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景观型人工湿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82488发布日期:2020-02-21 20:01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景观型人工湿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工湿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景观型人工湿地。



背景技术:

人工湿地是通过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它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灵活性。以人工湿地系统为代表的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具有投资低,出水水质好、抗冲击力强、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操作简单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廉等众多优点。

对于某些种类的污水溶解氧浓度较低,好氧微生物仅依靠植物根系渗出氧进行复氧补充的氧气量远不够代谢需求的。另外,人工湿地在应用设计中的存在占地大、布水不均匀的问题,不能充分发挥湿地低能耗的优势而限制了其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配置简单、节约占地和投资成本、增加水体含氧量、结构简单美观的景观型人工湿地。

一种景观型人工湿地,包括蓄水池及景观池,所述景观池包括圆柱形的池体,池体中部同轴设有筒状的边墙,所述边墙的底部与池体的底面无缝连接,边墙的顶部高于池体的上端口,边墙与池体底面围合形成垂直潜流处理室;边墙外侧沿圆周方向靠接有基底,所述基底从内至外呈阶梯结构,使基底从内至外形成多层阶梯面,且基底的最内层阶梯面低于边墙,基底的最外层阶梯面与池体相平齐,基底的每层阶梯面均沿圆周方向设有种植槽,整个基底的种植槽内沿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有若干隔板,所述隔板高于该隔板所在种植槽的上端口,所述隔板将基底均分为若干模块区域,将模块区域交替间隔设置为阶梯型表面流处理室及花草种植室,基底的外侧面与池体围合形成二次表面流处理室,花草种植室的内侧壁向上延伸有挡板,所述挡板高于边墙;蓄水池的顶部设有进水口,蓄水池的底部设有出水口,出水口处安装有提升泵,提升泵的出口连接有进水管道,垂直潜流处理室的底部沿圆周方向设有布水管,所述进水管道与布水管相连通;二次表面流处理室的底部连接有出水管。

优选地,垂直潜流处理室的顶部设置有集水管,花草种植室顶部设有洒水管,所述洒水管与集水管相连通。

进一步,洒水管上设置有阀门开关。

优选地,垂直潜流处理室内从下至上依次铺设有卵石层、沸石层及粗砂层。

优选地,阶梯型表面流处理室内从下至上依次铺设有砾石层及粗砂层。

优选地,二次表面流处理室内从下至上依次铺设有碎石层及粗砂层。

优选地,花草种植室内铺设有种植基质。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污水经蓄水池由提升泵提升进入垂直潜流处理室,再溢流入阶梯型表面流处理室,再经二次表面流处理室及出水管出水。圆柱型池体节约占地,布水均匀,可防止短路流和死水区现象发生,水体含氧量增加,提高处理效率,阶梯型表面流处理室及花草种植室模块区域交替间隔设置,结构简单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景观池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景观型人工湿地,包括蓄水池1及景观池,蓄水池1的顶部设有进水口2,蓄水池1的右侧底部设有出水口3,且出水口3处安装有提升泵4,提升泵4的出口连接进水管道11。所述景观池包括圆柱形的池体,池体中部同轴设有筒状的边墙13,所述边墙13的底部与池体的底面无缝连接,边墙13的顶部高于池体的上端口,边墙13与池体底面围合形成垂直潜流处理室,垂直潜流处理室的底部沿圆周方向设有布水管8,布水管8连接进水管道11,垂直潜流处理室的顶部设置有集水管9;边墙13外侧沿圆周方向靠接有基底7,所述基底7从内至外呈阶梯结构,使基底7从内至外形成多层阶梯面,且基底7的最内层阶梯面低于边墙13,基底7的最外层阶梯面与池体相平齐,基底7的每层阶梯面均沿圆周方向设有种植槽,整个基底7的种植槽内沿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有若干隔板20,隔板20高于该隔板所在种植槽的上端口,所述隔板20将基底7均分为若干模块区域,将模块区域交替间隔设置为阶梯型表面流处理室18及花草种植室17,基底7的外侧面与池体围合形成二次表面流处理室,花草种植室的内侧壁向上延伸有挡板21,挡板21高于边墙,花草种植室顶部设有洒水管19,所述洒水管19与集水管9相连通。

其中,垂直潜流处理室内从下至上依次铺设有卵石层12、沸石层10及粗砂层6。阶梯型表面流处理室内从下至上依次铺设有砾石层14及粗砂层6,二次表面流处理室内从下至上依次铺设有碎石层5及粗砂层6,粗砂层6上种植有水生植物或沼生植物15。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污水经蓄水池1由提升泵4提升,通过布水管8进入垂直潜流处理室,再溢流入阶梯型表面流处理室,再经二次表面流处理室及出水管16排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