外端盖44上。

在图3的示例中,第二外端盖44上形成有第六插管442,第六插管442的管口形成上述外端口441。第六插管442可以插在第二接管312内,第六插管442也可以插在第二接管312外。为提高密封效果,第六插管442与第二接管312之间设有密封圈。

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一过滤件10的一端通过第一外端盖42插接在过渡口3004上,第一过滤件1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外端盖44插接在第二接管312上,这样第一过滤件10的位置得到基本固定,且装配的步骤只有两端插接的过程,由此可见其装配非常简单、省时。而且只要壳体300不变形,第一过滤件10的两端就不会脱出,由此可见第一过滤件10的装配可靠性较高。

另外,第二中端盖45与水路间隔板46的周壁密封连接,第二中端盖45插接在瓶盖3001上(图1中为第一瓶盖310)。

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瓶盖310的内周壁上朝着瓶体3002设有第三接管313,第二中端盖45上设有中端口451与第三接管313插接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二中端盖45,这样水路间隔板46可以直接与第三接管313相连,这样节省零件数量。但是由于第二过滤件20要装配到水路间隔板46的内侧,水路间隔板46开口小了则装不进去,水路间隔板46开口大了则会影响第二外端盖44与第一过滤件10的装配,整体装配难度加大。

因此这里提出设置第二中端盖45,装配时先将第二过滤件20等零件装入水路间隔板46内,然后再将第二中端盖45连接在水路间隔板46上,则满足装配需要,提高整体装配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当水路间隔板46与第一外端盖42一体成型时,可利用一体注塑方式制造,此时为方便开模,不宜一体注塑出第二中端盖45。

在第一瓶盖310上设置第三接管313,第三接管313与中端口451插接连接,水路间隔板46端部固定的步骤只有插接的过程,装配非常简单、省时,可靠性较高。在图3的示例中,第二中端盖45上形成有第七插管452,第七插管452的管口形成上述中端口451。第七插管452可以插在第三接管313内,第七插管452也可以插在第三接管313外。为提高密封效果,第七插管452与第三接管313之间设有密封圈,第二中端盖45与水路间隔板46之间也设有密封圈。

在图1的示例中,第二中端盖45与第二外端盖44之间的距离较小,能使水流在经第一过滤件10时水压能达到微妙的平衡。即当水路间隔板46内侧水压大于外侧水压时,第二中端盖45可能被挤在第二外端盖44上,减缓第一过滤件10的过滤速度。当正常运转时,水流挤开第二中端盖45,正常朝向第二进出口102流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过滤件20为与水路间隔板46为间隔开设置的筒形。筒形的第二过滤件20与水路间隔板46之间形成了上述第三均布流道2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第二端结构402还包括:第二内端盖43,第二内端盖43插接在瓶盖3001上(图1中为第一瓶盖310)。插接配合的形式方便装配。

可选地,第二内端盖43配合在第二过滤件20的远离过渡口3004的轴向端面上,以堵住第二过滤件20,第二内端盖43上设有连通第三进出口201的内端口431。这里,第二内端盖43封闭了第二过滤件20的顶部,且为第二过滤件20提供了顶部的连接,为第三进出口201提供了走向,有效地防止了第二过滤件20两侧的待净化的液体,和已经净化后的液体在顶部相串,进一步保证了第二过滤件20的过滤效果。经第二过滤组件20过滤后的流体聚集在第四均布流道22中,经由内端口431向外排出。

可选地,第二内端盖43的周边设有向下的外翻边,外翻边的内侧面与第二过滤件20的外周面接触。第二内端盖43上设有伸入到第四均布流道22中的内凸缘,内凸缘的外周面与第二过滤件20的内周面接触。内凸缘和外翻边每一样的设置,使第二内端盖43与第二过滤件20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增加连接的可靠性。且都可增强第二内端盖43对第二过滤件20的端面的液体封挡效果,且能够形成对第二内端盖43的防呆配合,容易装配。

