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微生物强化培养的热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05448发布日期:2019-12-03 18:50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用于微生物强化培养的热媒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微生物强化培养的热媒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污水的好氧生化法处理存在微生物活性较低,处理效果差等缺陷,可通过微生物强化培养来解决,但微生物强化培养过程中,保证培养温度均匀、温度变化波动小、对微生物冲击小是个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微生物强化培养的热媒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微生物强化培养的热媒装置,其技术要点是,包括带有进水口、热媒出水口和热媒回水口的热媒罐、带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板式换热器及带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螺旋换热器,在所述的热媒罐下部腔体内设有热媒加热器,螺旋换热器位于板式换热器外侧,热媒出水口与板式换热器进水口连接,板式换热器出水口通过循环管道与螺旋换热器进水口连接,螺旋换热器出水口通过循环管道与热媒回水口连接,在热媒出水口与板式换热器进水口之间的循环管道上设有热媒循环泵,在螺旋换热器出水口与热媒回水口之间连接的循环管道上设有切换阀门,在与螺旋换热器出水口连接的排放管道上设有排放阀门。

优选的,在热媒罐的进水口还设置扣盖。

优选的,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内设有多个导流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用于微生物强化培养的热媒装置,采用了换热面积较大的板式换热器,使得培养温度均匀。由于采用了螺旋形换热器,局部死角的温度变得一致,使得温度变化波动小;将板式换热器位于螺旋换热器的中间,这样的结构,使得温度非常均匀柔和,对微生物冲击小,使热媒在板式换热器和螺旋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大大提升。该装置可实现高效的热交换,具有流程简单、操作方便,实用性强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微生物强化培养的热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说明如下:1热媒罐、11扣盖、12进水口、13热媒加热器、14热媒出水口、15热媒回水口、2板式换热器、21进水口、22出水口、23导流板、3螺旋换热器、31进水口、32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1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例中的用于微生物强化培养的热媒装置,包括带有进水口12、热媒出水口14和热媒回水口15的热媒罐1、带有进水口21、出水口22和导流板23的板式换热器2及带有进水口31和出水口32的螺旋换热器3。在热媒罐1下部的蓄热腔内设有热媒加热器13,热媒通过热媒罐1进入带有热媒加热器13的蓄热腔内进行蓄热。进水口12位于热媒罐1的顶端,扣盖11位于进水口12的顶端,扣盖11可盖合在进水口12上,起到防尘的作用。热媒出水口15位于蓄热腔的顶部,热媒回水口15位于蓄热腔的底部。板式换热器2位于螺旋换热器3的中间,板式换热器2内部设有多个导流板23,板式换热器2的进水口21位于板式换热器2的顶部一侧,板式换热器2的出水口22位于板式换热器2的顶部另一侧。螺旋换热器3为螺旋结构,螺旋换热器3的进水口31位于螺旋换热器3的顶部,螺旋换热器3的出水口32位于螺旋换热器3的底部。热媒出水口14通过循环管道5与热媒循环泵进水口41连接,热媒循环泵的出水口15通过循环管道5与板式换热器2的进水口21连接,板式换热器2的出水口22通过循环管道5与螺旋换热器3的进水口31连接,螺旋换热器3的出水口32通过循环管道5与切换阀门6连接,切换阀门6在通过循环管道5连接热媒回水口15。在与螺旋换热器3的出水口32连接的排放管道8上设有排放阀门7。热媒出水口15、热媒循环泵41、板式换热器2、螺旋换热器3、切换阀门6、热媒回水口16通过循环管道5形成水流通道。

本实施例中用于微生物强化培养的热媒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热媒通过进水口12进入热媒罐1,后进入热媒加热器14中,经热媒加热器14升温后,通过循环管道5上的热媒循环泵4打入板式换热器2,经过板式换热器2的多个导流板23增大散热面积,与板式换热器2外的介质进行换热后,进入螺旋换热器3,螺旋换热器3的螺旋换热结构与螺旋换热器3外的介质再次换热后,进入切换阀门6和排放阀门7,当切换阀门6打开,排放阀门7关闭时,经过螺旋换热器3进行热交换后的热媒通过热媒回水口16进入热媒加热器14再次将换热后的热媒加热,当切换阀门6关闭,排放阀门7打开时,经过螺旋换热器3进行热交换后的热媒可排放至装置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