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步脱氨除磷的物化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5797发布日期:2019-11-12 22:40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同步脱氨除磷的物化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同步脱氨除磷的物化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排水标准的不断提高,尤其对氨氮和总磷提出了尤为重要的要求。针对氨氮和总磷的同步去除大部分都是采用生化工艺进行去除。

尤其是针对低浓度的对氨氮和总磷有去除要求的废水,例如市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在这种低浓度废水的处理中,由于前端进行了生物的脱氮除磷,加之后端出水中COD、BOD、氨氮、TP相对都处于比较低的浓度中,很难单独采取生化工艺进行同步去除氨氮和总磷,一般后端继续采用生化+物化工艺进行综合治理解决。生化工艺用于除去氨氮,物化用于去除总磷,这种工艺组合停留时间长,占地面积大,操作流程复杂。

而单独采用相对流程简单的物化同步去除氨氮和总磷的工艺方法和技术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同步脱氨除磷的物化污水处理系统,以达到采用单独的物化技术,整体工艺链短,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可同步脱氮除磷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同步脱氨除磷的物化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氨氮吸附池,除磷反应池,加载反应池,絮凝反应池和高效沉淀池,所述氨氮吸附池上设置改性沸石投加装置,所述除磷反应池上设置除磷剂投加装置,所述加载反应池上设置改性磁粉投加装置,所述絮凝反应池上设置聚丙烯酰胺投加装置;所述高效沉淀池底部分别连接污泥回流系统和磁粉回收系统,所述污泥回流系统包括与加载反应池连接的污泥回流泵,所述磁粉回收系统包括磁粉提升泵、高剪切器和磁分离器,经磁分离器分离出的磁粉经管路进入加载反应池,分离后的污泥进入污泥处理系统。

上述方案中,所述高效沉淀池内设置斜管和搅拌器。

上述方案中,所述高效沉淀池下部为锥形,底部设置污泥斗。

上述方案中,所述氨氮吸附池,除磷反应池,加载反应池和絮凝反应池内均设置搅拌装置。

上述方案中,所述氨氮吸附池上部设置进水口,所述氨氮吸附池和除磷反应池之间底部联通,所述除磷反应池和加载反应池之间顶部联通,所述加载反应池和絮凝反应池之间底部联通,所述絮凝反应池和高效沉淀池之间中部联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同步脱氨除磷的物化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氨氮吸附池,除磷反应池,加载反应池,絮凝反应池和高效沉淀池,在氨氮吸附池内投加改性沸石进行氨氮的吸附,之后在除磷反应池内投加除磷剂,进行除磷;之后进入加载反应池,进行磁粉的加载、吸附;然后进入絮凝反应池,通过投加聚丙烯酰胺,将沸石、除磷反应形成的絮状物,和磁粉通过架桥作用结合到一起,形成磁性絮团;最后进入到高效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上清液排放,反应完形成的污泥沉淀至底部。同时,污泥部分可回流到加载反应池内进行循环利用,污泥中的磁粉可回收重复利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水处理方法采用单独的物化技术,可同步脱氨除磷,整体工艺链短,占地面积小,操作简单,对突发情况反映迅速,非常容易调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同步脱氨除磷的物化污水处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同步脱氨除磷的物化污水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中,1、氨氮吸附池;2、除磷反应池;3、加载反应池;4、絮凝反应池;5、高效沉淀池;6、改性沸石投加装置;7、除磷剂投加装置;8、改性磁粉投加装置;9、聚丙烯酰胺投加装置;10、污泥回流泵;11、磁粉提升泵;12、高剪切器;13、磁分离器;14、污泥处理系统;15、斜管;16、搅拌器;17、污泥斗;18、搅拌装置;19、进水口;20、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同步脱氨除磷的物化污水处理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可同步脱氨除磷,操作简单,占地面积小。

如图1所示的同步脱氨除磷的物化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氨氮吸附池1,除磷反应池2,加载反应池3,絮凝反应池4和高效沉淀池5,氨氮吸附池1上设置改性沸石投加装置6,除磷反应池2上设置除磷剂投加装置7,加载反应池3上设置改性磁粉投加装置8,絮凝反应池4上设置聚丙烯酰胺投加装置9。

高效沉淀池5底部分别连接污泥回流系统和磁粉回收系统,污泥回流系统包括与加载反应池3连接的污泥回流泵10,磁粉回收系统包括磁粉提升泵11、高剪切器12和磁分离器13,经磁分离器13分离出的磁粉经管路进入加载反应池3,分离后的污泥进入污泥处理系统14。

高效沉淀池5内设置斜管15和搅拌器16。高效沉淀池5下部为锥形,底部设置污泥斗17。

氨氮吸附池1,除磷反应池2,加载反应池3和絮凝反应池4内均设置搅拌装置18。

氨氮吸附池1上部设置进水口19,氨氮吸附池1和除磷反应池2之间底部联通,除磷反应池2和加载反应池3之间顶部联通,加载反应池3和絮凝反应池4之间底部联通,絮凝反应池4和高效沉淀池5之间中部联通。

如图2所示,具体工艺流程如下:

1、待处理的污水由进水口19进入氨氮吸附池1内,在氨氮吸附池1内投加改性沸石进行氨氮的吸附,并通过后续的反应过程和回流过程进行循环吸附;

2、之后进入除磷反应池2,投加除磷剂,进行除磷的化学反应过程;

3、之后进入加载反应池3,在此投加改性磁粉,进行磁粉的加载、吸附等;

4、然后进入絮凝反应池4,通过投加聚丙烯酰胺,将沸石、除磷反应形成的絮状物,和磁粉通过架桥作用结合到一起,形成磁性絮团;

5、最后进入到高效沉淀池5,进行固液分离,上清液从出水口20排放,反应完形成的污泥沉淀至底部。

6、污泥一部分通过污泥回流泵10回流到加载反应池3内进行循环利用,来保障氨氮的吸附和总磷的去除;另一部分进入磁粉回收系统,经过磁粉提升泵11、高剪切器12和磁分离器13后,污泥中分离出的磁粉经管路进入加载反应池3,分离后的污泥进入污泥处理系统14。高剪切器12的作用是将磁性污泥絮团进行分散,使得污泥和磁粉进行分离;磁分离器13的作用是通过磁场将磁粉进行吸引回收,没有磁性的污泥进行溢流排放。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