具体地,第二过滤件20的一端端面胶粘在第二内端盖43上,这样不仅装配方便,而且便于一体芯的安装。可选地,第二过滤件20通过一圈热熔胶密封连接在第二内端盖43上。

具体地,第一端结构401还包括:第一内端盖41,而第二过滤件20的另一端端面胶粘在第一内端盖41上。

第二过滤件20的一端通过第二内端盖43插接在第一接管311上,第二过滤件20的另一端由第一内端盖41封住,且第一内端盖41与第一外端盖42间隔非常小,相当于第二过滤件20的另一端由第一外端盖42托住。这样第二过滤件20的位置也得到基本固定,且装配的步骤只有一端插接的过程,由此可见其装配非常简单、省时。而且只要壳体300不变形,第二过滤件20的两端就不会脱出,由此可见第二过滤件20的装配可靠性较高。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壳体300的第一瓶盖310的内周壁上设有第一接管311、第二接管312,第二内端盖43的内端口431与第一接管311插接连接,第二外端盖44的外端口441与第二接管312插接连接。这种插接连接的装配方式,使第一滤芯10、第二滤芯20在壳体300内的固定变得非常容易。

在图3的示例中,第二内端盖43上形成有第五插管432,第五插管432的管口形成上述内端口431。第五插管432可以插在第一接管311内,第五插管432也可以插在第一接管311外。为提高密封效果,第五插管432与第一接管311之间设有密封圈。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第一容纳腔100内所有零件预先装配成一体件,即将第一过滤件10、第二过滤件20、第一内端盖41、第一外端盖42、第二内端盖43、第二外端盖44、第二中端盖45预先连接成一体成前后置一体化滤芯。甚至第一接管311、第二接管312、第三接管313处的密封圈,也可以预先装配到第五插管432、第六插管442、第七插管452上。

这样的前后置一体化滤芯,在装配时可直接插在过渡板3003和第一瓶盖310之间,整机装配过程得到了大大简化。而且如果第一瓶盖310是可拆卸连接在瓶体3002上的,那用户在使用后,也可以自行更换前后置一体化滤芯(低压区内的滤芯组件),而且用户自己更换时的操作步骤也非常容易,提高了用户的换芯体验、减小了换芯成本。

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二中端盖45、第二内端盖43、第二外端盖44的顶部平齐。有利于第一瓶盖310对第一容纳腔100顶部的盖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第三过滤件30设在第二容纳腔200内,作为第二过滤组2001的一部分,即第三过滤件30位于高压区2002内。此处,第三过滤件30可进一步增加复合滤芯组件1000整体的过滤功能,提升出水的品质。

可选地,高压区2002(如图3、图4所示)内水压为0.7-0.85Mpa。此处较高的水压有利于第三过滤件30的过滤,加快水流的过膜速度,且为第三过滤件10的用材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增强第三过滤件30的过滤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300上设有第四进出口302和第五进出口301。当第四进出口302为第三过滤件30的进水口时,第五进出口301则为第三过滤件30的出水口;反之,当第四进出口302为第三过滤件30的出水口时,第五进出口301则为第三过滤件30的进水口。

可选地,第三过滤件30形成为筒形,第三过滤件30与第二容纳腔200的内壁之间限定出第五均布流道31,第四进出口302连通第五均布流道31,第三过滤件30的中心正对过渡口3004设置。筒形的第三过滤件30的内、外两侧分别形成不同的均布流道,一个为第三过滤件30待净化的流体,另一个为第三过滤件30净化后的流体,其中第三过滤件30中间的流通腔与过渡口3004连通。

从第三过滤件30、第五均布流道31的布局来看,水流在穿过第三过滤件30时,大部分沿第三过滤件30的径向穿过,穿过路径短、流通量大。而且径向穿过时对过滤件表面的杂质具有冲刷作用,水流更易冲开杂质后穿过过滤件。而过滤件在进水时大部分水流基本沿轴向流动,这样不仅有利于水流均布,也有利于将冲刷下的杂质带到轴向一端,避免杂质堵在过滤件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如图1、图3所示,复合滤芯组件1000还包括中心管33,中心管33设在第三过滤件30的中心内,中心管33的管壁上设有过滤水入孔,中心管33内可为经第三过滤件30过滤后的纯水。

