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散式污废水土壤生态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27594发布日期:2020-06-23 22:29阅读:5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散式污废水土壤生态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废水、中水处理,尤其涉及一种分散式污废水土壤生态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加速推进,人们对水资源的消耗不断提升,废水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这直接导致污水治理需求不断提升。截至2016年,我国城市污水的处理率达到91.9%,这与城市居住集中,管网建设完备有关。然而农村乡镇污水处理率与城市差距巨大,仅仅为22%,其背后的原因主要为: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管网建设不完备、污水收集难度大、吨水治理成本高、治理资金短缺和农村环保意识薄弱等。这直接导致很多农村地区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附近水体或者渗入地下,致使农村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

目前市场上采用的农村污水治理多是照搬城市污水治理工艺技术,这些技术都是基于一些复杂的钢砼构筑物并在大量耗能机械设备的协助下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对污水进行处理,其结果是在消耗大量化石燃料的同时,还会产生新的固体废物和污泥。此外,这些技术的运行管理技术含量非常高,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员,而我国的农村乡镇既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又不具备建设大规模污水收集管网的条件,即便建的起现代化的污水处理设施,其日常的运维费用也是不可承受的。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散式污废水土壤生态处理系统,能够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有效的环境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分散式污废水土壤生态处理系统,包括水解酸化池、隔油集水池、格栅池、配水池、土壤生态处理单元和末端集水池,其中:水解酸化池通过管道与隔油集水池连接;格栅池与配水池相邻接,格栅池中的污水通过自溢的方式流入配水池中;配水池用于将配水池中的污水分配到土壤生态处理单元中;土壤生态处理单元用于净化污水并将净化水排入末端集水池。

所述的分散式污废水土壤生态处理系统,其中:土壤生态处理单元包括表面覆土层、布水管道层、复配土壤层、收水管道层和底面防渗层,表面覆土层、复配土壤层和底面防渗层从上到下依次分布,布水管道层设置在复配土壤层上部,收水管道层设置在复配土壤层下部。

所述的分散式污废水土壤生态处理系统,其中:所述水解酸化池内部通过设置隔壁被并排分隔成三个小池,农户的生活污水排放管道与第一小池相连,第一小池与第二小池之间、第二小池与第三小池之间的隔壁上均设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上安装有过滤装置。

所述的分散式污废水土壤生态处理系统,其中:水解酸化池通过管道与隔油集水池连接,所述隔油集水池分为前后两室,前室为隔油室,后室为集水室,池内安装有抽水装置。

所述的分散式污废水土壤生态处理系统,其中:所述格栅池中安装有格栅板。

所述的分散式污废水土壤生态处理系统,其中:配水池与布水管道层通过管道连接,所述配水池用于将污水分配到布水管道层的布水管道。

所述的分散式污废水土壤生态处理系统,其中:所述表面覆土层包括红土、黄土、黑土、砂土的混合物;

所述布水管道层位于表面覆土层以下,包括主管和支管,一根主管上的两侧连接有多根支管,支管与主管连通,支管上开有多个出水孔;所述收水管道层包括主管和支管,一根主管上的两侧连接有多根支管,支管与主管连通,支管上开有多个收水孔,收水管道层与末端集水池通过管道连接。

所述的分散式污废水土壤生态处理系统,其中:布水管道层的支管下方均垫设有一定厚度的卵石层和粗砂层,粗砂层在上,卵石层在下,表面覆土层与粗砂层之间、粗砂层与卵石层之间均铺装有防堵网;收水管道层的支管上方由一定厚度的卵石层覆盖,复配土壤层与卵石层之间铺装有防堵网。

所述的分散式污废水土壤生态处理系统,其中:复配土壤层由原生土、砂土、沙子、稻壳、凹凸棒土、蒙脱土、火山岩、高效菌种添加剂调配而成。

所述的分散式污废水土壤生态处理系统,其中:所述底面防渗层位于复配土壤层下方,采用土工膜铺装。

附图说明

图1为分散式污废水土壤生态处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土壤生态处理单元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分散式污废水土壤生态处理系统包括水解酸化池1、隔油集水池2、格栅池3、配水池8、土壤生态处理单元4、末端集水池5。其中,土壤生态处理单元4结构如图2所示,从上而下又分为表面覆土层21、布水管道层22、复配土壤层23、收水管道层24和底面防渗层25。

