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路沿线的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8899260发布日期:2019-10-18 21:42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公路沿线的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公路沿线的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获取食物和其他再生资源的物质基础。我国公共交通事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里程和运输存量和增量巨大。汽车尾气排放、轮胎刹车衬里、磨损、路基材料老化、丢弃垃圾等成为公路两侧有限空间内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金属累积量或瞬时输入量超过土壤环境容量,则引起较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难降解、易积累、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不易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被分解,污染治理难度大且耗时耗力。铅、镉、铬、锌、镍、锰、铜等重金属元素具有较高的生物毒性,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同时也引起周边土壤生态环境的恶化,进而通过地面扬尘、地表径流、污染地下水、食物链等途径进入到人体,威胁人体健康。

目前,我国重金属污染治理规划大多集中工矿企业场地,专门针对公路沿线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仍存缺陷。从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角度,公路沿线两侧范围广且地域环境条件复杂,不易实施大规模的修复治理。因此,公路沿线两侧土壤进行全面解析和寻求适用可行的防治修复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关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大部分技术都是针对一种或几种重金属的污染修复,对于广谱复合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是难点之一。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一是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赋存状态,降低其在环境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以原位钝化修复技术和微生物修复技术为主要代表;二是利用各种手段从土壤中去除重金属,以工程修复措施和淋洗修复技术为主要代表。

其中,工程修复措施是指利用工程机械将新鲜未受污染的土壤替换全部或部分受污染的土壤,稀释重金属污染物浓度,增加土壤环境容量,减少重金属对土壤-植物系统产生的毒害,使农产品达到食品卫生标准,从而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主要包括换土法、客土法和翻土法等。淋洗修复技术是指利用淋洗液把土壤固相中的重金属转移到土壤液相中去,再将淋洗后富含重金属的废水作进一步的回收处理的土壤修复方法,包括原位淋洗和异位淋洗两种方式。

以上方法存在的缺陷是:工程修复措施实施工程量大、修复成本高、破坏土体的自然性状,引起土壤肥力下降,并且后期还要对换出的污土进行堆放或处理,因此工程修复措施更适用于污染程度重小面积范围的土壤修复;淋洗技术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土壤修复技术,但是对修复的土壤类型有一定的要求,适合修复中壤土、砂壤土、砂土等透水性较好的土壤,在粘土上难以实行。淋洗过程还会使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流失,造成土壤肥力的下降,并且加入的淋洗剂易给土壤引入二次污染。与上述两种修复技术相比较,由于原位钝化技术和微生物修复技术成本低廉、易于实施,特别是对于轻中度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修复效果明显,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土壤修复研究的热点。

其中,原位钝化技术是指向土壤中加入硅钙物质、含磷物质、金属及其氧化物、有机物质等物料,通过与重金属发生吸附、沉淀、氧化还原、络合等作用,实现对污染土壤的修复。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土壤中某些土著微生物或经驯化的特定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附、沉淀、氧化还原等作用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毒性的技术。

原位钝化技术和微生物修复技术存在的缺陷是:原位钝化技术中加入的硅钙物质以石灰为代表,利用石灰提高土壤的ph,增加土壤表面的负电荷,从而增加土壤对重金属的亲和性,ph的升高,也有利于moh+的存在,从而提高cd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促进土壤中cd、cu、hg、zn等重金属形成氢氧化物或碳酸盐结合态沉淀或共沉淀。但是过度施用石灰,会导致土壤板结,有机质功能丧失从而破坏土壤的生态环境。含磷物质以水溶性磷酸、磷酸盐和非水溶性磷灰石、磷矿粉为代表,主要通过增大添加剂的比表面积以及与金属离子形成磷酸盐沉淀等作用实现对金属离子的的固定。一般情况下,土壤中的含磷量越高,对重金属的固定效果越好,但是含磷物质若过度施用会引起向地表或者地下水迁移,有造成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的风险。金属及金属氧化物,如磷酸亚铁,主通要过专性吸附、非专性吸附、共沉淀以及在内部形成配合物等途径实现对重金属离子的钝化固定。但是引起的土壤酸化问题不容忽视,酸化土壤会使已经被固定的金属离子被再度释放出来,造成修复效果反弹。有机物质的来源主要有生物固体、动物粪便等,一般含有较高的腐殖化有机物,主要通过增加土壤阳离子的交换量和对离子的吸附能力,以及形成难溶性的金属有机络合物等方式来降低土壤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但是使用有机物料有可能会引入二次污染问题(如猪粪、鸡粪中含有难以降解的铜、铅、汞、砷等)。微生物技术的修复效果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直接相关,而微生物的活性受温度、水分、氧气、ph等诸多土壤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微生物修复效果不容控制。

