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63110发布日期:2020-01-21 23:09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程度加快,城镇水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水危机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采用的方法有: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这些都是成熟而有效的污水处理工艺,己被全世界广泛应用。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排入江河、湖泊的污水不断增加,虽然各种水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不断的发展,特别是作为二级处理的活性污泥法以其工艺相对成熟、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而成为城市处理的主流工艺,但传统的活性污泥不仅基建投资大,运行费用高,且主要以去除碳源污染物为目的,经处理后的出水排入水体后仍将引起“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三级处理虽可解决上述问题,但工程投资大、能耗高,运行费用昂贵,管理复杂,有时还可能引起二次污染,难以在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推广。小城镇地区的生活污水具有量少、分散、污水处理率低和管理水平低等特点,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污水往往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入地表水系。

人工湿地的提出开始于70年代,在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美国和英国相继召开了人工湿地研讨会,提出了人工湿地的有关机理和一些可供参考的设计规范和数据,标志着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污水处理技术进入环境科学技术领域。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起广泛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美国有l万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丹麦有800多座。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系统多用于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的二级处理,在世界各地也有用人工湿地处理农业污水的范例。例如在美国,一个有500头猪的农场建立了一座带有芦苇的示范设施,用于处理饲养这些猪产生的污水。我国湿地研究起步比较晚,自“七五”才开始对人工湿地的研究,至今已建成一批示范工程。典型的样板工程有天津的芦苇湿地、北京昌平的自由水面湿地、深圳白泥坑的垂直流湿地和成都的活水公园等。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与沼泽类似的地面,其设计和建造是通过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优化组合来进行的,也正是利用这三种作用的协同关系来进行废水的处理。湿地净化污水是湿地中填料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相互关联,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物理作用主要是过滤、沉积作用。污水进入湿地,经过填料基质层及密集的植物茎叶和根系,可以过滤、截留污水中的悬浮物,并沉积在基质中;化学反应主要指化学沉淀、吸附、离子交换、拮抗和氧化还原反应等,这些化学反应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所选择的填料基质类型;生化反应主要指微生物在好氧、兼氧及厌氧状态下,通过开环、断键分解成简单分子、小分子等作用,实现对污染物的降解和去除,其中构成人工湿地的四个基本要素都具有单独的净化污水能力,尤其是人工湿地填料基质中微生物类群在人工湿地污水净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可见,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是填料、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人工湿地成熟后,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中生长了大量的微生物,废水流经时,悬浮物被基质填料及根系阻挡截留,有机质通过依附在疏松多孔的基质填料表面的生物膜的吸附及同化、异化作用而得以去除。但人工湿地长期运行中,堵塞成为普遍现象,湿地中堵塞层的形成是由于废水中悬浮固体物在填料内部颗粒间隙的沉积、填料间隙内生物量生长和分解以及填料本身所含物质的化学沉淀反应等所致,人工湿地堵塞后将严重影响其长期运行稳定性,直接影响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另外,堵塞将导致水流状态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人工湿地的类型。

作为一种生态污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一年四季的处理效果是否稳定,是目前备受关注的问题。在开展湿地技术研究与工程设计时,基质填料和湿地植物种类的选择对于人工湿地处理效果是否稳定极为重要。目前广泛应用的人工湿地主要以沙粒、沙土、土壤、石块为填料,这些填料一方面为水生植物提供载体和营养物质,另一方面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稳定的依附表面。当污水流经人工湿地时,填料通过一些物理和化学的途径(如吸收、吸附、过滤、离子交换、络合反应等)来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但如果基质填料使用不当,极易发生堵塞问题,一旦发生堵塞,以上功能将丧失殆尽。