所述水解酸化池1有效容积为75立方米,如图1所示,水解酸化池1池内部通过设置隔壁被并排分隔成三个小池,农户的生活污水排放管道与第一小池相连,在第一池中污水中的浮渣、沉渣得到有效隔离,该池中投放有高效水解菌和酸化菌,污水中的有机物在其作用下被初步断链分解,可生化性显著增强。第一小池与第二小池之间、第二小池与第三小池之间的隔壁上设有高度相同的连通孔,所述连通孔上安装有过滤装置6,如滤网等,该过滤装置配合第二池和第三池的沉淀作用,将污水中的悬浮物大量去除。

水解酸化池1的第三小池通过管道与隔油集水池连接,所述隔油集水池容积为10立方米,如图1所示,分为前后两室,前室为隔油室,后室为集水室,池内安装有抽水装置,用于将污水抽到格栅池3。

所述格栅池3,容积为1.15立方米,如图1所示,该池中安装有格栅板7,用于过滤掉可能存在的悬浮物,能够保证后续土壤生态处理单元不被堵塞。

格栅池3与配水池8相邻接,格栅池3的出水自流溢入后面连接的配水池8,所述配水池8的容积为2.4立方米,配水池8通过管道与布水管道层22连接,污水在该池中自流进入各个布水管道。

所述土壤生态处理单元,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其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包括表面覆土层21、布水管道层22、复配土壤层23、收水管道层24、底面防渗层25。

所述表面覆土层21,主要由红土、黄土、黑土、砂土混合而成,四种物质的比例可根据种植植物的种类而定,厚度30厘米,该层可作为耕种土使用,植物根系的存在有利于土层复氧。

所述布水管道层22,如图2所示,该层位于表面覆土层以下,地面标高-0.3米到-0.6米之间,厚度为30厘米,管道采用主管+支管的布水方式,呈“非”字型排列,即一根主管上的两侧均匀排列多个支管,支管与主管连通,支管上开有多个出水孔。支管下方均垫设有一定厚度的卵石层和粗砂层,粗砂层在上,卵石层在下,表面覆土层与粗砂层之间、粗砂层与卵石层之间均铺装有防堵网,两相邻支管中心间距为150-200厘米。

所述复配土壤层23,如图2所示,该层位于表面覆土层21以下,地面标高-0.3米到-0.9米之间,厚度为60厘米,复配土壤层23的上部有布水管道层22分布,下部有收水管道层24分布。复配土壤层23由原生土、砂土、沙子、稻壳、凹凸棒土、蒙脱土、火山岩、高效菌种添加剂等调配而成,该层环境适宜各种微生物生长,从上到下依次分布有好氧微生物、兼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在生化作用、土壤毛细作用、植物根系吸收作用、土壤物理化学作用及土壤内食物链作用等的综合作用下,使得污水得到净化。

所述收水管道层24,如图2所示,该层位于复配土壤层23下部,地面标高-0.65米到-0.9米之间,厚度为25厘米,管道采用主管+支管的布水方式,呈“非”字型排列,即一根主管上的两侧均匀排列多个支管,支管与主管连通,支管上开有多个收水孔。支管上方有一定厚度的卵石层分布,复配土壤层23与卵石层之间铺装有防堵网,两相邻支管中心间距为150-200厘米,布水管支管与收水管支管交错布置。

所述底面防渗层25,如图2所示,该层位于复配土壤层23以下,地面标高-0.9米,采用土工膜铺装,防止污水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收水管道层24与末端集水池5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末端集水池5,如图1所示,容积为2.7立方米,池中安装有液位控制系统和潜水泵,该池主要作用是收集处理后的水,并在满水后排放。

所述分散式污废水土壤生态处理系统的运行方式为:农户生产生活产生污水首先进入水解酸化池1,在该池中浮渣、沉渣及大量悬浮物被隔离除去,同时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初步断链分解,可生化性增强;污水接着流入隔油集水池2,在该池中油类被隔离去除,污水水量经适当调节后流入格栅池3;格栅池作为保障环节进一步去除悬浮物;污水接着经配水池被分配到土壤生态处理单元4的布水管中,经过土壤生态处理单元4的综合处理,净化水通过收水管汇集到末端集水池5中,随后达标排放。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要求保护范围有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