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自循环污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88547发布日期:2020-04-07 16:29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型自循环污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小型自循环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属于一种小型自循环污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我国是全球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水资源环境又存在严重的水污染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污水废水的排放量居高不下,导致国内水环境亟待改善。为此,国家对水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水十条”、“十三五”等一系列支持性政策的出台,给污水处理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开发空间。在此环境下,相关的污水废水处理设备以及配套的技术,不断突破创新,对于不同处理量和污水处理类型的设备应运而生。

然而,对于一些地方落后和地理位置特殊的区域,特别是山区或地形地势比较特殊的地方,城市污水管网不仅难布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易安装,能够适应于交通不便、公共污水管网难以普及,丘陵区、山区等特殊区域的污水处理设备,国内外市场鲜有出现,但是实际的市场需求量较大。为此如何研究开发制造出一种自动化程度高,能够稳定运行,污水处理出水效果佳,经济可靠的小型污水处理设备,逐渐成为本行业研发的新方向之一。此外,目前市场上少量的小型污水处理设备尚处于起步阶段,自动化水平低,系统不稳定,出水不连续等缺点。为此,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研究开发了一种小型自循环污水处理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自循环污水处理设备,通过对生化处理单元、高效澄清单元、控制柜系统、缓释碳源槽、人工湿地单元和清水池区的整体研发设计,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同时本发明解决了丘陵区、山区等地形地势特殊区域,普通污水处理设备不便施工,灵活性差,整体设计无法满足区域实际需要的问题,施工方便,安装容易,灵活性高,能根据不同水质不同地形地势进行模块化拼装组合成型。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小型自循环污水处理设备,包括生化处理单元、高效澄清单元、控制柜系统、缓释碳源槽、人工湿地单元和清水池区,所述生化处理单元有进水区、厌氧区和好氧区,进水区的外侧安装有带止回阀的进水管道,厌氧区和好氧区内都安装有笼式生物种群填料,所述高效澄清单元有高效澄清区,高效澄清区的下部安装设置有折板泥水分离装置,高效澄清区的底部为排泥区,排泥区的外侧面上面,安装有带排泥阀的排泥管道,所述排泥阀通过线束与控制柜系统连接,所述人工湿地单元有人工湿地区,人工湿地区内上部有不同粒径的滤料,滤料上面种植有植物,人工湿地区一端的外侧有独立的缓释碳源槽,人工湿地区另一端的外侧有出水排放区,所述缓释碳源槽通过管道组件,分别与人工湿地区和生化处理单元的进水区连接,所述清水池区位于高效澄清单元的外侧,清水池区通过安装有带提升泵的管道,与人工湿地区另一端的出水排放区连接,所述污水经过带止回阀的进水管道进入生化处理单元的进水区,水体依次流经厌氧区和好氧区,随后进入高效澄清区的中部内侧,水体通过折板泥水分离装置进行泥水分离后,高效澄清区上部的清水进入清水池区,清水池区的水体经过安装有带提升泵的管道,进入人工湿地单元的人工湿地区,通过人工湿地区内不同粒径的滤料以及种植的植物,进一步深化脱氮除磷后,流入出水排放区,所述出水排放区内安装有水质监测装置,经水质监测装置检测合格后的水体达标排放。

优选地,所述生化处理单元好氧区的底部安装有纳米曝气盘装置,纳米曝气盘装置的上方通过气管与输气管道连接,所述纳米曝气盘装置有曝气盘管,曝气盘管上面有数量不等的通气孔,曝气盘管的外侧绕裹有无纺布层,无妨布层上面的小孔径尺寸为纳米级,所述好氧区内的笼式生物种群填料为弹性立体组合填料。

优选地,所述缓释碳源槽内的管道组件的管口端为可调节伸缩管口,可调节伸缩管口能够根据缓释碳源槽内液位线的高度,调节管口距离缓释碳源槽地面的高度,管道组件的中间安装有调节阀。

优选地,所述控制柜系统通过线束与提升泵水质监测装置连接。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通过对生化处理单元、高效澄清单元、控制柜系统、缓释碳源槽、人工湿地单元和清水池区的整体研发设计,制造出一种小型自循环污水处理设备。本发明能够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同时兼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生化处理单元采用ao工艺,厌氧区和好氧区相连,使厌氧释磷后保持较高的吸磷动力,同时提高了脱氮除磷的效果;厌氧区在较高的有机负荷下,通过附着于笼式生物种群填料上的大量不同种属的微生物群落,共同参与生化降解和吸附作用,去除污水中的多种有机物质,使污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大幅度降低;好氧区在有机负荷较低的情况下,去除bod、cod的同时进行生物硝化反应,好氧区中笼式生物种群填料为弹性立体组合填料,该填料具有比表面积大,使用寿命长,易挂膜耐腐蚀不结团堵塞,该填料在水中自由舒展,对水中气泡作多层次切割,更相对增加了曝气效果,笼式生物种群填料兼备安装,拆卸、检修方便的优点;