如图1、图2、图3所示,壳体300上设有第五进出口301,第三过滤件30的中心内设有废水集管34,废水集管34与第五进出口301相连,废水集管34可以排出离子浓度较高的废液。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五进出口301和第四进出口302中均设置有上述止水结构500。此处第二过滤组2001可有更多滤材的选择性,即可选择耐高压的滤材,以增强第二过滤组2001的过滤能力,同时仍然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止水性。

本实用新型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过滤组2001包括:反渗透膜元件,反渗透膜元件包括:中心管组和多个反渗透膜片袋32,中心管组包括中心管33和多个间隔开设置的废水集管34,多个废水集管34环绕中心管33设置,中心管33的管壁上设有过滤水入孔,废水集管34的管壁上设有废水入孔。

下述反渗透膜元件以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7-图19所示,反渗透膜片袋32包括螺旋卷绕的多组过滤膜。反渗透膜片袋32具有位于中心管组内部的第一部分和位于中心管组外部的第二部分,每一废水集管34和中心管33被至少一个反渗透膜片袋32的第一部分隔开,多个反渗透膜片袋32的第二部分形成围绕在中心管组的周围的多层薄膜组件。多层薄膜组件为多个反渗透膜片袋32卷制出的圆筒,该圆筒构成上述第三过滤件30。

其中,从第四进出口302进入第二容纳腔200的水经反渗透膜片袋32过滤后流向过滤水入孔,废水集管34与第五进出口301相连,中心管33与过渡口3004相连。

从第四进出口302流到第五均布流道31内的水,沿径向穿过反渗透膜片袋32并朝着中心管组的方向流动,流动的过程中水分子不断地渗透到反渗透膜片袋32内,渗透到反渗透膜片袋32内的纯净水部分沿径向继续朝向中心管33流动,部分受膜延伸方向影响沿螺旋方向朝向中心管33流动。最终纯净水从过滤水入孔进入中心管33,然后朝向过渡口3004流动。而未渗透进反渗透膜片袋32的水则集中到废水集管34处,剩下的废水则流向废水集管34的管壁上的废水集孔,废水集管34与第五进出口301相连,从第五进出口301处排出废水。

反渗透膜元件采用侧流节水膜,通过侧流进水,提高膜表面流速,保证较高的纯水回收率,以及反渗透膜片袋32较长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第三过滤件30也可为超滤膜组件,具体可选用市场上已有的超滤膜滤芯。超滤过滤以及反渗透过滤的原理和技术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再赘述。另外,当第三过滤件30采用上述过滤件时,需要对液体提前进行加压再泵入第四进出口302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滤组1001和第二过滤组2001的外周上均设有至少一圈定轴凸块,每一圈的多个定轴凸块分别止抵在壳体300的内壁上。其中,第一过滤组1001的定轴凸块图未示出。第二过滤组2001的定轴凸块分别设在第三端结构47和第四端结构48上,为方便描述,下文中将第三端结构47上的定轴凸块描述为第一定轴凸块474,将第四端结构48上的定轴凸块描述为第二定轴凸块484。

定轴凸块的设置使瓶盖3001相对瓶体3002转动时,定轴凸块对过滤组产生调心的作用,保证过滤组与瓶体3002的同轴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反渗透膜元件的轴向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三端结构47和第四端结构48上。第三端结构47和第四端结构48分别插接在过渡板3003和瓶盖3001上。第三端结构47和第四端结构48封闭了反渗透膜元件的两端,使反渗透膜元件不同的流道之间的水不发生串流,不干扰,保证反渗透膜元件的过滤效果。通过分别插接在过渡板3003和瓶盖3001(如图1、图2中的第二瓶盖320)上,使反渗透膜元件装配容易,且装配结构稳定,防止在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出现歪斜。

具体地,如图1、图3所示,第三端结构47配合在第三过滤件30的朝向过渡口3004的端面上,第三端结构47的两端设有相通的第二插管471和第三插管472,第二插管471插接在过渡口3004内,第三插管472与中心管33相连。这里,第三端结构47封闭了第三过滤件30的顶部,且为第三过滤件30提供了顶部的支撑连接,有效防止了第三过滤件30两侧的待净化的液体和已经净化后的液体在顶部相串。

其中,第三端结构47通过第二插管471插接在过渡口3004内,一方面便于密封,防止第二容纳腔200内高压水未经反渗透膜片袋32过滤就流向过渡口3004,另一方面利用过渡口3004定位,提高定位精度的同时还能降低装配难度。

