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直饮水臭氧杀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39955发布日期:2021-01-15 11:44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道直饮水臭氧杀菌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杀菌系统,特别涉及一种管道直饮水臭氧杀菌系统。



背景技术:

现在人们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关系,水也是如此。现在反渗透膜直饮水越来越普及,走进千家万户办公楼、学校、医院、公园等。但是水越好越容易滋生细菌。

目前的设备和技术只对制出的直饮水和终端设备有自动杀菌消毒,中间很大一节输送直饮水的管道并没有自动杀菌消毒装置,输送管道内壁容易滋生细菌和绿藻。目前行业中是用人工手动加氯对管网进行消毒杀菌,存在以下不足。1、氯气会腐蚀不锈钢管网对管网造成影响。2、用氯消毒会有残留对人体健康不利。3、需要人工消毒,人力和维护成本很高。

臭氧以氧原子的氧化作用破坏微生物膜的结构,以实现杀菌作用。臭氧对细菌的灭活反应总是进行的很迅速,与其它杀菌剂不同的是:臭氧能与细菌细胞壁脂类的双键反应,穿入菌体内部,作用于蛋白和脂多糖,改变细胞的通透性,从而导致细菌死亡。臭氧还作用于细胞内的核物质,如核酸中的嘌呤和嘧啶破坏dna。臭氧首先作用于细胞膜,使膜构成成份受损伤,而导致新陈代谢障碍,臭氧继续渗透穿透膜,而破坏膜内脂蛋白和脂多糖,改变细胞的通透性,导致细胞溶解、死亡。

有鉴于此,本申请人经过深入研究,得到一种管道直饮水臭氧杀菌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道直饮水臭氧杀菌系统,其能够实现良好的消毒杀菌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管道直饮水臭氧杀菌系统,包括主管网、分管网、总供水泵、分供水泵、臭氧发射器、臭氧混合器和纯水箱,所述总水泵设于所述主管网中,所述分供水泵和所述臭氧混合器设于所述分管网中,所述臭氧发射器连接所述臭氧混合器,所述主管网和所述分管网均经过所述纯水箱,所述总管网上设有饮水点。

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第一三通和第二三通,所述纯水箱包括箱体和底脚,所述箱体设于所述底脚上,所述箱体侧壁的中部设有进水口,底部设有出水口,所述主管网和所述分管网通过第一三通与所述进水口连接,所述主管网和所述分管网通过第二三通与所述出水口连接。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纯水箱还包括分流装置,所述分流装置包括转轴、第一分流叶片、第二分流叶片和引动叶片,所述转轴竖直设置,其上端与所述箱体的顶部转动连接,下端与所述箱体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分流叶片、第二分流叶片和引动叶片固定于所述转轴上,所述引动叶片与所述进水口设置于同一高度,所述第一分流叶片设于所述引动叶片的上方,所述第二分流叶片设于所述引动叶片的下方,所述第一分流叶片和所述第二分流叶片的引流方向相反。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分流叶片包括第一套筒、第一固定螺栓和第一绞龙叶片,所述第一套筒套设于所述转轴上,所述第一套筒上设有第一固定通孔,所述转轴上设有第一固定螺孔,所述第一固定螺栓穿过所述第一固定通孔后与所述第一固定螺孔相配合,所述第一绞龙叶片环绕所述第一套筒;所述第二分流叶片包括第二套筒、第二固定螺栓和第二绞龙叶片,所述第二套筒套设于所述转轴上,所述第二套筒上设有第二固定通孔,所述转轴上设有第二固定螺孔,所述第二固定螺栓穿过所述第二固定通孔后与所述第二固定螺孔相配合,所述第二绞龙叶片环绕所述第二套筒,所述第一绞龙叶片和所述第二绞龙叶片的螺旋方向相反。

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引动叶片包括多个环绕所述转轴均匀分布的引动单元,所述引动单元包括插管、插杆、纵板和第三固定螺栓,所述插管固定于所述转轴上,所述插杆插入所述插管中,所述纵板竖直设置,其连接于所述插杆上,所述插管上设有第三固定螺孔,所述第三固定螺栓与所述第三固定螺孔相配合,其端部抵顶于所述插杆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道直饮水臭氧杀菌系统,主管网主要用于满足实现日常的供水需求,分管网用于实现消毒操作;在进行消毒工作时,首先关闭主管网,打开分管网,纯水箱中的水流经臭氧混合器和分供水泵后回流至纯水箱,在经过臭氧混合器时,与臭氧发射器提供的臭氧混合,当纯水箱中的臭氧浓度达标后,打开主管网,富含臭氧的水从纯水箱中流进主管网后回流至纯水箱中,实现对主管网的消毒杀菌;臭氧杀菌消毒一般设置在凌晨进行,臭氧杀毒后会分解为氧气,不会对管网和人体产生危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道直饮水臭氧杀菌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道直饮水臭氧杀菌系统的纯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道直饮水臭氧杀菌系统的纯水箱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中