综上所示,现有的方法依然存在修复成本高昂、短时效、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公路沿线的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方法和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修复成本高昂、短时效、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公路沿线的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调查确定方案:通过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实地污染调查,划分待治理区污染等级,根据污染等级确定修复药剂用量、修复区划分以及乔灌草种类及分布;

s200、修复区实地划分:在公路沿线的两侧,按距离公路由近至远,划分成长条形的防护带区域和后块区域,所述防护带区域又由距离公路较近的灌木防护区和距离公路较远的乔木防护区组成,所述后块区域被划分成距防护带区域较近的第一草木带以及距离防护带区域较远的第二草木带;

s300、按区块撒施不同浓度基础修复药剂:按照土壤污染等级配比浓度逐渐减低的撒施于防护带区域的高浓度钝化剂、第一草木带的中浓度钝化剂和第二草木带的低浓度钝化剂;

s400、机械旋耕:利用机械将土壤和基础修复药剂就地混合均匀,以疏松土壤;

s500、分区种植:按照划分好的修复区,在若干区域内分别按一定密度种植灌木、乔木和草木,形成“前条后块,树草相间”的立体复合种植带;

s600、后期养护:往种植植物后的立体复合种植带中定期喷灌低浓度修复药剂进行养护。

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灌木防护区沿着公路的方向被划分成若干用于种植不同灌木的竹节区。

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灌木防护区、乔木防护区、第一草木带和第二草木带的宽度均为24~25m,所述竹节区长度为95~105m。

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灌木防护区种植的灌木选用棣棠、腊梅、水蜡、南天竺、铺地柏中任意几种的组合,不同种灌木交替种植在若干竹节区中;

所述乔木防护区种植的乔木选用白皮松、大叶女贞、刺柏、侧柏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后块区域种植的草木为印度芥菜。

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草木有规律的套种在乔木防护区的乔木与乔木之间。

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灌木株高约1.2~1.6m,灌木的种植密度为60-70株/亩;所述乔木株高为1.8~2.2m,乔木的种植密度为210~230株/亩;后块区域的草木种植密度为2900~3100株/亩;乔木防护区的草木种植密度为900~1100株/亩。

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高浓度钝化剂为粉末钝化剂,中浓度钝化剂、低浓度钝化剂、低浓度修复药剂均为nur钝化剂,所述s600中,喷灌低浓度修复药剂后保持土壤的含水率大于30%。

一种公路沿线的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装置,包括预制升降杆,两根所述预制升降杆之间连接有被第一动力机构驱动的沿两根预制升降杆之间移动的喷药导向钢索以及被第二动力机构驱动的齿链绳;

所述喷药导向钢索上套装有随喷药导向钢索移动的辅助安装块,所述辅助安装块上活动安装有垂直分布的相互啮合的第一伞形齿轮和第二伞形齿轮,所述第一伞形齿轮的转轴输出端安装有旋流喷药装置,所述第二伞形齿轮的转轴输入端设置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齿链绳的齿条相啮合。

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征还在于,位于所述辅助安装块前后两端的喷药导向钢索上固定安装有导向筒,所述导向筒上设置有贯穿齿链绳的限位孔,所述导向筒限位喷药导向钢索和齿链绳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第一动力机构驱动喷药导向钢索移动的速度小于第二动力机构驱动齿链绳移动的速度。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提出的针对公路沿线两侧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是一种成本低廉、修复效果稳定并且不会引入二次污染的持续联合修复治理技术。

(1)本发明工程量小,成本低廉:

本发明技术中采用的钝化药剂和种植的乔木、灌木、草本等修复植物成本相对都比较低廉,并且建设完成之后同时兼顾绿化环境和修复土壤的功能;

(2)本发明绿色环保,无二次污染:

本发明技术中用于修复土壤的钝化剂是一种绿色环保药剂,主要成分是生物有机质。该药剂不但可以修复土壤中的复合重金属污染物,同时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植物修复部分的印度芥兰统一收割集中提炼菜籽油时去除重金属,也不会给土壤引入二次污染;

(3)本发明持续修复,效果稳定:

