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MBR膜工艺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59763发布日期:2020-05-08 13:52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MBR膜工艺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于mbr膜工艺的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mbr膜工艺的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对污水的处理及回用是节约水资源的有效措施,并且随着越来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污水的处理十分刻不容缓。现有的城市污水处理一般通过修建污水处理厂的方式,污水处理厂修建成本高,耗资巨大,而且为了城市的美观,污水处理厂一般建设在郊区,而且数量较少,导致污水处理量不足。此外,在处理过程中,需要对未处理的污水和处理后的清水进行长距离输送,修建管道的额外花费也较高,而且污水在长距离运输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泄漏的情况,导致城市地下水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一种基于mbr膜工艺的污水处理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mbr膜工艺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格栅井、调节池、兼氧池、mbr池、清水池、风机、mbr膜处理机构、自吸泵和反洗泵,所述格栅井的右侧设有调节池,格栅井右侧壁的底端与调节池的内部连通,调节池底部的右端设有两个第一抽水泵,两个第一抽水泵均与污水进管左端的底部连接;所述调节池的右侧设有兼氧池,污水进管的右端设置在兼氧池的内部;所述兼氧池的右侧设有mbr池,兼氧池的底部与mbr池的底部连通,mbr池的右侧设有清水池;所述风机与第一导气管连接,第一导气管的底端与第二导气管的顶端连接,第二导气管的底端设有第一出气嘴,第一出气嘴设置在兼氧池的池底;所述第一导气管的底端与第三导气管的顶端连接,第三导气管与第二导气管独立设置,第三导气管的底端设有第二出气嘴,第二出气嘴设置在mbr池内池底,mbr池的内部设有mbr膜处理机构,mbr膜处理机构左上方与第四导气管的底端连接,第四导气管的顶端与第一导气管的底端连接,mbr池底部的右端设有第二抽水泵,第二抽水泵与污水回流管的右端连接,污水回流管的左端设置在兼氧池的内部;所述清水池的的内部设有第一清水进管和第一清水出管,第一清水进管的顶端与两台并联的自吸泵连接,第一清水出管的顶端与反洗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格栅井内设有的格栅板,调节池的内部设有第一液位计,mbr池内部设有第二液位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自吸泵的左端与第二清水进管的顶端连接,第二清水进管的底端设置在mbr池中,反洗泵的左端与第二清水出管的顶端连接,第二清水出管的底端设置在mbr池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所述mbr膜处理机构中包括多块mbr膜组件,第四导气管与mbr膜组件的底端连接,第二清水进管和第二清水出管均与mbr膜组件的顶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技术先进,采用高性能超滤膜技术及生物催化技术的mbr膜工艺,处理流程短,高效且节能;本实用新型集成格栅井、调节池、兼氧池、mbr池和清水池为一体,将前期处理工艺、生物催化技术、膜分离技术、后期清毒工艺等集成在一个箱体中或多个并联箱体中,占地面积小,基建工程量少,可直接建设在城市内,简单调试后即可投入使用;本实用新型设置了反洗泵对清水池中的清水进行再处理,使得排放的清水符合使用标准。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基于mbr膜工艺的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水处理流程图。

图2为一种基于mbr膜工艺的污水处理系统中设备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基于mbr膜工艺的污水处理系统中mbr池的反洗流程图。

图中:1、格栅井;2、调节池;3、第一液位计;4、第一抽水泵;5、污水进管;6、兼氧池;7、mbr池;8、清水池;9、风机;10、第一导气管;11、第二导气管;12、第一出气嘴;13、第三导气管;14、第二出气嘴;15、mbr膜处理机构;151、mbr膜组件;16、第四导气管;17、第二抽水泵;18、污水回流管;19、第二液位计;20、第一清水进管;21、第一清水出管;22、自吸泵;23、第二清水进管;24、反洗泵;25、第二清水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3,一种基于mbr膜工艺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格栅井1、调节池2、兼氧池6、mbr池7、清水池8、风机9、mbr膜处理机构15、自吸泵22和反洗泵24,所述格栅井1的右侧设有调节池2,格栅井1内设有的格栅板,格栅井1右侧壁的底端与调节池2的内部连通,调节池2的内部设有第一液位计3,调节池2底部的右端设有两个第一抽水泵4,两个第一抽水泵4均与污水进管5左端的底部连接;所述调节池2的右侧设有兼氧池6,污水进管5的右端设置在兼氧池6的内部,兼氧池6的内部生长有好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兼氧池6的水面上种植有水生植物,兼氧池6内的微生物和植物能够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所述兼氧池6的右侧设有mbr池7,兼氧池6的底部与mbr池7的底部连通,mbr池7的右侧设有清水池8。

所述风机9与第一导气管10连接,第一导气管10的底端与第二导气管11的顶端连接,第二导气管11的底端设有第一出气嘴12,第一出气嘴12设置在兼氧池6的池底,风机9吹动的气流通过第一导气管10和第二导气管11进入兼氧池6中,通过第一出气嘴12使得空气中的氧气充分的溶解到兼氧池6内的污水中;所述第一导气管10的底端与第三导气管13的顶端连接,第三导气管13与第二导气管11独立设置,第三导气管13的底端设有第二出气嘴14,第二出气嘴14设置在mbr池7内池底,风机9吹动的气流通过第一导气管10和第三导气管13进入mbr池7中,通过第二出气嘴14使得空气中的氧气充分的溶解到mbr池7内的污水中,mbr池7内部设有第二液位计19,mbr池7的内部设有mbr膜处理机构15,mbr膜处理机构15左上方与第四导气管16的底端连接,第四导气管16的顶端与第一导气管10的底端连接,mbr池7底部的右端设有第二抽水泵17,第二抽水泵17与污水回流管18的右端连接,污水回流管18的左端设置在兼氧池6的内部,污水回流管18将mbr池7池底难以处理的污水再次输送到兼氧池6中处理。

所述清水池的8的内部设有第一清水进管20和第一清水出管21,第一清水进管20的顶端与两台并联的自吸泵22连接,自吸泵22通过第一清水进管20将清水注入清水池8中,第一清水出管21的顶端与反洗泵24连接,反洗泵24通过第一清水出管21将清水池8内的清水抽出;所述自吸泵22的左端与第二清水进管23的顶端连接,第二清水进管23的底端设置在mbr池7中,反洗泵24的左端与第二清水出管25的顶端连接,第二清水出管25的底端设置在mbr池7中。

所述mbr膜处理机构15中包括多块mbr膜组件151,第四导气管16与mbr膜组件151的底端连接,第二清水进管23和第二清水出管25均与mbr膜组件151的顶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污水由外界进入格栅井1中,格栅井1中的格栅板首先对污水中混有的较大杂质或垃圾进行过滤,随后污水进入调节池2中,通过第一液位计3能够观察污水在调节池2中的水位,便于工作人员判断使用一个或是两个第一抽水泵4,第一抽水泵4通过污水进管5将污水抽入到兼氧池6中,污水在兼氧池6中受到微生物和植物的共同分解作用,使得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分解;随后经过初步处理的污水进入mbr池7中,污水经过mbr膜处理机构15的进一步处理,污水中的杂质、污泥、有机物和微生物的含量会大大减少。

经过mbr膜组件151处理后的污水由两台并联的自吸泵22通过第二清水进管23和第一清水进管20进入清水池8中,清水池8中的清水会由反洗泵24太贵第一清水出管21和第二清水出管25再次输送到mbr膜组件151处进行处理,达成对清水池8中清水的反洗,使得清水池8中的清水达到标准,最后将达到标准的清水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