主管网-1;分管网-2;总供水泵-3;分供水泵-4;臭氧发射器-5;臭氧混合器-6;纯水箱-7;箱体-8;进水口-9;出水口-10;转轴-11;第一套筒-12;第一固定螺栓-13;第一绞龙叶片-14;第二套筒-15;第二固定螺栓-16;第二绞龙叶片-17;插管-18;插杆-19;纵板-20;第三固定螺栓-21;底脚-22;饮水点-2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管道直饮水臭氧杀菌系统,包括主管网1、分管网2、总供水泵3、分供水泵4、臭氧发射器5、臭氧混合器6和纯水箱7,所述总水泵设于所述主管网1中,所述分供水泵4和所述臭氧混合器6设于所述分管网2中,所述臭氧发射器5连接所述臭氧混合器6,所述主管网1和所述分管网2均经过所述纯水箱7,所述总管网上设有饮水点23。

本实施例的一种管道直饮水臭氧杀菌系统,主管网1主要用于满足实现日常的供水需求,分管网2用于实现消毒操作;在进行消毒工作时,首先关闭主管网1,打开分管网2,纯水箱7中的水流经臭氧混合器6和分供水泵4后回流至纯水箱7,在经过臭氧混合器6时,与臭氧发射器5提供的臭氧混合,当纯水箱7中的臭氧浓度达标后,打开主管网1,富含臭氧的水从纯水箱7中流进主管网1后回流至纯水箱7中,实现对主管网1的消毒杀菌;臭氧杀菌消毒一般设置在凌晨进行,臭氧杀毒后会分解为氧气,不会对管网和人体产生危害。

在上述结构设置中,主管网1和分管网2的启闭通过阀门来实现,而在管网中设置阀门来控制通断是本领域的通用设置,在此不做赘述。

本实施例的一种管道直饮水臭氧杀菌系统还包括第一三通和第二三通,所述纯水箱7包括箱体8和底脚22,所述箱体8设于所述底脚22上,所述箱体8侧壁的中部设有进水口9,底部设有出水口10,所述主管网1和所述分管网2通过第一三通与所述进水口9连接,所述主管网1和所述分管网2通过第二三通与所述出水口10连接。

具体的,所述纯水箱7还包括分流装置,所述分流装置包括转轴11、第一分流叶片、第二分流叶片和引动叶片,所述转轴11竖直设置,其上端与所述箱体8的顶部转动连接,下端与所述箱体8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分流叶片、第二分流叶片和引动叶片固定于所述转轴11上,所述引动叶片与所述进水口9设置于同一高度,所述第一分流叶片设于所述引动叶片的上方,所述第二分流叶片设于所述引动叶片的下方,所述第一分流叶片和所述第二分流叶片的引流方向相反。在进行消毒工作时,从进水口9进入的水流冲击引动叶片,使得引动叶片转动,从而带动转轴11转动,转轴11带动第一分流叶片和第二分流叶片转动,由于第一分流叶片和第二分流叶片的引流相反,所以纯水箱7中的水流被带动向不同的方向流动,从而使得富含臭氧的水流能够较为迅速地扩散至整个纯水箱7中,有效提升臭氧混合的均匀性和混合速度。

具体的,所述第一分流叶片包括第一套筒12、第一固定螺栓13和第一绞龙叶片14,所述第一套筒12套设于所述转轴11上,所述第一套筒12上设有第一固定通孔,所述转轴11上设有第一固定螺孔,所述第一固定螺栓13穿过所述第一固定通孔后与所述第一固定螺孔相配合,所述第一绞龙叶片14环绕所述第一套筒12;所述第二分流叶片包括第二套筒15、第二固定螺栓16和第二绞龙叶片17,所述第二套筒15套设于所述转轴11上,所述第二套筒15上设有第二固定通孔,所述转轴11上设有第二固定螺孔,所述第二固定螺栓16穿过所述第二固定通孔后与所述第二固定螺孔相配合,所述第二绞龙叶片17环绕所述第二套筒15,所述第一绞龙叶片14和所述第二绞龙叶片17的螺旋方向相反。在上述结构设置下,能够便捷实现第一分流叶片和第二分流叶片的拆分和组装,各部件可分开进行加工,保证加工效率,在组装时也能够保证较高的组装效率。

具体的,所述引动叶片包括多个环绕所述转轴11均匀分布的引动单元,所述引动单元包括插管18、插杆19、纵板20和第三固定螺栓21,所述插管18固定于所述转轴11上,所述插杆19插入所述插管18中,所述纵板20竖直设置,其连接于所述插杆19上,所述插管18上设有第三固定螺孔,所述第三固定螺栓21与所述第三固定螺孔相配合,其端部抵顶于所述插杆19上。在上述结构设置下,引动叶片也实现了分部件设置,同样能够使得拆分和组装都具有较好的便捷性,在工作时,纵板20承接由进水口9进入的液流压力,从而使其发生转动,继而带动转轴11、第一分流叶片和第二分流叶片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或“包含……”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要素。此外,在本文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使用本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