第三端结构47通过第三插管472插接在中心管33上,一方面利用第三插管472与中心管33管壁之间的面接触实现密封,另一方面方便中心管33的定位与安装,防止长期使用后中心管33歪斜、漏水。

另外,如图14所示,第三端结构47上设有第一定位凸起473,第一定位凸起473与废水集管34对应设置,废水集管34的一端插在第一定位凸起473上,此第一定位凸起473具有一定的防呆配合功能,方便第三端结构47与废水集管34定位安装,防止长期使用后废水集管34歪斜。

可选地,如图13、图14所示,第三端结构47的周壁上设有第一定轴凸块474,多个第一定轴凸块474沿周向间隔开设置,多个第一定轴凸块474止抵在壳体300的内壁上,提高第三过滤件30在第二容纳腔200内的对中度,避免第三过滤件30整体歪斜导致无法在过渡口3004处良好配合。

有利地,第二插管471与过渡口3004之间设有密封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15、图16所示,复合滤芯组件1000的第四端结构48配合在第三过滤件30的远离过渡口3004的端面上,第四端结构48上设有分别与废水集管34、第五进出口301相连的排废口482。

另外,如图16所示,第四端结构48的中部凸出设有第二定位凸起483,第二定位凸起483与中心管33对应设置,中心管33的一端插在第二定位凸起483上,此第二定位凸起483具有封堵功能,也具有一定的防呆配合功能,方便第四端结构48与中心管33定位安装,防止长期使用时中心管33歪斜,且可封闭中心管33下部,防止中心管33中的液体流出。

可选地,如图15、图16所示,第四端结构48的周壁上设有第二定轴凸块484,多个第二定轴凸块484沿周向间隔开设置,多个第二定轴凸块484止抵在壳体300的内壁上,提高第三过滤件30在第二容纳腔200内的对中度,避免第三过滤件30整体歪斜导致无法在第五进出口301处良好配合。

在图1中,第四端结构48封闭了第三过滤件30和中心管33的底部,且为第三过滤件30提供了底部的密封和支撑,有效地防止了第三过滤件30两侧的待净化的液体和已经净化后的液体在底部相串,保证了第三过滤件30的过滤效果。废水集管34连通了排废口482和第五进出口301,使高盐度的废水足够快地流出壳体30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300的内周壁上设有第四接管321,在图5中第二瓶盖320上设有上述第四接管321,第四接管321连通第五进出口301,第四端结构48上设有第四插管481,第四插管481与第四接管321插接相连。第四插管481与第四接管321插接相连保证了高浓度的废液和待净化的液体之间不发生串流。另外,保证了第四端结构48稳定地连接在壳体300的底部,防止第三过滤件30在过滤过程中位置发生变化。

可选地,第四插管481和第四接管321之间设有密封圈,以提高密封度。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第二容纳腔200内所有零件预先装配成一体件,即中心管33、废水集管34、反渗透膜片袋32、第三端结构47、第四端结构48预先连接成一体化反渗透膜滤芯。甚至过渡口3004、第四接管321处的密封圈,也可以预先装配到第二插管471、第四插管481上。

这样的一体化反渗透膜滤芯,在装配时可直接插在过渡板3003和第二瓶盖320之间,整机装配过程得到了大大简化。而且如果第二瓶盖320是可拆卸连接在瓶体3002上的,那用户在使用后,也可以自行更换一体化反渗透膜滤芯,而且用户自己更换时的操作步骤也非常容易,提高了用户的换芯体验,降低了换芯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第一过滤件10为由无纺布、聚丙烯层、碳纤维卷制而成的卷筒,使用寿命较长。当用于自来水的过滤时,可初步去除泥沙、铁锈及余氯。当然,第一过滤件10也可以仅由其中一种或两种材料的滤层卷制而成,这里不做具体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示例中,第二过滤件20为中空的碳棒。可用于自来水的终滤,碳棒可滤除水体中异味、有机物、胶体、铁及余氯等,使第二过滤件20控制出水后的饮用水水质条件,改善口感。当然,第二过滤件20也可由活性炭颗粒、滤网及框架组合而成,不局限于碳棒的设置形式。另外,碳过滤介质,也可以更换成KDF55处理介质(高纯铜/锌合金介质),通过电化学反应去除水中的余氯、减少矿物结垢、减少氧化亚铁等悬浮固体物质、抑制微生物、去除重金属。

