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煤泥沉淀的煤水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35512发布日期:2020-05-06 23:23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煤泥沉淀的煤水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煤泥沉淀的煤水收集系统,属于火力发电厂的配套设施领域。



背景技术:

常规含煤废水处理工艺如下:

含煤废水→一级煤水收集池(煤场周边)→煤水输送泵→含煤废水沉淀池→中间水泵(上清液)→含煤废水处理装置→处理合格废水回用至煤场。

煤水沉淀池内的煤泥经煤泥抓斗抓出后送回煤场。

含煤废水处理工艺因含煤废水处理装置的不同而不同,大致可分为混凝加药法、电子絮凝法、高塔法等等,但是相同之处就是都需要一级煤场收集池和含煤废水沉淀池。含煤废水处理系统是燃煤发电厂故障率最高的水处理系统,主要就是因为一级煤水收集池和含煤废水沉淀池因煤泥淤积而导致整套系统停运。

如图1所示:因煤水收集池内的煤水含固量较高,导致煤水收集池内煤泥沉积速度非常快,如煤泥清理不及时,则会导致整个含煤废水处理系统停运,煤水则一直从收集池溢流。

有鉴于此,在申请号为201310597414.2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燃煤电厂硬化卸煤广场地面的煤水收集系统,上述对比文件存在投资高和人力成本高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防止煤泥沉淀的煤水收集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防止煤泥沉淀的煤水收集系统,包括煤水沉淀池、溢流堰、含煤废水处理装置、煤泥抓斗和含煤废水收集装置,所述溢流堰安装在煤水沉淀池,且溢流堰将煤水沉淀池分隔为煤水沉淀区和溢流区,所述含煤废水处理装置与溢流区连接,所述煤泥抓斗位于煤水沉淀区的上方,所述含煤废水收集装置与煤水沉淀区连接,其结构特点在于:所述含煤废水收集装置包括煤水收集池、液位计、含煤废水供给管道、母管、支管、通孔、闷盖、一号回流管道、二号回流管道、三号回流管道、四号回流管道、五号回流管道、一号输送泵、二号输送泵、一号蝶阀和二号蝶阀;所述液位计安装在煤水收集池上,所述含煤废水供给管道与煤水收集池连通,所述母管位于煤水收集池内,所述支管的一端与母管连通,所述闷盖安装在支管的另一端,所述通孔设置在支管上,所述一号回流管道的一端和二号回流管道的一端均位于煤水收集池内,所述一号回流管道的另一端和二号回流管道的另一端均与三号回流管道连通,所述三号回流管道的两端分别与四号回流管道的一端和五号回流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四号回流管道的另一端与母管连通,所述五号回流管道的另一端与煤水沉淀池连通,所述一号输送泵和二号输送泵分别安装在一号回流管道和二号回流管道上,所述一号蝶阀和二号蝶阀分别安装在四号回流管道和五号回流管道上。针对现有的煤水收集池进行优化,增加回流管道,利用现有的煤水输送泵对煤水收集池进行充分的搅拌,防止煤水收集池内煤泥的沉积。通过新增回流管道和2个蝶阀,实现了煤水收集池的充分搅拌,防止了煤泥在煤水收集池的沉积,更好的保证含煤废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煤水收集池包括煤泥沉积区和回流区,所述煤泥沉积区与回流区连通,所述液位计安装在煤泥沉积区上,所述含煤废水供给管道与煤泥沉积区连通,所述母管位于煤泥沉积区内,所述一号回流管道的一端和二号回流管道的一端均位于回流区内。

进一步地,所述支管与母管垂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通孔沿着支管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通孔的轴线方向交错设置。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通孔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90°。

进一步地,所述回流区位于煤泥沉积区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含煤废水收集装置的数量为多个。

进一步地,所述溢流堰的上方为溢流口。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煤泥沉淀的煤水收集系统的含煤废水处理工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防止煤泥沉淀的煤水收集系统的含煤废水处理工艺,其特点在于:所述含煤废水处理工艺如下:

1)当煤水收集池内液位达到高液位限位时启动一号输送泵;

2)四号回流管道上的一号蝶阀打开,五号回流管道上的二号蝶阀关闭,进行分钟的回流搅拌,直到煤水收集池内所有池底沉积物被搅拌均匀;

3)关闭四号回流管道上的一号蝶阀,开启五号回流管道上的二号蝶阀,将煤水收集池内煤水升压输送至煤水沉淀池;

4)当煤水沉淀池内液位达到低液位限位时停止二号输送泵。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该防止煤泥沉淀的煤水收集系统,适用于较大煤场的煤水收集池,可以在不增加设备的前提下对煤水收集池内的煤水进行充分的搅拌,使所有煤水都可以全部输送至煤水沉淀池,有效的避免煤泥在煤水收集池内沉积而导致的系统停运等问题,有效的节省了投资和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煤水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含煤废水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母管与支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煤水沉淀池1、溢流堰2、含煤废水处理装置3、煤泥抓斗4、含煤废水收集装置5、煤水沉淀区6、溢流区7、煤水收集池51、液位计52、含煤废水供给管道53、母管54、支管55、通孔56、闷盖57、一号回流管道58、二号回流管道59、三号回流管道510、四号回流管道511、五号回流管道512、一号输送泵513、二号输送泵514、一号蝶阀515、二号蝶阀516、煤泥沉积区517、回流区51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5所示,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若用引用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本实施例中的防止煤泥沉淀的煤水收集系统,包括煤水沉淀池1、溢流堰2、含煤废水处理装置3、煤泥抓斗4和含煤废水收集装置5,溢流堰2安装在煤水沉淀池1,溢流堰2的上方为溢流口,且溢流堰2将煤水沉淀池1分隔为煤水沉淀区6和溢流区7,含煤废水处理装置3与溢流区7连接,煤泥抓斗4位于煤水沉淀区6的上方,含煤废水收集装置5与煤水沉淀区6连接,含煤废水收集装置5的数量为多个。