另外,冬季植物休眠或枯死以及湿地植物的衰退,也是人工湿地的一重要问题。是大多数湿地植物有一个春夏季萌芽、秋冬季枯死的生长周期。由此导致冬季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水净化效果下降。另一方面,除直接损伤、擦伤外,水质和基质的不同组成、水位的高低及富营养状态都能引起水生植物的衰退。氮、磷是植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但高浓度的氮、磷污水又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因此,选择合适基质作为填料以及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特别是通过试验观测,从当地的天然湿地中选择抗污能力强、净化效果好和一些在冬季仍然存活并具有较高活性的物种也是一项需要考虑的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系统,主要针对小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可有效提高水力停留时间,同时工程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成本低、处理效果好,并有较好的景观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系统,包括厌氧消化池3、好氧调节池7和人工湿地床8,其中,厌氧消化池3内置固定床生物膜载体4,厌氧消化池3的进水口位于固定床生物膜载体4的下方,出水口位于固定床生物膜载体4的上方,好氧调节池7的进水口与厌氧消化池3的出水口连接,出水口与人工湿地床8的进水口连接,人工湿地床8中垂直于污水流向设置有若干折流挡板9,使得污水在人工湿地床8呈s形左右弯折向前流动。

本系统还可包括集水池1,集水池1设置于厌氧消化池3上游,集水池1中垂直于污水流向设置有若干格栅2。

所述厌氧消化池3中位于固定床生物膜载体4的下方设置有污泥泵;所述厌氧消化池3顶部设置有排气筒5。

所述人工湿地床8中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粗大粒径炉渣填料12、中小粒径炉渣填料11和小粒径炉渣填料10,在人工湿地床8最上方种植植物。

所述粗大粒径炉渣填料12、中小粒径炉渣填料11和小粒径炉渣填料10均为焦化厂排放的炉渣,其特征为疏松多孔、比表面积大、质量轻。

所述粗大粒径炉渣填料12、中小粒径炉渣填料11和小粒径炉渣填料10的粒径范围分别是20~30cm,3~20cm和0.1~3cm。

所述折流挡板9为平面挡板结构,相邻的折流挡板9在人工湿地床8中水流空隙左右间隔,使得污水依次从一块折流挡板9左侧和下一块折流挡板9右侧流过,或者依次从一块折流挡板9右侧和上一块折流挡板9左侧流过。

所述折流挡板9将人工湿地床8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表面种植不同的湿生或水生植物。本发明潜流式人工湿地从污水入口端到出口端,其cod浓度会越来越低,能提供给植物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也越来越少,因此可在折流挡板9分隔的不同区域配置不同性质的水生或湿生植物组合,以达到充分吸收污染物的效果,例如,入口端可种植抗污染能力及吸收能力较强的石龙芮(ranunculussceleratus)、后面依次栽培狐尾藻(myriophyllumverticillatum)、水田碎米荠(cardaminelyrata)、尼泊尔酸模(rumexnepalensis)、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等。

本发明中,不同季节在潜流式人工湿地表明种植不同的本土水生或湿生植物的组合,例如,春夏季种植空心莲子草,冬季种植水田碎米荠,狐尾藻则冬夏皆宜。

所述人工湿地床8的出水口连接收集池,所述收集池的收集水通过泵送入景观用水或通过溢流管送入管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主要针对小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可有效提高水力停留时间,同时工程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成本低、处理效果好,并有较好的景观效果。有效避免了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有臭气挥发、易受病虫害和水涝灾害影响等弊端,工程建设具需只一次性投入,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系统,沿水流方向,依次包括集水池1、厌氧消化池3、好氧调节池7和人工湿地床8。

其中,集水池1中垂直于污水流向设置有若干格栅2,用于拦截油污或漂浮杂质。

厌氧消化池3内置固定床生物膜载体4,厌氧消化池3中位于固定床生物膜载体4的下方设置有污泥泵;厌氧消化池3顶部设置有排气筒5。厌氧消化池3的进水口位于固定床生物膜载体4的下方,出水口位于固定床生物膜载体4的上方。