为更好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下面结合图1-图19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复合滤芯组件1000的结构。

下述具体实施例以净化自来水为例来讲述复合滤芯组件1000的三级过滤功能,并说明复合滤芯组件1000的高度集成化一体设计结构。另外,第一过滤组1001中的第一过滤件10以无纺布、聚丙烯层、碳纤维和间隔支架49卷制而成的卷筒型的初级过滤件为例进行说明;第二过滤组2001中的第三过滤件30以高节水的侧流反渗透节水膜作为中间过滤为例进行说明。第一过滤组1001中的第二过滤件20以圆筒形的中空碳棒作为终级过滤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一种复合滤芯组件1000,整个复合滤芯组件1000常态下呈竖直状态装设。包括壳体300,壳体300包括两端敞口的瓶体3002和封闭在两端的第一瓶盖310以及第二瓶盖320,每个瓶盖3001均与瓶体3002通过旋焊结构400形成密封连接。

第一瓶盖310上设有进自来水的第一进出口101,前置水出水的第二进出口102,以及饮用水出水的第三进出口201。第一瓶盖310向侧边延伸形成提手314,第一进出口101、第二进出口102、第三进出口201均靠近提手314设置在一侧,第二瓶盖320上设有反渗透的前置水进水的第四进出口302,以及反渗透的高盐度废水排水的第五进出口301。如图1所示,在实际安装时,第一容纳腔100所在一端为顶部,第二容纳腔200所在一端为底部,因此在第四进出口302、第五进出口301处均设有止水结构500。

如图5~图9所示,止水结构500包括止水凹台510、止水芯520、止水弹簧530以及止水密封圈540。壳体300内环绕进出口设有配合凸缘3006,止水凹台510焊接连接在配合凸缘3006上,配合凸缘3006上设有多级的配合台阶面30061,止水凹台510的外周面上设有与配合台阶面30061相适配的止水台阶面511。止水台阶面511上设有集中融焊的干涉凸块512以及溢料槽513。

如图1所示,壳体300的内部一体成型设有与筒壁垂直设置的过渡板3003,过渡板3003将壳体300沿轴向间隔开,形成第一容纳腔100和第二容纳腔200。过渡板3003的中部沿轴向设有过渡口3004。第一容纳腔100和第二容纳腔200之间通过过渡口3004连通。如图12、图13所示,过渡口3004向外凸出形成非圆形的旋焊工装固定凸台3005,过渡口3004为圆形过孔。

如图1所示,第一过滤组1001包括第一过滤件10、第二过滤件20和水路间隔板46,水路间隔板46分别与第一端结构401和第二端结构402相连,以将第一容纳腔100间隔出第一低压区1002和第二低压区1003,第一过滤件10设在第一低压区1002内,由第一进出口101流入的水经第一过滤件10后从第二进出口102流出,第二过滤件20设在第二低压区1003内,从过渡口3004流入的水经第二过滤件20后从第三进出口201流出。进而,第一容纳腔100中形成两组相套的过滤单元,即设在第一容纳腔100中心的带有筒形的第一过滤件10作为初级过滤单元,设在第一容纳腔100外侧的第二过滤件20作为终级过滤单元。第一过滤件10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二过滤件20的轴向长度。第一过滤件10和第二过滤件20之间通过设置筒形的水路间隔板46分隔。第一过滤件10与第一容纳腔100的内壁之间限定出环形的第一均布流道11,如图1所示,第一均布流道11与第一进出口101相连。水路间隔板46与第一过滤件10之间限定出环形的第二均布流道12,第二均布流道12连接第二进出口102。水路间隔板46与第二过滤件20之间限定出环形的第三均布流道21,第二过滤件20的远离第三均布流道21的一侧设有柱形的第四均布流道22。第三均布流道21连接过渡口3004,第四均布流道22连接第三进出口201。