本发明技术属于原位持续减量技术,先通过钝化剂对土壤中游离态重金属进行钝化固定,再通过植物富集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通过植物叶片、枝干等持续吸收和阻隔大气中的污染物,减少进入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定期喷灌低浓度钝化剂溶液以持续固定新落入到土壤表层的重金属污染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治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防护带区域和后块区域的划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灌木防护区的划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治理装置的正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治理装置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治理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预制升降杆;2-第一动力机构;3-喷药导向钢索;4-第二动力机构;5-齿链绳;6-辅助安装块;7-第一伞形齿轮;8-第二伞形齿轮;9-旋流喷药装置;10-第三齿轮;11-导向筒;12-限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国内外关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大部分技术都是针对一种或几种重金属的污染修复,对于广谱复合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是难点之一。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一是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赋存状态,降低其在环境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以原位钝化修复技术和微生物修复技术为主要代表;二是利用各种手段从土壤中去除重金属,以工程修复措施和淋洗修复技术为主要代表。

但是以上的方法都没办法同时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成本高昂、短时效、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

为此,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公路沿线的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方法,该治理方法为一种成本低廉、可持续修复、绿色环保又无二次污染适用于公路沿线两侧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持续修复治理技术,具体的,包括以下步骤:

s100、调查确定方案:通过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实地污染调查,划分待治理区污染等级,根据污染等级确定修复药剂用量、修复区划分以及乔灌草种类及分布;

s200、修复区实地划分:在公路沿线的两侧,按距离公路由近至远,划分成长条形的防护带区域和后块区域,所述防护带区域又由距离公路较近的灌木防护区和距离公路较远的乔木防护区组成,所述后块区域被划分成距防护带区域较近的第一草木带以及距离防护带区域较远的第二草木带;优选的,所述灌木防护区、乔木防护区、第一草木带和第二草木带的宽度均为24~25m。

s300、按区块撒施不同浓度基础修复药剂:按照土壤污染等级配比浓度逐渐减低的撒施于防护带区域的高浓度钝化剂、第一草木带的中浓度钝化剂和第二草木带的低浓度钝化剂;

s400、机械旋耕:利用机械将土壤和基础修复药剂就地混合均匀,以疏松土壤;

s500、分区种植:按照划分好的修复区,在若干区域内分别按一定密度种植灌木、乔木和草木,形成“前条后块,树草相间”的立体复合种植带;具体的:

在进行绿化带布局设计时,通过对植物多品种的选择,进行点、线、面相结合,合理布局。使绿化带既能满足公路绿化功能,又能实现对公路两侧土壤中重金属的修复需求。提出“前条后块,树草相间”的绿化带布局模式:

“前条”是指在公路两侧建设一条贯穿全段的条形的用于绿化的防护带区域。

防护带区域采取两层配置:第一层靠近公路内侧的灌木防护区种植灌木,并且所述灌木防护区沿着公路的方向被划分成若干用于种植不同灌木的竹节区。竹节区按“竹节状”分段排列,每段合理搭配同一品种,段与段之间选择不同的品种,每个竹节区的长度优选为95~105m,灌木与灌木之间紧密相连,密度约为灌木的种植密度为60~70株/亩,并且这些灌木优选株高为1.2~1.6m;具公路较远的第二层乔木防护区种植乔木,优选乔木的株高为1.8~2.2m,乔木与乔木间接排列,乔木的种植密度为210~230株/亩;并且乔木防护区的乔木与乔木之间以条状有规律的套种草木,草木的密度优选为900~1100株/亩。防护带区域地面与公路地面齐平。

“后块”是指与防护带区域相邻,距离公路更远的后块区域,后块区域全部种植优选密度为2900~3100株/亩的草木。

所述灌木防护区种植的灌木选用棣棠、腊梅、水蜡、南天竺、铺地柏中任意几种的组合,不同种灌木交替种植在若干竹节区中。这是由于这几种植物对pb、cd、cu、zn、cr等重金属高富集能力。

所述乔木防护区种植的乔木选用对pb、cd、cr等重金属具有强吸附能力的白皮松、大叶女贞、刺柏、侧柏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后块区域种植的草木为印度芥菜。这是由于印度芥菜是目前筛选出的一种生长快、生物量大的重金属忍耐-富集型植物,对cr、cd、pb、zn、cu等重金属富集能力均很强,印度芥菜是季节性植物,收割后用于提炼菜籽油,在提炼菜籽油的过程中去除重金属。