2,人工湿地单元是将污水有控制的引入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主要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联合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净化。为了保证人工湿地区较高的脱氮除磷效率,在人工湿地区的前端加入碳源缓释槽,通过植物秸秆不断释放碳源来补充人工湿地区脱氮除磷所需的碳源。

本发明解决了地形地势特殊区域,普通污水处理设备不便施工,灵活性差,整体设计无法满足区域实际需要的问题,施工方便,安装容易,灵活性高,能根据不同水质不同地形地势进行模块化拼装组合成型,适合在丘陵、山区等地形地势特殊,城市污水管网难以布置,污水处理设备不易安装的区域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安装位置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附图:一种小型自循环污水处理设备,包括生化处理单元2、高效澄清单元3、控制柜系统、缓释碳源槽10、人工湿地单元9和清水池区4,所述生化处理单元2有进水区201、厌氧区202和好氧区203,进水区201的外侧安装有带止回阀101的进水管道1,厌氧区202和好氧区203内都安装有笼式生物种群填料13,所述高效澄清单元3有高效澄清区,高效澄清区的下部安装设置有折板泥水分离装置301,高效澄清区的底部为排泥区302,排泥区302的外侧面上面,安装有带排泥阀1101的排泥管道11,所述排泥阀1101通过线束与控制柜系统连接,所述人工湿地单元9有人工湿地区,人工湿地区内上部有不同粒径的滤料901,滤料901上面种植有植物,人工湿地区一端的外侧有独立的缓释碳源槽10,人工湿地区另一端的外侧有出水排放区8,所述缓释碳源槽10通过管道组件15,分别与人工湿地区和生化处理单元2的进水区201连接,所述清水池区4位于高效澄清单元3的外侧,清水池区4通过安装有带提升泵的管道14,与人工湿地区另一端的出水排放区8连接,所述污水经过带止回阀101的进水管道1进入生化处理单元2的进水区201,水体依次流经厌氧区202和好氧区203,随后进入高效澄清区3的中部内侧,水体通过折板泥水分离装置301进行泥水分离后,高效澄清区3上部的清水进入清水池区4,清水池区4的水体经过安装有带提升泵的管道14,进入人工湿地单元9的人工湿地区,通过人工湿地区内不同粒径的滤料901以及种植的植物,进一步深化脱氮除磷后,流入出水排放区8,所述出水排放区8内安装有水质监测装置12,经水质监测装置12检测合格后的水体达标排放。

优选地,所述生化处理单元2好氧区203的底部安装有纳米曝气盘装置7,纳米曝气盘装置7的上方通过气管6与输气管道5连接,所述纳米曝气盘装置7有曝气盘管,曝气盘管上面有数量不等的通气孔,曝气盘管的外侧绕裹有无纺布层,无妨布层上面的小孔径尺寸为纳米级,所述好氧区203内的笼式生物种群填料13为弹性立体组合填料。

优选地,所述缓释碳源槽10内的管道组件15的管口端为可调节伸缩管口1501,可调节伸缩管口1501能够根据缓释碳源槽10内液位线的高度,调节管口距离缓释碳源槽10地面的高度,管道组件15的中间安装有调节阀。

优选地,所述控制柜系统通过线束与提升泵水质监测装置12连接。

使用时,污水通过污水管网依次流经生化处理单元2、高效澄清单元3、人工湿地单元9后达标排放。其中,生化处理单元2有厌氧区202和好氧区203,生化处理单元2好氧区203室底部有纳米曝气盘装置7,曝气盘管通过卡槽固定在设备内部,通过气管6延伸到好氧区203室底部,通过纳米曝气盘装置7曝气,好氧区203中的溶解氧含量,通过与气管6连接的输气管道5上面的阀门控制,以满足生物反应所需环境;高效澄清单元3下方设置有折板泥水分离装置301进行泥水分离,底部设置带排泥阀1101的排泥管道11,通过控制柜系统,实现污泥定期自动排放;人工湿地单元9中人工湿地区,通过铺设不同粒径的滤料901以及滤料901上面种植的植物,进一步深度脱氮除磷,保证出水水质达标排放;同时带止回阀101的进水管道1上面设置的止回阀101,能够防止污水倒流。

本发明解决了地形地势特殊区域,普通污水处理设备不便施工,灵活性差,整体设计无法满足区域实际需要的问题,施工方便,安装容易,灵活性高,能根据不同水质不同地形地势进行模块化拼装组合成型,适合在丘陵、山区等地形地势特殊,城市污水管网难以布置,污水处理设备不易安装的区域推广使用。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