好氧调节池7的进水口与厌氧消化池3的出水口连接,出水口与人工湿地床8的进水口连接。

人工湿地床8中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粗大粒径炉渣填料12、中小粒径炉渣填料11和小粒径炉渣填料10,粗大粒径炉渣填料12、中小粒径炉渣填料11和小粒径炉渣填料10均为焦化厂排放的炉渣,粒径范围分别是20~30cm,3~20cm和0.1~3cm。

人工湿地床8中垂直于污水流向设置有若干折流挡板9,折流挡板9为平面挡板结构,相邻的折流挡板9在人工湿地床8中的水流空隙左右间隔,使得污水依次从一块折流挡板9左侧和下一块折流挡板9右侧流过,或者依次从一块折流挡板9右侧和上一块折流挡板9左侧流过,从而使得污水在人工湿地床8呈s形左右弯折向前流动。折流挡板9将人工湿地床8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表面种植不同的湿生或水生植物。

人工湿地床8的出水口连接收集池,收集池收集的水通过泵送入景观用水或通过溢流管送入管网。

本发明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1)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进入集水池1,集水池1中的小孔格栅2可将油污杂质和漂浮污染物等物质拦截。

(2)集水池1中的污水随后流入厌氧消化池3,厌氧消化池3中的水流为上升式,固定床生物膜载体4(可采用有机类载体或软性纤维载体)供厌氧菌固着生长,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有效地提高了污泥量和水力停留时间,从而更有效地将大分子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气体及小分子物质,并具有杀灭虫卵和杀菌的作用。厌氧消化池3底部的污泥泵6可定期清理污泥,厌氧发酵产生的甲烷等气体,浓度低,可通过顶端的排气筒5直接排放到空中,如果甲烷达到一定浓度则可以作为能源回收利用。

(3)厌氧消化池3处理后的污水经好氧调节池7缓冲调节后通过管道流入种植多种植物的潜流式人工湿地床8。

(4)人工湿地床8被折流挡板9分隔为不同区域,水流在湿地床内呈s形左右弯折向前流动,有效提高其水流停留时间,使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有充分的时间和炉渣填料上的生物膜接触并被降解。人工湿地床8内铺设的填料为焦化厂排放的炉渣(疏松多孔,比表面积相对较大),视人工湿地床面积的大小,分别在基部铺设2至多层粒径较大的炉渣即粗大粒径炉渣填料12,中间铺设2至多层中小粒径混合的炉渣即中小粒径炉渣填料11,上面铺设粒径较小的炉渣即小粒径炉渣填料10。这种结构既保持了较大的比表面积,利于更多的微生物附于其上生长,同时又能保持较好的水力传导率。人工湿地床8表面种植多种湿生或水生植物,植物根系可为滤床系统提供氧气,促进生物膜的形成。同时,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后的小分子或无机盐作为营养物质。

(5)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的水流到收集池,可直通过泵送入景观用水或通过溢流管流入管网。

通过潜流式模拟人工湿地污水净化装置,实验研究了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花菖蒲(irisensatavar.hortensis)、狐尾藻(myriophyllumverticillatum)、梭鱼草(pontederiacordata)、水田碎米荠(cardaminelyrata)、尼泊尔酸模(rumexnepalensis)、石龙芮(ranunculussceleratus)等7种植物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夏季,空心莲子草对污水中cod、tp、nh3-n、t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3.29%、67.45%、42.28%、71.58%,去污效果最佳;在冬季,水田碎米荠对污水中cod、tp、nh3-n、t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3.41%、94.66%、82.39%、86.77%,去污效果最好。而狐尾藻在冬季和夏季对污水中cod、tp、nh3-n、t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52.83%、77.1%、64.44%、80.88%,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且能抵御一定的严寒而得以越冬,加上其形态优美,因此可作为人工湿地常年污水处理的优选植物。

由于模型容量和面积有限,得出的实验结果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植物的吸污能力和系统的工艺效果,实际的工程效果会更佳。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