采用“前条后块,树草相间”的绿化带布局模式进行种植修复,不但可以满足减少噪音、防止灰尘和美化环境的绿化功能,同时可以在对土壤环境扰动少的前提下实现高效修复重金属污染,并且修复后收割的印度芥菜可以提炼菜籽油,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此种用于修复公路两侧土壤复合重金属污染的技术方法适于大规模的推广使用。

s600、后期养护:往种植植物后的立体复合种植带中定期喷灌低浓度修复药剂进行养护,喷灌低浓度修复药剂后保持土壤的含水率大于30%。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高浓度钝化剂为粉末钝化剂,中浓度钝化剂、低浓度钝化剂、低浓度修复药剂均为nur钝化剂。药剂中含有的有机官能团对重金属的强鳌合性,与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直接形成稳定的有机络合物(残渣态),而仅存少量的水溶态、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锰铁氧化物结合态,修复效果持久稳定。

本发明首先利用钝化剂与土壤中复合的重金属污染物形成稳定的有机络合物(有机络合态),降低其生物可利用性和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性;然后,在靠近公路两侧按设计的乔、灌、草层次结构种植一定宽度的超富集且耐重金属的植物绿化带,在土壤上方形成天然的绿色屏障,持续吸收和阻挡来自于大气中的污染物颗粒,富集游离的重金属污染物;最后采用低浓度钝化溶液定期浇灌养护绿化带,给植物提供水分和有机质的同时始终使土壤中的含水量保持在30%以上,并且能持续固定土壤表层新增的重金属污染物。采用植物修复与有机钝化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污染土壤进行持续的修复,减少重金属污染物对土壤剖面的淋滤,防止其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和食物链。

实施例1:高污染地块

(1)防护带区域药剂撒施浓度为400kg/亩,第一草木带药剂浓度为200kg/亩,第二草木带药剂浓度为100kg/亩。

(2)绿化林带组成:灌木防护区由南天竺、紫叶小檗、棣棠按“竹节状”相间种植,每种灌木种植间距为100m,株行距为2m*2m,灌木丛之间紧密相连。乔木防护区由白皮松和大叶女贞相间种植,株行距为4m*4m,树与树之间套种印度芥菜。由第一草木带和第二草木带构成的草木带种植印度芥菜,株行距为0.5m*0.5m。

(3)定期喷灌养护绿化带的钝化剂溶液浓度为10mg/l。

修复效果:乔木防护区土壤中的pb含量降低48.95%,cr含量降低42.4%,cd含量降低25.3%,zn含量降低17%,cu含量降低6.7%。灌木防护区土壤中pb含量降低50%,cr含量降低48.6%,cd含量降低35%,zn含量降低26%,cu含量降低12.4%。由第一草木带和第二草木带构成的草木带土壤中pb含量降低40%,cr含量降低36%,cd含量降低17%,zn含量降低13%,cu含量降低6%。

实施例2:中污染地块

(1)防护带区域药剂撒施浓度为200kg/亩,第一草木带药剂浓度为100kg/亩,第二草木带药剂浓度为50kg/亩。

(2)绿化林带组成:灌木防护区由南天竺、腊梅、水蜡按“竹节状”相间排列,每种灌木种植间距为100m,株行距为2m*2m,灌木丛间紧密相连。乔木防护区由白皮松和侧柏相间组成,株行距4m*4m,树与树之间套种印度芥菜。由第一草木带和第二草木带构成的草木带种植印度芥菜,株行距为0.5m*0.5m。

(3)用于定期喷灌养护绿化带的钝化剂溶液浓度为5mg/l。

修复效果:乔木防护区土壤中的pb含量降低46.95%,cr含量降低43.4%,cd含量降低26.5%,zn含量降低14%,cu含量降低7%。灌木防护区土壤中pb含量降低48%,cr含量降低46.8%,cd含量降低37%,zn含量降低19%,cu含量降低13%。由第一草木带和第二草木带构成的草木带土壤中pb含量降低41%,cr含量降低34%,cd含量降低15%,zn含量降低11%,cu含量降低8%。

实施例3:低污染地块

(1)防护带区域药剂撒施浓度为300kg/亩,第一草木带药剂浓度为150kg/亩,第二草木带药剂浓度为75kg/亩。

(2)绿化林带组成:灌木防护区由铺地柏、腊梅、棣棠按“竹节状”相间排列,每种灌木种植间距为100m,株行距为2m*2m,灌木丛间紧密相连。乔木防护区由白皮松和刺柏相间组成,株行距为4m*4m,树与树之间套种印度芥菜。由第一草木带和第二草木带构成的草木带种植印度芥菜,株行距为0.5m*0.5m。