本实施例中的含煤废水收集装置5包括煤水收集池51、液位计52、含煤废水供给管道53、母管54、支管55、通孔56、闷盖57、一号回流管道58、二号回流管道59、三号回流管道510、四号回流管道511、五号回流管道512、一号输送泵513、二号输送泵514、一号蝶阀515和二号蝶阀516。

本实施例中的液位计52安装在煤水收集池51上,含煤废水供给管道53与煤水收集池51连通,母管54位于煤水收集池51内,支管55的一端与母管54连通,支管55与母管54垂直设置,闷盖57安装在支管55的另一端,通孔56设置在支管55上,通孔56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通孔56沿着支管55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相邻两个通孔56的轴线方向交错设置,相邻两个通孔56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90°。

本实施例中的一号回流管道58的一端和二号回流管道59的一端均位于煤水收集池51内,一号回流管道58的另一端和二号回流管道59的另一端均与三号回流管道510连通,三号回流管道510的两端分别与四号回流管道511的一端和五号回流管道512的一端连通,四号回流管道511的另一端与母管54连通,五号回流管道512的另一端与煤水沉淀池1连通,一号输送泵513和二号输送泵514分别安装在一号回流管道58和二号回流管道59上,一号蝶阀515和二号蝶阀516分别安装在四号回流管道511和五号回流管道512上。

本实施例中的煤水收集池51包括煤泥沉积区517和回流区518,煤泥沉积区517与回流区518连通,液位计52安装在煤泥沉积区517上,含煤废水供给管道53与煤泥沉积区517连通,母管54位于煤泥沉积区517内,一号回流管道58的一端和二号回流管道59的一端均位于回流区518内,回流区518位于煤泥沉积区517的下方。

本实施例中的防止煤泥沉淀的煤水收集系统的含煤废水处理工艺,如下:

1)当煤水收集池51内液位达到高液位限位时启动一号输送泵513;

2)四号回流管道511上的一号蝶阀515打开,五号回流管道512上的二号蝶阀516关闭,进行2分钟的回流搅拌,直到煤水收集池51内所有池底沉积物被搅拌均匀;

3)关闭四号回流管道511上的一号蝶阀515,开启五号回流管道512上的二号蝶阀516,将煤水收集池51内煤水升压输送至煤水沉淀池1;

4)当煤水沉淀池1内液位达到低液位限位时停止二号输送泵514。

该防止煤泥沉淀的煤水收集系统及含煤废水处理工艺,适用于较大煤场的煤水收集池51,可以在不增加设备的前提下对煤水收集池51内的煤水进行充分的搅拌,使所有煤水都可以全部输送至煤水沉淀池1,有效的避免煤泥在煤水收集池51内沉积而导致的系统停运等问题,有效的节省了投资和人力成本。

以下案例是通过上述防止煤泥沉淀的煤水收集系统及含煤废水处理工艺实现的。

案例1:

湖北某江边煤场转运基地的含煤废水处理系统工艺如下:

含煤废水→煤水收集池→一级煤水沉淀池→二级煤水沉淀池→高效(旋流)污水净化器→回用清水池→煤系统冲洗、喷洒水泵→煤系统冲洗及喷洒用水点。因煤水收集池煤泥沉积速度快,清理不及时,导致含煤废水处理系统经常处于停运状态,造成了含煤废水溢流。因煤水收集池容积较小,位置偏远,不能设置煤泥抓斗等机械设备,只能每周靠人工清理勉强维持含煤废水系统运行。

经过该防止煤泥沉淀的煤水收集系统及含煤废水处理工艺改造后,每座收集池新增2台自动蝶阀和40mupvc管道,按照上述运行步序运行,大大的避免了收集池煤泥沉积现象。只有煤水收集池进入较多大块煤渣时,才需要人工清理,将人工清理的周期延长至3-6个月。

案例2:

山东某火电厂燃料系统的含煤废水处理系统工艺如下:

含煤废水→煤水收集池→煤水沉淀池→电子絮凝装置→双介质过滤器→清水池→清水泵→煤系统冲洗及喷洒用水点。因煤水收集池煤泥沉积速度较快,导致含煤废水处理系统处于长期停运状态,煤水长期溢流至工业废水处理站,没有达到煤水复用自循环的目的,且收集池需要定期人工清理。

经过该防止煤泥沉淀的煤水收集系统及含煤废水处理工艺改造后,收集池新增2台自动蝶阀和30mupvc管道,按照上述运行步序运行,使含煤废水处理系统恢复正常运行,同时将人工清理的周期延长至3个月以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凡依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者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