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生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04180发布日期:2020-11-13 12:37阅读:60来源:国知局
河道治理生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河道治理生态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主流的河道生态治理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水生植物技术;2、生物增效技术;3、微生物制剂技术;4、人工浮岛技术。现有的人工浮岛技术在可以很有效的解决河道污水严重的问题,但是其存在增加河道淤泥的问题。如何防止增加河道淤泥同时又能防止能耗增加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耗低且净化效率高的河道治理生态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河道治理生态系统,其包括多个条形生态浮床组,设于条形生态浮床组之间的圆形生态浮床,每个所述条形生态浮床组包括两个条形生态浮床,同一组所述条形生态浮床相对的侧面相平行且与河道相倾斜设置,所述圆形生态浮床包括圆形浮力座、转动连接于所述圆形浮力座上的转动环以及呈发散状分别于所述转动环外周面上的过滤片,同一组所述条形生态浮床组件形成引流道,所述引流道偏向所述圆形生态浮床的一侧。

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系统还包括微孔爆气设备,设于所述河道中部用于将微孔爆气设备产生的含有微气泡的水输送至河道中部的输送管。

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圆形生态浮床和所述条形生态浮床之间的河道一侧设有不锈钢滤笼。

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圆形生态浮床和所述条形生态浮床之间设有生态净化床。

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生态净化床与所述圆形生态浮床间隔设置。

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圆形浮力座由上至下由同轴设置的第一凸台、第二凸台和第三凸台组成,第一凸台、第二凸台和第三凸台的直径依次递增,所述圆形生态浮床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凸台上的且位于第二凸台上端面上的滚珠轴承以及套设于所述第二凸台上且位于第三凸台上端面上的平面轴承,所述转动环套设于所述滚珠轴承上且位于所述平面轴承上方。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利用条形生态浮床组对河水进行引导,使其偏向圆形生态浮床的某一侧,从而实现对过滤片的冲击,带动过滤片和转动环在圆形浮力座上转动,实现无能耗驱动,并且提高了净化能力。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附图2为圆形生态浮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河道治理生态系统包括多个条形生态浮床2组,微孔爆气设备3,设于河道中部用于将微孔爆气设备3产生的含有微气泡的水输送至河道中部的输送管4,不锈钢滤笼5,生态净化床6。

设于条形生态浮床2组之间的圆形生态浮床1,每个条形生态浮床2组包括两个条形生态浮床2,同一组条形生态浮床2相对的侧面相平行且与河道相倾斜设置,圆形生态浮床1包括圆形浮力座11、转动连接于圆形浮力座11上的转动环12以及呈发散状分别于转动环12外周面上的过滤片13,同一组条形生态浮床2组件形成引流道,引流道偏向圆形生态浮床1的一侧。圆形浮力座11由上至下由同轴设置的第一凸台111、第二凸台112和第三凸台113组成,第一凸台111、第二凸台112和第三凸台113的直径依次递增,圆形生态浮床1还包括套设于第一凸台111上的且位于第二凸台112上端面上的滚珠轴承14以及套设于第二凸台112上且位于第三凸台113上端面上的平面轴承15,转动环12套设于滚珠轴承14上且位于平面轴承15上方。

不锈钢滤笼5设于圆形生态浮床1和条形生态浮床2之间的河道一侧。生态净化床6设于圆形生态浮床1和条形生态浮床2之间。生态净化床6与圆形生态浮床1间隔设置。

利用条形生态浮床2组对河水进行引导,使其偏向圆形生态浮床1的某一侧,从而实现对过滤片13的冲击,带动过滤片13和转动环12在圆形浮力座11上转动,实现无能耗驱动,结合微孔爆气设备3,不锈钢滤笼5,生态净化床6提高了净化能力。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河道治理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多个条形生态浮床组,设于条形生态浮床组之间的圆形生态浮床,每个所述条形生态浮床组包括两个条形生态浮床,同一组所述条形生态浮床相对的侧面相平行且与河道相倾斜设置,所述圆形生态浮床包括圆形浮力座、转动连接于所述圆形浮力座上的转动环以及呈发散状分别于所述转动环外周面上的过滤片,同一组所述条形生态浮床组件形成引流道,所述引流道偏向所述圆形生态浮床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微孔爆气设备,设于所述河道中部用于将微孔爆气设备产生的含有微气泡的水输送至河道中部的输送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生态浮床和所述条形生态浮床之间的河道一侧设有不锈钢滤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生态浮床和所述条形生态浮床之间设有生态净化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河道治理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净化床与所述圆形生态浮床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河道治理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浮力座由上至下由同轴设置的第一凸台、第二凸台和第三凸台组成,第一凸台、第二凸台和第三凸台的直径依次递增,所述圆形生态浮床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凸台上的且位于第二凸台上端面上的滚珠轴承以及套设于所述第二凸台上且位于第三凸台上端面上的平面轴承,所述转动环套设于所述滚珠轴承上且位于所述平面轴承上方。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河道治理生态系统,其包括多个条形生态浮床组,设于条形生态浮床组之间的圆形生态浮床,每个条形生态浮床组包括两个条形生态浮床,同一组条形生态浮床相对的侧面相平行且与河道相倾斜设置,圆形生态浮床包括圆形浮力座、转动连接于圆形浮力座上的转动环以及呈发散状分别于转动环外周面上的过滤片,同一组条形生态浮床组件形成引流道,引流道偏向圆形生态浮床的一侧。利用条形生态浮床组对河水进行引导,使其偏向圆形生态浮床的某一侧,从而实现对过滤片的冲击,带动过滤片和转动环在圆形浮力座上转动,实现无能耗驱动,并且提高了净化能力。

技术研发人员:沈烽;张冉冉;唐静军;刘杰;陈新峰;周柯军;蒋利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市水利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3.08
技术公布日:2020.1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