(3)用于定期喷灌养护绿化带的钝化剂溶液浓度为7.5mg/l。

修复效果:乔木防护区土壤中的pb含量降低41.2%,cr含量降低43%,cd含量降低19.7%,zn含量降低13%,cu含量降低9%。灌木防护区土壤中pb含量降低44.3%,cr含量降低45%,cd含量降低28%,zn含量降低15%,cu含量降低12%。由第一草木带和第二草木带构成的草木带土壤中pb含量降低39%,cr含量降低37.2%,cd含量降低21%,zn含量降低8%,cu含量降低4.6%。

本发明治理方法采用有机钝化+植物富集联合的方法对土壤中重金属进行钝化和富集,同时形成绿色屏障对大气中源源不断的污染物进行阻吸收和阻隔。本发明技术的独特创新点在于原位减量、持续修复和无二次污染等特点。

实施例4:

本发明喷灌设备的构造也是该技术的独特创新之处。用于大面积喷灌的设备常见的需要搭设复杂的基础设置,并且每隔一段时间设置一个喷口,以确保每个角落都能受到喷灌。但是密集的喷灌口不但成本高昂,静置的喷头容易损坏,而且需要额外提供喷射的水压,因此喷灌的效率低下。

如图4至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公路沿线的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装置,利用旋转前进的在一定距离间移动得喷灌设备进行药液体喷洒,不但减少了喷头的数量,而且利用旋转产生的切向力拥有更大的喷射面积。具体的:

该装置包括预制升降杆1,两根预制升降杆1之间连接有被第一动力机构2驱动的沿两根预制升降杆之间移动的喷药导向钢索3以及被第二动力机构4驱动的齿链绳5。

这里预制升降杆1可以根据植物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使喷药导向钢索3和齿链绳5可以随植物生长高度调节,装置具有更高的适用性。同时两个相邻预制升降杆1之间的距离可以依据例如单次喷药量,喷药导向钢索3和齿链绳5的垂度等方面综合考虑。

喷药导向钢索3上套装有随喷药导向钢索3移动的辅助安装块6,辅助安装块6的下端活动安装有可在辅助安装块6上旋转的旋流喷药装置9。第一动力机构2驱动喷药导向钢索3移动的速度小于第二动力机构4驱动齿链绳5移动的速度。确保齿链绳5上的齿条可以与旋流喷药装置9产生相对位移。

喷药导向钢索3上的旋流喷药装置9在随喷药导向钢索3水平位移的同时,旋流喷药装置9被水平移动速度更快的齿链绳5抽动旋转,发生了自传,实现了旋流喷药装置9在两根预制升降杆1间一边前进,一边旋转喷洒药物。

该齿链绳5抽动旋流喷药装置9旋转的方式具体解释如下:辅助安装块6上活动安装有垂直分布的相互啮合的第一伞形齿轮7和第二伞形齿轮8,第一伞形齿轮7的转轴输出端安装有旋流喷药装置9,第二伞形齿轮8的转轴输入端设置有第三齿轮10,第三齿轮10与齿链绳5的齿条相啮合。在第二动力机构4的动力作用下,齿链绳5上的齿条驱动与其啮合的第三齿轮10实现转动,从而使与第三齿轮10同转轴的第二伞形齿轮8也发生转动,转动的第二伞形齿轮8驱动与其啮合的且处于水平设置的第一伞形齿轮7转动,最终实现第一伞形齿轮7下方连接的旋流喷药装置9也发生转动,侧面形成旋流喷射弧线,提供了更大的喷射面积。

为了减少由于喷药导向钢索3和齿链绳5由于晃动而造成的两者间距不固定,加大齿链绳5与第三齿轮10啮合部位的磨损。位于辅助安装块6前后两端的喷药导向钢索3上固定安装有导向筒11,导向筒11上设置有贯穿齿链绳5的限位孔12,导向筒11限位喷药导向钢索3和齿链绳5之间的距离。提前在齿链绳5与第三齿轮10即将啮合时,将喷药导向钢索3和齿链绳5自动靠拢,减小磨损。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旋流喷药装置9可以通过第一动力机构2和第二动力机构4提供正向反向的动力,使旋流喷药装置9在喷药导向钢索3上往复喷洒药物,提高喷洒效率。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