如图1、图3所示,第二过滤件20的上端设有第二内端盖43,第二过滤件20的下端设有第一内端盖41,第一内端盖41配合在第二过滤件20的朝向过渡口3004的轴向端面上,以堵住第二过滤件20及第四均布流道22;第二内端盖43配合在第二过滤件20的远离过渡口3004的轴向端面上,以堵住第二过滤件20,第二内端盖43上设有连通第三进出口201的内端口431。第一过滤件10的上端设有第二外端盖44,第二外端盖44上设有外套在内端口431的外端口441;第一过滤件10的朝向过渡口3004的轴向端面上设有第一外端盖42。第一外端盖42上一体成型有水路间隔板46,第一外端盖42堵住第一过滤件10及第三均布流道21的下部。第二外端盖44和第二内端盖43之间套有第二中端盖45,第二中端盖45配合在水路间隔板46的周壁上,第二中端盖45上形成有中端口451。第二中端盖45与第三接管313之间加设密封件,第二内端盖43和第一接管311之间加设密封件。

如图3所示,壳体300的内周壁上朝向第二内端盖43设有第一接管311,壳体300的内周壁上朝向第二外端盖44设有第二接管312,壳体300的内周壁上朝向第二中端盖45设有第三接管313,第二中端盖45的中端口451与第三接管313插接连接。第三接管313和第二外端盖44之间形成连接第二进出口102的通道。

如图1、图17、图18、图19所示,第二过滤组2001设在所述第二容纳腔200内,第二过滤组2001包括第三过滤件30,筒形的第三过滤件30设在第二容纳腔200内。第三过滤件30与第二容纳腔200的内壁之间限定出第五均布流道31,第三过滤件30的中心的中心管33正对过渡口3004设置。中心管33的管壁上设有过滤水入孔,第三过滤件30由多个反渗透膜片袋32组成,反渗透膜片袋32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每一废水集管34和中心管33被至少一个反渗透膜片袋32的第一部分隔开,多个反渗透膜片袋32的第二部分形成围绕在中心管33及多个废水集管34组成的管组的周围,形成多层螺旋卷式薄膜组件。

如图3、图17、图18所示,中心管33的周围呈环形并设有五根废水集管34,各废水集管34穿过第二端盖320与第五进出口301相连。每根废水集管34对应一个反渗透膜片袋32。

如图1、图3、图13所示,第三过滤件3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端结构47和第四端结构48,第三端结构47封在第三过滤通道32和废水流通腔的朝向第一容纳腔100的一端,第四端结构48封在第三过滤通道32和过滤水流通腔的远离第一容纳腔100的一端。第三端结构47的两端设有相通的第二插管471和第三插管472,第二插管471插接在过渡口3004内,第三插管472与中心管33相连。第三端结构47上设有与废水管34防呆配合的第一定位凸起473。第三端结构47的周壁设有第一定轴凸块474与第三过滤件30的顶部配合装配。第四端结构48上设有与废水集管34相连的排废口482。壳体300的内周壁上朝向第四端结构48设有第四接管321,第四接管321连通第五进出口301,第四端结构48上设有第四插管481,第四插管481与第四接管321插接相连。第四端结构48上设有与中心管33封堵配合的第二定位凸起483。第四端结构48的周壁上设有第二定轴凸块484与第三过滤件30的底部配合装配。第三端结构47与第一外端盖42之间加设密封圈。第一外端盖42与过渡口3004之间加设密封圈。

整个自来水的过滤过程为,自来水从第一进出口101进入第一均布流道11,并向径向内侧流动,经过第一过滤件10的过滤后流向第二均布流道12,并从上部的第二进出口102作为前置水流出。流出后的前置水经过加压并泵入第四进出口302,并在第五均布流道31中均布,从侧流反渗透节水膜的侧向流入并由第三过滤件30过滤,高盐度的废水由废水集管34收集并从第五进出口301排出,纯水则由中心管33向上收集穿过过渡口3004。纯水从过渡口3004进入第三均布流道21,并沿径向经第二过滤件20过滤,进入第四均布流道22,并从第三进出口201流出饮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顶”、“底”、“内”、“外”、“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滤芯组件1000的其他构成例如各个过滤组件的过滤功能、各过滤组件的材质的选择、各个过滤组件的排列顺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