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型近自然治理河岸生态缓冲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40467发布日期:2021-01-15 11:45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型近自然治理河岸生态缓冲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土保持面源污染防控和生态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型近自然治理河岸生态缓冲带。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水生态系统受到了严峻考验,农业面源污染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由于面源污染具有范围广、来源多和难以监测的特点,其对水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严重影响地表水的质量。此外,大部分河岸带在我国农村地区已被开垦为农田,进一步增加了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高效低投入削减面源污染已成为解决我国水体污染的关键问题。

河湖滨岸带是一个复杂而又特殊的生态交错带,河湖滨岸构建植被缓冲区过滤带可减缓地表径流流速,使悬浮于径流中的固体颗粒物在缓冲带中滞留沉降,以致径流中的溶解态污染物被土壤吸附或被植物吸收的机会大大增加。此外,研究表明,河湖滨岸过滤带还可以为动植物提供理想的栖息环境。因此它承载着防止地表径流直接进入水体和消减面源污染的任务,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提高河湖水体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改善沿线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领域已逐步认识到了河湖滨岸带植物缓冲带的重要性,出现了构建生态护岸对河流进行治理。但在实际工程中,常存在径流在缓冲带中停留时间较短,不能充分利用缓冲带的净化作用;其次,对于缓冲带景观美化、生物栖息地方面考虑较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高效截留、景观美化、适宜生物栖息的复合型近自然治理河岸生态缓冲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复合型近自然治理河岸生态缓冲带,包括缓冲带,所述的缓冲带由岸坡至水体依次为第一卵石沟、乔草植物区、水土保持灌草景观区、第二卵石沟和水生植物净化区。

优选的,所述的水土保持灌草景观区由水土保持植物组合种植而成。

优选的,所述的水土保持灌草景观区各植物种植为曲线带状。

优选的,所述的乔草植物区由垂柳、水杉、枫杨、乌桕、喜树、桑树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而成。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卵石沟分为上层和下层,上层为卵石,粒径为2cm-5cm,下层为砾石,粒径为1cm-2cm。

优选的,所述的第二卵石沟分为上层和下层,上层为砾石,粒径为1cm-2cm,下层为粗砂。

优选的,所述的水生植物净化区宽度大于0.3m,种植种类为黄菖蒲、旱伞草、梭鱼草、再力花、芦竹、水生美人蕉、狐尾藻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本实用新型中,缓冲带由岸坡至水体依次为第一卵石沟、乔草植物区、水土保持灌草景观区、第二卵石沟和水生植物净化区,形成具有阻控面源污染和景观效益功能兼顾的缓冲带,通过第一卵石沟、乔草植物区、水土保持灌草景观区、第二卵石沟和水生植物净化区层层过滤,有效净化、渗透蓄滞农田与雨水径流,且缓冲带多为植物组合,运行维护简单、造价低、可操作性强,以最小程度的扰动修复受损岸坡,是改善河道水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升河道景观多样性的有效手段。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结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卵石沟,2乔草植物区,3水土保持灌草景观区,4第二卵石沟,5水生植物净化区。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一种复合型近自然治理河岸生态缓冲带,包括缓冲带,缓冲带由岸坡至水体依次为第一卵石沟1、乔草植物区2、水土保持灌草景观区3、第二卵石沟4和水生植物净化区5,形成具有阻控面源污染和景观效益功能兼顾的缓冲带,面源污染随雨水径流先流入第一卵石沟1内,一部分大颗粒物会被截留,流速经过第一卵石沟1消能作用也会降低,然后流经乔草植物区2,乔草植物有很好的过滤作用,成为第二道防线;继续流经水土保持灌草景观区3,大大延长了滞留时间,将污染物绝大部分进行了滞留、吸收,在底端又流经第二卵石沟4,最后流经水生植物区5后入河,经水质取样监测数据显示,经过多层植物缓冲带的层层阻截过滤,入河水质与空白对照区相比有很大改善,通过第一卵石沟1、乔草植物区2、水土保持灌草景观区3、第二卵石沟4和水生植物净化区5层层过滤,有效净化、渗透蓄滞农田与雨水径流,且缓冲带多为植物组合,运行维护简单、造价低、可操作性强,以最小程度的扰动修复受损岸坡,是改善河道水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升河道景观多样性的有效手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还可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本实施例中,水土保持灌草景观区3由水土保持植物组合种植而成,通过水土保持植物发达的根系和枝叶有效固持土壤和拦蓄雨水,水土保持灌草景观区3优选为采用紫穗槐、水团花、火棘、溲疏、连翘、聚合草、香根草等较高大植物作为背景层,中层搭配月季、黄栀子、杜鹃、绣线菊、胡枝子、多花木蓝、锦鸡儿等丰花植物,前层种植黄花菜、青绿苔草、玉蝉花、薄荷、百脉根、马蔺、小叶三点金、假俭草等草本地被植物,种植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形成多样化的季相景观,提升整体美感。

本实施例中,水土保持灌草景观区3各植物种植为曲线带状,进一步提升美观度,在实际应用中,为提升美观度,多会采用多种不同的植物混植,混植时,优选采用间隔交替的方式种植,使相邻植物种类不同,以利于不同植物之间充分发挥协同作用。

本实施例中,乔草植物区2由垂柳、水杉、枫杨、乌桕、喜树、桑树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而成,可多元化种植,方便提升美感,且可根据不同地区气候更换种类,在实际应用中,种植间距优选为3m×3m,呈品字形分布,美观性更强。

本实施例中,第一卵石沟1分为上层和下层,上层为卵石,粒径为2cm-5cm,下层为砾石,粒径为1cm-2cm,初步过滤隔离径流中的大颗粒污染物。

本实施例中,第二卵石沟4分为上层和下层,上层为砾石,粒径为1cm-2cm,下层为粗砂,第四次过滤径流中污染物,在实际应用中,对于较长的岸坡,可每隔10m设置一条第一卵石沟1或第二卵石沟4,有效减短坡长,起到消能并降低水土流失强度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水生植物净化区5宽度大于0.3m,种植种类为黄菖蒲、旱伞草、梭鱼草、再力花、芦竹、水生美人蕉、狐尾藻的一种或几种组合,进一步净化污水,在实际应用中,如护岸是垂直硬化护岸,水生植物净化区5需采用浮岛形式进行栽植,将植物均匀插入浮岛的营养槽内,将浮岛固定到护岸上。

在不出现冲突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上述附加技术特征自由组合以及叠加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