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密度絮凝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6224发布日期:2019-11-15 21:36阅读:80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密度絮凝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密度絮凝沉淀池。



背景技术:

载体絮凝是通过使用不断循环的介质颗粒和各种化学药剂强化絮体吸附从而改善水中悬浮物沉降性能的物化处理工艺。其工作原理是首先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如硫酸铁),使水中的悬浮物及胶体颗粒脱稳,然后投加高分子助凝剂和密度较大的载体颗粒,使脱稳后的杂质颗粒以载体为絮核,通过高分子链的架桥吸附作用以及微砂颗粒的沉积网捕作用,快速生成密度较大的矾花,从而大大缩短沉降时间,提高澄清池的处理能力,并有效应对高冲击负荷。高密度沉淀池主要的技术是载体絮凝技术,与传统絮凝工艺相比,该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工程造价低、耐冲击负荷等优点。

但是,现有的高密度絮凝沉淀池对于遇到河水由于洪水会导致突发的浊度和悬浮物浓度升高的情况,处理效果较差,出水浊度高;另外,沉淀池底部形成的污泥由胶体颗粒聚集的大颗粒所组成,其比阻值较大,脱水困难,需要在脱水之前投入较多的药剂进行调理。所以,如何简化污泥的处理过程、降低污泥含水率也是一个涉及长远利益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密度絮凝沉淀池,解决现有的高密度沉淀池污泥处理过程繁杂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密度絮凝沉淀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从左到右依次设有混凝池、加注池、絮凝池和沉淀池,所述混凝池底部设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连通有混凝剂加料管,所述混凝池内设有第一搅拌装置,所述混凝池与所述加注池之间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高度低于所述池体的高度,所述加注池内设有第二搅拌装置,所述加注池顶部设有细砂加注装置,所述加注池与所述絮凝池之间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的底部与所述池体的底壁之间留有间距,所述絮凝池内设有整流装置,所述沉淀池内底部连接有污泥排放管,所述污泥排放管连通有污泥回流管,所述污泥回流管与所述细砂加注装置连接,

所述沉淀池顶部设有斜管,所述斜管上部设有出水管。

其中,优选地,所述细砂加注装置为水力旋流器,所述水力旋流器顶部设有排泥管,所述水力旋流器底部设有细砂回流管。

其中,优选地,所述整流装置包括第一引流板和第二引流板,所述第一引流板固定在所述第二挡板上,所述第一引流板与所述沉淀区的侧壁之间留有间距,所述第二引流板固定在所述沉淀区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引流板与所述第二挡板之间留有间距。

其中,优选地,所述沉淀池左侧侧壁的高度低于所述池体的高度,所述沉淀池的顶部设有引流通道。

其中,优选地,所述沉淀池的下部设有倾斜侧壁,所述引流通道设在所述倾斜侧壁的顶端,所述引流通道的侧壁与所述倾斜侧壁平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沉淀池底部污泥经细砂回流管回流至水力旋流器中,水力旋流器底部产生密度较大的细砂,从水力旋流器底部加入加注池,作为絮凝的介质颗粒,顶部产生的污泥排放出去,提高絮凝沉淀的效果,并且简化絮凝沉淀污泥后期处理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

2.本实用新型中混凝区和絮凝区使用机械搅拌,由使药剂和污水的混合更快速、更充分,因此强化了混凝、絮凝的效果,适用于由于洪水会导致突发的浊度和悬浮物浓度升高的情况,同时也节约了药剂。

3.在沉淀区前加了整流段,增强了沉淀池的抗冲击能力,进一步降低了水的平流速度,即能起到整流作用,又能降低沉淀池内的上升流速度,沉淀效果好,耐冲击负荷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高密度絮凝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池体,2.混凝池,3.加注池,4.絮凝池,5.沉淀池,6.进液管,7.混凝剂加料管,8.第一搅拌装置,9.第一挡板,10.第二搅拌装置,11.第二挡板,12.污泥排放管,13.污泥回流管,14.斜管,15.出水管,16.水力旋流器,17.排泥管,18.细砂回流管,19.第一引流板,20.第二引流板,21.引流通道,22.倾斜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高密度絮凝沉淀池5,包括池体1,池体1从左到右依次设有混凝池2、加注池、絮凝池4和沉淀池5,混凝池2底部设有进液管6,进液管6连通有混凝剂加料管7,混凝池2内设有第一搅拌装置8,混凝池2与加注池3之间设有第一挡板9,第一挡板9的高度低于池体1的高度,加注池3内设有第二搅拌装置10,加注池3顶部设有细砂加注装置,加注池3与絮凝池4之间设有第二挡板11,第二挡板11的底部与池体1的底壁之间留有间距,絮凝池4内设有整流装置,沉淀池5内底部连接有污泥排放管12,污泥排放管12连通有污泥回流管13,污泥回流管13与细砂加注装置连接,沉淀池5顶部设有斜管14,斜管14上部设有出水管15。

其中,细砂加注装置为水力旋流器16,水力旋流器16顶部设有排泥管17,水力旋流器16底部设有细砂回流管18。沉淀池5底部污泥经细砂回流管18回流至水力旋流器16中,水力旋流器16底部产生密度较大的细砂,从水力旋流器16顶部加入加注池3,作为絮凝的介质颗粒,顶部产生的污泥排放出去,提高絮凝沉淀的效果,并且简化絮凝沉淀污泥后期处理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

其中,整流装置包括第一引流板19和第二引流板20,第一引流板19固定在第二挡板11上,第一引流板19与沉淀区的侧壁之间留有间距,第二引流板20固定在沉淀区的侧壁上,第二引流板20与第二挡板11之间留有间距。该设置延长的絮凝体的回流路径,并且降低了水的平流速度,即能起到整流作用,又能降低沉淀池5内的上升流速度,沉淀效果好,耐冲击负荷强。

其中,沉淀池5左侧侧壁的高度低于池体1的高度,沉淀池5的顶部设有引流通道21。沉淀池5的下部设有倾斜侧壁22,引流通道21设在倾斜侧壁22的顶端,引流通道21的侧壁与倾斜侧壁22平行,引流通道21进一步起到引流的作用,并且,沉淀池5的下部设有倾斜侧壁22可使沉淀的污泥自动聚集到沉淀池5底,便于污泥的排出,并且,降低了絮凝沉池的能耗。为了保证污泥能及时排出,也可以在沉淀池5底部设有小型的刮泥板。

另外,在混凝区的底部设有污泥排放口,混凝过程中大颗粒沉淀或污泥由该污泥排放口排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